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父母在,尚有来处;父母去,只剩归途”这句话?

现在正是春期间,万家团圆的时候。假如你是一个外出打工者,或者是为了谋生而离家背井的人。此刻正在老家享受着一家团聚的幸福,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一个问题,如果你的父母都己不在了,你是否还会这样归心似箭,行色匆匆的奔向那个曾经生活的地方呢?大概都不会了吧?起码不会那么迫切,那么期待。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这大概是每个人共同的心理感受。

父母在,尚有来处;父母去,只剩归途。表达的是个人对父母的情感,但它的本质上,讲的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问题。前有来处,后有归途。来去之间,就是自我。生者,寄也;死者,归也。生命是短暂的,来也匆匆,去也匆。但生命又是生生不息的。生我者,父母,我生者,儿女。父母在,我尚有来处,父母去,只剩归途。就算我也归去,我有儿孙在,则我依然还在。我还在,则父母还在。那我们的最终归宿在哪里呢?答案是有的,在历史中。历史的名声,是自己创造的,这就是中国文化中的立身处世。

说到历史,大多数人立刻想到了二十四史,想到了青史留名的不易。但把青史留名的仅限国史是不全面的。中国的历分三部分组成。是国史加地方志,再加上家谱。宽泛的历史这三者都是,因此,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不仅仅只与王候将相有关,而是与每个人都有关系。所以,儒家讲“三立”,立功、立德、立言。有所立,则可以上为父母争光,下为子孙争荣。这是传统中国人立身处世的价值。只有认同这样的价值体系,才能更好的理解,前有来处,后有去处。

父母在时,父母就是家。父母不在了,我在那儿,那儿就是家。以后我也不在了,我和父母一样,都会留在家谱上,成为家族历史的一部分。如果你是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贡献的人,你又会成为国史的一部分。

我觉得,从传统文化的意义上讲。这句话,大概包含这些意思。有未言明说透之处,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如何理解“父母在,尚有来处;父母去,只剩归途”这句话?

不请自来,请多包涵!

这句话完整的表达是”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父母在世的时候,自己还有归处,可以常回家看望父母;若父母不在了,家便只能叫做故乡了。所以,为人子女,应尽到该有的孝敬,正所谓“百善孝为先”,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悔之晚矣。

如果问,“你最难忘的事,或者最怀念的味道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样,最怀念的味道是小时候妈妈做的菜和各种特色吃食,最难忘的事是妈妈前后忙碌的身影,天刚麻麻亮,我们还在睡梦之中,妈妈早早就已经开始为我们烧水准备洗漱、屋前屋后地打扫好卫生,然后就扛着锄头、背上背篓上坡耕作了,在迷迷糊糊中,常常听到的那砰砰砰砰的声音恐怕一辈子都忘不了;是为了我们可以准时上学,忙完了坡上的事务,急冲冲赶回家做饭,为我们缝缝补补、穿衣整理的场面;最难忘的事是爸爸早出晚归,为赚钱养家常年在外奔波的岁月,是看着他从黑发变成白发、从年轻力壮到步履蹒跚的过程。绝大多数父母的爱都是无私的,无论我们是几岁的孩童还是已为七尺男儿,在父母看来并无不同。

现在我回家的次数非常地少,虽然事出有因,但是我每次回家,都几乎把所有时间用来陪伴,告诉一些他们外面的事,跟他们聊聊过往,那些年开心的、记忆深刻的事,跟他们一起做饭,做我拿手的菜给他们品尝,尽量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希望他们的心中能多感受一份暖意。

但其实,很多人对父母,心中还是有些埋怨的,但最起码他们把我们抚养长大就是最大的恩德,也许他们并不完美,也犯过不少的错误,但可能他们已经尽了所有的力气,我们又何须纠结于过去呢!

父母不在,家就成了故乡,没有了牵挂,没有期盼,家就像走过的其他地方一样,只剩下无尽的思念。

对父母而言,生命无常,来日并不方长。世上最伤感的事,大概就是父母倾尽一切抚养我们长大,而我们只能望着父母老去的背影,渐渐远去。却无能为力。趁着安好,好好尽一份孝心,少些遗憾。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助益,谢谢您的提问。

如何理解“父母在,尚有来处;父母去,只剩归途”这句话?

如何理解“父母在,尚有来处;父母去,只剩归途”这句话?

父母是儿女一辈子的精神寄托和依靠。不管离开多久,不论走的多远,父母的家,永远是儿女的牵挂。永远是儿女温馨的港湾。父母在,兄弟姐妹可以经常相聚;父母去,血缘凝成的亲情也会渐渐淡漠。本人十八岁参加入伍,离开父母,来到西北边陲。那时候还没有电话,但每两个星期都会给家中写信,父母也是如此,每隔一个星期要请三叔到家里代笔,给我回信。我在部队上的生活训练和进步等等,都会及时汇报给父母,父母也会时常指导和勉励。虽然远隔万里,但父母的关爱始终温暖着远方的儿子。后来有了电话,每隔几天,都要同父母聊上几句。知悉家中平安,心情倍加轻松。虽然在部队工作的近三十年里,回家探亲的次数非常少,但对父母的牵挂、对家的眷恋,一分也没有减少,反而愈加浓郁。退役后的几年里,我每年都要回去三五趟,最多的一年曾经跑了七个来回。父母的家,是儿女的来处,更是儿女的去处。父母在,来处和去处都在,父母去,即无来处,又无去处,只剩下归途了。

如何理解“父母在,尚有来处;父母去,只剩归途”这句话?

这句话很温馨!

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

“父母在,人生尚有出处!

父母不在,人生便只剩下归途!

愿我们大家好好爱自己的父母”!

有时间多陪陪我们的父母亲!

如何理解“父母在,尚有来处;父母去,只剩归途”这句话?

记得母亲去世前,只要有空,就想回家,总觉得回去见到父母,心里就踏实,欢喜苦乐去同父母讲讲,安心的坐在沙发上等着吃父母做的可口饭菜,幸福的理所当然。

现在母亲不在了,回家的愿望没那么迫切,特别是节假日空闲时,心里空空的,不知该去哪里,寂寞的心无处安放,这个春节,一样的有这样的感觉!

愿大家好好爱父母,有时间多回去陪陪父母,“父母在,人生尚有出处; 父母不在,人生便只剩下归途!"

如何理解“父母在,尚有来处;父母去,只剩归途”这句话?

谢邀请!

这句话说的很对,“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自从父亲和继母去世之后,十年之久,就再也没有回过故乡!兄弟姐妹们也就像一盘散沙一样散了。思乡之情常常缠绕在心头,父母们巳经老去,留下的只是回忆和无尽的思念……我不知道回去该何处去?更不知道该去看望谁?那个生养我的故乡!已经成为我陌生的地方和梦里怀念的乡村!

儿时的伙伴们已经成为熟悉的陌生人,兄弟姐妹只能说是一个父母所生所养的孩子,因为财产和利益,早已变成冷漠无情的亲人!能够证明的事实就是: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的是父母的血液。还有童年时光里美好的记忆!一个坑上睡觉、一个被窝里戏闹、一个锅里吃饭;一片天空下呼吸。如今却如此的怀念与陌生!

我多么想再回到家乡!看一看故乡的天空和山水美景!到处都留下我童年时快乐时光!好想在哥哥、姐姐家再重温一次父母在的时光和温暖!可我就像远方孤独漂泊的客人,无处再安放我的灵魂!一切那么熟悉又是那样陌生!令我忧伤和心碎。我曾准备了很多次踏上回故乡的列车,思来想去还是放弃许多年的念想。

“父母去了,我的人生已经没有了归处!”只把故乡藏在心里默默的思念!我已经迷失了回家的方向,找不到来时的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