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论唐宣宗李忱?
李忱虽然是装疯卖傻之后被宦官扶持上位,但却不失为一个好皇帝。对内,他勤于政事又不喜好奢侈,整顿吏治而从谏如流;对外,他收复河湟之地平定塞北,打击吐蕃和安南。他统治时代,风雨飘摇的晚唐一度中兴。
虽然在一些私人生活上,李忱还是为人诟病。比如对待先帝郭贵妃。李忱生母本是宫女,出身低贱,成为太后之后犹如小人得志,李忱对郭太后也非常不尊重,让出身名门的郭太后非常不满。(不要被电视剧《宫心计》误导,里面真的是在颠倒是非黑白)
然而,作为君王,李忱还是妄想长生不老,最后服用丹药而死。他虽是个明君,却没能挑选好继承人,懿宗皇帝荒淫无度,是个出了名的昏君,李忱殚精竭虑多年的成果被这个儿子败掉,刚有起色的唐朝统治又变成了回光返照。
怎么评论唐宣宗李忱?
谢邀。题主其实说得很准确,李忱称得上是一代明君甚至于千古一帝,更是历史上最能隐忍的皇帝之一。古语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唐宣宗李忱可谓是其忠实的践行者。关于唐宣宗的一生及评价,且听子渊为君道来。
▲唐玄宗李忱画像
唐宣宗李忱,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初名李怡。李怡之母郑氏原本是大唐节度使李锜的小妾,后来因为谋反兵败,李怡的母亲就被俘入宫中做了侍女。谁知唐宪宗被她的美色打动,多次宠幸后生下李忱,封他做了光王。然而这个小孩生来就寡言少语,而且平素比较古板,基本整天面无表情,他的行为举止被其他皇子们看作是愚笨的表现,平时没少讽刺欺负他。不过虽然遭到同龄人排挤,唐宪宗李纯却非常喜欢这个儿子,认为是大智若愚的表现。
▲唐宪宗李纯剧照
在李忱十岁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躺在病床上的他又做出了个怪异举动——看到光亮照在他的身上,居然从床上一跃而起,向这道光作揖行礼。奶妈以为这傻孩子真的完蛋了,但是宪宗却不以为然,一脸欣喜地说这是英明的表现,并赐给他玉如意、御马和金带。
不过唐宪宗对他越是宠幸,他其实就越危险,因为他毕竟不是太子,这样被皇帝格外疼爱,必然会引起太子等人的警觉。而且除了唐宪宗的恩宠以外,他本人也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一些疑惑——他从小就经常做一个梦,梦中的他乘着金龙上天遨游。当他告诉母亲时,母亲却赶紧让他保密,不能对任何人说起,于是李忱更加沉默寡言了。
▲今人仿建的唐宫
后来唐宪宗驾崩,三子李恒即位,是为唐穆宗。此后,李恒之子李湛(唐敬宗)、李昂(唐文宗)、李炎(唐武宗)又先后登基为帝。然而不管是谁上位,都对这个看起来呆呆的光王非常鄙夷,唐穆宗轻视这个弟弟也就算了,其他三位皇帝则对这位叔父没有丝毫尊重,时常在席间肆意调侃,称他为“光叔”。但是李忱一直淡然处之,保持着呆呆傻傻的样子。
唐武宗李炎有一次举行宫廷宴会,大家都在变着花样逗李忱玩,想让他脸上有点儿表情。但是从始至终,他保持着一脸漠然。虽然大部分人都觉得这家伙傻到了极点,可是唐武宗却不这么看,总觉得这个皇叔太过平静,反倒显得有问题。于是唐武宗就找了个借口将李忱扔进粪坑,但是李忱却依旧没有露出破绽——宁愿淹死在粪池,也不愿意有所动作。后来他侥幸活下来,又被太监送到了民间,从此虽然生活清苦,却没有了杀身之祸。
▲吐蕃士兵形象
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唐武宗驾崩,掌握实权的换关门想找一个容易控制的李氏宗亲做皇帝,以痴傻著称的李忱无疑成了最佳选择。于是马元贽等人将他从民间寻回,拥立他成了大唐第十六任皇帝。此时,李忱已经隐忍了整整36年。掌握皇权以后,宦官们惊恐地发现,这个一向疯傻的家伙,仿佛换了个人一样,极其英明神武。他在位的十三年中,不但整顿了吏治,恢复了民生,还击败了吐蕃、安南,收复了河湟在内的许多失地。尤其是收复河湟,这是“安史之乱”后,唐对吐蕃的重大军事胜利之一。
▲今人扮演的唐宣宗
这个懂得隐忍的男人,骗过了群臣,骗过了三代皇帝,终于展露出自己聪慧的本性,如父亲宪宗所说一般,真的成为了一个英明的帝王。李忱在位时,国家相对安定繁荣,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李忱性格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所以直至唐亡,百姓仍对他思念不已,尊称其为“小太宗”。
参考资料:
《唐语林》《旧唐书》
怎么评论唐宣宗李忱?
这是一个在万分险恶的环境中,靠自己的智慧自保,并且扭转局势,创造一代升平世的明君。
唐宣宗李忱出生于公元810年,他是唐宪宗李纯的第13个儿子,虽然出身皇家,但是他的母亲却是一个卑微宫女,也正是因为这个关系,所以他从小便有些自卑,轻易不和人交流,因为表现的过于木讷,所以,从小便被宫里人取笑嘲弄。
▲ 唐宣宗李忱
值得一提的是,传说在唐宣宗小时候其实并不是这样呆傻的,有一天夜里他梦见一条金龙驮着他飞上了天,他把这件事告诉母亲之后,母亲叮嘱他千万不要对外说。因为身为皇室宗亲,处于政治的漩涡中心,可能一不小心就会惹来杀身之祸,他也明白母亲这样做是为了保护他。所以从此就开始了他装疯卖傻的生涯。
安史之乱之后,大唐王朝元气大伤,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老百姓苦不堪言,大唐繁华盛世早已不复存在,唐宪宗之后,大唐皇位的继承废立权完全落在了宦官手中。
而且唐宪宗死后,大唐皇位之争愈演愈烈,在短短的2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经历了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四个皇帝。
▲ 唐朝中后期,宦官专权乱政
因为李忱平日里表现的过于呆傻,也不像其他的王爷那样热衷结交大臣、培植党羽,所以他一直没有被列为皇位继承人。但是到了武宗时期,唐武宗在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这位看起来痴傻的叔叔,似乎并不像表面上那样。于是就设计陷害他,免除后患。
但是每一次陷害,唐宣宗总能够化险为夷,像有神仙保佑一般,运气简直好到爆。甚至最后唐武宗忍无可忍直接下令将其扔进粪坑,想把他淹死,但是负责执行这项命令的宦官仇公武认为武宗体弱,久病缠身,说不定就要不久于人世了,与其武宗自己指定继承人,还不如拥立一个傻子当皇帝,自己独掌大权。所以仇公武便将李忱从粪坑里捞了起来,送到宫外的一处寺庙出了家,避避风头。
果然,不久之后武宗病危,仇公武联合大太监马元贽逼宫,强迫武宗立李忱为皇太叔,武宗驾崩之后,已经37岁的李忱正式登基为帝,改元“大中”,史称唐宣宗。
▲ 大唐印象
唐宣宗登基之后,立马表现出了和之前呆傻木讷的形象不同的一面,处理政事雷厉风行,丝毫看不出有任何痴傻的样子,积压了几年的政务,被他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就处理完了。
他上位伊始,便铲除了长期把握朝政的宰相李德裕以及和他沆瀣一气的宦官,使朝廷大权重新回到了皇帝手中。并且在以后的政治生涯中长期打压宦官势力,使他们不敢胡作非为,全国吏治得到了大大改善,百姓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另外,安史之乱以来,整个大唐藩镇割据严重,地方藩镇长期不听从中央号令,官吏任免、赋税收入都不经过朝廷,唐宣宗上位以后,采用了诸多手段削弱藩镇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程度,使得唐朝分散的军力又重新回到了朝廷手中。
▲ 唐宣宗李忱
唐宣宗继位之后,不仅对内发展经济,巩固中央集权,而且还趁着吐蕃内部发生叛乱的时机,一举收复了河湟之地三州七关,他也被后人称赞为“小太宗”。
唐宣宗在位十三年,垂落的大唐王朝仿佛出现了一丝生机,但终归是昙花一现,唐宣宗死后,大唐王朝再也没有出过一个有本事的帝王,终于在40多年后,黄巢起义,朱温攻入长安城,大唐王朝就此覆灭。
怎么评论唐宣宗李忱?
唐宣宗李忱是一个特别能忍的皇帝,也是一代仁君,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勤政爱民,人称“小太宗”,将他与李世民相比。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大概意思就是想要成就大事,都要吃很多苦头,忍常人不能忍,而这段话,很好的应验在唐宣宗李忱身上,他做皇帝之前,更是装傻了36年。
李忱是唐宪宗的第十三子,生母郑氏入宫前做过别人的小妾,入宫后是懿安皇后的侍女,身份低微,却被唐宪宗意外宠幸,生下来这个“不聪明”的皇子。后来他的哥哥唐穆宗继位,他成为光王,继续做个“不聪明”的人,所以当他的三个侄子,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离开皇位后,他被想要独揽大权的宦官马元贽拽上了皇位,意外捡了皇位。
都说傻人有傻福,可至此,不能再将李忱当作傻子了,因为他的“不聪明”很快就是“很聪明”了。原来,李忱一直都在装傻充愣,不过却有两个人早就看出来了,一个是他的哥哥唐穆宗。李忱十岁那年,身患重病的他忽然被奇怪光辉照耀全身,之后非常恭敬,做了有异于病人的举动,唐穆宗看过之后,觉得李忱一点都不笨,看出来李忱若做皇帝,肯定英明。
还有一个看出来李忱很聪明的,是他的生母郑氏。李忱经常做梦自己乘龙上天,并把此事告诉生母。乘龙上天是什么意思?那可是天子才配有的光环,李忱不过是一个王爷,哪能和天子相比。郑氏意识到这会是杀身之祸,所以让李忱埋在心里,对谁都不能说,但作为母亲,她如何不知儿子的帝王之材呢? 事实证明,装傻充愣在皇位动荡时期是有好处的,马元贽没有看出来这一点,后来反而败在了李忱手上。李忱继位之后,把唐朝本已不幸的状况转危为安,还推到繁荣发展的又一高潮。
怎么评论唐宣宗李忱?
唐宣宗小肚鸡肠上位之后打压穆宗一系,全面推倒武宗的施政方针,不分对错清算朝中大臣,自身由于得位不正进行政治清算。归义军张议潮纯属运气与他无关,死后不到一年爆发庞勋起义留下大锅一口。
把太宗李世民的能力做标准100分,唐朝安史之后代宗75肃宗82德宗能力90但是运气太差没办法,宪宗90摘了德宗的桃子,文宗70武宗操之过急但依旧是95,宣宗表面文章80,后面的几位就不用说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