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何在弥留之际还要立年仅三岁的孩子为帝?
1908年11月14日,年仅38岁的光绪皇帝在中南海瀛台驾崩。慈禧太后当天降懿旨:“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入承大统为嗣皇帝”,“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承继毅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之祧。”第二天,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本人去世。
即溥仪首先是同治皇帝载淳的儿子,继承皇位,同时溥仪也作为光绪皇帝载湉的继承人,也即“附带”地带上载湉。这,就是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宣统皇帝。
溥仪是道光皇帝的曾孙、第一代醇贤亲王奕譞的孙子、第二代醇亲王载沣的长子,而载沣的嫡母(不是生母),即醇贤亲王奕譞的嫡福晋叶赫那拉婉贞是慈禧太后的妹妹,也即溥仪的嫡祖母是慈禧太后的妹妹。溥仪的嫡母兼生母,是慈禧太后宠臣瓜尔佳荣禄的女儿,而荣禄女儿和载沣的婚姻还是慈禧太后指定的。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是大行皇帝光绪的亲弟弟(同父不同母)。所以,无论是血亲远近还是身份尊贵的程度,溥仪都是当之无愧的。
如果不是辈分所限,慈禧太后一定会选择载沣作为继任皇帝,无奈,退而求其次,在选择溥仪继位的同时,慈禧遗命载沣为摄政王,权领大政。须知,满清近三百年,只有两个摄政王——入关之初的多尔衮、满清灭亡时的载沣,也就是人们说的“以摄政王始,以摄政王终”。
慈禧为何在弥留之际还要立年仅三岁的孩子为帝?
谢谢邀请!
慈禧在弥留之地,还要立三岁的孩子为皇帝。
首先这个三岁的孩子溥仪是光绪皇帝的亲侄儿,属皇族之门,不是外人,而且光绪又无子嗣,只好选载沣之子溥仪为皇帝接班人,以载沣为摄政王辅政溥仪。即然有辅政的摄正王,慈禧肯定没有为她的第三次垂帘听政所考虑,她也知道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如果考虑还要重帘听政,我想肯定不会有摄政王人选和其职,因为慈禧的独占专权强横,是容不得他人对自己有干涉的,只有她一人说了算,就连当时的光绪皇帝因碍其职其事,都幽禁在朝外,不容许临朝亲政,何况博仪之父载沣呢?所以立溥仪为帝,是因为溥仪是皇帝光绪的亲侄儿,皇族血脉,与她想第三次垂帘听政基本上没有多大关系了。
其二,至于新立皇帝年龄大小不太重要,但立皇帝之事肯定是她要做的,因为她是当时的主政者,任何朝代的立帝,都是上一任必须要做的事,慈禧也不例外,当时光绪已病入膏荒,她肯定要为下一任皇帝人选作好充分准备,不能等皇帝真正死后,在荒乱中作人选之事,所以慈禧立皇帝之事也属正常,非她之过,至于立的皇帝年龄大小,才能多少那就另当别论了,但皇帝是必须要立的,因为国不能一日无君。
最后,立皇帝之事,老佛爷还是想显显最后的皇权罢了,一来完成了自己的心愿,立了一个皇族血脉当皇帝,有尊祖宗遗训,不辱皇门之道,算是对祖宗有一个圆满的交代,二来也在她的安排和策划下,完成了自已的心愿,发号一下最后的“神圣”之权威,为日后接班做好充分准备,
所以,立帝之事,无可后非,也属正常,立皇门血脉溥仪为帝,也在情理之中,因为溥仪是光绪之弟,载沣之子,况又封载沣为摄政王,排除了慈禧垂帘听政之非份,总体来分析,我觉得均属正常,不知道其他网友有什么好的见解,欢迎留言讨论!谢谢!
慈禧为何在弥留之际还要立年仅三岁的孩子为帝?
慈禧太后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主要是为了方便掌权和报恩荣禄。
为什么这样说呢,且听宋安之来说道一番。
慈禧太后身为中国历史最后一位权后,实际统治中国47年之久,可以说是尝尽了权力的滋味,更是有如毒瘾一般临死时也念念不忘的为自己布局。
在光绪帝病重之时,慈禧太后就内定下了当时还年幼的溥仪,其政治野心可谓是暴露无遗。而这所谓的布局有三个考虑,下面宋安之来逐一说说。
一、方便掌权的两个想法。
掌权久了,慈禧太后对于权力的迷恋可以说是到了痴心妄想的地步。到了弥留之际立年幼的溥仪为帝,而不是立一个年富力强的宗室子弟,就是幻想着自己可以病愈,渡过这个生死难关,然后方便自己重新掌权。
因此慈禧太后选择了年幼的溥仪成为新皇帝居中,以摄政王载沣和隆裕太后来辅佐。其中摄政王载沣是个老实人,权谋之术远远不够,比之上一个摄政王多尔衮简直是天壤之别,慈禧太后对付他是手到擒来,而隆裕太后也是个老实人,更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更不用说了。
关于载沣任摄政王的懿旨是这样写的:“现在时势多艰,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着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禀予之训示裁度施行。俟嗣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嗣皇帝亲裁政事”。
其中“所有军国政事,悉禀予之训示裁度施行”。颇为耐人寻味,就是为了慈禧太后如果病愈以后再度掌权打下基础。
这样一来,慈禧太后若是转危为安,继续重掌大权是顺理成章之事。
同时慈禧太后的另一层考虑就是为了延续后宫干政的传统,方便自己的侄女隆裕太后掌权。
慈禧太后这个人强势了一辈子,尝到权力的滋味以后,自然是舍不得放弃。(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她为什么还想继续后宫干政呢,其实说白了是为了身后之名,历朝历代擅权的权后不在少数,但死后被清算的也不少,比如说汉之吕后唐之武则天。慈禧太后也怕死后被后来者贬低的一文不值,因此想让她的侄女隆裕太后掌权,使自己死后也可以继续风光无限。
同时随着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证明提前死在慈禧太后前一天的光绪帝是被砒霜毒死的。很有可能就是慈禧太后干的,为了避免自己死后被亲政的光绪帝清算。
所以说慈禧太后立年幼的溥仪为了掌权的两层意思,其一是为了方便自己以后继续掌权。其二是以防万一自己真的不行了,最起码自己的侄女隆裕太后还可以继续掌权,那么自己死后不至于被清算。
二、报恩荣禄之说。
荣禄是慈禧太后宠臣,慈禧太后甚至爱屋及乌,将其女瓜尔佳·幼兰养于宫中,收为养女。
在义和团之乱时,荣禄是少有的几个清醒大臣,反对义和团杀洋人。后来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西逃西安以后,又是荣禄东奔西跑的收拾烂摊子,立了不小的功劳。
荣禄的女儿瓜尔佳·幼兰后被慈禧太后指婚给载沣,生了溥仪。也就是说荣禄还是溥仪的外祖父。
慈禧太后立溥仪为新皇帝之时,兼祧同治帝和光绪帝两房,确定了隆裕的太后之名大事初定以后。曾经感慨到这样做生前死去的人都对得起了,说到八国联军进北京那年,不是荣禄那有今天呢。
所以说慈禧太后立溥仪为帝,潜台词就是报答荣禄当年的功劳,有着这层不可言状的报恩之意在其中。
同时慈禧还为自己辩解,说很清楚国赖长君这个道理,以前南书房翰林潘祖荫和许彭寿纂了一本《治平宝鉴》,书中这些道理说得很明白。所以如今小皇帝还小,封载沣为摄政王监国,其实跟国有长君一般。
通过慈禧太后临死之前的安排,可以看出这位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之久的权后并非泛泛之辈。权谋之术是炉火纯青,恩威并施的手段也是高超至极,政治布局也可以说是算无遗策。
不过可惜的是慈禧太后只是在自我封闭的封建体制中大有所为,一生为了稳固统治力求守旧,就是诸如洋务运动之类亦是为了自己巩固统治罢了,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所以慈禧太后死后二十年,葬身之地普陀峪定东陵被东陵大盗孙殿英率部所盗。这位封建腐朽体制内最后的守旧权后,算是间接尝到了自己阻碍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恶果。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原创不易!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慈禧为何在弥留之际还要立年仅三岁的孩子为帝?
这个百家讲坛里面有详细解释说的是
慈禧觉得自己还能活很久,为了继续垂帘听政,就立年仅三岁的溥仪为皇帝,立溥仪的爸爸载沣为摄政王。
慈禧为何在弥留之际还要立年仅三岁的孩子为帝?
历史上清朝末期,内心一向老谋深算的慈禧,曾经一度独掌朝中大权达48年,那么为何她最后却又会选择三岁溥仪来继承大统呢?我想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溥仪本身皇家血缘关系较为纯粹,与其他人相比,更易被朝臣接受。另外,慈禧自然有自己的私心,因为溥仪身边的人大多与慈禧太后渊源颇深,所以慈禧此举在外人看来也算是“举贤不避亲”,而且溥仪本身毕竟年龄小,较他人而言更易被其掌控。
光绪帝本身并无子嗣,反观溥仪血缘占优势在清朝末期可能受近亲结婚的影响,登位的几位皇帝膝下子嗣大多甚少,如慈禧的亲儿子同治帝,平时肆意纵欲,因此在不到19岁时便突然死了,而且虽然他生前荒淫无度,但令人奇怪的是,同治帝死前并未留下一子半女,来供慈禧做选择另立新帝,慈禧不得已这才选择了光绪帝。
光绪帝在慈禧太后的多年威压之下,他与自己的上任皇帝同治帝一样,不仅不长寿,而且同样没有留下子嗣,据正史记载,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同年病重,在光绪帝不久于人世时,慈禧太后为维护朝局稳定,立即决定另立新帝。因为光绪帝一生都没有留下子嗣,所以慈禧只得在正统家族之间,挑选新的帝位继承人,最后慈禧经过深思熟虑之下才选择了扶持溥仪为帝。
溥仪年纪虽小,但其家族本身与慈禧的渊源颇深,首先他的祖父的嫡福晋与慈禧同源,是慈禧的妹妹,两人都属于叶赫那拉氏,而且溥仪的父亲为慈禧的多年心腹载沣。除此之外,溥仪的曾祖父为道光帝,所以说溥仪皇家血缘关系纯良,若立溥仪为新的皇帝,凭借其正统的血缘关系,可以让那些注重正统的朝臣闭嘴。
慈禧本身的私心,为保护其权利集团的利益历史上的慈禧太后不顾清朝“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制,在朝中压制皇权多年,每日生活奢靡无度,所以她本身自然也不是什么大公无私的人,慈禧最终决定立三岁小儿溥仪为新帝,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可以满足自己的私心,保护自己的利益。
光绪病重即将离世,慈禧太后虽然同时病重,但她还是期望自己能够康复,继续享受生活,她思虑到若以后身体能够恢复往常,溥仪当时仅为三岁小儿,依然懵懂无知,极易控制,对于她重新掌握朝中大权,并无太大影响。
另外,慈禧思虑自己若是大限将至,她立溥仪为新的皇帝,同样可以为自己的势力铺路。首先溥仪的母亲瓜尔佳氏不仅是慈禧的养女,而且是慈禧的心腹权臣荣禄的亲生女,慈禧认为若是自己不幸身亡,清朝终究还是掌握在自己扶持的势力手中,对慈禧的身后事自然会尽心,也定会保住她最后的颜面,另外,慈禧如此安排,清朝终究还是控制在叶赫那拉氏的手中,对于她而言,可谓是“百利而无一害”。
慈禧为何在弥留之际还要立年仅三岁的孩子为帝?
光绪帝身染沉疴,渐入弥留。同时慈禧的病情同样严重,慈禧的灵柩已在宫内准备就绪。当慈禧病危的时候,曾召集军机大臣:世续,张之洞,等人入内,商量由谁继位,大臣们一至表示:当今内忧外患,社会动荡,继位者应宜选年长者,甚盛,甚盛!!太后拍床怒骂道:此何等重事而尔若敢妄言!!实际上阿,慈禧已胸有成竹,岂能真正听取大臣的意见?于是慈禧沉默了好久慢慢地说:载沣之子溥仪尚可,但年纪尚轻,日后多多教导。明眼的人都知道慈禧立溥仪为幼帝的目的。有人说:载丰之子成为国君,做父亲的一定很高兴。锚了!载丰万分无奈,本来他就没有那么大的政治野心,认为多一事不如小一事,他清醒认识到:况且,同治,光绪两帝的命运,举朝皆知,把自己的亲骨肉不满三岁的幼子送到火炕里去,载丰真是舍不得,完全在情理之中。他也可以预料,儿子当上小傀儡,自己将陷入困境,前景凶多吉少。但他不敢违抗懿旨哦,带着慈禧要溥仪进宫的懿旨回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