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本上有没有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原因?

当年的“火烧圆明园”,其实遭逢劫难的并非只有圆明园,而是三山五园(香山、万寿山、玉泉山,颐和园、静明园、静怡园、圆明园和畅春园)。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帝仓皇逃跑,圆明园等京西园林被洋人攻占,在大规模抢劫与破坏之后,为了掩饰罪行,英国人与法国人等在圆明园放火,将这座万园之园彻底焚毁。关于英法联军为何要焚毁圆明园,历史课本上给的原因就是掩盖罪行,可是,一把火烧了能掩盖么?最大的原因还是对清朝皇帝的威胁。

圆明园历经数代皇帝百余年的建设,可以说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华美奢侈的园林,因为清朝皇帝对圆明园的喜爱,圆明园夜被称作“夏宫”。圆明园中,雕梁画栋,除了传统东方建筑,当时的西方建筑与园林造诣也深刻体现在了圆明园中。

另一方面,园中还珍藏了大量珍贵文物,中华数千年来,大量的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青铜礼器、金银珠宝数不胜数。也因为数量过于庞大,当年圆明园中究竟有多少珍宝,根本就没有具体统计。

历史课本上有没有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原因?

看了那么多回答,就是没人提鸦片的事,第一次鸦片战争因为清朝禁烟引起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因为清朝继续禁烟引起的,为什么没有第三次鸦片战争呢,因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条约里明确写上了鸦片贸易合法化,这一条。所以清朝不禁烟了。

没有鸦片,自然就没有第二次鸦片战争,没有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没有火烧圆明园这回事。

这才是根本原因,其他的都是皮毛,都是侵略者为了鸦片贸易合法化故意找茬。

历史课本上有没有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原因?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就和英国签订了一个南京条约,允许五口经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设驻领事馆),香港岛永久让予英国,并使英国得到领事裁判权。

事情过去后,清政府就开始装作什么也没发生过,什么也没看到,依旧采取过去的统治方式对待中国人民和外国列强。

因为英法要派出官员和商人长住中国,开展经商,但清政府是不愿意答应的。除了上海处理的比较好外,其它城市都是在变相的拒绝外国人。上海是在原上海城区外,划出了一片土地给外国人居住,这就是后来外国租界的雏形。

其它四座城市就不同了,当地政府要求老百姓不要把房子租给外国人,他们又没有中国土地产权没办法建房,所以只能住在城外。英国驻广州领事在当地民众的抵制下,两年进不了城;福州领事则两年来一直住在城外的破草棚子中,外国的刀叉睡衣钢琴等货物在中国也没有市场,根本卖不出去。

更要命的是清政府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制度,没有对外交往经验,从来都认为中国之外全是蛮夷之地,不可能和他们平等交往。清政府没有外交部,当地政府又没有外交权力,就没有失去了和英法正常沟通的渠道。

英法两国认为上当了,清政府不讲诚信,签订好的合约却不执行,没有契约精神;中国政府认为自己很聪明,成功把外国人挡在了城外。

英法认为到中国做生意没搞到钱,是因为政府不诚信,开放的城市的太少,要求中国开放更多的城市,并且两国要建立外交关系,但清政府没有外事机构。

正在这时,英国的亚罗号事件和法国教士被杀事件瀑发了,英法两国看到清政府对自己的要求回应不积极,就借这两个事件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结果没有任何意外的,清政府再次战败了,于是签订了天津条约,同意英法使节进驻北京。

但不久咸丰皇帝就后悔了,他认为外国使节不向他下跪,破坏了中国的礼制,会在中国造成极坏影响,如果中国人都学了,清国就不存在了。于是要求僧格林沁的军队在大沽口消灭英法联军,并扣压使节。然而再一次输的惨极了,英法以5死46伤的轻微代价全歼僧格林沁骑兵主力。

问题来了,僧格林沁军队的灭亡,把进京城的门户完全向英法联军开放了,大门洞开,不进就白不进了。

结局大家都知道,英法联军打进了北京,抢劫清政府的国库和皇宫,最后一把火烧了圆明园。

一种说法认为,英法使节团受到了清政府的极大伤害,是对英法两国的蔑视;其中团长巴夏礼和秘书关在刑部大牢里,其他37人关在圆明园。联军在圆明园把这些人解救出来后,发现只剩下了19人,有20个已经被整死了。而且有些人的尸体被大卸八块,砍掉胳膊的,砍掉腿的,惨不忍睹。

因此,英法联国总司令额尔金表示,必须要给清朝一个惨痛的教训,于是火烧圆明园就上演了。

说这话的人根本不懂英法两国的历史和经济史。

英法两国都是重商主义国家和工业化强国,两国的军队和商人都担负有共同的使命,就是把生意做到全球各个角落去,为英法赚取更多的利润。如果碰到愿意通商的,商人来处理;如果碰到了不愿意通商的,军队来处理,用枪炮逼你通商。

在那个年代里,几乎所有的战争都具有商业的性质。战争是政治和商业的延伸和体现。欧洲的国家基本上都是采用雇佣兵去侵略其它国家,然后抢劫和绑票,得到更多的赎金。占领这个地方,开始强制经商。

战争就有很强的商业性质。

过去很长的世界历史上,都是丛林时代,丛林法则在发挥作用,丛林法则的最高准则就是弱肉强食,抢劫是目的,借口随便找。

因此火烧圆明园只是英法抢劫的借口和掩盖抢劫的借口,而不是其它。

历史课本上有没有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原因?

历史书上没有,语文课堂上老师是这样讲的,很有权威的饿,’鸦片战争期间,清朝统治者依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他们不识时务,虚骄自大。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大沽口炮台,清廷被迫派大学士桂良等赴天津议和。6月,桂良等分别与俄、美、英、法签订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天津条约》签订以后,清朝统治者还坚持公使进北京见皇帝要行跪拜之礼,妄图借此给“天朝上国”争回一些体面。清朝统治者玩弄这种拙劣的伎俩,实在可怜!当时英国人赫德称清廷的这种做法是:“智浅而欲轻人,力弱而欲服人”,怎么可能呢?清廷的做法,使英法侵略者感到,要驯服这个冥顽的政府,有必要给它“直接的打击”。

“当英国军队临近北京的时候,关于报复清政府的事情,曾经有一个热烈的辩论:什么才是一种厉害的报复方法?”“决定必须仿佛一声霹雳似的给一个迅速而且厉害的打击”,以示“惩一儆百之戒”──“警告清政府,违反条约以后,责罚准定跟踪着到来了。”

那么,“直接的打击”,“厉害的报复”,为什么会落在圆明园,而不是紫禁城呢?这也是有原因的。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绿水青山,风景优美。它本来是明代遗留下的废旧园林。1709年,康熙皇帝把它赐给了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始称“圆明园”。其后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不断兴修、扩建。清朝几代帝王征调能工巧匠,花费150多年,才建成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中国的工匠们用智慧和力量,把祖国锦绣河山的众多景观和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聚集到一处,这是世界园林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自雍正皇帝起,清朝最高统治者都非常喜欢圆明园。他们每年居住在圆明园的时间超过全年的2/3,紫禁城内的皇宫仅在举行大典时暂住。处于风雨飘摇王朝末世的清文宗──咸丰皇帝,于1855年移居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理事办公。据记载:“军机册档二分,一存方略馆,一存圆明园。”1860年9月,英法联军直逼北京通州。咸丰皇帝躲在圆明园内下达截获英使巴夏礼等人的命令,并宣布与英国断绝海上贸易进行决战。他还下令要全国军民踊跃杀夷,并颁布奖赏规格。咸丰皇帝的做法自然会引起英法联军的忌恨。

1860年9月22日,咸丰逃亡热河,命恭亲王奕訢为钦差大臣,在圆明园内设立公所,主持和局。10月6日,英法联军自德胜门、安定门入京,清军不战自溃,纷纷退往圆明园。英法联军跟踪至圆明园,奕訢闻讯而逃。侵略者找不到奕訢,其肯罢休!?英国公使额尔金就提出:要留下惩罚的痕迹──“在人们脑海里留下不易泯灭,永久保存的痕迹。”在额尔金看来,“它(即毁园)可以表明,联军已经旗开得胜,耀武扬威地占据北京,使得此事昭然显著,杜绝他日争辩和疑问。”英将格兰特说得更明确,更直言不讳──“圆明园宫殿之为要地,人所共知,毁之所以予中国政府以打击。”这样,圆明园自然在劫难逃了。

历史课本上有没有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原因?

答:不但历史课本说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原因,语文课本也说了。

先来看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第21课,该篇课文叫《圆明园的毁灭》,里面写:“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

即英法联军烧圆明园的原因是“销毁罪证”。

历史课本上的火烧圆明园事件出现在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里面的介绍为:“……他们争先恐后,掠夺珍宝。抢不走的东西,他们就砸碎,为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焚烧。”

看,英法联军烧圆明园的原因是“为掩人耳目”,与语文课本说的“销毁罪证”是同一回事。

但这并非历史真相。

事实上,英法联军是共同抢掠了圆明园里的珍宝,但放大火焚烧的,只是英军,法军没有参与;而英军放火焚烧圆明园,并不是为了“销毁罪证”或“掩人耳目”。

英军火烧圆明园的目的,英军统帅格兰特在私人日记里面表达得清清楚楚:“因为清政府对大英帝国带来的西方文明过分抵触,并对前来散播文明福祉的英国人大肆屠戮、残杀,因此英军有必要对大清帝国施以严惩,因此火烧圆明园就是最好的报复。”

英国全权驻华公使额尔金的私人秘书也讲:“彻底焚毁圆明园,不但可以留下一不易泯灭、永久保存在人们脑海的痕迹,而且可以证明联军已经旗开得胜,耀武扬威地占领了北京。”

即英国人烧圆明园,并非“销毁罪证”或“掩人耳目”,情形恰好相反,是“要对大清帝国施以严惩”,并且“留下一不易泯灭、永久保存在人们脑海的痕迹”。

对于抢掠圆明园,英国人和法国人都认为是“胜利者”的必然行为,他们公开说“复至圆明园拿取物件,众兵分用”。

中国人认为他们会因劫掠他人宝物而产生羞耻,从而要纵火焚烧“销毁罪证”,完全出于臆想。

一句话,英法联军抢掠圆明园,是为了劳军和庆祝胜利;英国人焚烧圆明园,是要“耀武扬威”,是要对清政府、对清朝皇帝进行最严厉的精神上的打击,迫使清政府彻底对外妥协、对外屈服。

历史课本上有没有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原因?

诚邀,如题。应该说,现在的初中历史课本由于深度的原因,只是提到了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事件,但是并没有过多的叙述这个问题。火烧圆明园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屈辱的事件。

中国历代王朝,皇帝的爱好各有不同,如宋朝皇帝爱诗书,唐朝皇帝爱马球,而明清两朝的皇帝则偏爱园林,特别是清朝,有清一代,康熙,乾隆和后来的慈禧都喜欢打造园林,圆明园更是万园之园。据史料记载,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在道光年间基本成型。此园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有一百五十余景,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然而1860年,万园之园变成了一块废墟

英军焚毁圆明园,按照英国人的说法,是因为有三十七名英法俘虏在圆明园受到了虐待,所以要焚烧圆明园来作为报复,但是经过史学界的研究,占主流地位的说法是:“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之后,他们为了掩盖劫掠圆明园的罪证,销赃灭迹”。

以上就是小编得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