《三国演义》中,魏延这个人本人对他的印象挺好的,能不能说说诸葛亮为什么不大胆启用此人呢?

我是历史笑春风,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三观不和,就别往一堆里凑。诸葛亮不大胆启用魏延,他是用自己认为大胆的方式启用魏延。而因为双方的军事理念的不同,造成了看法上的不同。

魏延是跟随刘备的将领,他深得刘备的器重。刘备率领军队收川的时候,就只带了魏延和黄忠两员大将,可见对他们的器重之深。魏延也不负众望,在战场上立下了汗马功劳。到刘备占领汉中后,选择镇守蜀汉的北大门的武将时,刘备选择了魏延。在《三国志魏延传》中记载:

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都亭侯。

魏延在镇守汉中的时间里,严密部署,使得曹魏没有可乘之机。后来,即便是魏延死后,接替他守汉中的将领也没有改变他的部署。在兴势之战中,王平沿用魏延的防御策略,打败了曹魏的进犯。到了姜维时代,姜维擅自改变了魏延的部署,使得钟会轻取汉中,造成了蜀汉的灭亡之势。

这一切都说明,魏延是一员有勇有谋的将领。尤其到了蜀汉后期,刘备夷陵之战后,蜀汉的优秀将领损失一空,魏延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出来。在诸葛亮北伐之时,魏延被诸葛亮调到手下,成为他的左右手,可谓无役不与。最后,魏延官至“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成为诸葛亮手下头一名将领。

从这方面来看,诸葛亮对魏延不可谓不重用。可是根据《三国志魏延传》的记载,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从这个记载来看,魏延并不满足。魏延认为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尽用,常常叹恨不已。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一看。诸葛亮也非常不容易。虽然他自比管仲乐毅,可是时人莫之许也。就是刘备也只是把他当做管仲萧何用,镇抚地方,作为文官之首。而并不把他当做乐毅。他的军事知识大多来自书本,又没有实践的机会,如何能够解决面临的伐魏军事难题,是他的艰巨的任务。

而刘备留下的这些老将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并不认可。在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派马谡守街亭,结果大败而归。不仅第一次北伐失败,连马谡都搭了进去。此后,诸葛亮只得依靠魏延这一批老将。

诸葛亮性格谨慎,不敢弄险,在有利的形势下也不敢冒一点风险。这是他和魏延最大的分歧。打仗就是有风险的,哪有十全必克的道理?因此,魏延十分不满诸葛亮的策略,认为他胆怯。所以,想单独领兵,摆脱诸葛亮的压制。

终于,在建兴八年,“(诸葛亮)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谿,延大破淮等”。这一仗,魏延单独领兵,以少击众,大败了曹魏的名将郭淮,显示了魏延的军事才能。

但是,从此以后,诸葛亮再也没有给魏延单独带兵的机会。诸葛亮不是不启用魏延,他是在军事上过度的依赖魏延,不敢放手魏延离开自己的手下。魏延是他最重要的可依靠的将领。有魏延在身边,诸葛亮才能安心。

但是,诸葛亮那死气沉沉,四平八稳的作战方式实在不能让魏延满意。双方的分歧,也带来了无数的副作用。魏延不能和诸葛亮手下的那些奴才小人把关系搞好,这最终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

诸葛亮一死,他定下了以后停止北伐,修生养息的政策。而魏延要继续北伐,完成刘备的遗愿。这样,魏延就与诸葛亮的接班人发生了冲突,最后被他们扣上谋反的帽子杀掉,灭了三族。

从历史看来,诸葛亮不是没有大胆的启用魏延,他是用他自以为大胆的方式启用了他。诸葛亮把魏延带在身边,军事上事事都依赖他。可是由于双方的理念不同,诸葛亮的启用方式,在魏延看来是一种压制。这才是根本的真相。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希望能够和大家共享历史的乐趣。欢迎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

《三国演义》中,魏延这个人本人对他的印象挺好的,能不能说说诸葛亮为什么不大胆启用此人呢?

原因还是性格吧。

诸葛亮其实是一个很谨慎的人,用兵讲究谋划到位然后而行,而魏延则是一个颇有冒险精神的人。

其实我们讲,就用人来而言,诸葛亮比刘备是是差很多的。蜀汉政权的建立基本上刘备拉起来的人马,他用的人基本都能人尽其才,诸葛亮基本上也是用刘备的人才基础。

像刘备曾经建议诸葛亮不要用马谡,诸葛亮不听,果然吃了大亏。

又比如刘备说张飞尽早会被部下砍死,果不其然。

所以刘备看人相当准的,诸葛亮在这一点就要差很多。而且他的驾驭能力也不如刘备。

关羽张飞这样的万人敌,都能为刘备所用。

再看刘备对魏延其实也是蛮重用的。

但诸葛亮为什么不用呢?

其实还是驾驭能力差。因为魏延是匹野马,不是一般人能控制的。

魏延的脾气很差。有一回,魏延和杨仪吵架,要拿刀砍杨仪。

魏延脾气大,不容易控制,诸葛亮大概是米卢式的人物,态度决定一切。有能力没态度,也不能重用。

最后说一下,魏延最著名的子午谷奇谋,也是诸葛亮不用他的一次。

诸葛亮北伐时,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仿韩信故事,用五千精兵穿子午谷奇袭长安,只要拿下长安,占据潼关,蜀汉就可以握汉中而窥天下,再度复制刘邦得天下的奇迹。

但是,诸葛亮并没有采纳这一条意见,选择设疑兵于斜谷,大军走坦途进攻祁山,最终以张郃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撤军而结束。

史料中记载,魏延不止一次提出子午谷奇谋,但每次都被诸葛亮拒绝。而诸葛亮的数次北伐都无功而返。

那问题来了,如果采纳魏延的意见,能不能成功呢?

我们看一下历史上有没有通过子午谷取得成功的案例。

子午谷是汉中通往关中的一条谷道,在秦岭上一共有六条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库谷道、武关道。

子午道就是其一,而且是最险要也是最难成功的一条道,所以有秦岭六道,子午为王之说。

这一条道建于秦代,第一次在历史露面是楚汉争霸之时,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去汉中时,走的就是子午道,结果因为路途艰难,汉兵怒气冲天,把不满都发泄在了项羽身上。不过,刘邦出汉中,走的不是来的路,而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之所以要明修栈道,是因为来时把栈道烧了,原本这个栈道非常方便,但刘邦为了消除项羽的注意,在张良的建议下烧毁栈道。后面为了吸引项羽注意,又假修了一段,但其实并没有修好,而在后面的数百年,大概这条道也一直没有恢复,所以成为人迹罕至之地,原本的通途成为了秘道。

接下来就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后面有没有人打这条道的主意呢?

有的,到了230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后,曹魏大将曹真不顾众人反对,执意反伐蜀汉,走的就是子午道,可见,这个子午道在三国时期也不是什么天大秘道,大家都知道,只是因为险,所以不会有什么守兵。

可是,曹真去的时候,没有看电视预报,正好碰上雨季,栈道被雨水冲毁,走了一个月,曹真才走完一半。当时魏延提出子午奇谋时,提出的时间是十天,曹真当然算是延期了,最后只得灰溜溜退回来。可见,要想战无不胜,看完新闻联播之后,也不能错过天气预报。

到了司马昭时期,曹魏再度伐蜀,这一次,钟会三路并发,从斜谷、骆谷、子午谷分别进军,恰好姜维搞了一个放人进来再关门打狗的策略,想捞笔大的,结果边关失守,引兵入寇,最终导致蜀汉灭亡。

这大概是历史上子午谷不多的成功案例,不过兵分三路,子午谷只是其一,在整个战役,也不是决定性的因素,跟魏延提的子午谷奇谋并不是一回事。

到了公元354年,桓温北伐,主力从襄阳越武关,进据霸上。这时候,另一路大军由大将司马勋率领从子午谷准备包抄,结果,两者联动没及时,桓温在霸上没有继续进攻,让前秦丞相苻雄抓住机会,调兵七千回守子午谷,将司马勋击败,可见有人守,子午道还是不容易通过的。

要是没人守呢?

那就看看唐朝的荔枝专道,为了让杨玉环女士吃到新鲜的荔枝,唐玄宗专门开辟了一道农副产口入京绿色通道,驿站二十里一换马,走的就是子午道,从重庆到长安,只需要七天,生鲜就能送到家。是谓:武侯不肯行军处,唐主翻教贡荔来。今日坦途千里望,谁知犹是玉环开。

接下来再次尝试子午道的是闯王高迎祥。自从起义后,高闯王辗转多年,胜仗打过,败仗也吃过,但就是没有决定性的胜利。到了崇祯九年的时候,高闯王决定玩一次大的,直接拿下长安。

作为陕西人,他当然听过子午谷,就决定走魏延想走却没走成的路。

计划很美好,可是同样碰上了大雨天气,时值盛夏,又潮又热,原本十天的路走了十五天,而且一出关,就碰上等了半个月的明军。

陕西巡抚孙传庭率领他的两万秦军以逸待劳,将高迎祥五万大军击溃,最终,高迎祥在山洞中被活捉,送到京城凌迟。

可见,这条道并不是秘道,如果早做打算布下疑兵,不说一夫当兵,万夫莫开,以逸待劳以少胜多还是很松轻的。

后面,还有王耀武在西安事变之后准备从子午谷勤王,走到一半,和平解决了。

可见,历史上,成功的案例不多。而且专攻子午道的,就没有成功的。

那魏延的子午道奇谋有没有可能成功呢?

我们看看史书中的具体记载:

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可见魏延说的奇谋要成功,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

魏延赌的就是长安守将夏侯楙是个没有谋略的人,自己的兵马一到,夏侯楙就会弃城逃走。魏延坐拥长安,就能够打开局面。

事情到底是不是如此呢?

首先,夏侯楙确实不善用兵,没有什么计谋。但是,要说夏侯楙一见五千蜀兵,就会弃城而逃,那可能性并不是特别大。

而且还要保证,曹军没有收到消息,没有在子午道设防,考虑到曹魏的主将司马懿是个快枪手,曾经创造八天行千里,快刀斩孟达的光辉事迹,难保司马懿不会闻风而动。而且就算魏延成功占据长安,又如何保证能守住呢?毕竟曹魏在关中一带还是布了很多兵的。

所以,诸葛亮认为这太过于冒险,拒绝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这说明丞相心里还是有数的。

那是不是魏延的这个计就不行呢?其实也不能这样说,这条计虽然风险大,成功概率极低,但可能是诸葛亮唯一的选择。

魏蜀相争,曹魏强,蜀汉弱。诸葛亮以弱胜敌,走稳捷是行不通的,那只不过是慢性死亡,而激进虽然风险大,但还保有一丝胜利的希望。

或许,在数征失败后,诸葛亮有时候也会后悔自己没有采纳子午谷奇谋吧。

《三国演义》中,魏延这个人本人对他的印象挺好的,能不能说说诸葛亮为什么不大胆启用此人呢?

答: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料事似乎妖”的诸葛亮一口咬定魏延脑后有“反骨”,是个二百五反骨仔,不能重用,所以,死后还留下锦囊妙计,让杨仪、马岱两人除掉魏延。

为了让读者憎恨魏延,作者罗贯中还别出心裁地安排了一出魏延踢翻了诸葛亮续命灯的丑剧,给人的印象,如果不是魏延这个扫帚星,我们敬爱的诸葛丞相一定可以续命成功,打倒司马懿,兴复汉室,一统天下。

但是,这只是《三国演义》的小说编排,假的,不足信。

历史上的魏延是非常能干,非常忠诚的。

《三国志•魏延传》里面记载,魏延出身豪门,最初是带着自己的私人武装慕名来投刘备的。

注意,这不是投降,也不是叛变了谁,所谓的“脑后反骨”,根本是没影儿的事。

魏延投奔刘备,情况与东汉开国大将耿纯投奔光武帝刘秀的情况是完全相同的。

那个时候的刘备,身无寸土,四处漂泊,看不到前路,看不到未来。

魏延来投,让他感动万分。

而魏延能干,数有战功。

刘备因此迁他为牙门将军,在取汉中而自称汉中王时,更是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

本来,汉中太守这个职务,大家都以为是非张飞莫属的。

荆州与汉中,是刘备军事集团的两大要地,而关羽与张飞是刘备的左膀右臂,关羽已经去镇守荆州了,汉中不就是该张飞去镇守吗?

但是刘备最终还是让魏延担任了这一重任,大出众人的意料。

老实说,如果没有魏延最后那档子事,他的历史地位比赵子龙高得多。

刘备死,蜀汉集团的运行进入了诸葛亮的轨道。

诸葛亮重没重用魏延呢?

相当重用。

这从魏延的官职一路飚升的情况就知道了: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短短七八年时间内,魏延的地位就仅次于诸葛亮和李严。

另外,在生活上,诸葛亮也对魏延爱护和偏袒有加。

《三国志•刘琰传》载:刘琰和魏延之间有矛盾冲突,这个刘琰是刘备的老人,而且是刘氏宗亲,诸葛亮不管,护着魏延,要刘琰向魏延道歉,这还不算,为了不让刘琰影响到魏延的心情,还把刘琰打发回成都做闲官了。

魏延脾气不好,曾经拔刀威吓长史杨仪,明摆着是魏延不对,诸葛亮爱惜魏延的才干,不忍责罚,一个劲地拉偏架。

这,就为魏延的死埋下了伏笔。

不过,魏延也没有辜负诸葛丞相的厚爱,在建兴八年率军西入羌中,大破与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建兴九年,出拒张郃,大获全胜而归。

……

现在,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子午谷奇谋”中诸葛亮与魏延的分歧。

很多人以为,诸葛亮会因为“子午谷奇谋”而忌恨魏延。

恰恰相反,诸葛亮是觉得“子午谷奇谋”太过冒险,担心魏延,害怕失去魏延,所以才弃之不用的。

至于魏延的死,也与诸葛亮毫无关系。

当时,诸葛亮因为病重,已退守在二线,而留魏延驻守在一线,他向服侍在自己身边的杨仪、费祎、姜维几个策划身殁之后的退军安排后,特别交待由魏延断后,而一旦魏延遵从,也不要管他,军队自行拔。

魏延要兴复汉室的决心比诸葛还要大,要兴复汉室的心情比诸葛亮还要迫切,可谓时不我待,不甘心因为一个人死了就撤军。

但大军已撤,他也只能跟着撤的。

因为和杨仪有仇,他不愿给杨仪断后,还想杀了杨仪,结果被反杀了。

《三国志》作者陈寿认为,魏延这么做并不是要谋反,他就是想杀掉杨仪,他没有叛国的任何理由。

《三国演义》中,魏延这个人本人对他的印象挺好的,能不能说说诸葛亮为什么不大胆启用此人呢?

诸葛亮为什么不启用魏延的原因大概是因为:魏延这个人非常聪明,是非常有才华的,可以说是文武双全。古代有个传说就是诸葛亮曾经交代过一句话:魏延反马岱斩。意思是诸葛亮已经预言了魏延一定会造反。果不然,诸葛亮去世后无人能镇住他,这就是诸葛亮不用他的原因吧。

《三国演义》中,魏延这个人本人对他的印象挺好的,能不能说说诸葛亮为什么不大胆启用此人呢?

魏延性格骄傲,能力卓约,是刘备的部曲,刘备放弃张飞,独拔魏延守汉中,命其为镇北将军,一直战功卓著。

但是他性格峻急,和荆州派系的杨仪,刘琰关系很差,刘琰和他吵架,吵到诸葛亮去劝架,逼刘琰写信道歉;他和杨仪吵架,曾经拿刀出来乱划,吓得杨仪哭哭啼啼,非得费祎出来说和。

他久随刘备,资历很老,不在诸葛亮之下,所镇守汉中又是蜀国军事要地,他对于北伐也有自己的看法,

诸葛亮出祁山,计划取陇右,得凉州,以为久计,而他计划分兵子午谷,直取长安,闪电收服西京,制造更大的战果。诸葛亮不从,他就以亮怯,长叹己才不能尽。

这样一个骁将,驾驭起来确实很困难,诸葛亮不是刘备,威严和资格上都难以摄服魏延,所以他在一出祁山时,舍魏延而用马谡,希望可以壮大自己的派系,这就可以理解了。

不过说诸葛亮忌惮魏延也只是相对的,诸葛亮五次北伐中,魏延一直和诸葛亮相互配合,打出过很多精彩战役,所谓诸葛亮身故后留下遗命让马岱斩魏延都是演义的编造。

魏延和杨仪矛盾很深,五丈原之时,诸葛一死,杨仪和姜维带大军返回蜀中,没有知会魏延,这引起了魏延的不满,魏延所以烧绝栈道,和杨仪对峙,无非是想争夺诸葛亮身后蜀国的军事领导权而已。杨仪上表说他投魏,是污蔑之辞。

《三国演义》中,魏延这个人本人对他的印象挺好的,能不能说说诸葛亮为什么不大胆启用此人呢?

比如赌博这个活动,除了运气经验外赌资也是重中之重,魏延的赌法喜欢是一把定输赢,而诸葛亮维稳持重老谋深算而且中后期蜀汉的赌资也不够一把挥霍,所以魏延赌法不适合诸葛亮的性格也不符合蜀汉的财政支出,所以注定魏延无法主导北伐的重任,只能当先锋大将小赌怡情一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