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的权臣中,为何诸葛亮会备受高度推崇?
诸葛亮虽得其主,未得其时,出使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而他何能占据古代十大武宗之庙,成为后世人所敬仰的诸葛武侯呢?
我认为他的"出师表"一腔热血忠义天下观,扣人心弦,感人肺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两朝臣"的生平事迹,是他的真实写照。
经历过三国诸侯混战的大动荡,在各路英雄争权夺利的乱世中,诸葛亮还能保持儒将风度,忠君为国,精兵简政,赏罚分明,廉洁奉公,忧国爱民,且有胆有识,才华横溢,德高望重。这些优良品德,赢得蜀汉百姓自发地为他立祠烧香,当时就让三国归于晋的武帝司马炎感慨万分,惊叹不已!
诸葛亮一心效"管仲乐毅"之志,淡泊而明志,宁静以致远,是蜀汉忠义贤相,历朝历代王侯将相,都愿之做楷模,争相效仿,这才使得诸葛亮的形象日益深入人心,大放异彩。
诸葛亮不仅在政坛上鹤立鸡群,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才多艺,卓越非凡;而且在私生活中也是堂堂正正,没有一丝绯闻和贪婪之心,不以权谋私,不仗势欺人,一视同仁,尊重他人,严以律己,两袖清风,死后只留下微量薄田和后花园的八百桑树。
诸葛亮各方面都做到了古代大儒的极致,无暇可击,才让人万分的钦佩和深深的感动。从远古到三国的漫长岁月,身为权臣的诸葛亮为官清廉且富于才干,都是屈指可数的。甚至为人之父、为人之夫、为人之臣、为人之长都是那样德艺双馨,为人所重。才使得他留芳青史,永垂史册!
中华文明就是有了屈原、苏武、诸葛亮、魏征、文天祥等无数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和优异表现,才会一代代传承下来长盛不衰。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淡泊而明志,宁静以致远",是诸葛亮留给后世的精美标牌。我们要学习他忠于国家、正气凛然、勤奋努力、儒雅沉稳、深谋远虑的优秀品格,做一个中华好公民!
历朝历代的权臣中,为何诸葛亮会备受高度推崇?
公者的化身,正者的化身,智慧的化身,人格的化身。
历朝历代的权臣中,为何诸葛亮会备受高度推崇?
因为诸葛亮克勤克俭,不贪不占,不近女色!廉洁勤政,一心为民,始终把国家大业放在第一位!勤于职守,从不以私废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堪称千古第一相!
因此,之后的各朝代执政者,都倡导以诸葛亮为楷模,旨在鞭策为官者学习诸葛亮的高尚品格报效国家。
历朝历代的权臣中,为何诸葛亮会备受高度推崇?
诸葛亮除了才智超人,更见忠君勤政。特别值得后人推崇的还有那前后《出师表》。陆游有诗曰:“出师二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历朝历代的权臣中,为何诸葛亮会备受高度推崇?
谢邀。
为何三国蜀汉诸葛亮会备受高度推崇?
诸葛亮在三国当代确实是能人,但不是完人,在某些方面是演义作者虚构吹出来的,加上后代读者吹捧出来的。用哲学观点看:他是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发明家很多衔头;从另一方面看,他被神化了,成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呼风喊雨,攘星借寿的异人。这些记载纯属時代的产物,谁能相信。最大的质疑,诸葛亮,即便有通天本领,一心助刘备父子二代,没有统一国家,三分天下而终。
中国历史,无论前朝,后代都有出类拔尖的能人:前朝名人春秋有管仲,乐毅,伍子胥;战国有苏秦,张仪,孙膑,吴启,西汉有张良。后代大明有刘基都是华夏髙才辅政能人。
诸葛亮同前朝后代相比之下,读过史书的人都明白,很多名人,名垂青史。诸葛亮曾自比管仲,乐毅之才,可惜没有管仲乐毅之功(亮太自信了);诸葛亮在刘备东征战事上来衡量,前不及伍子胥,后不及刘伯温。刘备东征亮没有显現奇才,说服主上罢战,这是刘备不能统一全国的至命伤。比了前朝吳越相争,越王败亡,勾践被擒,在吳国故苏当奴隶,三年后吴王扶差见越王勾践比较老实,同意放其回国,这時丞相伍子胥谏劝,不可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吴王执意不从。伍相无法劝醒吳王,自认无才,无颜苟活世上,吊死在故苏城门上,遗言:‘’我要看越王再次来吳‘’。越王回国‘卧薪偿胆’,若干年后,越王起兵,打败吳王,扶差被杀,吳国灭亡。伍子胥忠心死谏,主上昏庸而失国,越王下令将故苏城门命名为胥门,至今还保留,伍子胥流芳千古,对比诸葛亮,不能说服主上东征有所不及吧!
后说刘伯温。朱元璋起事在安徽凤阳,几年后已兵强马壮,章元璋提议要出兵江州(现江西九江)同元未最大的军事集团陈友良争夺江州,当時刘伯温力劝不可。呈说:陈友良军事实力强大,有水师屯扎鄱阳湖,且有友军张士诚盘居苏州,二军合围对我军不利。建议大王先占领南京,定都称帝,同時筹建一千艘战舰在太湖操练水师,以斗抗陈友良鄱阴湖水师,以南京为根据地,先消灭苏州张士诚,然后再攻打陈友良。刘伯温的战略步聚,朱元璋全盘照办。占领南京,活捉张士诚,太湖水师进入鄱阳湖,二军水战,陈友良亲自指挥,在舰楼窗户探头暸望巧中流矢身亡,兵无头而降,陈军全部覆灭,最后统一全国,刘伯温功不可抺,后有人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所以,诸葛亮既不及前贤,又不如后秀。当然,也必须说明,三国同前朝后代的時局不同,也有很大关系,应该说,诸葛亮是能人,而不是圣人。
历朝历代的权臣中,为何诸葛亮会备受高度推崇?
千百年来,人们对权臣的评价基本上都是负面的,但对诸葛亮的评价基本都是正面的,而且受高度推崇。主要原因有:
一、功高不震主
诸葛亮有开国之才、治人之术,并且年少时立志成为管仲、乐毅那样的人。他以法治国,平定南方内乱,多次北伐中原,使曹魏震恐。
但他并没有篡位的野心,秉持忠心耿耿的臣子本分。可以说,诸葛亮权倾一国,功高而不震主。
二、为官清廉
诸葛亮生前为官清廉。清心寡欲,自身作则,力求改变东汉以来官员企图享乐、浮华淫逸的官场风气。他生活十分俭朴,从他最后一次北伐临终前给后主刘禅上表中,公布自己的财产清单(800颗桑树等),便可以看出这一代权臣、名相是如何的刻苦自持,以端正社会风气。
为了反对东汉以来的厚葬风气,诸葛亮遗命将自己安葬在前线的定军山下。不必运会成都、举行国葬,以免铺张浪费。他还明确指示,殡仪从简,依山造墓,能容下棺材即可,入殓时穿平常衣物,不必随葬器物。作为权倾朝野的一代名相,能有如此心胸,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实在令人钦佩。
三、修身养性
诸葛亮学识渊博,并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明白表示自己的治学和修心的想法: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他强调修心在于寡欲,多学才能成才,要立有远大志向,不断要求自己,治学和修心才能真正成功,这也是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基本精神。
四、人格魅力
诸葛亮病逝后,消息传入蜀中,曾因骄奢无度,被诸葛亮奏请刘禅废为庶民的前长水校尉廖立,正迁徙流放于汶山,听到噩耗,大为哀痛地表示: “诸葛丞相死,我一辈子都要老死在这儿了! ”
因为伪造军情被废为庶民的前尚书令李严(当时改名为李平),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更伤心得发病而死。李严被流放后,经常对友人表示,相信有一天诸葛亮一定会原谅他而再度重用他。
诸葛亮这种让政敌都感动的磊落政风,人格魅力,的确是古今难得的大政治家。
五、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现代人一提到诸葛亮就会想到八个字: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唐太宗李世民评价诸葛亮为“忠顺勤劳”。康熙皇帝曾直接表示: “诸葛亮云,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这些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都对诸葛亮高度评价。周恩来总理评价诸葛亮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优秀政治家。
这也表明,诸葛亮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时,认为诸葛亮拥有大权,却不失节制,决不跋扈欺上、代替皇帝行事,因此很少人会怀疑他有篡位自立的野心。在当时的蜀汉的那种好摆龙门阵、好拉关系的社会环境里,实在不是简单的事。
总而言之,在历代权臣中,诸葛亮做到了以上几点,备受后世推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