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历史上是分封制,为什么不采用郡县制?

与中国相比,日本古代没有强大的中央集权,而且其自然条件与中国这种大陆型国家有巨大区别,让郡县制施行起来难度很大。

日本的菊花王朝虽然延续至今,但长达千年的岁月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天皇基本上都是个摆设,幕府控国,幕府将军为了笼络人心自然要给各地方势力一定好处,施行类似于分封制的制度,让各地方的武士贵族们享受世代的富贵传承,当然更加合适。

更何况,幕府将军实力虽然强大,但是各个地方也不容小觑,若幕府将军强行推行郡县制将大权收回中央,那就要冒着被各地联合推翻的危险,比如明朝那样的“建文帝削藩”。

日本地形南北狭长,山地众多,并不容易形成统一的强而有力的中央集权统治,所以,日本的政治制度虽然照搬照抄中国很多,但却与欧洲类似。

日本历史上是分封制,为什么不采用郡县制?

首先,从现有的历史资料来看,我们还无法确定日本最初为什么采取分封制而不选择郡县制。包括日本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依然是采取分封。对于这段历史,由于史料的匮乏,神话和史实穿插,使得判断一些事情的起因变得十分困难。按照现在比较流行的理论,我们可以猜测可能是出于经济因素。

而日本在后来历史记录相对多的幕府时期,施行分封制而不是郡县制和日本由武士阶级掌权关系密切。

日本历史上,庄园长期存在。庄园主为了保护私人财产,便招募有功夫的人。长此以往,这些被养在庄园里的高武力值壮丁,就成了一个新的群体——武士。就像秦国国力强盛之后就想得到更多,而去攻打六国。武士群体势力越来越强以后,就想要改变原本低下的社会地位,拥有更多利益。

平安时代中后期,这个不断壮大的群体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最终从以天皇为首的公家手中接过国家权力。

中国周代分封,主要是分封同姓子弟和功臣。而在日本,那些当初一起打下天下的武士,也从他们追随的主人手中得到了奖赏。

除去少部分从低级武士一步步爬上去的能人,最终获得封国的受封者大部分还是来自那些武士中的世家大族。

日本武士并不是追随整个武士集团的首领,而是追随各自的家主。而那些家主再追随一位首领(首领本人有效忠自己的“本家”)。所以,正是那些家主率领自己的军队加入,首领才有了大军。故而当最终胜利的果实落到了这个阵营,首领就不得不回报前来支持自己的各位家主。而最皆大欢喜的回报,就是土地和庄园。

这样的封赏甚至成为了当时的流行风气。源赖朝的弟弟源义经在替哥哥冲锋陷阵之后,没有获得一点土地或庄园。虽然源义经表示自己是弟弟,帮哥哥是理所当然,没必要接受土地。但是源义经的心腹却对此十分反对,认为源义经该去争取拿到土地或庄园的封赏。

身处封建时代,就像中国一样,土地往往意味着很多东西。所以,分封制成了日本中央和地方的协调机制。在幕府时期,能够安抚武士阶级的分封制,自然就成了优于郡县制的选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