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谁的父亲和儿子都是皇帝,而本人与皇帝无缘?
最著名的就是清朝醇亲王奕譞,还有明朝的太子朱标,蒙古帝国的托雷。醇亲王奕譞,作为咸丰皇帝的弟弟,奕譞与慈禧太后关系亲密,因为他的嫡福晋就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恭亲王奕訢在“甲申易枢”后,被慈禧清出朝堂,醇亲王取而代之。同治帝载淳因为感染花柳病英年早逝,绝嗣而终,慈禧太后抱养醇亲王儿子载湉入嗣,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
醇亲王奕譞,父亲是道光皇帝旻宁,哥哥是咸丰皇帝奕詝,儿子是光绪帝载湉,侄子加外甥是同治帝载淳,孙子是后来的宣统帝溥仪。明朝懿文太子朱标,他的父亲是明太祖朱元璋,儿子是明惠宗朱允炆,而他自己英年早逝没做过皇帝。正史记载,朱标是朱元璋的糟糠之妻马皇后所生的嫡长子,明朝建立后就被册立为太子。
朱标慈仁殷厚,温文儒雅,也很有治国理政的才能,深得朱元璋关心,然而却英年早逝。朱标死后,朱元璋并没有将皇位传给其他儿子,反而直接册立皇太孙,将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并且追封朱标为“孝康皇帝”。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嫡幼子托雷,也是个了不得的人物,成吉思汗虽然不是“皇帝”,但是作为蒙古帝国的缔造者,只是称呼不同,俨然就是个皇帝。因为“幼子守灶”习俗,托雷也没有成为蒙古大汗,但是他的儿子们却非常出色。
托雷的长子蒙哥,是蒙古第四任大汗;四子忽必烈成为元世祖,开创元朝;六儿子旭烈兀灭阿拉伯帝国,建立伊尔汗国;七子阿里不哥也做过蒙古大汗,与忽必烈争位,最终失败。
中国历史上谁的父亲和儿子都是皇帝,而本人与皇帝无缘?
在封建社会,皇帝是一个相对比较稀缺的职业,竞岗途径也很单一,条件十分苛刻,要么跨过刀山火海,从别人手里抢过来;要么生在帝王家,从自己长辈、兄弟手里继承。如果不出意外,父终子继,很有秩序,但宗是保不齐有命短的,走在老子前头了,就便宜了自己的儿子或者族亲;还有一些,临终还没有子嗣,那就得从自己兄弟、子侄中选一位接班,毕竟也不算外人。在这些特殊情况下,就会出现父亲和儿子都是皇帝,而自己不是皇帝的情况。
自秦汉以来,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少见,三国、南北朝和五代十国过于混乱,暂且不论,在统一王朝中,遇到此种情况的至少有8位。
西汉两位
东汉一位
西晋一位
元朝一位
明朝两位
清朝一位
西汉- 定陶恭王 刘康
刘康的儿子之所以能够继承帝位,要感谢自己的兄弟汉成帝刘骜[ào],此人不仅荒淫无道、荒唐至极,还重用外戚,给后世提供了很好的榜样。而且由于刘骜玩得太开心,没能顾好家,子嗣相继早夭,尤其到了后期,刘骜遇到了赵飞燕,就是著名典故“环肥燕瘦”中与杨玉环齐名的“燕”,赵飞燕与妹妹赵合德受刘骜宠爱,把持后宫十余年。据传二人为了保持青春,服药绝育,为了捍卫自己的后宫地位,怕其他妃子凭借子嗣上位,于是二人就开始迫害后宫,最后举荐刘康的儿子刘欣为皇孙。这真是应了郭德纲老师那句话:“我给你安排个最大的官,封你做太子”!
中山孝王 刘兴
刘兴不是别人,正是刘骜和刘康的兄弟,其实原本他是有机会直接继位为皇帝的,刘骜无后,有人举荐刘兴继位,但是刘骜实在是没看上自己这个兄弟,所以才选了刘康的儿子刘欣。不过该是你的就是你的,躲也躲不过,刘兴一脉注定是要有帝命的,刘欣随他大爷,荒淫无度,继位七年就那啥过度,挂了,也没有子嗣,于是选了刘兴的儿子刘衎做皇帝,总之就是一个字,乱!
东汉河清王 刘庆
刘庆算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藩王,原本也是皇储,可惜后来刘炟听信谗言,废了刘庆的太子之位。由于刘炟英年早逝,汉和帝刘肇继位时才9岁,其母窦太后秉政,外戚窦宪专政。四年后,刘庆协助刘肇剿灭外戚,夺回政权。刘肇自此开启了政治改革,一时间内修外治,大有治世之景象。可惜好景不长,刘肇也是英年早逝,27岁殒命。在其死后,他未足百日的儿子继位,不足一年早夭,十分荒唐。随后邓太后密谋帮助刘庆之子刘祜继位,即为汉安帝。
西晋吴敬王 司马晏
西晋呢,只有四位皇帝,而且都和司马晏有关系,分别是他的父、子、兄、弟。司马炎与唐玄宗类似,前半生励精图治,开创“太康之治”,社会一片繁荣,后半生骄奢淫逸,并且在皇储的问题上十分糊涂,立了个傻子当太子,还大封诸王。痴儿司马衷继位,引发“八王之乱”,平定之后国力大衰,随后司马炽继位,但已是内忧外患,外姓王反叛,引发“永嘉之乱”,司马炽被迫投降,此时“五胡乱华”已经萌发开端。司马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拥立为皇帝,年仅十八岁就被毒杀,西晋也就此宣告灭亡。
元朝燕王 孛儿只斤·真金
说到秉正有为的太子,人们一般都会想到明朝开国皇帝的太子朱标。然而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元朝开国之初也有这样一位被给予厚望的太子,以太子位理政,可惜四十多岁被强势的老爹吓倒,随后亡故。元朝的这位太子,就是真金。元太祖自然是对真金寄予厚望,36岁时同意让真金参政,自此政事基本都由真金处理。不过此时忽必烈年老,也开始宠信一帮佞臣,这帮佞臣时常与真金发生政斗,真金太子的身份毕竟摆在那里,最终将这伙人击败,不过也引起了忽必烈的不满。随后朝廷重臣上书建议忽必烈禅位,真金知道之后大为震惊,赶紧命人将奏章隐匿,不过此时还是传到了忽必烈耳中,忽必烈震怒,虽然后来也没有惩罚真金,真金却心有余悸,患病不起,不久就病逝了,享年四十三岁。忽必烈也异常悲恸,册封真金第三子铁穆耳为太子,忽必烈死后铁穆耳继位。
明朝太子 朱标
前文提到,元朝开国太子真金与明朝开国太子极其相似,都有一位英明神武、乾纲独断的父亲,并且父亲们都相对比较长寿,因此即使儿子比较出色,也只能等老豆去世或者主动禅让(真金就是被“禅”死的)。朱标的事情大家比较熟悉,我在此就不多赘述了,22岁开始监国,颇有建树,37岁时因为弟弟秦王朱樉犯错,因此受命巡抚西安,途中染病,不久病逝。朱元璋为此受到很大的打击,心性大变、异常暴躁,并且遗爱于朱允炆,培养、传位其为皇帝。
兴献王 朱祐杬[yuán]
朱祐杬的社会关系可以说比较复杂,父亲、兄弟、侄子、儿子都是皇帝,偏偏自己不是,感谢就要感谢侄子朱厚照是个千古奇葩的皇帝,里里外外很能折腾,最终折腾的连子嗣都没来得及留下就驾崩了。当然今天我们说,朱厚照很有可能是被文官集团集体玩弄和抹黑的,终其一生都在和文官集团作斗争,但是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更失败的是,他连子嗣都没留下,死后就更没人为他说公道话了。杨延和可能是在朱厚照身上找到了一丝丝的满足感,以为自己可以左右皇室,于是他在朱厚照死后,迎接他的堂弟朱厚熜入京为帝(之前还有一位废帝,朱宸濠,只做了42天皇帝,这里就不表了),哪成想朱厚熜才是真正不好惹的主,一顿棍棒打服了一众文臣,还追封其父朱祐杬为帝,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大礼议”事件,朱祐杬也算没白生一回儿子。
清朝和硕醇亲王 爱新觉罗·奕譞[xuān]
这个朝代离我们近,但有时离得越近反而越不熟悉。清朝中后期开始出现混乱局面,而这位实权亲王对此贡献不小,身份地位都不低,奈何才华并不出众,实在是比不过自己的兄弟爱新觉罗·奕訢,好在奕訢后来与慈禧不和,被多次打压,奕譞才有机会取而代之。按理说他的运气算是不错,自己掌握着军机处的实际大权,儿子和孙子(溥仪)都是皇帝,要是放在治世,他这一脉算是兴旺,然而可惜的是,在清末,皇帝之位让人如坐针毡。光绪帝做了一辈子傀儡,溥仪是可怜的末代皇帝,时也势也,可悲可叹。不过这些和奕譞都没什么关系了,毕竟他是享受够了。
中国历史上谁的父亲和儿子都是皇帝,而本人与皇帝无缘?
自秦始皇到溥仪中国封建历史上一共有442位皇帝,有在位61年的康熙,有在位不到一天的金末帝完颜承麟。有登基时年纪最大的皇帝南燕世宗慕容德时年63岁,登基时年级最小的是东汉殇帝不足百日。为了皇帝之位演绎出多少人间惨剧。
封建帝位的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也有。但如题主所说,父亲儿子都是皇帝,唯独“自己“被无视和跨过去也不是没有,晚清的醇亲王奕譞就是这样的人。奕譞的父亲是道光帝。他排老七。咸丰皇帝的弟弟,光绪皇帝生父。其大福晋为慈禧太后的亲妹妹。
奕譞在其父道光驾崩的时候不过十岁。所以不在帝位候选人之列。因此咸丰帝所以对奕譞十分疼爱,在其十岁的时候就加封其为郡王。原本希望就此富贵平安一生的醇王,做梦都想不到自己的后半生会如此蹉跎。
首先就是娶了当时还是懿贵妃的妹妹,被咸丰看中,得以出任九门提督。开始掌握政务。咸丰驾崩以后,与恭亲王配合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在公元1872年奕譞加亲王衔。进入满清中枢系统。公元1874年,慈禧唯一的儿子同治驾崩无子。慈禧就将奕譞的长子载湉过继给咸丰一脉。继承帝胄。这就是光绪皇帝。在公元1884年,奕譞实际上成为领班军机大臣。应该说,奕譞的能力见识都不如恭亲王。老实木讷是奕譞的性格。这也是为何慈禧让其子继位的原因。奕譞在其子登基尤其是亲政以后,更加小心谨慎,辞去军机大臣,闭门不出。不给慈禧造成猜忌。暗中多次提醒光绪,一定要隐忍不发。不要操切。可惜光绪没有听从奕譞嘱咐,造成后来的悲剧。
公元1890年十一月,醇亲王突发疾病,光绪帝亲自前往探视。没过几天就薨世。终年五十一岁。在公元1909年,光绪慈禧先后驾崩,依照慈禧懿旨。将老醇亲王之孙,小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过继给同治皇帝一脉。如此以来。满清入关十位皇帝,醇王府就出了两位。醇亲王就成为唯一一个父亲儿子都成为皇帝。自己却没有成为皇帝的人。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中国历史上谁的父亲和儿子都是皇帝,而本人与皇帝无缘?
中华历代王朝,皇帝四百零五位。自己生前没有登基为帝,但父亲和儿子生前都登上过皇帝之位的,大致统计了一下,名单如下:
一秦:无(子婴无法确认为扶苏之子。)
二、西汉:
昌邑哀王刘髆----父汉孝武帝刘彻,子海昏侯(汉废帝)刘贺。
定陶共王刘康----父汉孝元帝刘奭,子汉孝哀帝刘欣。
中山孝王刘兴----父汉孝元帝刘奭,子汉孝平帝刘衎。
三、东汉:
清河孝王(孝德皇)刘庆----父汉孝章帝刘炟,子汉孝安帝刘祜。
济北惠王刘寿----父汉孝章帝刘炟,子北乡侯(前少帝)刘懿。
四、三国:
魏燕王(晋燕公)曹宇----父魏武帝曹操,子魏元帝曹奂(魏武帝为追封,这个疑似不算。)
吴废太子(文帝)孙和----父吴大帝孙权,子吴末帝(乌程侯、晋归命侯)孙皓。
五、晋:
吴孝王司马晏----父晋武帝司马炎,子晋愍帝司马邺。
六:南北朝:
南齐文惠太子(文帝)萧长懋----父齐武帝萧赜,子郁林王(齐废帝)萧昭业。
梁昭明太子(昭明皇帝)萧统----父梁武帝萧衍,子西梁宣帝萧詧。
北魏景穆太子(景穆皇帝)拓跋晃----父魏太武帝拓跋焘,子魏文成帝拓跋濬。
北魏彭城王(文穆皇帝)元勰----父魏献文帝拓跋弘,子魏孝庄帝元子攸。
北魏广陵惠王元羽----父魏献文帝拓跋弘,子魏节闵帝元恭。
北魏京兆王(临洮王、西魏文景皇帝)元愉----父魏孝文帝元宏,子西魏文帝元宝炬。
北魏广平王(武穆帝)元怀----父魏孝文帝元宏,子魏孝武帝元修。
(十六国琐碎嘈杂,略过。)
七、隋:
元德太子(孝成皇帝)杨昭----父隋炀帝杨广,子隋恭帝杨侑,皇泰帝杨桐。
秦孝王杨俊----父隋文帝杨坚,子隋天寿帝(废帝)杨浩。
八、唐:无。
注:唐以后以庙号称。
九、五代:无。
(十国割据,略过。)
十、宋:无。
十一、辽:
东丹王(让国皇帝)耶律倍---父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子辽世宗耶律阮。
昭怀太子(辽顺宗)耶律浚----父辽道宗耶律洪基,子辽天祚帝耶律延禧。
十二、金:
完颜宗峻(死时尚未有尊号,其子即位后追封徽宗)----父金太祖完颜旻,子金熙宗完颜亶。
梁宋国王(金德宗)完颜宗干----父金太祖完颜旻,子海陵王(金废帝)完颜亮。(海陵王死后,宗干被降封辽王,取消帝号。)
许王(金睿宗)完颜宗辅----父金太祖完颜旻,子金世宗完颜雍。
宣孝太子(金显宗)完颜允恭----父金世宗完颜雍,子金章宗完颜璟、金宣宗完颜珣。
十三、西夏:
越王李仁友----父夏崇宗李乾顺,子夏襄宗李安全。
十四、元
拖雷(死时为监国,未有尊号,子即位后追封睿宗)----父元太祖铁木真,子元宪宗蒙哥、元世祖忽必烈。(元太祖时为蒙古成吉思汗、元宪宗尊号为元世祖时追封,疑似不算。)
燕王、明孝太子(元裕宗)真金----父元世祖忽必烈,子元成宗铁穆耳。
十五、明:
懿文太子(明兴宗)朱标----父明太祖朱元璋,子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
兴献王(明睿宗)朱佑杬----父明宪宗朱见深,子明世宗朱厚熜。
福恭王(孝皇帝)朱常洵----父明神宗朱翊钧,子明安宗(弘光帝)朱由崧。
桂端王(明礼宗)朱常瀛----父明神宗朱翊钧,子明昭宗(永历帝)朱由榔。
十六、清:
醇贤亲王奕譞----父清宣宗旻宁,子清德宗载湉。
仓促统计,恐有遗漏,敬请拾遗补缺。
中国历史上谁的父亲和儿子都是皇帝,而本人与皇帝无缘?
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难,因为这样的倒霉蛋并不多,但是为何会发生这种现象的各种原因就显得有些有趣。
中国“皇帝”一词来源于始皇帝。始皇帝,这个始字意思就是最初的皇帝的意思,自从秦始皇称皇帝以来,皇帝就成为了中国最高身份的象征,而在两千多年的皇帝历史中,皇帝的传承也一般是父子相传(当然新旧王朝的更迭不在此列)。
而在历史中却有着几个倒霉蛋,老爹是皇帝也就罢了,自己儿子也是皇帝,唯独自己没有享受一下皇帝的位置,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这个奇怪的现象。
要说这几个倒霉蛋,要分两种,一种是真倒霉蛋,一种是假倒霉蛋,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说第一种,那就是真正的倒霉蛋,这种是什么情况呢,那就是按照道理来讲自己应该是可以当上皇帝的,但是由于种种意外,导致自己在老爹还在位期间就死掉了,自然也就与皇位失之交臂,而自己的儿子还是顺利的继承了皇位,而这种人最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朱标了,作为朱元璋最宠爱的儿子,自从出生之日起,朱元璋就对他寄予了厚望,期盼着他能够继承自己打下的江山,可惜天不遂人愿,朱标英年早逝,让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随着朱标的离世,朱元璋没有将王位交给自己其他的儿子,而是毅然决然的将王位交给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这样引起了后来朱棣的造反。不仅仅是朱棣如此倒霉,同样对于南北朝时期的萧长懋也是如此,再被立为太子十年间,还是没等来自己登基的那一天,然后因病去世,而后自己的长子继承了皇位。
这第二种呢,也不能算倒霉蛋,就是他本来就不是王位的第一顺序继承人,而按道理他的儿子也不能继承王位,但是阴差阳错,儿子反倒是当上了皇帝,这可以说是算得上幸运了。而恰恰明朝也有这样的一个人,那就是嘉靖皇帝的父亲,大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由于没有子嗣,所以经过皇室和大臣们的商议,决定由武宗的堂弟兴王朱厚熜继承皇帝位。虽然朱祐杬没有做过一天皇帝,但是摊上一个好儿子,死后还是被追封了封号。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呢?而我们所熟知的光绪皇帝的父亲也是这种情况,他和咸丰是亲兄弟,皇位自己没份,但是自己的儿子孙子都是皇帝,也可以说是比较幸运的了。
其实要比起做皇帝来,历史上有个人可谓是做到了极致,唐中宗李显,其父唐高宗,其母武则天,其弟唐睿宗,其侄子唐玄宗,其子李重茂也做过皇帝(是李显的老婆韦氏所立的,后来北废,史称少帝)。可谓是最庞大的皇帝阵容了。
中国历史上谁的父亲和儿子都是皇帝,而本人与皇帝无缘?
醇亲王奕譞就是一个典型的这样的情形。
醇亲王奕譞在其子载湉(也就是光绪帝)被选择成为嗣皇帝的时候,“仓促间昏迷”,按照翁同龢日记的说法更详细,他“磕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原因有二:第一,突然发觉自己成了所谓“太上皇”,不知是福是祸;第二,爱子成为皇帝,以慈禧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性格,也不知是福是祸。
因此,他上奏表示乞骸骨,有警句曰:
为天地容一虚糜爵位之人,为宣宗成皇帝留一庸钝无才之子。但是,醇亲王的身份,与宋英宗的本生父濮王赵允让、明世宗的本生父兴王朱祐杬仿佛,而与濮王等不同的是,濮王在英宗继位前已经去世,兴献王在世宗继位前也已去世,可是醇王不但在世,并且正值英年,面对子孙世世代代为帝王和自己再上层楼的诱惑,存在着危机和隐患是无疑的。
从理论上,光绪帝如果有子,将成为同治帝的嗣子,并以此身份继承皇位,但如果以一子承同治帝嗣,另以一子继承皇位,则醇王会成为兴献皇帝(明睿宗),而咸丰帝、同治帝乃至慈禧,在宗法和政治上的身份都会改变。
未雨绸缪,经过言官的谏劝,清室确立了这个原则:
将来大统仍归承继大行皇帝嗣子。(吴可读奏疏)将来传统之皇子,承继穆宗毅皇帝为嗣。(宝廷奏疏)绍膺大宝之元良,即为承继穆宗毅皇帝之圣子。(翁同龢奏疏)事实上,后来醇亲王的表现,也可见他是不甘寂寞的政治人物,光绪十年(1884),甲申易枢(恭亲王奕訢所带领的军机处被慈禧全班斥退)后,奕譞借商办之名接掌政权,“以肺腑之亲,寄腹心之重”,如果没有之前的防微杜渐、杜绝后患,治平(宋英宗年号)、嘉靖(明世宗年号)这样的情形出现,对本已风雨飘摇的晚清政局将会形成更大的影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