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党争为什么那么严重?
文人士大夫集团掌控朝政之后,必然会产生激烈的党争,中国历史上,党争最激烈的就是宋朝与明朝,而这两个朝代也是文人士大夫集团崛起成为政治中心的时代。
文官集团垄断朝政后,时间一长自然而然就会分化出不同的派系,为了权力斗争而组团一起明争暗斗,最终演变成朝堂上的争端,这也是古代文人的劣根性使然。明朝推翻元朝江山后,自宋朝之后几乎荡然无存的士大夫集团再一次复苏崛起。
朝廷中拉帮结派自古有之,而对于党争,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也是默许的。毕竟那对皇权有利,只要纷争不止,那么角力方多少都会受到牵制,永远都不会有人能够有足够力量去与皇权抗衡。就是所谓的“平衡术”。比如,由于南方的文教兴盛,当时大量朝廷重臣都出身江南富有之地,与北方出身的臣子之间有大量利益分歧也是必然。东南地方富甲天下,然而朝廷想征收东南的商业税,朝廷中的北方大臣与南方大臣之间就产生了巨大分歧。
明朝党争为什么那么严重?
王朝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存量资源的争夺会越来越严重,以清浊的名义,以君子小人为区分,进行你死我活的争斗,最后以王朝的覆灭而告终。明朝党争基本符合这条定律。1、派别之争很正常
有人的地方就有战队,有是非的地方就有立场。对于一个政权而言,有派别之争是很正常的。
在明朝开国时期,有淮右勋贵与浙江士人的争斗;在明英宗时期,有南人、北人的争斗;一直贯穿着亲信的争斗、外朝与内朝的争斗,这些都没有什么问题。
(明初也有派别斗争)
甚至有时候有些争斗还有利于提高活力,保证王朝的高效运行。
2、党同伐异到了明末,以乡籍为基础的党争进行了好多年;之后东林一家独大,各方联合,又开始了规模更大的党争。
(东林党)
党同伐异,必以对方之非为是。有时候已经严重干涉到国家战略。比如在万历末期,熊廷弼在辽东的经略已经有了起色。随着朱常洛的登基,“众正盈朝”,直接把熊廷弼给免了。之后沈辽战役明军损失惨重。
(熊廷弼)
3、开了杀戒党争到了党同伐异那一步,对国家危害就已经很大了。开了杀戒,基本就后患无穷了。
1624年,杨涟弹劾魏忠贤24大罪状,不料被反将一军,东林全面失败。杨涟与另外五人也死在监狱中。阉党对东林进行了一次清洗,大量的相关不相关士大夫都回了家。
(杨涟)
到了崇祯初年,魏忠贤一死,加上崇祯钦定阉党名单,大量的相关不相关士大夫回了家,而且永不叙用。
(魏忠贤)
两次见血的党争不仅是矛盾公开化,也使大量的人才离开政权。政治生态极度恶劣。
为什么会这么恶劣?随着社会发展这是必然趋势,螺旋上升。宋朝、明朝末期也是如此。东林不是坏人、阉党也不是坏人,都是寄居在这个国家之上的食利者。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明朝党争为什么那么严重?
党争是从汉代开始就存在的,这个党和现在的政治党派不是一回事,而是对于文人政客抱团取暖的一种称呼。在各个王朝,最为忌讳的就是党争,党争意味着朝局混乱,而朝局混乱就会让国家机器出现问题,不利于国家稳定。
明代的党争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是嘉靖时期,但一切基本都在嘉靖的掌握之中,不过危害也是不小,严党、徐党、内廷之间的角逐,使得大明朝廷风气败坏,延误了很多决策的执行,是明朝由盛转衰的开始。第二次就是从万历中期开始,一直到明朝灭亡都没刹住车的党争,直接讲明朝从衰败拖像灭亡。追溯党争的根源,其实应该赖嘉靖和万历,因为党争开始的原因,是文人反对皇权的加强,而嘉靖和万历,因为个人成长经历,都是有心成为独裁者的帝王。既然有反对的,那就一定也会有附和支持的,党争也就从这开始了。
万历时期的党争大规模开启是由争国本引发的,东林党坚持自己的道统,和万历开始疯狂打嘴炮,之前被东林慢慢挤出朝廷的齐楚浙三党为了报仇,走到了皇帝这边,于是这个毫无实际治国意义的漫长嘴炮战开始了。基本上中央官员啥正事也不干了,就为了争一个“理”,疯狂嘴巴输出,第一阶段的结果是东林党获胜,齐楚浙覆灭,万历自闭。但是风波没有结束,很快,魏忠贤的出现掀起了第二波大战,阉党凭借着皇帝的信任,一点一点的把东林党的元老大员都给咔嚓了,朝中少了一大批治国大才,国家被一大帮趋炎附势的混蛋包揽了。然而战争还没结束,崇祯继位后,第三波党争开始,一开始是东林党反扑,最后变成了“管你什么党,跟我有仇你就是阉党”的局势,朝廷彻底混乱,崇祯拼命阻止,却没把力气使对地方,也想当独裁者的崇祯皇帝各种坑大臣,使得党争之风没有结束,只不过不是什么东林党阉党之争了,而是全员不作为,全员弹劾,最终让国家在混乱中覆灭。
归根结底,党争不能说就是文人的错,得先看看领导人是个什么货色。
明朝党争为什么那么严重?
明代廷争的激烈想必不用再多做描绘和渲染了,国初南北分榜之争、都燕论开廷争之滥觞,中期谏武宗南巡,大礼议,后期争三王并立,以致崇祯朝危机之时,还要议迁都并争论“君王死社稷”。明亡之后,遗臣如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对明代政治很是做了一番反思,王夫之更是直接批评明臣多意气之争,士气甚激。那么明代朝野为什么会起这么大的争执呢?
正德皇帝
首先明太祖对上书陈言是鼓励的,这一点可以参考太祖《卧碑文》和《大明律·礼律·上书陈言》,这也每每被认为言路闭塞的明代士大夫拿来作为批评的论据。
此外,明代六科之制为争论提供了制度保障。六科制度使得廷争不是无意义的争执,而真的可以影响朝堂决策。孟森先生即指出明代“不经科钞令部再覆,则虽奉旨无效……士大夫惟有此职权,虽或触仵,终必有践此职者。明一代士气之盛,死节之多,其根本在是”。
孟森先生
另外,从思想氛围的角度来看,明代士大夫标榜廷争。如王夫之《宋论》中有“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当然,作为对明亡的反思,《宋论》整体的基调在于批评过度的廷争)。其时,明代士大夫很有股师儒的自我认同(师儒语出《周官·天官》,在明代本是国子监祭酒的别称,这里笔者借此想说的是明代士大夫匡扶天下的志愿),细细品味一下明代朝堂的大争论,如谏武宗,谏世宗,谏神宗,每每让人有一种君臣意气之争的感觉,士大夫本着一种天下之责不惜犯颜天子,甚至乐此不疲,这可能是明代廷争激烈的心理因素。
王夫之
参考文献:
王夫之:《读通鉴论》
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孟森:《明史讲义》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胡一舟
明朝党争为什么那么严重?
哪朝没有啊,只是明朝很激烈,皇帝也卷入其中。
明朝党争为什么那么严重?
党争的问题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只是表现形式和危害程度不一样,事实上许多皇帝是喜欢低烈度的党争的,因为有党争就会有制约与平衡,而这一点正是皇帝在驾驭大臣时所需要的。
明朝的党争是历朝当中比较激烈的,现在的国人都还会记得所谓的东林党人,可见明朝党争影响之一斑。明朝中前期虽然大臣们之间的个人恩怨很多,但是事实上还没有出现什么党争。明朝晚期,特别是在万历朝后期,明朝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党争。
士大夫们根据地域结合成党,太监们有阉党,一时间,明廷几乎为党人所控。
明朝中后期之所以会出现那么大规模的党争,一方面是文官集团膨胀发展的必然结果,明朝中后期,文官集团迅速发展,林子大了,当然什么鸟都有,为了寻求利益最大化,具有地缘关系的文官自然就会结成联盟;另一方面,这与明朝中后期的皇帝的无能也有关系,明朝的党争在万历末期和光宗、熹宗时期最为激烈,而这几个皇帝众所周知都是比较无能的,因而党争就会出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