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辽能保持百年和平?

第一,澶渊之盟的确定;第二,经济繁荣的宋朝耽于逸乐,而辽朝内部动荡有心无力。这些都是辽宋之间百年基本没有战事的重要原因。

辽立国很久,到辽景宗时代开始走向全盛,与一直想收复幽云十六州的中原王朝的战争也一直没有停止。辽景宗的皇后萧绰(后来最著名的萧太后,辽代的皇后基本都姓萧)更是亲自披甲上阵,俘虏著名的杨家将。

战争持续多年,双方都有巨大损伤,定下“澶渊之盟”,两国停止了双方长达四十多年的战争。

而后很令人意外的是,两个国家真的基本走向友好,互市贸易繁荣,榷场兴盛(大部分的钱都进了宋的口袋),辽地发生了大规模饥荒,宋朝不但不趁虚而入,竟然给予援助。宋真宗、宋仁宗驾崩,辽朝也上下同哀。

而后的宋朝,也很沉浸在这种安乐之中,历朝历代的京都,繁荣程度也难以与汴梁城相比。而辽,自道宗之后就逐渐走向衰落,内乱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也没心思去管宋朝。

结果两个国家都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反而倒是让一直默默无闻,给契丹人做奴隶的女真人捡了便宜。。。

为什么宋辽能保持百年和平?

宋辽外交关系的建立,是在宋开宝七年(辽保宁六年,974)。太平兴国四年(辽乾亨元年,979),宋太宗亲征北汉。契丹派遣挞马长寿使宋,问兴师刘继元之故;宋朝没有这么记载,而是说契丹“奉书问起居”。自此双方和平结束,直至澶渊之盟(1004~1005),外交关系中断,贸易时断时续,边界上有些小纠纷。

上图宋真宗

宋真宗即位后,曾欲与契丹恢复外交关系,而未发动。直到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圣宗南侵,宋真宗从寇准之议亲征,双方在澶渊对峙,经过宋降将王继忠从中斡旋,曹利用的交涉,于次年成立澶渊誓书(即澶渊盟约)。

澶渊盟约中,除了宋对契丹的赠与岁币外,其他条款都是互相有效的。如“两地人户,不得交侵”,“或有盗贼逋逃,彼此无令停匿”,“陇亩稼穑,南北勿纵惊骚。”等。

宋人虽然损失了每年的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但是也换来了长期的和平。从此直到北宋末年的联金灭辽,宋辽之间一直能够维持和平的关系。在一百六十五年中,宋辽和平期间共一百二十二年,而失和时期仅有四十三年。

由于北宋获得了长期的和平,宋朝因而能够踏实从事内部的建设,学术、思想、文化甚至科学技术都能大放异彩。这些都不可否认是和宋辽之间的长期和平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宋辽间的对等外交,在古代外交史上是独特的,它和过去及以后一厢情愿的“朝贡”大相径庭。

对辽来讲,从宋朝获得的岁币,缓解了财政压力。通过贸易,辽国取得了很多日用必需品。甚至在宋朝与西夏交恶期间,辽人可以将宋的货物转售给夏,从中获利。如北宋的绢经过辽转卖给夏,可获得两三倍的利润。

对宋来讲,岁币虽然是一项财政负担,但是只相当于交战时军费的百分之一、二。根据日本学者日野开三郎等的研究,宋朝绢的产量很大,每年付给辽的三十万匹绢,只相当于东南越州一地的年产量。通过对辽的榷场贸易的经营,宋朝政府每年对契丹贸易上的出超,可以收回付出银两的十分之五、六。上图范仲淹

但是澶渊盟约对于北宋却不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事实上,澶渊盟约显示的苟安、买和的心态,久而久之,对于北宋朝野具有相当不利的影响。范仲淹说:“人人怀安,不复有征战之议。”苏东坡强调澶渊盟约是“最下之策”,“二虏之大忧未去,则天下之治终不可为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