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怎么看待康有为这个人?

康有为,从他幼年学习的经历来看确实是个叛逆而且聪明的人,离经叛道,后来对传统经学产生了怀疑,对西方学术产生了兴趣,这一点上,康有为的确是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才。

但康有为虽然主张变法图强,可依旧是书生意气,纸上谈兵,根本不顾及事实情况,变法也注定是个闹剧。

虽然康有为梁启超并称“康梁”,但康有为名声极差,与学生梁启超根本没得比,主要就是因为其人品问题。

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立马就逃跑了,如果说这是好汉不吃眼前亏那就算了,可是呢?康有为流亡海外,谎称自己有光绪帝的衣带诏,大肆骗钱敛财,并且强迫海外华人入他的公司,如果投资不经过他同意,他就下黑手;

康有为在上海租界嫖娼不给钱,被妓女追债;借他人收藏字画从不主动归还;利用“保皇”名义骗的钱都被他用来投资房地产;满口仁义道德的康有为,三妻四妾数不胜数,据说晚年还因为见不得人的手术而死。

与康有为形成鲜明对比的梁启超,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从长相就看得出)其子女也都不是简单人,“一门三院士”就是梁启超的子女梁思成、梁思永和梁思礼,其他子女也都不是凡品。

应该怎么看待康有为这个人?

历史课本里的康有为是个圣人;历史现实中的康有为是个伪君子。

伪君子在康有为身上涵义很丰富,他既是戴着圣人面具的跳梁小丑,也是打着惑人旗号的投机骗子,还是自我陶醉、肆意妄为的可笑妄人。

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小官吏家庭出身,打小身上就有一股子古怪气息,当然,朝好了说,你也可以说他有些鬼才的意思。幼年随祖父研习儒学,这家伙发明的学习方法——“每日一锥”,就不是常人所为。

啥是“每日一锥”呢?

每天早上拿五六本书放在桌子上,右手拿把锥子扎书,扎透几本读几本。猛一看似乎很有些头悬梁锥刺股的立志劲头,其实就是自欺欺人,锥子握在他手里,还不是他想怎么扎就怎么扎。

一件小事就反映了一生的德性。

19岁时,康有为拜学者朱次琦为师,通读宋明理学。三年后,自己一个人钻进西櫵山白云洞,乱读一些经世致用的书。读这些书的同时,为了开眼,他又跑去香港转了一大圈,搞了些西学书籍回来。

1882年,读了一肚子书的康有为去京城参加顺天府乡试,没考中,然后就去了上海。

在上海那几年,他开始用他的“鬼才”杂糅他读过的那些书,初步锤炼了他那忽悠人的圣人学问。

照现在的说法,康有为是个炒知名度的高手。1891年,回到广州的康有为设立万木草堂,开始传播炒作他的“圣人”学问。

忽悠人的水平很高,把天才梁启超都忽悠傻了,非要拜他为师。

借着万木草堂越来越响的名声,那时候的康有为经常给各级京官写信讨要钱财,若给银十二两,他就送人个“大贤”的称号,给八两、四两,送出的则是“大君子”称号。

此人的丑闻在那时候就有,种种迹象表明,他的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就是抄袭来的。

1895年,康有为进京参加会试。当时恰逢《马关条约》签订,于是乎康有为就联合在京的1300名举人,搞出了个公车上书。

也有说根本就没有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这么说的话,这家伙欺世盗名的罪过就更严重了。

不管真假,总之借着大家伙对《马关条约》的愤怒,康有为成了当时的维新领袖。

之后就是那场雷声很大、落地雨点很小,幼稚妄想的维新变法。

结果害死了戊戌六君子,害惨了光绪,他本人则逃之夭夭,开始了另一段骗子的传奇。

据说,康有为被通缉,一路逃亡的时候,十分地淡定,该看风景看风景,该吃吃,该喝喝。

逃到海外后,靠伪造的光绪密诏,这家伙游历各国,成立号称百万人的保皇会,骗得了大量的华侨捐款。

拿着这些钱,康有为是炒房、炒地、炒股票,个人生活极度奢靡腐败。

接下来这一幕很能说明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1911年,横滨的华人上书日本政府,要求拒绝康有为入境,理由是他根本不是政治犯,而是贪污诈骗犯。

民国成立后,康有为1913年回国,定居上海,办杂志,以保皇派领袖身份,反对共和制,积极谋划溥仪复位。

其间闹的动静最大的就是乔装打扮溜进京城,掺和了张勋复辟。那时候,他跟张勋两人合称“文武圣人”。

闹剧草草收场后,这家伙依旧以大名士、大圣人的身份到处搂钱。趁着吴佩孚五十大寿,用一副寿联搞了吴佩孚一千大洋,便是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

抛开这些大事迹,在私生活上,康有为更是浑身上下尽是伪君子的污点。

简单说,他所标榜的从来都是要求别人的,自己永远在标榜的反面。

他标榜一夫一妻,结果自个娶了6个老婆,而是多是妙龄女子,四姨太日本女人市冈鹤子就比他小40岁。

另一让世人感到不耻的便是这家伙好嫖,还老欠账。没发迹的时候,还有过欠嫖资跑路的丑事。

70大寿后,康有为为了躲避北伐,从上海迁到青岛,但没过一个月,便七窍流血而死。

死因是什么呢?

据说这老家伙为了返老还童,把黑猩猩的睾丸移植到了自己身上。

妄人死得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应该怎么看待康有为这个人?

志大才疏,大奸似忠,沽名钓誉,欺世盗名,无能之辈应该是对这个“康圣人”最好的评价。他不仅骗了光绪一辈子。也骗了梁启超和谭嗣同半辈子和追谁他的人,实际上就是政治骗子和流氓。

康有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现在属于广东省海南岛人。晚清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后来部分接触西方政治和文化(也就骗骗光绪这样的)1898年开始主持戊戌变法,这次变法总计103天。失败后逃往日本,就此开始骗子生涯。

康有为的确是一个在政治上浑水摸鱼,行为上欺世盗名的无能之辈,道德操守也极其卑劣。在戊戌变法中虽然有康梁变法之说,但实际上他的作用不如梁启超和杨锐。就是一个鼓动者、也就是会忽悠。变法的时候康有为啥也没有干,但袁世凯却主持和推荐詹天佑设计我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开启警察制度,修筑了中国第一条自来水管道。这才叫实干家。康有为除了一张嘴之外,是啥也做不了,因此上李鸿章张之洞这些真正的洋务派对康有为极为反感。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康有为远走海外,就此以光绪代理人自居,到处骗钱,以衣带诏为证,号召海外华人募捐推翻慈禧。让光绪亲政。为此还成立公司。实际上所有的金钱都被他自己中饱私囊挥霍一空,实在是无耻的很。而在个人生活上更是极其糜烂。43岁续娶18岁的梁随觉,50岁续娶17岁的何旃理,56岁续娶17岁的市冈鹤子,58岁续娶17岁的廖定徵,62岁续娶19岁的张光。简直让我无语。

康有为个人的能力和本身水平就不高,完全是自我吹嘘和炒作出来的。他的才智绝对无法承担变法重任,政治幼稚又加上野心勃勃。典型志大才疏的政治投机分子。康有为对于西方宪政和欧美政治思想也是幼儿水平,理解不清晰理论也不明白。完全是瞎乱忽悠,在康有为的身上也许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混乱,也就是在他自己身上也体现出太多的矛盾,往往言行不一。比如,他宣传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可是自己却妻妾成群,且处处留情。也就是说,他康有为只革别人的命,不许革自己的命。康有为长子和康有为的小妾市冈鹤子乱伦生下了孩子。也可见康有为家族的混乱。

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这应该是对康有为最好的评价,康有为自戊戌变法以后就再也没有离开政治,以国师,圣人自诩,简直是太狂妄和无知了。但康有为一辈子没有触及政治核心圈层。更没有治理过州府,也没有当过督抚,根本没有任何实际的政治经验和政治理念。早年是个政治狂热分子,中年是个政治骗子,晚年是个(张勋复辟)政治偏执狂,一辈子是个无能的政治投机者。难得是留下了一个“不错”好名声。可以说。没有任何人比他更担的起人渣这个词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应该怎么看待康有为这个人?

福垊以为,福泽谕吉是成功的康有为,康有为是失败的福泽谕吉。因为福泽谕吉的成功,他成了真圣人,成了最大面额钞票的人物。因为康有为的失败,他成了伪圣人,成了空前绝后的挖坟鞭尸游街,被打被骂:“砸烂中国最大的保皇派康有为的狗头”。

三千多年集权沿袭到清朝,守旧者骂康有为、革命者骂康有为、洋务者骂康友为甚至就连立宪乃至维新派都骂康有为。他们大多骂的是康有为,人品差、爱折腾、还逃跑,然而很少有人会说戊戌变法是错误的。

戊戌变法至今120周年了,戊戌六君子不只是六君子的悲剧,而是所有国民的悲剧。虽然后来还有立宪运动的发起,然而他错过了最佳的时机,最终给革命者以可乘之机。如果说改良者康有为是一个很不合格的改良者,但他的改良思想是正确的。日本因为改良而强,日本也因强而狂,但几乎很少有人认为福泽谕吉要为日本的狂而遭受两个原子弹负责。但从民初乃至现在,康有为这个失败,很多人让他为我们内忧外患的历史负责——都是老康折腾惹的祸。

暴力革命能带来什么?英国暴力革命,带来的是克伦威尔,而克伦威尔甚至比查理一世还可怕。若非革命者分裂以及克伦威尔的顾虑,克伦威尔差点取而代之。法国的大革命,砍了国王,却带来了比国王更可怕的罗伯斯庇尔。他实行的恐怖政治,罗伯斯庇尔的时代就是杀人,不断地杀人。说好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一个手持钢刀,宣称爱你的人,你是因为怕而爱还是因为傻而爱呢?大家都知道罗伯斯庇尔说:“路易十六必须死,因为祖国必须生”,然而他的遗言却是:“我,罗伯斯庇尔,长眠于此,过往的行人啊,不要为我哀伤。如果我活着,你们谁也活不了。”福垊以为,他活着别人都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未必如人所愿。这个世界并不只是因果报应的。他们能打败国王甚至杀掉国王,但他们打不败杀不掉人们心中,尤其他们自己心中的国王梦!而这才是真正的悲剧之源。

而广东花县的老仁坤,香山的帝象,则受到热情的讴歌和赞美。然而痛定思痛,静静一想:仁坤不仁——政教合一,帝象似帝——政哲合一!坤坤象象给国、民带来的灾难是康有为带来灾难的万倍。历史对康有为不公平,他方向对方法错,他做的是正确的事然而没能正确去做事,最后竟然成了作死。你看康有为晚年幸福的生活,然而其志向没有实现,他的高足梁启超的反复,都让他心酸。他在海外的日子,也的确都是演戏,为的都是玛尼,自然少不了人们骂他尼玛。

应该怎么看待康有为这个人?

要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可以分三个层面去观察,通过事实去辨别他的好坏、忠奸、能庸、功过等等诸多方面:一个层面是他的事业是否对时代进步有利;二是他的学说是否在经过时间的洗礼后仍然是不易之论;三是个人的品行是否是人中君子、道德楷模。

康有为学富五车,主张济人经世,在列强欺侮中国的紧要关头,乘着到北京应试的机会,和梁启超等带领各省应试的一千多名读书人,联名请愿,“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建议“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且提出了具体六个方面的变法措施。中进士后,又连连向光绪帝上书,不断提出改革思路,得到光绪的高度重视,被任命为总理衙门章京,组织推动了戊戌变法。

就改革思想和变法举措来说,想法是好的,目的是好的,大部分措施也是好的,尽管其中有不切实际的内容,但总体上来说,就当时清政府那种落后、保守、愚昧、病入膏肓的症状来说,也算是一剂良药,对于时代,是进步的,有利的。当然,要解决当时的整个社会问题,摆脱落后和贫穷愚昧,这些方法和措施,显然有志大才疏、眼高手低的不足。

康有为一生勤奋耕耘,著作等身,他的著作合计达700多万字,主要包括《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康子篇》、《南海先生诗集》和《日本变政考》、《欧洲十一国游记》等书。但奇怪的是,时至今日,我们在书店、书市、网上书店等随便哪个卖书的地方,经常能见到与他同时代的政治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皆出版了洋洋洒洒的个人全集,且大都成了热卖,但康有为的全集出版,是最近十数年才出现的,而且不太为人熟知,也谈不上热卖,他的作品,确实不太为人所熟悉。

康有为的书籍出版后在当时曾引起过轰动的有两部著作,一是《新学伪经考》,一是《大同书》。《新学伪经考》出版后,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读罢惊诧不已,骂康有为“真说经家一野狼也。”后来,更有人指出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乃剽窃之作,成为一桩学案。

而让康有为暴得大名的《大同书》呢?他在书中标榜“大同”,说无缺憾的社会必须消灭国家、阶级、私有财产甚至家庭,说只有实行公养、公教、公恤,才能消灭社会弊端。要取缔婚姻,夫妻合则聚,不合则离。

摘录一段《大同书》中的文字:“大同之世,人人皆居于公所,不须建室,其工室外则有大旅舍焉。当时旅舍之大有百千万之室,备作数等以待客之有贫富者。其下室亦复珠玑金碧,光采陆离,花草虫鱼,点缀优雅;其若上室,则腾天架空,吞云吸气,五色晶璃,云窗雾槛,贝阙珠宫,玉楼瑶殿,诡形殊式,不可形容……”其实,这也不过是从《理想国》《乌托邦》这些外国书里移植而来的,看上去很美,却毫无价值。

而在私德上,康有为只要说一事,他提倡一夫一妻制,自己却妻妾成群,60多岁时还讨下了自己的第六房太太,与一个19岁的杭州女孩结为了夫妻,在私德上来说,至少言行不一。

应该怎么看待康有为这个人?

作为一夫一妻制的提倡者和坚定维护者,康有为圣人一生只娶了6个老婆,生了12个孩子;还有一个日本女子(当时该女子只有16岁,叫市冈鹤子),这倒是给常年被日本欺负的大清国争了脸面。

作为用圣人舍生取义这思想观念武装自己的变法者,康有为圣人在变法失败被砍头的戊戌六君子中,榜上无名。因为他跑得比兔子还快,让他弟弟做了替死鬼。这倒也符合圣人曾经教导的“好汉不吃眼前亏”。

作为号称大清国号称最为爱国爱民,变法失败后变君主立宪,君主立宪后失败后又坚定保皇的多面手康有为圣人来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就算大清国啥事办不成,最后还可以合并到日本去。

作为效仿董乘,刘备衣带诏,拿着光绪皇帝的诏命,在外面积极聚集财富准备财大气粗厚便反攻慈禧老太后的康有为圣人来说,衣带诏在不在他身上并不重要,他有这个旗号就好。

作为深得圣人教育: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康有为圣人来说,积极变通是他长命百岁的唯一法宝。毕竟戊戌变法,他差点被杀,于是窃钩者诸侯,窃国者诛,倒是成了他老人家的座右铭,偷了人家卧佛寺的佛经。当然了,读书人怎么能叫偷呢?应该叫窃

以上5件事全都是真实历史,大家不信可以去查。

康有为圣人用假的衣带诏,在海外让华人捐款,说是准备让大清重新屹立世界民族之巅,而实际上他却用这些钱在瑞典自己买了个岛,娶了6个妻妾,过上了世外桃源的悠闲小日子。

康有为圣人,在通过变法立宪和保皇三种方式救国失败后,他曾经有一个主张叫中日合帮,并私下与日本驻清国大使矢野文雄私自签订了合约,合约的主要内容就是:

让日本和外国人全面接受中国的政治,军事,财政,外交等一切事权

我们都骂李鸿章卖国,康有为才是真正的卖国贼。

对于上文中所说的窃钩者诸侯,窃国者诛。是由于康圣人曾经通过陕西西安卧佛寺的佛经,还曾经向银行家余凡澄借名画不还。这两件事是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记载的。

所以章太炎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康有为: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