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理解"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是《道德经》中最容易搞错,导致老子陷于不义的片面之辞。这样断句本身就歪曲了老子的本义。老子的原话是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在这里常是指普通人或一般人所看到的虚假现象即"无为",而表示转折,意思是实际情况并不是道无为,而是无所不为。表明道实际上是做了大量工作的,只不过是常人不知而已!这段话是说道的作为不被常人理解,(常人)以为道什么也没有作,可实际上道是做了大量工作的,只是由于它为了普度众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就象阳光雨露一样生养了万物,可是万物并不知道它所作的工作,故而才被无知之徒理解为道什么也没有作,出现了常无为的偏见。老子讲这段话的目的是让统治者发扬普度众生,一心为民,大公无私,为民排忧解难的奉献精神(高尚的道德)来化解社会矛盾,并不是让统治阶者无所做为,坐享其成!请想想如果一国之主什么都无为岂不天下大乱吗?怎有可能"无为而治"呢?如此英明伟大的哲思却被后人误解了2000多年,这难道不是国人的悲哀吗?

很多人看到“无为而无不为”眼睛就会死盯着无为,然后盯着不放,展开争论。知常容估且不说他们讨论的对错,我想举一个例子,应该能说明问题。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喜欢用饿举例,因为饥饿这种感觉大家都经历过,民以食为天嘛。所以比较容易理解。

一个人在难民队伍中已经饿了五天了,差不多要死了,这个时候来了一辆送饭的车子。你是选择抢还是不抢?

我估计普通人的思维方式很简单,那就是抢,抢了我能活下去,不抢我可能连活都活不下去了。这个时候你还要讲礼仪吗?估计大部分会想办法把别人挤下去,自己占个好位置

送饭的人会说你们排好队伍,这句话有用吗?肯定没用,食物极大可能被哄抢了。

坐在电视机前的你看到这一幕,或许你会感叹这些人怎么可以这样呢?怎么能这么无礼呢?

为什么你坐在电视机前会有这样的想法,他们在现场为什么不同呢?

因为一个是“争”,一个是“不争”。

假如有一个饥民刚刚吃饱了饭,他会不会拼命挤进去抢?有可能,当然也有可能会冷眼旁观。

如果这个是富翁,他路过饥民的队伍,他会不会加入抢饭的队伍,那是不可能了,除非他脑子突然搭错了哪一根钱。

为什么富翁不去抢?因为不需要。

所以什么是无为?无为的第一条就是“不争”,只有“不争”了你才能去跟人谈无为。

怎么才能“不争”,那就是你对为的对象什么都不需要了,这样的人就是强者,所以我一直强调《道德经》就是强者的哲学。

什么是《强者》,我在《知常容聊道德经》这个圈子中的65、66讲已经讲的很清楚了,这里就不展开了。

这个条件具备之后,你就必须要清楚实现无为的第二个条件,那就是你得承认万物,承认万物的特性,他们有自己变化的规律,这一点很重要。

举个例子吧,比如有人被关了几十年,每天只吃无油之物,还有菜,这一次被救出来了,你招待他,马上给他吃大鱼大肉,这样对吗?

你满足了不争的条件了,你和他之间没有什么可争的,问题你这波操作不懂他的现实情况,你马上给他大鱼大肉会让他身体受不了。

你是好心,你也不争,但你不懂他的情况,这样的为就是瞎为,妄为。以你觉得的方式去为,而不是以他的实际情况去为。

所以《道德经》中有这么一句话,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可以好好读读善利万物这四个字,那对无为就有所了解了。

不再讲下去了,因为再讲下去,写一万字也未必能讲完。如果你能明白的,上面两个例子就差不多了,不明白了,我再说下去估计也没有多大意思。因为在《知常容眼中的世界和历史》《道德经不是用来说而是用来实践的》《知常容解读道德经》等专栏中说清楚了。

如果理解"无为而无不为"?

意善提醒别过份,含蓄委婉为重情。

揭人短处易伤人,打脸更易伤人心。

相处做事别做绝,竞争也需留情分。

抱怨何须非翻脸,无为而治显厚仁。

宽容待人何生仇,为善仁爱易容人。

放得下易存坦然,拿得起重在勤奋。

为利别过太贪婪,亲友付予亲和真。

如果理解"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不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知到这事做不来,不可为之,为无为,而不為,明知做不到事不可用強,顺其自然。

如果理解"无为而无不为"?

懒惰无性,好吃懒做,坏事干尽,这种人叫无为之人。

勤奋做事,勤俭节约,不辞劳苦,为人忠厚,这种人叫有为之人。

奋发读书,功名利禄,这种人叫大有作为之人。

无不为,这是感情用词,无乐而不为,无为而不乐,高兴来不及。

有人帮忙做事,认为没做好,表示欠意,对方说,做得好,无乐而不为。

如果理解"无为而无不为"?

道不为者,人不可妄为,一无所为,是谓无为;道所为者,人循道而为,无所不为,是谓无不为。

如果理解"无为而无不为"?

0而1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