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科学家早在1939年就提出制造原子弹,为何最终没有实施?

科学研究与网络小说里那些回到过去种田是两码事,任何研究都需要长时间的论证和不菲的投入。打个比方,现在餐巾纸的技术简单吧?我把心相印的工艺告诉你,你就这样一穷二白能造出什么来?

日本人战时就是这么个情况,他们比之当时的中国自然是先进不少,但是比起欧美这些老牌的工业国家,日本人依然是个矮子。

我煮个例子:二战日军大名鼎鼎的“氧气鱼雷”军迷都知道吧?这种鱼雷射程超出当年欧美先进鱼雷好几倍,速度也更快,航迹也更隐蔽。但是日本当时为了使用液氧当燃料花费了巨大的代价。不光是财力物力,还耗进去很多人命。就这么小小的一个液氧装填问题差点卡死日本人,最后他们连氧气的工业制造也不在行,只能从德国进口工业制氧机。

虽然最后氧气鱼雷成功了,但这代表日本人的胜利吗?后来美国人也纳闷日本人是不是掌握了什么“黑科技”,缴获来氧气鱼雷一看就明白了,从此敬而远之。

不是美国人不会造,而是这玩意儿美国人认为太危险,一开始就给否决了。日本人自己其实也明白这东西不牢靠,很容易在船只中弹时引发殉爆,但他们对自己人封锁了消息,掩耳盗铃。

而且日本人那种“工匠精神”促使他们只对应用工艺感兴趣,凡是涉及到尖端学科的理论化研究日本人一概不擅长,也不愿意深入。

原子弹就是如此,虽然日本人在39年提出了这个理论,认为可以通过原子能制造炸弹。但是日本在这方面的底子实在太差,也没人愿意在这种纯理论的物理研究上耗费本钱。无论是海军马鹿还是陆军马鹿,他们在意的是如何制造更多的战机和军舰,如何把煤炭转化成可以烧的油,如何搞到更多的金属做成武器,帝国的战争举步维艰,谁都不关心一个八字没一撇的纯理论。

对比一下美国的曼哈顿工程,美国人投入了10万人力,囊括了相关领域绝大部分的专家学者,耗费资金20亿美元,拥有行政上的绝对优先权和总统的直接关注,负责人奥本海默采用了新型系统工程思路缩短了工时,如此才从41年开始,3年时间获得了原子弹。

可以说这是一场举国之力的豪赌,但也只有美国的工业实力和国家环境才能在当年制造出核武器。

像德国在37年2月就开始了“铀计划”,38年进行了核论证,但一直到战争结束他们也没搞成原子弹。为什么呢?无非是德国政府根本不关心也没认识到所谓的“超级炸弹”,他们大量的资源都投入到虎式坦克、远洋潜艇、战列舰和前线战争的资源生产上,首脑们认为:“没有原子弹德国照样取胜,战争没多久就会结束。”

“铀计划”虽然占尽了先机,又拥有一堆现成的相关工厂,却迟迟得不到进展。战争后期盟军意识到德军在生产秘密武器后,疯狂的轰炸和破坏直接让“铀计划”付诸东流。

实际上,直到美国在广岛和长崎先后引爆原子弹,世界才真正正视这种毁天灭地的力量。包括美国总统杜鲁门也是如此,他虽然知晓曼哈顿计划的研究内容,却没有对原子弹的根本认识。所以当新墨西哥的第一枚原子弹爆破,电报发送到正参加波茨坦会议的总统手中时,杜鲁门并没有当个太大的事。

但日本核爆之后的很短时间内,核武器直接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在意大利问题上与美国针针计较的苏联开始了退让,在远东出兵的苏联人也更加慎重。也正是这个时候开始,世界才真正掀开了发展核武器的浪潮,人们认识到这种战略武器足以改变地球的秩序。

二战时期的日本根本无力进行更高层次的研究,也没那么多闲饭养活所谓的“核物理学家”,更拿不出20亿美金和10万人搞一项巨型系统工程,而且研究的结果还是那么的虚无缥缈。海军和陆军互相骂娘抢钢板、吃个赤豆饭都当宝贝的国家能造出原子弹,你信??

但这些已经不是死去的日本能够关心的事情了,他们当年连懊悔的资格都没有,就算把曼哈顿工程的图纸摆在日本人眼前,他们也无法理解。更别提还有那些离心机、重水工厂、铀矿,甚至足够投掷原子弹的大型轰炸机,日本人一个都不具备。

所以日本人很清楚自己的定位,他们的核心一开始就放在细菌、毒气、病毒等生化武器上,其获得的成果连二战的胜利者美国都干到咂舌,以至于这些资料的价值可以拿来换命,要知道东史郎们与冯·布劳恩们可不是一个性质。

日本科学家早在1939年就提出制造原子弹,为何最终没有实施?

这个问题需要好好科普一下,才能谣言止于智者。

不错,在1939年有许多科学家都有制造原子弹的想法,包括法国,德国,英国等欧洲的科学家,也许也包括中国的科学家钱三强,美国的科学家更加不例外。日本不是唯一一家!

因为在这一年,物理科学界发现了核裂变现象,并且在多个国家的实验室都得到了验证,科学家意识核裂变产生的巨大能量,也意识到了这些能量应用于军事的价值,即制造原子弹。

下面进入科普时间。

1939年发现核裂变现像的过程,跟日本关系不大

1919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用α粒子轰击干燥的氮气,击中氮原子核,使氮转化为氧,并释放出一个质子,证明了原子核内部有质子,并猜想‘中子’的存在。

1932年,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用α粒子轰击铍,再用铍产生的射线轰击氢、氮,结果打出了氢核和氮核,证实了‘中子’的存在。

中子发现后,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理论假设被科学界普遍接受。由于中子不带电荷,很容易接近原子核并被吸收,科学家想到可以用中子作为“炮弹”来轰击各种元素的原子核,便有了一系列重要发现。

1938年,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就进行了中子撞击铀的实验,首次实现了中子诱发的铀裂变。

梅特纳用数学方法推想铀裂变的产物就是由铀原子核的分裂而产生的。但当她把产物元素的原子量相加起来时,发现其和并不等于铀的原子量,而是小于铀的原子量。说明在核反应过程中,发生了质量亏损。梅特纳认为,这个质量亏损的数值正相当于反应所放出的能。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她算出了每个铀原子核裂变时会放出的能量。

她的侄子弗瑞士用实验来证实这种设想,他也用中子“炮弹”轰击铀,当中子击中铀核时,能观察到那异常巨大的能量几乎把测量仪表的指针逼到刻度盘以外。弗瑞士与梅特纳于1939年2月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至此核裂变现象发现,且全世界科学界都知道了,哈恩、约里奥·居里及哈尔班等人都在实验室重复验证了,还发现这过程产生巨大的能量,还有中子产生。

也许是那个时代的特殊性,科学界都意识到这个物理现象应用于军事目的的价值。

由以上一段历史可知,发现核裂变的现象过程,基本是西方国家的科学家,跟日本的科学家关系不大。

我国的科学家的钱三强,1939年在法国居里实验室仿制了一个“可变压力云雾室”进一步验证核裂变现象。

日本“原子弹”研发历史

说到日本研发原子弹历史,就不得提日本的物理科学家,被称为日本物理之父的仁科芳雄,这位在物理学家当时在铀裂变研究也属于先驱行列。1931年7月,他在理化学研究所内设立仁科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并于1941年春开始研究制作原子弹的可能性。1942年,仁科芳雄以理化学研究所研究人员身份参加海军技术研究所原子弹研究,但他给海军的报告是,原子弹只是理论的可能性,连美国也无法成功,海军就不再支持原子弹研究了。

日本海军不搞了,日本陆军接着搞,仁科实验室也参加这次日本陆军的原子弹‘二号计划’,但深受铀矿原料不足的困扰,直到1945年8月,本土遭受原子弹攻击,日本的原子弹还是因为铀原料缺少无法实施。不过也是取得不小成就的,例如分离出初步的铀235复合材料,每个月可生产二十公克的重水,甚至设计出了离心机等,但在1945年8月6日之后,一切都太晚了。

制造原子弹需要大投入

日本在1939年-1945年搞原子弹是三心二意的,且受限于自己工业能力,这与日本的战略错误有关的。日本在1938年在中国打完‘武汉会战’之后,国家经济就在崩溃边缘,国家资源和工业全部投入战争,为了避免更大的崩溃,1941年,又战略冒险又来美国这个重量级选手下水,需要投入资源更多了。这时一些投入少,见效快的项目当然是更优的选择了。而原子弹恰恰需要大资源投入,且快不了。光是钱这方面,日本就受不了,还不说上文提到的铀原料。

下表为美国制造原子弹的花费,折算到现在的费用251亿美元,特朗普修个墙才57亿美元。

科普时间到这了,感谢阅读。

科学视野,不同解读,喜欢就点个赞,鼓励一下作者吧

日本科学家早在1939年就提出制造原子弹,为何最终没有实施?

请给出证据!

证明日本科学家那么早就洞悉了原子弹的奥秘!

我不持任何立场。

只想知道历史事实。

请不要装聋作哑。

请直接回答问题,拿出可靠的历史史实作证据!

您将改写人类历史!

您将青史留名!

您将永垂史册!

今天是2019.02.21。

我就要看你是否有真凭实据!

日本科学家早在1939年就提出制造原子弹,为何最终没有实施?

没用!技术不足,而且没有投掷工具,即使做出来,也只能在自己土地引爆。

也只有美国,因为有 B-29 这种大型轰炸机,才有能力投掷当时体积重量都非常庞大的原子弹。

日本科学家早在1939年就提出制造原子弹,为何最终没有实施?

支持原子弹最基本原料,铀,钚从那里来,它是资源贫瘠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