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事先谋,诸葛亮如何布自己的人生之局?

我按史实来说,不按演义来说吧。我觉得诸葛亮他并没有一定要打算出山,他对自己的人生只有两种规划,要么就是隐居山林躬耕南阳。要么就是成为乐毅,管仲那样的名将良相。所以他在等明主,如果没有,就准备安心的田园生活。

他耕种南阳,一直在观察并没有放松对天下大势的了解,否则的话刘备来访,诸葛亮也拿不出隆中对。有人说诸葛亮在南阳种田,为什么对天下大事那么了解?主要的原因是这样的。

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得到刘备的赏识,关键靠的是徐庶徐元直,如果说刘备是诸葛亮的伯乐,还不如说徐庶是诸葛亮的伯乐,因为徐庶的作用才成就了三顾茅庐这一段佳话。否则哪一个人会有闲情逸致三次去拜访一个比自己少20岁,而且没有任何名气,没有任何地位的人。

诸葛亮就交了两个好朋友崔州平和徐元直,但是恰恰就是这两个好朋友,给他提供了莫大的便利,当然这是年轻的时候,后来他有好多好朋友。我大概写了差不多30篇的诸葛亮的文章。有兴趣你可以去看一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