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红灯记里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看剧情是东北哈尔滨,剧中又有二七大霸工又像江南。不管哪,反正剧是好剧。
请问?红灯记里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上世纪七十年代,样板戏《红灯记》可谓是红遍大江南北,剧中的李玉和、李奶奶、李铁梅等人的形象深入人心,也捧红了大批京剧演员。
《红灯记》原剧本有唱词“北满派人到龙滩”,说明在东北松花江一带。但后来改为“华北某地”,按剧中的情景和民俗,唱词改为“上级派人到隆滩”,应该是河北一带。但是这里我们还是依据原著。
很多人只知道《红灯记》的故事发生地在东北,可是东北三个省那么大,具体是哪就不太清楚了。不过如果仔细深究的话,还是能够找得到的,《红灯记》的发生地应该是在黑龙江的密山一带。
1962年第9期的《电影文学》,刊登了《革命自有后来人》的电影剧照,注解是这样写的:“影片是描写东北铁路工人抗日斗争的故事。李奶奶、李玉和与李铁梅本来不同姓的三代人,为了保卫党的重要文件,在狱中向敌人进行坚决的斗争。”
而《红灯记》的故事就是根据《革命自有后来人》改编的,故事原型也是采取当时北满密山国际交通站交通员傅文沈的事迹。傅文沈为当时的地下党工作者,常在交通线转送情报。
解放之后,《革命自有后来人》的作者沈默君和罗国士那时候在北大荒工作,在一次听了傅文沈的报告之后,很是感动,于是他们二人便以傅文沈为基点,搜集了大量东北人民抗日的故事。
由于傅文沈一直在密山一带工作,所以他们二人搜集的故事也都是密山附近。之后他们将搜集来的故事整编,写成了电影文学剧本,分别以迟雨、罗静这两个笔名发表在《电影文学》上。
由于当时他们二人属于下放,两人的名字有些敏感,所以在后来改编为样板戏《红灯记》的时候,署名为集体创作。在《红灯记》中,李玉和的原型就是傅文沈,李奶奶的原型是傅文沈的母亲,李铁梅的原型则是傅文沈的大女儿。
请问?红灯记里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六九年当兵时,营房在吉林市九站,常去师部,吉林北山,从九站座火车去吉林,有站叫龙潭,听老乡讲红灯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剧中有,上级派人到龙潭,时间说好六点半,,,北山的同志早来到,,,,我认为故事发生在吉林,龙潭。[微笑]
这张照片就在九站照相馆拍摄的。
请问?红灯记里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红灯记》的故事究竟是发生在吉林,还是黑龙江,因一直无法确定而显得有些扑簌迷离,但据鸡西矿务局的退休干部宫兴禄老人说,该故事应该发生在黑龙江省的鸡西市,具体地点是鸡东县东海镇,而李玉和也确有其人,是个参加过二七大罢工的,八路军华北地区的情报人员。
由于宫兴禄老人在文革期间,曾在鸡西市革委会的‘’清查办‘’工作,清查对象是解放后隐藏在社会中的日伪、国民党漏网特务,因此有机会接触过一些敌伪档案和群众提供的线索,宫兴禄老人说,战争时期的情况大多比较复杂,当年许多人迫于生计去给日伪政权工作或直接为日本人服务,而一些热血青年则去从事地下抗日活动,其中有些人被捕后就被敌人杀害了,而有些人被捕变节后就下落不明了。有的则用假投降来迷惑敌人,以便在应付敌人的同时,继续为八路军提供情报,李玉和就应该是这样的人,因为在一份五十多人的被捕名单中,只有他是有过三次被捕经历的人,而其他人则只被捕过一次后便被移交到司法部门处理了,而李玉和却先后三次被捕后又获得了释放。
宫兴禄老人判断的依据是,一九七〇年时,他接到了一份从吉林档案馆转来的手抄敌伪档案材料,在这份含有五十多个被捕名单的材料里,其中的李玉和引起了他的注意,因为当时全国都在上演样板戏《红灯记》,档案中的李玉和,原名张玉和,时年三十八岁,河北八路军情报人员,曾参加过二七大罢工,1938年被党组织派往黑龙江省鸡西后失联,从此杳无音信。
而在这些档案的另一份材料中,李玉和第一次被捕时,是东海站苦力,华北八路军情报人员,曾参加过二七大罢工,由密侦告密后在东海站被捕。第二次被捕,是梨树镇铁路工人,八路军情报人员,由密侦告密后在梨树站被捕。第三次被捕,仍是华北八路军情报人员,在东海站北部八铺炕被捕。但在鸡宁(鸡西)宪兵队和梨树镇宪兵分遣队的档案里,无论宪兵队长还是普通宪兵,都没有鸠山的姓氏,只有一个与鸠山读音相近的鹫山,而第三次被释放后的李玉和,手中持有的名片也正是由鹫山签发的。
老人说,通过档案材料上分析,从李玉和的三次被捉放来看,就像剧中的李玉和一样,似乎与日本人早有相识,与此同时鹫山对中国人也具有一定的同情心,比如第三次虽然被东海镇旅馆掌柜,密探梁某告密后遭到了抓捕,但随后又被鹫山释放了。因此,根据时间、地点、人物、经历等方面来看,档案中的李玉和,与《红灯记》的剧情不仅极为相似,而且高度重合,所以《红灯记》的故事发生在鸡西的可能性较大。
除宫兴禄老人的回忆之外,文学作品也往往是集多人的故事于一身,同时在细节问题上有些地方也不合常理,比如剧中的鸠山佩戴着少佐军衔的肩章,而这种级别应该是驻省会城市的宪兵队长,至于像鸡东、梨树这类的城镇,只能是日本宪兵分遣队,而分遣队长的级别一般大都由上士级别的曹长来担任的,因此,硬将小说中的故事人物和地点限定在某一个地方之内,也似乎并无太大的意义了。
请问?红灯记里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在《红灯记》样板戏之前有个电影叫做《自有后来人》,所讲的故事情节也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铁路车站值班员为掩护身份的地下党李玉和李奶奶和李铁梅三代人保护机密<密电码>手本的故事。本故事是由某些剧中与真实事件中的实事与情节来编剧的,根据《赵氏孤儿》而改编成电影。电影中有情节是郑州‘二七’大罢工的背景等。在样板戏《红灯记》中李玉和的唱词‘时间约好七点半,上级派人到龙潭,等车就在这一班’和交通员的口白词‘我是北满的交通员…’等为当时的地名依据,吉林正好为南满,北满是黑龙江地界,故事就应该是现今的吉林市龙潭区一带的事。谢大家。
请问?红灯记里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讲到红灯记,不能不提到作家沈默君,沈默君原是军旅作家,被誉为中国的西蒙诺夫,他创作的电影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为人们所熟悉,还写过海魂等多部电影。
沈默君
沈默君1957年打成右派,下放黑龙江改造,1961年被省委宣传部借调搞文学创作,在捜集东北抗联英勇斗争事迹时被一抗联交通员故事所感动。那位黑河地区地下交通员到哈尔滨送情报,住一客栈,但到时接头人未来,他已身无分文,没钱吃饭和交房费,无法,只好装病卧床,饿了四天,到第五天接头人才来,完时了传递情报任务,沈默君有了创作的冲动,但迟迟未动笔。62年他调到长影担任编剧,导演希他尽快创作故事性强、拍摄成本低的剧本,一位导演出主意:如果能写一家人都很亲但又都不是亲人的本子那就有戏了。沈默君思路打开,他以北满交通员故事和曾搜集其他一些交通员故事,参考戏曲《赵氏孤儿》,构思出李玉和一家三代非血缘人物架构,为了给北山游击队送密电码,前赴后继,三人壮烈牺牲。创作中间,沈默君一在北大荒改造的朋友作家罗国士,也被沈默君协调帮助来到长影厂,帮沈默君誊抄並作了大量文字润色,最后剧本为《自有后来人》,因罗国士情况复杂,不便署名,沈默君自做主张给罗国士取笔名罗静,于是电影《自有后来人》剧本署名沈默君、罗静。剧本发表后收到大量读者来信强烈要求铁梅不能死,顺应大家要求,结尾改为在北满游击队帮助下铁梅携密电码闯关成功。电影放映获得好评。
电影《自有后来人》
当时哈尔滨京剧院根据电影剧来改编成现代京剧《革命自有后来人》。
上海爱华沪剧团根据电影剧本也作了改编,保持了电影剧本主要情节,而加了一盏红灯贯穿整个故事情节,改编得更为出色,取名《红灯记》。
爱华沪剧团沪剧《红灯记》
在上海养病的江青看了沪剧《红灯记》,将剧本带到北京,交给文化部副部长林默涵,建议改编为京剧,1964年6月中国京剧院版《红灯记》上演,获巨大成功,后成为八个革命样板戏之一。
1968年《红灯记》投入电影拍摄,电影上映后,为广大观众熟知和喜爱。
中国京剧院版《红灯记》
沈默君于1979年平反,任文化部剧本委员会副主任。
记得70年代初,出差北京,在前门附近一剧院买票看中国京剧院的《红灯记》,没见到演员表,目的是希望看到钱浩梁、刘长瑜、高玉倩等主演,但戏中这三位都没出演,虽将戏看完,但总是有些遗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