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怎么了?为什么隋唐两朝五代人拼尽全力一定要灭了他?
一句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高句丽建立之初就表现了强大的野心。不断蚕食朝鲜半岛汉四郡,而汉四郡从大汉开始就是中原领土,因此作为后继统一王朝的隋唐,都有志将其收回。
高句丽除了对中原的领土进行大肆的攻打,表现出野心外,而且,一直破坏中原统一进程,以火中取栗。趁乱赚取利益。因此,他经常联合中原王朝周边少数民族,如女真,扶余,突厥等,对中原王朝进行牵制。
高句丽的行为,是可忍孰不可忍。还是那句话,古代中国王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打到你服为止。现在很多韩国人把高句丽认作自己的祖先,殊不知,两个根本不是一个民族,而且,高句丽对韩国老祖宗新罗和百济也是不断的侵略。
高句丽怎么了?为什么隋唐两朝五代人拼尽全力一定要灭了他?
隋、唐两朝攻打高句丽的动机很简单:一是为了统一全国;二是高句丽的威胁很大,不得不消灭它。
先说第一点。
咱们的固有观念总是认为,隋朝灭了南陈就叫统一了。但其实隋朝的东北边界仅仅只是在辽河一线,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部都不在隋朝的控制范围内。
而这一地区曾经都是西汉的领土,后来东汉略有回缩,但在三国时期又有扩张,基本恢复到了西汉水平。之后西晋内乱,这一地区才逐渐脱离了中原王朝的控制。在接下来的两百多年里面,城头变换大王旗,高句丽最终控制了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部。
隋朝灭掉南陈后,作为自西晋之后,将分裂了两百多年的国家,又重新归为统一的大一统王朝,隋朝是必然要把这个地区重新收复的,否则隋、唐连西晋的影响力都不如,凭什么以大一统王朝自居?
因此从法理上来说,隋炀帝他要实现自己千古一帝的伟业,不灭掉高句丽,他这个伟业就实现不了。唐朝亦之。
再说第二点。
不要小看了高句丽。
不要小看了高句丽。
不要小看了高句丽。
历史上的高句丽是一个大国,而且是一个对中原王朝的国防安全有巨大危害的大国。
高句丽具体有多强大?多的不说,就单说人口这一项。唐朝灭掉高句丽后,据统计,一共得到176座城池、67.9万户在册百姓。
知道这个城池和人口数字多可怕么?
隋灭南陈时,南陈的在册百姓只有50万。
唐朝征服突厥时,东突厥连城池都没有。
后来打的北宋哭爹喊娘的辽朝:辽太宗时期只有57.3万户在册百姓。而就这么点人,居然就灭了后晋。
再后来的蒙古汗国,成吉思汗刚统一蒙古高原时,它分封了九十五个千户,也就是不到10万户。
所以不夸张的说,以高句丽的人力储备,它是隋朝灭南陈后,对他威胁最大的政权。它的存在就像当年的南陈一样,对隋、唐两代是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只不过高句丽没有像突厥那样主动挑衅,所以才留到了隋炀帝时期才对它动武。
除了人口之外,高句丽强大的第二个特征是它的文化比较先进。
当时的高句丽,并不是后来女真、满清那样的渔猎政权,也不是匈奴、突厥那种草原游牧政权。它一个农耕政权,并且是一个已经完全建立了律令制的类中原似的政权。这个国家由五个部落所构成,即一个国王和四个诸加,设百官,共同治理国家。
乍一看,好像没什么了不起的。但是千万别忘了,除了中原王朝之外,古代很少有非中原王朝能搞这种律令化的管理体系。因为中原之外的番邦,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搞不了中原的这一套体制。但是如果一旦让他们掌握了这种蚕食能力,那必然是一个对中原威胁巨大的国家。
比如说辽国,它就是掌握了这一制度,变成了大一号的高句丽,压在怂朝头上整整一百六十年;等辽朝这匹野狼走了,又来了一只东北虎来,这只东北虎叫金朝。又在怂朝的头上压了一百年。
如果比辽朝和金朝还要再大一号呢?那么它的力量就足够统一华夏了。历史上的这个国家叫清朝。当年努尔哈赤的发源地,其实就是高句丽控制的地盘。
同理,像高句丽这种已经掌握了中原政权管理体系的国家,它完全有能力像中原王朝一样用自己的文化和先进的管理制度去消化辽东和朝鲜半岛这两块秦汉故土。而一旦当高句丽彻底消化了辽东和北半岛后,中原王朝再想去收拾它,那就很难了。
额外插一句,据《资治通鉴》记载,当时唐朝官员陈大德出使高句丽,他发现高句丽国中的汉人比例非常的高,几乎占到了高句丽全国人口的一半!这种管理能力,怎能让人不害怕?
因此,与其养虎为患,不如乘早掐死。早打早解决,早打早轻松。诸君只看到隋、唐五代君王为了打高句丽死了很多人,却为何不想想如果等它壮大了,等它打咱的时候,死亡的人数可能就不是那个数了。
并且隋炀帝和唐太宗用事实也证明了,一个看似不那么强大的高句丽都那么难啃。等它混壮了,它不得牛上天了?
至于说唐灭高句丽之后,唐朝对高句丽人的安置,主要有四个方向:
第一、迁入中原,融入汉族。
据《新唐书·高句丽传》的记载:“有诏班师,拔辽、盖二州之人以归。唐太宗迁六万户、三十万人入中原(不全为高句丽人)。”
这些迁居中原的人,总数约占高丽族总数的四分之一,后代均融入汉族之中。今天汉族中的高、李、王、泉(全)等姓中,还可找到高句丽人的后裔。在河南府洛阳县有泉毖木墓地、高慈墓地均可证明其融入了汉族。
第二、迁入突厥,最后融入汉族。
据《旧唐书·高丽传》的记载:“自是高丽旧户在安东者渐寡少,分投突厥及靺鞨。”
这一批高句丽人是先迁入突厥,后来突厥向唐朝投降,他们也一起又降于唐,被唐朝置于辽西,最后融入后入汉族。鞍山高力房子的高氏族谱可证此部分人融入了汉族。
第三、迁入靺鞨,融进渤海,一部分人融入汉族。
这些人与迁入突厥的高句丽人一样,他们先入靺鞨,再融进渤海。辽国灭渤海后,一部分人迁至东蒙、辽宁、山东一带,最后融入了汉族。
第四、迁入新罗,与半岛南部土著融合。
据《通典》186载:“其后、余众不能自保,散投新罗,靺鞨。”无明确人数。
另据《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六》载:“高句骊贵臣渊净土(盖苏文弟)以城十二、户736、口3543来投。”
根据记载统计,与半岛南部土著融合的高句丽人,占高句丽总体人数的比例不大。
因此总的来说,高句丽在亡国之后,唐朝是有对其族人进行移民同化的。在不同时期直接或间接的融入了汉族的高句丽人,占了高句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当年的高句丽人基本都成为了如今中华民族的一分子。
至于说唐朝在高句丽故地的统治瓦解,领土被渤海国和新罗国侵蚀。这主要是唐朝自身实力衰落导致的。与唐朝对高句丽人的移民和同化没有关系。只能说唐朝打死了一支老虎,又蹦出了一支狮子,边境之患是无穷无尽的。
高句丽怎么了?为什么隋唐两朝五代人拼尽全力一定要灭了他?
答:关于高句丽,以前我写过N多文章,已经重复过N多次:高句丽并不是现在的韩国人的祖宗,而是中国古代东北少数民族在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所建立的一个中国地方政权!
而由于韩国人宣传的力度太过强大,很多人一看到“高句丽”这三个字,都会不由自主地把它与韩国人联系在一起,根深蒂固地认为:高句丽就是现在的韩国人的祖宗。
不得不感慨,韩国人的自我催眠能力真强,当然,其对外催眠的能力更强。
所以,回答这个问题,我不得不再一次强调:高句丽并不是现在的韩国人的祖宗,而是中国古代东北少数民族在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所建立的一个中国地方政权!
韩国人为什么要认高句丽为祖宗呢?
三个原因。
一、中国人建立的高句丽曾经“阔”过,东临日本海,南控汉江流域,西北跨辽水,北部达辉发河,实在太“阔”了。
试想,谁不想拥有有一个曾经“阔”过的祖宗呢?
就连脑袋缺根弦的阿Q先生,明知赵太爷、赵秀才不许自己姓赵,心底里也坚持要姓赵,就因为赵氏祖宗曾经“阔”过。
二、曾经“阔”过的高句丽的领土疆域包含有朝鲜半岛的大部分。而现在的韩国人也生活在朝鲜半岛上,地缘上扯得上关系。
只不过,高句丽在朝鲜半岛上占据的土地以北部为主,真正的韩国人祖先被挤压到朝鲜半岛南部边缘仰高句丽鼻息以生存,二者并无血缘关系。
三、韩国人乱认祖宗还有一种阴险打算:以收回高句丽“故土”为由,觊觎中国东北领土。
说了这么多,似乎是题外话。
其实不是。
厘清了以上情况,才能明白理解隋唐打高句丽的实质:这是中原王朝的大统一战争,而不是侵略战争。
再强调一句,高句丽的统治中心和主要领土都在辽东半岛,即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只是它主要领土之外的一部分。
作为大一统王朝,隋唐则必须把辽东半岛纳入管理体系之内。
当然,也包括朝鲜半岛北部。
因为,在汉武帝时代,朝鲜半岛北部也是大汉王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汉政府曾在其上建立了四个郡。
一句话,隋唐攻灭高句丽,不过是要恢复汉代旧疆。
话说回来,隋唐如果不攻高句丽,而任由其自由发展,则其必将成为国家的重大威胁。
不妨用历史的眼光看看,隋唐扑灭高句丽后,已经迫令大批居民内迁,而后来在辽东半岛上出现的大金政权,一不留神,就平辽灭宋,统治中原百余年;再后来出现的大清政权,更是发育迅速,一下子就统治了全中国。
隋唐君臣都清醒地认识到:高句丽的存在,对隋唐政权威胁太大了。
所以,隋唐两朝才会不余遗力地攻打高句丽,以彻底地清除掉这一隐患。
高句丽怎么了?为什么隋唐两朝五代人拼尽全力一定要灭了他?
高句丽并不是一个局限于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到隋唐时,高句丽已经是一个发展了好几百年占据东北大部分的政权。
汉武帝元丰三年(108),西汉武力统一了朝鲜北部,设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至此,今天朝鲜半岛北部地区,也就是后来高句丽的大部分活动范围,都归由西汉中央王朝以郡县制的形式进行统治。
公元前37年,也就是王昭君准备出塞这一年,扶余人朱蒙建立了高句丽政权,但此时的高句丽还是部落形式的政权,主动接受西汉王朝的册封,到了东汉中后期,由于皇帝权力下降,对高句丽的威慑力逐渐下降,而高句丽从这一时期开始不断骚扰东汉的东北部边境。
从东汉中后期至魏晋南北朝这段时间里,高句丽游走于各个中原割据政权之间,在中原各政权相互制约的背景下,为自己营造了一个相对有利的扩张期。及至隋朝统一后,高句丽的扩张步伐才渐渐停止了下来,因随强而依旧奉行“表里不一”的外交政策,一方面向隋朝派遣使臣接受册封,而隋王朝封其为辽东郡公,从这个角度而言,隋朝是将其视为自己的一方诸侯而非一个独立的国家。
另一方面,高句丽在接受隋王朝册封并纳贡的同时,暗地里同当时还没有被征服的南朝陈相互沟通,威胁着隋王朝的统治。
除了对中原王朝,对周边的少数民族,高句丽也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它为中心的联盟。“自南北朝一来,突厥南下塞北,东联高丽,西联吐谷浑等草原民族.....他们还通过海上和巴蜀,与江南陈朝联系”,进而形成了一个自北向南针对隋王朝的包围圈,并且“北方草原各族针对中原王朝的强大弧形,是以高丽为主谋,高丽在北方草原各族大弧形中居于为首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高句丽在不断变换外交政策的同时,积极加强与北方各少数民族以及南方各个割据政权的联系,远交近攻既扩大了自己在辽西的领土,又形成了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联盟体系。这个联盟体系严重威胁着中原王朝的利益。
从实际利益考虑,高句丽狼子野心,充满扩张性,利用中央王朝与周边政权的关系,积极主导形成一个不利于隋王朝的联盟。这边付费册封朝贡体系下,东北亚地区的忠心只能有一个,即隋朝,所以高句丽的存在对于隋朝就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和挑衅。
从历史角度考虑,高句丽政权的范围,属于西汉故土,而且它长期以来,在历代统治者眼中,也不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而是一个在政治上接受中央王朝册封的属国。当中央王朝的实力强大起来后,必然会对其进行一场收复固有领土、稳定地方秩序的战争。
隋朝开始征发高句丽,始于高句丽的挑衅和扩张。
首先,高句丽一直致力于进行统一朝鲜半岛的战争,尤其是对百济的侵略,而当时百济已经是隋朝朝贡体系中的一员,如此肆无忌惮不考虑宗主国感受的扩张,严重挑衅了隋王朝在其附属国中的威严和地位。
而在另一个方向,高句丽积极向西北和北部地区扩张,包括了对东北少数民族的征伐,以及试探性的蚕食隋朝边境,这种行为使得隋炀帝最终下定决心开始了对高句丽的一次征伐。
第一征伐失败后,高句丽依旧在蚕食周边少数民族,并且停止了对隋朝的朝贡,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必然会威胁到隋王朝的东北边境,由此,第二次征伐也就难以避免了。
事实上,无论是在隋朝讨伐高句丽之前还是之后,高句丽都没有放弃扩张领土,扩大政治影响力,一次又一次的试探隋王朝的反应,并且借此来评估自己的综合实力是否能与隋朝分庭抗礼。这种操作,一直持续到了唐王朝的建立。
收复故土,解除正在扩张的高句丽的威胁,是隋唐两代坚持要消灭这个政权的主要原因,同时还有建立中央朝贡体系,维持宗主国尊严的另一方面原因。
高句丽怎么了?为什么隋唐两朝五代人拼尽全力一定要灭了他?
高句丽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割据政权,在西汉时期高句丽还是隶属于汉玄菟郡高句丽县的一个部族,高句丽由传说中的朱蒙建立政权后就有了王的称号,但这个王,在早期与随时面临罢免,甚至被杀的扶余人的王类似,不是真正的国家君主。
汉朝廷承认高句丽国,并委任高句丽县管理高句丽国行政,也证明高句丽政权作为中国地方政权而存在,是中国汉朝在东北地区的基层行政组织,后来在朝鲜半岛崛起的新罗冒充高句丽的后代,其实二者是没有关系的。
公元12年,高句丽国趁着汉朝内乱发动叛乱,王莽始建国四年高句丽被征服,王莽下令高句丽更名为下句丽,高句丽王被贬为下句丽侯,高句丽县也改为下句丽县,这也证明了当时的汉朝中央政权对高句丽的行政管辖是说一不二的。
到了光武帝刘秀,为了偃武修文恢复高句丽王的封号,这进一步证明汉朝中央政府对高句丽的实际管辖。此时的高句丽王自称大武神王,经过与汉王朝的长期对抗,逐渐认识到汉王朝的天威难犯,于是做出了历史性的决定,把高句丽的势力向朝鲜半岛扩张。
高句丽从此就开始尽量回避和中原王朝的正面冲突,在朝鲜半岛发展自己的势力,但是这个高句丽还是臣服于汉朝的,高句丽的国王更替都是要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才能合法的进行统治。
高句丽和新罗、百济三个政权互相攻伐,出现了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到了公元6世纪,新罗联合百济打败了高句丽,接着新罗又出兵打败了百济,新罗占据了汉江流域,可以和中原王朝直接对话了。隋朝建立以后,高句丽竟然主动进攻辽西,挑起了和隋朝的战争。
隋朝当时国内刚刚平定,还有一些小规模的战争,但是依然派出军队打击高句丽,612年隋朝的百万大军进攻高句丽,但是由于指挥不当,大军遭受失败,613年,隋炀帝御驾亲征,由于杨玄感叛变未能成行。614年,隋炀帝再次御驾亲征,还是未能平定高句丽。618年隋朝灭亡。
唐朝贞观十七年,新罗的使者到大唐长安,向李世民报告朝鲜半岛的情况,说高句丽与百济联合准备切断新罗和大唐的通道,百济还攻下了高句丽的40多座城市。唐太宗立即遣使前往高句丽,要求停止战争,遭到高句丽的莫离支渊盖苏文的拒绝。
渊盖苏文是高句丽的新任宰相,是个军事独裁者,大唐面对这样的形势必须要做出自己的反应,此时的大唐已经征服了东突厥,四海之内威无不加。如果任由高句丽肆无忌惮的在朝鲜半岛称王称霸,必然会导致朝鲜半岛的局势进一步恶化,很有可能危及大唐王朝的安全。
到那时还得和高句丽兵戎相见,与其那样不如及早下手,把危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于是贞观十八年十一月,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太子詹事、左卫率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分道进击高句丽。
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虽然大有斩获,但是没有平定高句丽。于是九月班师回国。唐太宗和群臣商议,决定采取袭扰的办法打击高句丽,干扰它的农业生产,几年之后必然自乱。
从647年到668 年大唐王朝不断发动对高句丽的进攻,终于在668年九月十二日攻克平壤,彻底平定了高句丽。这次战争充分显示了大唐王朝对周边叛乱政权的控制能力,展示了大唐的国威军威,为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高句丽怎么了?为什么隋唐两朝五代人拼尽全力一定要灭了他?
高句丽并不是朝鲜,它和现在的韩国更没有什么关系
朝鲜半岛的历史与中华比起来其实不长,其最早可以追溯的王朝应该是周朝时期前商贵族建立的箕子朝鲜,而高句丽也是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权,而现在的韩国来自于朱元璋册封的李氏朝鲜,这只是600年前的事情。
隋唐时期,高句丽国力强盛,与中原王朝一起分享东北部落的朝贡。而隋炀帝对高句丽动武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高句丽联合朝鲜半岛其它力量正在不断对隋唐挑起战乱,想独霸整个东亚,高句丽人还在边境构筑了大量军事堡垒,进可攻退可守,对于华北地区具有极大的威胁。所以隋唐在高句丽势力还没有强大之前,要不遗余力消灭高句丽。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