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和亲为什么通常不让皇帝皇子娶大汗的女儿呢?
第一,和亲是被迫求和,或者拉拢,只有往外送,哪有往里拿的?第二,中原和亲一般就是漠北与吐蕃,这些地方的女人,中原皇族是看不上的;第三,女儿嫁出去就嫁出去了(虽然多不是亲生的),和亲的女人一般在番邦都是正妻王妃,如果娶个进来,该怎么册封?万一生了儿子得寸进尺想让番邦女人生的孩子做储君怎么办?
中国古代和亲最出名的,反而都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朝代,汉朝与唐朝。
汉武帝的亲姐姐远嫁匈奴,汉武帝的侄女远嫁乌孙,最出名的王昭君却只是宫女出身。
唐朝的太宗、玄宗也都将宗室女子远嫁和亲过。题目所问的皇帝、大汗,满清时代与蒙古联姻,又与“和亲”所不同。清朝向来都与蒙古联姻结盟,有公主嫁出去,也将大量蒙古贵族娶过来,比如清朝很多皇后妃嫔都是蒙古贵族。而清朝嫁去蒙古的公主,大多都是不能怀孕的“石女”。。。
古代和亲为什么通常不让皇帝皇子娶大汗的女儿呢?
“太叔无兄何有嫂?襄王爱弟不妨妻。一朝射猎成私会,始悔中宫女是夷。”
古代中原天子可不敢娶番邦的公主,因为风险太大了,轻则家道不严“自己青青草原”,重则丢失江山沦为笑柄。
所以无论自汉朝刘邦开始与匈奴和亲,只有汉朝的“公主”远嫁番邦大汗,绝少中原天子会娶番邦公主,因为周襄王亲身经历,给后世帝王活生生的样本,娶了番邦公主教训有多深刻了。和亲这事古以有之,远古的部落时期,部落增强实力相互联姻,联姻就是和亲的一种,当初大禹治水娶了涂山氏,就是一个强大的部落的公主,后来他们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
而到了东周初年,周襄王遇上了一件头痛事,就是有春秋小霸王之称的郑国,一点面子都不给他,让他心里非常不爽,当时东周天子的威严还在,不过实力上和郑国相比,又有点差距,
打不赢怎么办,请帮手啊。周襄王脑回路很新奇,他竟然没联合秦,晋,宋这些大的诸侯国,反而去和狄国合作,狄国王也不傻啊,不能平白无故的帮你,得罪了郑国啊,就给出了一个条件,狄王将女儿隗氏嫁给了周襄王做王后,注意身份是非常高的,算是两国和亲了。
这回事历史上第一次记载的,番邦公主嫁给中原天子的事情,周襄王本来小算盘打的叮当响,自己得到了一个王后以外,还找到一个外援,看谁还敢不给面子我,郑国不服是吧,你给我等着。可他心理乐开花的时候,现实却给开了一个大笑话。
其实本来周襄王借狄师伐郑,当时周朝很多大臣看不下去,进谏说:周王和郑国不过是家里,兄弟之间的争吵,现在找来一个外人帮忙,你可以会因此后悔的。”
可周襄王但是油盐不进,啥也听不进去,还真的答应了对方的条件,废了自己的王后,立狄人的隗氏为周朝王后。这样一来狄国人也很给力,和周朝一起伐郑,还捞到了郑国的一个城池。
周襄王一看,见自己胜利了,威严也树立了,郑国也老实了,就非常开心,在看这个隗氏确实长得几分与众不同的姿色,心里就更开心了,不过该来的终归是要来的。
这狄国人男女都喜欢驰马射箭,当然隗氏自小就是和将士们驰逐原野长得,性格比较全无拘束。可是嫁给了周王以后,天天呆在深宫,感觉非常无聊。后来,她干脆就经常找借口出去狩猎,周襄王没时间陪她,让自己的弟弟王子带经常照顾嫂子。
这王子带也个狩猎高手,很快隗氏和他性情相投,暗暗的好在了一起,后来竟然路人皆知。
当然周襄王知道弟弟和王后隗氏这事,就很愤怒啊,要休了隗氏。此时大臣就劝诫道:冷静冷静,我们当初和狄国联手,才娶了隗氏,现在你这样做,必然出事的。”
不过王子带此时也怕了,逃到狄国打了小报告,搞的狄君知道女儿被废,就非常的愤怒。就派兵教训周襄王,周襄王根本抵不住,只有逃到了郑国,这时郑国反而接纳了他。狄国的人就推举了王子带做了周王,王子带和隗氏建立了一座宫殿,天天不理事,就是到处寻开心的玩。导致周朝的人民很气愤,这太不像话了。
这时周襄王知道了王王子带这事,天天哭的泪人一样,不过此时晋文公重耳看到了机会,高举起了勤周王的大旗,聚集了诸侯来勤王的义军,将天天只会开心,啥都不管的王子带给揪了出来,迎回了周襄王,平定了周王室的一个小风波,史称“子带之乱”。
而此事以后,晋国在重耳的带领下,开始走向了称霸之路,而周朝却因为周襄王的骚操作一蹶不振,再次颜面扫地不算,更是完全被诸侯们彻底的忽视了。
后来到了明朝,就有诗人做了一首诗,讽刺周襄王:“太叔无兄何有嫂?襄王爱弟不妨妻。一朝射猎成私会,始悔中宫女是夷。”
因为周襄王这个事情当时全天下都知道了,更被各国的史官记载入史书,纷纷写了自己的评价和心得,一致认为娶番邦的公主非常的高风险,所以到了后世,基本上娶番邦公主的帝王非常少,因周襄王的教训太深刻了。
帝王都是男人,男人最担忧的两件是,周襄王都发生了,谁还敢乱娶啊。
其实周襄王这事,主要还是两族文化的不同导致的,华夏族为主的中原文化和四周的兄弟民族有差异,特别是在婚嫁的观念中有很大的差别,才会有这样事情发生,比如中原很早就在黄帝时期定下了婚俗文化,到了周朝的六礼聘娶等等,对于婚姻中的女子都要求从一而终,
可即便是到了蒙古时期的元朝,漠北草原上的民族,还是保留着由来已久的收继婚制,这和中原的观点是完全违背的,到了汉朝独尊儒术以后,更是要求女子要三从四德,而大漠和各族的女子,倒是没有这样的一个约束,还是可以非常自由的选择自己的和谁相爱。
而这在中原皇室看来确实是不可思议,也是大不敬的,所以文化习俗之间的冲突,导致了后来中原王朝对各族的大汗和亲,但是不通婚。
但是也有例外的汉朝以后,还有几个中原的天子因为各种原因和草原民族的公主联姻的事,比如南北朝时期,北周和北齐都争着做可汗的女婿为荣,并没有觉得非常尴尬的,北齐的高欢就迎娶了柔然的公主做妻子,而他的镇妻非常懂的进退,自愿降级不做王后,让位置给柔然的公主,而北周的宇文邕,想方设法的去和突厥拉好关系,好几次申请成为突厥的女婿,最后突厥可汗被他打动了,就让女儿嫁给了他。
而到了唐朝的时候,当时的突厥可汗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唐的王子,武则天不愿意,想找个武家的公子哥给他做女婿,可是这可汗就认李家唐朝,导致双方最后谈不拢,突厥可汗还找这个借口来讨伐武则天。
当然到了清朝时期,蒙古部落和后金的联姻,那种倒是特殊看待,因为两族之间的文化和习俗上是差不多的,所以他们的相互联姻,皇太极娶了海兰珠和大玉儿都用担忧,因为他本身觉得就没啥问题,后来大玉儿和多尔衮好上,后金也没有人说三到四的,和辽国萧太后与韩德让一样,感觉这不就是很正常的事吗。但是在中原王朝看来,这哪里行啊,作为天子的王后,本身都要母仪天下,成为道德楷模,
如果出现周襄王这事,作为天子不但颜面不存,更重要的就是没有了尊严,当然是能避免则避免。
可是反过来,送女子出去和亲有不同了。
和亲这事,最早应该算是刘邦开始的,当时因为汉朝刚刚建立,刘邦征伐匈奴不成功,靠着三千的后宫女子,才得以逃出生天,所以他已经面对匈奴,有了恐惧的心理。更重要的是刘邦自己打仗可是非常一般的人,汉朝建立以后,很多名将功臣也都收拾的七七八八,
幸好此时有个大臣提出了和亲这个建议,刘邦当时就采纳了,因为和亲这个做法,对于汉朝来说是本小利大,不但能和匈奴做亲戚得以修养声息,更重要的是汉朝能有个喘息的机会,这样对于当时还是不稳定的汉朝来说,非常的实用,
而匈奴可汗也觉得这样主意好,毕竟他是得益的一方,不用征伐对方每年进贡点什么,还有汉王室的公主做妻子,多有面子啊,所以双方一拍即合,和亲可以说是弱时的汉朝一个权宜之计,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依然实行和亲政策,
到了汉武帝时期,攻守双方才转换了过来,汉朝和匈奴停止了和亲,不过在后来有恢复了和亲的做法,所以才有了著名的昭君出赛,而在汉朝和匈奴的和亲中,双方的文化也不断的融合,不断的吸收和创新,后来的民族大融合提供了基础和贡献。
唐朝以后和亲对象,由原来北方的突厥,变成了西南的吐蕃,这样就是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的来源,当时也是因为唐朝和吐蕃在西南方的势力此起彼伏,双方进行了数次的和亲,以希望大家可以借此和解和修养声息。
其实所谓的和亲对于天子来说,利多于弊,因为天子派出的不一定都是自己王室的女子,反而是一些名义上的公主,大部分是在宫中挑选出一些愿意出嫁的异域的女子,封了一个公主的称号,让她带着厚重的嫁妆,过去给匈奴可汗或者赞布做妻子,当然带过去有时候还有工匠,
所以王昭君和文成公主的和亲,到了在现在历史上还是浓重的一笔,因为她们才传播中原文化上确实做出了贡献,也为当地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力和技术。
特别是在当时的男尊女卑的社会中,经过宫中培养过的公主,其品德和思维比起可汗的公主,要有闺德得多,至少当时的天子和士大夫是怎么认为的,嫁过去了也不会给皇室丢脸,可是如果去了一个可汗的女儿回来,那倒是不好说了
毕竟可汗的女儿可要是供着,但是如果她的思维和隗氏一样,加上遇上王子带,那么做天子的就左右为难了,休了会被可汗找借口找自己麻烦,不休让他们胡闹,这天下的人怎么看自己呢。
所以,在周襄王这一折腾后,后来的帝王,除了部分是兄弟民族担当天子的,中原的天子大家都很有默契的,拒绝娶她们。这就完全说的通了,
中原天子和少数民族和亲,还有联姻最大的不同,就是把公主嫁过去的和亲利大于弊,可是娶可汗女儿的联姻是弊大于利。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这些都成为了过往的历史,现在的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友爱,互相了解,互相热爱,聚在一起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古代和亲为什么通常不让皇帝皇子娶大汗的女儿呢?
和亲是政治联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周孝王时期,秦国王族的祖先大骆与西戎之一的申侯女儿联姻,这个在史记中也有记载:
《史记 秦本纪》: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
这里说的是申侯与大骆再次联姻,西戎族都归顺了周天子,这样周天子才能称王。之后,秦襄公把自己的妹妹缪赢嫁给了西戎丰王为妻,秦国之所以不断与西戎和亲,根本原因就是早期的秦人面对西戎生死的威胁,秦人不得不向西戎示弱,以换取生存空间,但是和亲根本没有改变秦国与西戎之间的战争,双方的战争仍然不断地持续。
春秋时期,华夏诸侯国的国君迎娶戎狄之女的事情也是时有发生,比如晋献公在西戎娶了两个妾,分别是狐季姬和小戎子,这两人是西戎的女子,狐季姬生下了后来的晋文公重耳,小戎子生下了后来的晋惠公夷吾,这还没完,晋献公后来又娶了骊戎的两个戎人姐妹,也就是骊姬与她妹妹,骊姬生下了奚齐,后来被晋献公立为太子。
戎女骊姬
晋国国君娶戎人女子为妻妾的情况很多,晋文公有一位妻妾也是戎人,就是季隗,季隗是赤狄部族的的公主,嫁给了晋文公,还给晋文公生了两个儿子,这在春秋战国时期都非常普遍,这是华夏与异族和亲的情况,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华夏内部之间的联姻,比如晋国和秦国和亲,后来有一种说法叫秦晋之好,就是两家联姻形成的。
但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和亲应该是刘邦与匈奴之间的和亲了,刘邦在平城之战中,因为轻敌冒进,孤军深入,带了一万余骑兵追击匈奴人,结果中了埋伏,被匈奴人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后来刘邦用陈平的计谋脱身,之后,刘邦派出刘敬与匈奴进行和亲谈判,但是刘邦并没有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匈奴单于,而是找了一个平民子女冒充自己的女儿嫁给匈奴冒顿单于。
刘邦与匈奴的和亲除了嫁女子给匈奴,还包括开放双方的边贸以及赠送财物给匈奴,这在后人来看,是一件很耻辱的事,但在政治家眼中,和亲并非是耻辱,因为政治家的眼中从来就没有耻辱,只有政治利益,无非就是利益大小罢了,刘邦无疑是一个很有眼光的政治家。
汉匈和亲
刘邦之所以要跟匈奴人和亲,主要有几个原因:
1、实力不济。
刘邦在白登山之围中见识到了匈奴人的实力,如果史书说得没错的话,匈奴出动了40万骑兵,分成四个方队,每个方队马匹的颜色都保持一致,单从马匹和骑兵数量来看, 汉朝20年也拿不出这种配置,虽然刘邦手上有骑兵,但是大多数是秦朝及项羽手下投降过来的骑兵,实力完全不如匈奴人。
刘邦并非是个胆小的人,连项羽这样的千年战神都败在了刘邦手中,刘邦并不想跟匈奴人拼个你死我活,因为这不是刘邦的核心利益,刘邦的核心利益是他所建立的西汉帝国,他要保证西汉的稳定与持续,没有必要跟匈奴人拼个两败俱伤,选择嫁女、赚送财物表面是示弱的做法,实际上能用女子和财物来保证相对的和平,在政治上来说绝对是值得的。
刘邦
2、汉朝内部有威胁。
刘备的核心利益是保证西汉的稳定,在当时刘邦还有异姓王的问题没有解决,刘邦之所以和匈奴人打起来了,就是因为韩王信,不是那个淮阴侯韩信,韩王信因为投靠了匈奴,所以刘邦发动大军讨伐,除了韩王信之外,刘邦还消灭了燕王臧荼、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燕王卢绾、淮南王英布等诸侯王的叛乱,这才是刘邦的心腹之患。
刘邦在消灭了淮南王英布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刘邦打败项羽称帝之后,几乎都在忙在平叛,等平完叛乱,刘邦也去世了,没有时间解决匈奴问题了,与匈奴保持一种和平状态对刘邦这个政治家来说,是最有利的,政治家从来不做没有利益的事。
3、刘邦吸取了秦朝灭亡的原因。
刘邦不能在没有解决内部威胁的情况下与匈奴开战,否则西汉王朝就是第二个秦朝,刘邦吸取了秦朝灭亡的原因,自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华夏先是经过了3年的反秦战争,之后又是4年的楚汉战争,7年的战争导致华夏的人口大量减少,物资大量消耗,实力大减。
秦末农民战争让华夏实力大损
西汉王朝在解决异姓诸侯王叛乱之后,最重要的事就是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实力,如果再与匈奴开战,西汉就是第二个秦国,刘邦作为著名政治家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与匈奴和亲符合刘邦的利益,这对刘邦来说,从来就不是耻辱,把匈奴问题留给后人解决,也是一种办法。
之后,汉朝就把和亲当成一项国策执行下去了,后来的吕后执政、汉文帝、汉景帝时期,都是与匈奴进行和亲的,但是,和亲并没有解决汉朝与匈奴之间的问题,匈奴在和亲期间仍然时不时攻打汉朝的边境,抢掠人口、物资、财富,汉朝由于实力不够,同时也没有大规模的骑兵,所以一直在隐忍,直到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时期,汉朝经过七十余年的发展,国力大增,解决匈奴问题的机会来临,于是汉武帝开始改变对匈奴的政策,改和亲为战争,这无疑是正确的,政治家就是做最符合自己政治利益的事,汉朝一味和亲,仍然没有换来和平,只有拿出实力硬碰硬,让匈奴吃点苦头,才会收敛自己的抢掠行为。
汉武帝对匈奴开战
汉武帝一朝,几乎都在与匈奴作战,卫青、霍去病时期,把匈奴人赶出了河套、漠南、漠北,匈奴实力大减,到了汉武帝晚期,意识到常年穷兵黩武,因此停止战争,开始休养生息,又恢复了和亲政策,汉武帝之所以恢复,并不是担心自己实力不济,而是不想继续战争,以嫁公主和送财物能换取和平,在政治家眼中是值得的,如果继续战争,继续穷兵黩武的话,汉武帝就与秦始皇无异。
之后,和亲这项政策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即使后来匈奴臣服于汉朝,成为汉朝的藩属,汉朝仍然与匈奴和亲,这个时候和亲的意义已经改变了,变成了类似于华夏内部政治联姻的意思,不再是单纯的嫁公主和送财物了,即使到了后来强大的唐朝,仍然有和亲,比如唐朝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松赞干布,这都是政治联姻了。
和亲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华夏政权把公主嫁给异族,很少看到华夏政权的君主迎接异族的公主,这是为什么呢?
匈奴女子
主要有几个原因:
一、华夏有文化上的优越感。
《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这是华夏来源的一种说法,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华美的服装,这是相对于四周的蛮、夷、狄、戎来说的,当时的蛮夷无论是穿着,还是礼仪都是不如华夏政权的,春秋时期齐桓公与管仲就有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在华夏眼中,是不太看得起蛮夷的,这不仅仅是文化上的,而是各种生活礼仪上的。
比如匈奴人有一个习俗,汉朝人就受不了,这在史记上有记载:
《史记 匈奴列传》: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娶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
这话的意思是说:父亲死去,儿子则以后母为妻;兄弟死去,活着的兄弟就娶他的嫂子或弟媳为妻。同时匈奴人有名却不避讳,但没有姓和字。汉朝人是无法接受匈奴这种习俗的,皇帝更不可能,不仅不接受,汉朝在文化上对匈奴更是有一种优越感,不太愿意接受匈奴人,汉朝皇帝更不可能接受匈奴女子。
和亲
二、重男轻女的观念。
汉朝与匈奴和亲,是把汉朝的公主嫁出去,虽然是公主,但大多数是找民间女子冒充的,比如刘邦嫁女,就是拿民间女子冒充,还有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也是如此,王昭君是良家女入宫的,并不是公主,不管是公主也好,民女也罢,在汉朝皇帝眼中,地位都是很低,汉朝并不觉得亏欠或者耻辱。
但是让汉朝皇帝娶匈奴女子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是娶了蛮夷的公主来,汉朝皇帝心理上无法接受,虽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国君多有娶蛮夷公主,但是自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华夏政权的观念已经越来越不同,汉朝皇帝在心理上已经轻视了蛮夷的女子,更加不会娶了。
嫁给匈奴的汉朝公主
三、避免权力斗争。
如果汉朝皇帝娶了匈奴公主为妃,只有匈奴公主生了儿子怎么办?那华夏的皇帝岂不是匈奴血统了,这不仅仅是汉朝皇帝不乐意了,怕了整个华夏士人百姓也无法接受了,古人很重视门当户对,皇帝的妃子一般都是贵族出生,平民出生的女子即使生了儿子,也很难成为继承人,而且还要讲个嫡庶之分。
如果匈奴公主生了儿子,与汉朝争夺帝王之位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娶匈奴女子,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古代和亲为什么通常不让皇帝皇子娶大汗的女儿呢?
和亲是古代外交关系上的一件重要的事情。它是通过与别的国家建立姻亲关系,并由此加强两个国家之间的血亲联系,从而确保两个国家之间的和平,避免战争发生的政治手段。
血亲是最早维系人类社会的重要纽带,原始社会时期的氏族及其部落,就是根据血亲关系聚集在一起的一个群体。显然,和亲这种方式,就是从原始社会延续到后代的。
既然和亲是一种加强血亲联系的方式,可是为什么在中国古代社会,只有中原王朝国家的公主,嫁到少数民族国家,却没有少数民族国家的公主,嫁给中原王朝来呢?
当然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这种方式。比如朝鲜公主就曾经嫁给朱棣,由此还引发了一场大风波,历史上传说,朱棣为此杀掉了三千宫女太监,可见这件事当时闹得好大。不过,这毕竟是少数,大部分情况下是不存在的。那么为什么,只有中原国家把公主嫁给少数民族国家的大汗,却很少有少数民族国家把女儿嫁给中原国家的王公贵族呢?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中原国家这种政治手段的含义有关。
中原国家的和亲政策,不简单是一种结亲,更多是一种政治姿态。这是一种怎样的政治姿态呢?
我们首先需要明白的是,中原国家的和亲,是在政治势力不对等的情况下发生的。
不过我们所说的政治对等,并不是中原国家的政治力量,和周边少数民族国家的政治力量趋于平衡,而是说中原国家的政治力量,和周边少数民族国家的政治力量对比的时候,必须占绝对的优势。这样的话,周边的少数民族国家才会拥戴中原国家。
这就相当于地方政权和中央政权之间的关系一样。中央政权的政治力量,要绝对高于地方上的政治力量。那样的话,如果地方上不满,要反叛。中央就可以完全剿灭他们,而绝对不会和地方讲和。
同样的,中原地区的国家也会派出军队,打击那些弱小的但是不驯服的少数民族国家,不会和他们讲和。
讲和是在哪种情况发生的呢?
是中原国家的政权,和周边的国家在力量上均等,或者甚至不如周边国家的情况下,才会发生。而讲和所采用的方式,和亲是重要内容。
用和亲的方式,为什么只能是中原国家向少数民族国家和亲呢?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彰显恩惠。古代女子的社会是很低的,他们和财物有着同样的意义。中原国家的皇帝赐给少数民族国家财物,和赐给他们女子是一样的意义。同样的,如果是把公主赐给他们,就相当于给了少数民族国家最贵重的财物。
二是明确主仆。中原国家把公主嫁给少数民族国家的大汗,还有一种明确主仆的意义在里面。因为这样一来,中原国家的皇帝,就会变成少数民族国家大汗的老丈人。那么,中原国家就是主,少数民族国家就是仆。
这种主仆关系,当然也就是一种政治命名。有了这种政治命名,自然就让少数民族国家低人一等。在自己的军队打不赢,或者说需要付出太大牺牲才能取胜的情况下,用这种政治命名,让少数民族国家低一等,对于中原国家来说,当然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三是替换血亲。如果公主嫁到少数民族国家去,能够生个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就有中原国家皇帝的血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相当于把他们的血亲给替换了。这种替换血亲的方式,也是一种中原国家对少数民族国家的人种占领。
为什么没有少数民族国家的女子嫁到中原国家呢?因为这样一来,如果她生下孩子,而这个孩子当了皇帝的话,那么这就是把中原国家的血亲给替换了。中原国家当然是不接受的。
元朝的时候,奇皇后是朝鲜女子,为什么当时奇皇后想要让他的儿子当皇帝?朝廷会极为反对呢?就是害怕这种血亲替换的缘故。
总之,和亲作为一种政治手段,由于给它赋予了这些特定的含义,所以不是随便嫁的,这也是中原国家特别讲究礼仪的表现。
古代和亲为什么通常不让皇帝皇子娶大汗的女儿呢?
皇帝不爱开洋荤?历史上的和亲,特别是汉朝,都有说不出的苦衷。通常是因为堂堂华夏干不过那些野蛮的匈奴人,只好送钱送物送美女。这种情况下,你还想要人家的女人?就是人家给你也不敢开这个洋荤啊?为啥?
第一,不安全嘛。两国交战,相互仇恨,你怕不怕人家给你送个美女刺客过来。嘿嘿嘿之际,搞死皇帝老儿也不是没有可能的。那匈奴人不怕吗?匈奴人可能没那么多心眼,而且,匈奴强势,你搞死人家可汗,匈奴更要欺负你了。
第二,不好安排。真娶个匈奴女子,你怎么弄?汉女嫁过去,一般都是正室,匈奴女人过来,你封个皇后?皇后可要母仪天下的。你弄个胡儿来,岂不遗笑天下;如果冷落了人家,给大汗知道了,又有接口出兵了,岂不是自找苦吃!
第三,血统问题。中国人历来很看重血统,乔峰那么牛叉,就因为是契丹的种,也只能从丐帮帮主的位子上下台。所以,为了保证龙种的纯洁性,也不能乱来。况且,汉代有外戚专权的毛病,皇帝姥姥家要是匈奴人,那还不闹翻了天!
当然,凡是都有例外,历史上还是有很多皇帝开了洋荤的。
比如,风流皇帝李隆基娶了个中亚女子,名叫曹野那姬,娘家大致在今天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一带;明朝的皇帝身边就有很多高丽女子和波斯舞女,异域风情,别有风味。明成祖朱棣“虬须高颧”,有“胡种”模样,应该是混血儿,据说,他妈是蒙古人。
到了清朝,娶外族女人就更普遍了,清朝皇帝爱娶蒙古妃子,满蒙一家亲嘛。清朝皇帝虽然闭关锁国,但是对于外族美女,他们没有成见,比如乾隆皇帝和乌兹别克美女香妃的传奇。
最牛的,当属晋简文帝司马昱,这哥们相当的开放,娶过皮肤黑黑的印度女子,被称为昆仑奴。
需要说明的是,清朝皇帝是为了拉拢蒙古人,巩固统治;其他的,都是皇帝自己的“性趣”。他们与汉朝被逼无奈的“和亲”,情况完全不同。
古代和亲为什么通常不让皇帝皇子娶大汗的女儿呢?
什么叫“和亲”?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它并不是对等的政治联姻!“和亲”本身是有些特定含义的,用大白话说其实就是“用女人和金钱买和平”。试问,一个强盛的王朝,如唐王朝的盛唐时期,需要用钱和女人去向别人买和平吗?根本没必要!或者换一种说法,在中原王朝强盛时,周边相对弱小的政权与中原王朝政治联姻,那不叫“和亲”,而是“朝贡”。即便偶尔嫁几个女人过去,那也是恩赐、是皇恩浩荡……
比如王氏高丽与元王朝、李氏朝鲜与明王朝之间的政治联姻,那就不叫“和亲”,而是王氏高丽、李氏朝鲜对元王朝、明王朝“朝贡”,女人也是“贡品”之一。当然,还包括宦官。元王朝、明王朝的后宫之中高丽、朝鲜籍妃嫔、宦官其实还是有不少的。最著名的如元末的权宦朴不花和元顺帝的奇皇后,都来自王氏高丽!有兴趣的可以去查查相关史料。
说到这里,想必诸君都明白什么叫“和亲”了。既然是中原王朝用女人和金钱向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买和平,人家又为何要把女人嫁给中原王朝的皇帝呢?
或许有人要说了,当初昭君出塞时,中原王朝居于强势地位,为何依然叫“和亲”?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习惯使然,用“和亲”用习惯了,也就没必要换种说法了。再者,彼时的呼韩邪单于虽然依附了汉王朝,但实力并不弱,否则汉王朝也没必要通过送到女人来拉拢他,不是吗?一旦呼韩邪单于倒戈、与匈奴其他势力联合起来进攻汉王朝,还真够汉王朝喝一壶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汉王朝此举依然是“用女人买和平”,同样不是对等的政治联姻。
相对比较“对等”的政治联姻是清王朝入关之前的一段时期与蒙古各部之间的政治联姻,尤其是女真时期。后金王朝、清王朝建立之后,与外藩蒙古之间的这种政治联姻已经变得不那么“对等”了,但这种相互婚嫁的程序最终还是被保留了下来。即便是清王朝入关之后,与外藩蒙古之间相互婚嫁的形式也依旧被保留了下来。
综上所述,所谓“和亲”并不是对等的政治联姻,而是中原王朝处于弱势地位时不得已而为之的“用女人和金钱买和平”!既然是你上赶着“巴结”人家,人家干嘛还要“回礼”?不趁你病、要你命,狠宰你一笔就不错了,还把女人嫁给你?做梦去吧!其实,历朝历代与现在都是一样的,综合国力决定一切,想要在国际事务中拥有平等的话语权,首先你自己必须足够强大!否则就只能像晚清时期那样被人欺负……我国敢与美帝硬刚,靠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胆气吗?实力决定一切!看看“傻大木”“卡大佐”的结局,也就什么都明白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