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六国反秦朝却不反汉?

对山东六国后代来说,秦朝是让他们灭国的直接凶手,而汉朝不是;第二,秦朝之时,六国的势力依旧存在,而到汉朝,六国已经过去多年,影响力大为削弱;第三,与秦朝滥用民力相比,汉初数十年都施行休养生息政策,而经历楚汉争霸的百姓,已经苦不堪言,即便六国后裔有心复国,也没啥人响应。秦朝末年,天下群雄并起,当年山东六国的后裔纷纷复国。而后的楚汉争霸,好不容易复国的六国却又再一次被汉朝给灭了。

而与秦始皇不同的是,汉朝废除秦朝暴政,约法三章得到了天下的民心,当年六国之所以能够复国,就是因为秦朝暴政不得人心,所以能够号召天下百姓推翻秦朝。可再想效法炮制,可就难了。

为什么六国反秦朝却不反汉?

因为汉朝比秦朝的统治手腕儿更高超。

秦朝平灭六国之后,对于其王族和亲贵的镇压是比较得力的,以至于在秦末大乱之中,新立的“六国后”都不是王室近支和当年真正执政的亲贵。

先看事实:

赵国

先为武臣为陈胜所遣,带着陈余、张耳等三千人渡黄河,至诸县,说服当地豪杰,收兵数万,号为武信君。

他的开拓之初,是:下赵十城,馀皆城守,莫肯下。

也就是说,人家不买他账,等到他赦免了秦朝的范阳令之后,不战以城下者三十馀城。

说明,此时赵地,仍是秦吏说了算,保障了人身安全后,就投降他了。

进了邯郸之后,武臣自立为赵王。不想,他自己的部将李良又投了秦朝,把他杀了。

此后,陈余、张耳才立了赵歇做赵王, 问题是,这个赵歇除了姓赵,与赵王室有什么亲密关系,鬼才知道。

燕国

燕国似乎更不挑食,武臣派出打燕地的韩广,直接被燕人拥立为燕王,这人和燕国王室肯定一毛钱关系没有。

魏国魏豹者,故魏诸公子也。其兄魏咎,故魏时封为宁陵君。秦灭魏,迁咎为家人。陈胜之起王也,咎往从之。陈王使魏人周市徇魏地,魏地已下,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周市曰:「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畔秦,其义必立魏王后乃可。」齐、赵使车各五十乘,立周市为魏王。市辞不受,迎魏咎于陈。五反,陈王乃遣立咎为魏王。

这是一段《史记·魏豹彭越列传》的原文,里面其实说的很清楚,魏王豹的哥哥魏咎在魏国时候被封为宁陵君,秦灭魏他被免为庶人,等到陈胜起兵,他就跑过去投奔了,等到魏国人周市把魏国地盘打下来,手下人要立他为魏王,他不干,要求必须立魏国后人,五反,就是往返五次,才让陈胜允许魏咎当魏王,那么,主持魏国军政实权的是谁呢?是魏咎?当然不是,还是周市。

换言之,迎了个牌位,得天下存亡续绝的美名,当然,周市也可能是脑袋秀逗。

韩国韩王信者,故韩襄王孽孙也,长八尺五寸。及项梁之立楚后怀王也,燕、齐、赵、魏皆已前王,唯韩无有后,故立韩诸公子横阳君成为韩王,欲以抚定韩故地。

这里涉及了俩韩王,一个是之前的韩王成,身份清晰,韩国诸公子,另一个是韩王信,他是韩襄王的后裔,韩襄王何许人呢?与秦武王同辈会盟的韩王,秦武王和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是兄弟,也就是说,韩王信这个“六国宗室”跟正统韩王血脉,都快出五服了。

齐国田儋者,狄人也,故齐王田氏族也。儋从弟田荣,荣弟田横,皆豪,宗彊,能得人。

这一句话说了仨齐王,而他们的身份是什么?“族也”,也就是族人,田氏族可大了,一个祖宗生一堆儿孙,和正统王室可能还不如韩王信关系近呢,起码人家还有个可以确知的祖宗。

楚国《史记 项羽本纪》中:“当是时,秦嘉已立景驹为楚王。”

景驹,姓景氏,连熊氏都不是,要知道,屈、景、昭是楚国公族三大姓,但就类似于鲁国三桓,也就是某代楚王的非继承人子孙,这距离楚王家族,都差着八百辈子了,更重要的是,他是被陈胜的部将秦嘉立的,也就是个牌位。

之后,项梁立了个狠得,熊心,这位是什么角色?楚怀王之孙。

楚怀王之后是:楚顷襄王、楚考烈王、楚幽王、楚哀王、楚王负刍。

寻访了一下, 找到了楚怀王的孙子……就算他是真的,血缘查了多远,自己看吧。

六个国家都说完了,基本上能够总结一下了,这些家伙基本上都是被别人立的,并不像某些大秦帝国粉所说的,“六国贵族”不甘心自己的特权丢失,所以主动来搞的,他们搞也没这个实力。

恰恰相反,这些六国后,实际上多数是被当时的反秦实力派拉出来当做“牌位”的,所以杀起来也就和杀鸡似的,当然也有有能力的幸运儿,比如魏王豹、韩王信这种的。

而之所以,六国后不反汉,请看一下刘邦当时施行的政策,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寇,东有六国之族,宗彊,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高枕而卧也。臣愿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桀名家居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彊本弱末之术也」。上曰:「善。」乃使刘敬徙所言关中十余万口。

啥意思?把六国后人和豪杰、名家都迁居关中,总数十余万口,也就是几万户,都弄到关中来,就近监视,你反个鸡毛?

为什么六国反秦朝却不反汉?

六国反秦,是因为秦是直接摧毁战国秩序的一方。

失去旧有特权的贵族们,一直在暗地里积蓄力量准备反戈一击,我们可以看到的,是项梁在吴中的韬光养晦,张良博浪沙惊险的一锥。

陈胜起义之后,这帮贵族迅速站了出来,没有人愿意把蛋糕分给陈胜,所以陈胜很快就失败了,战争进入了六国贵族博弈的新阶段。

等到巨鹿之战项羽歼灭章邯所部,秦的主力部队丧失殆尽,天下诸侯都惧怕项羽的威势,于是大家坐下来谈了谈,划分势力地盘。

这里头,大家是怕你项羽,但不代表你项羽一口能把大家都给吃掉。项羽也深知这一点,称帝的条件并不成熟,还是要给大家好处的。

但是这次划分地盘并不公平,于项羽关系不好的势力都不太满意,如——齐被瓜分为三,田荣很不满;刘邦先入关中,却给扔到西南一角去了,当然更加不满。

大家免不了要再打一圈。

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看看项羽开始封的这批诸侯的下场——

楚势力当中,英布做了叛徒,归顺于刘邦。

齐势力,开始因为田荣与项羽的矛盾,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后田荣死,与楚国有个蜜月期,再之后被韩信打趴下了,也就没有所谓的齐势力了。

秦势力,秦国的三位将领分别被刘邦除掉。

赵势力,张耳陈余的矛盾是主线,后面被韩信一锅端了。

魏势力,一直不能算什么主线,被韩信打败后,彭越一路在梁地游击,最终获封魏王。

韩势力,韩王信被楚俘虏,归汉后一直是坚定的盟友,韩国贵族张良是刘邦帐下不可或缺的人物。

燕势力,一直态度暧昧,最后定陶拥立刘邦。

也就是说,在楚汉争霸的四年中,诸侯势力基本上洗了一次牌,能被打死的都完蛋了,最后刘邦打败项羽,臧荼和楚王(原为齐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原为九江王)英布、梁王彭越、长沙王(原为衡山王)吴芮、赵王张耳共同尊奉汉王刘邦为皇帝。

这帮人算是六国势力中笑到最后的。但是,我们可以看看结果——

臧荼,两年后因为谋反被杀。

韩信,因为涉嫌谋反被杀。

韩王信,朝廷怀疑他有异心,逃亡匈奴。

英布,谋反被杀。

彭越,谋反被杀,夷三族。

吴芮,韬光养晦免于一死,历五代因无嗣而止。

张耳,被废掉王位。

拥护?如果这种程度的阵亡率可以说是拥护,那刘邦还真轻松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