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手握重兵,又有实力称帝,曾国藩为何甘愿一生称臣?

曾国藩在清末是妥妥的实权派人物,可谓是手握重兵,雄霸一方!但这并不代表他就有实力称帝了。

首先,清庭的大力度防范。

满清这个民族的人数并不多,比起汉人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这样一个民族掌握权力以后,对外族的防范是非常严格的。在晚清的几位汉族名臣以外,先前的汉族人基本进入不了清庭的核心政治圈。后来也确实是无人可用,才着力扶植了一部分汉人高官。不过这些官员虽然掌握了很大的权利,但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没有逃的过当权者的眼睛。

当年的湘军之中,慈禧安排的“间谍”就占了一部分人数,有一次曾国藩进京汇报情况,慈禧在他汇报之前就把军队的编制、粮草、将领情况明确的告诉了“老曾”,其目的就是“敲打”这位官员,让他明白自己对湘军了解的非常透彻。更何况除了湘军以外,满清还有着众多精锐部队,僧格林沁的骑兵队伍是当时最有战斗力的队伍,而且骑兵队伍的周围还有着其他策应部队,在整体布局上就对湘军形成了包围之势,所以曾国藩想在这种防范措施之下成功举事,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其次,儒家思想的影响。

别的方面不说,曾国藩在儒家领域的理解还是非常深刻的。从孩童之时,他就已经开始了传统的思想教育,忠君卫道是他做人的基础原则,所以无论有多么大的权利,他都会对君主保持忠心。

更何况曾国藩心怀民众,当时的局势已经让民众的生活非常困苦,自己作为国家最有权势的大臣,不能改变这种现状就算了,怎么还可以给民众加重痛苦呢?

当时的列强已经在大力度的侵占国土,清庭在外患面前没有好的应对方案,如果这时候举兵起事,中央又待分出精力放在湘军之上,这样一来列强们的行动就能更加顺利,整个国家都可能就此覆灭,考虑到这样的后果,这位大儒是不可能有不轨行为的。

最后,湘军的实力不够强。

当时的湘军规模大约有三十万人,不过这些人只有三分之一可以被曾国藩调动使用。

其余的军队被分割给了其他巡抚用来驻防,而且湘军自从成立以后,已经经过了太多次的激烈战斗,军队锐气已经大大减弱,兵士们大多思念家乡,上层官员还存在着贪污的现象,这样的一支军队已经没有太强的作战能力了。

而且曾国藩当时也不可能得到“外援”支持,各国列强正在抢掠的“兴头”之上,清庭对他们的行为也不会过于管制,所以列强们对于这个腐败的政权是非常支持的(好欺负),如果帮助了曾国藩,不但不会得到额外的好处,还有可能给自己培养出一个难搞的敌人。湘军实力不强,又争取不到外援支持,所以就算是有心也会感到无力。

综上诉述,无论是个人条件还是军队条件,都不允许曾国藩有“非分”之想。

明明手握重兵,又有实力称帝,曾国藩为何甘愿一生称臣?

曾国藩手下有十万湘军,而且战斗力强,论实力,应该有博一把的机会。而且也有人劝曾国藩当皇帝。

在咸丰帝死的时候,清朝局势动荡,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从咸丰帝指定的顾命八大臣中夺回了权力,开始垂帘听政。

这个时候,可以说是造反的好机会。

当时,他的好友胡林翼跑到曾国藩的大营。

老胡带来了左宗棠的一封信。

左宗棠在信里写了一句话: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这个话吓死人。我们知道,大禹造九鼎,这个九鼎就成为了王权的象征,楚庄王曾经问周王室这鼎的重量,是为问鼎中原,也就是想抢班夺权的意思。脑洞老师的作品《读懂春秋,就懂了当下》里详细说过。

这句话其实就是,皇权转移,在德不在天,现在清朝这个鸟样,这个天下,我们兄弟是不是可以去争一争?

曾国藩想了一下,改为: 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未可问焉!

这一改,意思完全变了,从一个怀有野心的猜测变成了一个忠臣的表决书。

三年后,太平天国被平定,忠王李秀成被俘。

李秀成也劝曾国藩当皇帝。现在太平天国完蛋了,你老也打完收工了,鸟尽弓藏嘛,你就不怕慈禧那个老太婆把你卸磨杀驴?

曾国藩这一次更果断,不提还罢,一提就直接把李秀成给杀了。

哪么,曾国藩为什么打死不争皇帝当呢?说法很多,一个是曾国藩受儒家思想影响,忠臣的意识很浓。另一个就是起事也未必成功,毕竟当时除了湘军还有淮军,李鸿章也不一定支持。

这种事情,万一不成功,就是抄九族的罪。所以曾国藩不愿意冒这个险,认为自己荣华富贵都有了,没必须再去赌。

最玄乎的说法是有关一条蛇的。

曾国藩出生之时,曾的曾经梦见一条黑色巨蟒爬到家里。而没过多久,又有算命先生到曾家来,说曾国藩的命相堪比真龙天子之命,只降了一级,是蟒袍玉带附体。注定要当大官,只是会得一种蛇鳞病,无药可医。

果然,曾国藩从小就得一种病,到了冬天,开始脱皮,跟蛇一样,奇庠无比。

而且曾国藩家里有一根紫藤,跟蛇一样。原来已经枯死,曾国藩一出生,这根古藤又复活了,而等曾国藩去世,这根藤再次枯死。

因为这些原因,曾国藩被认为是蟒蛇转世。

曾国藩本人也深信不疑,他是比较信这些的,他还专门写了一本《冰鉴》的相面书。他也给自己看了面相,说自己就是蟒蛇的命,成不了龙。

当然,这些东西是不是真的呢?

这可能是曾国藩对自己的一个定位,然后,他又不断宣传强化这一点,以此来表明决心。

为了排除慈禧的疑心,曾国藩后面还跟左宗棠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左宗棠常常痛骂曾国藩,据说一开会,主要是两个议题,一是老子当年多么牛(确实牛),另一个就是曾国藩这个人多不地道。

恰巧左宗棠的大将以前都是跟着曾国藩混的,听着听着很不是滋味,说左帅也太计较了。

其实,这是一种内部分化,然后让领导放心的办法。这个事情,脑洞老师已经介绍过了。

总而言之,曾国藩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他没有选择造反,对他本人当然是好的,毕竟个人圆满了,对当时的社会也是有贡献的,毕竟太平天国之后,生灵涂炭,他没有为了自己的一已私利,置万民于倒悬。

那如果曾国藩要称帝,会是什么局面呢?

当曾国藩灭了太平天国之后,他首先需要先统一南方,统一南方应该是个比较容易的事情。南方一直是反清的大本营,南方也基本是曾国藩的兵,重点是打到北方。

中国从南打到北,胜率是比较低的。但是,那是唐代以及唐以前的事情,唐之后,从南打到北,反而成功的概率比较大,明朝朱元璋,近代的北伐,都是成功的例子。

为什么呢?我们下回再聊。

那曾国藩可以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嘛,毕竟慈禧一个女人干政,是可以批判的,而且又镇压肃顺等八个顾命大臣。慈禧在清政府内部也是有敌人的。

曾国藩可以利用这个矛盾北上。那成功之后,曾国藩就可以走曹操的老路子,当太师最后让清帝逊位,自己当皇帝。

这样一来,就有蛋糕可分,跟他打天下的湘军,支持他的淮军楚军也能得到好处。

那么接下来怎么办呢?首先是取得外国列强的支持,外国列强大多数是要求做生意,那就做生意好了,只有日本俄国等国有领土要求,那就远交近攻,跟英美德法等国拉关系,对付俄国跟日本。

而洋务运动当然要加大力气搞,最好是政治经济一起搞,这样一来,中国的近代化转型力度将在日本之上,有希望先于明治维新实现转型。

接下来,中国就不会有义和团运动,也不会有八国联军打进来。那曾国藩就可以进行君主立宪。就像袁世凯称帝,最后也是想君主立宪而已。

君主立了宪,大力引进外国技术,扩充海军。那甲午之战,胜利的一方无疑就是中国。

甲午之战,是实力差距最小的一次对外战争,中国输在十年没有购进新船,所以船速太慢,要不是慈禧跟满清贪官存在,中国多进五六条快船,日本肯定会败。

日本甲午一败,赔地割款,琉球这个原本就属中国的地方当然要收回来,中国也必须会在日本本土驻军。日本从此落后一个时代。什么十四年抗战,自然就不用打了。

一二战,中国将置身于战争之外,顶多像美国一样,直到后面才加入,这样,可以发展制造业,给交战各国提供军火。这样一来,中国的工业崛起,在二战时,就能成为世界三大强国之一。

这么一想,确实曾国藩如果有称帝的野心,帮助中国趁早转型,真的局面大不同。

但现实是,曾国藩并没有走上称帝的道路,原因也有很多分析了,一是曾国藩受到的教育,本人的性格有关。

另外,称帝也未必成功,湘军、淮军、楚军之间多有牵制。就是湘军内部,也是有分歧的。

其实,如果曾国藩真想称帝成功,希望不是湘军。而在太平天国。

如果太平天国能够有点志气,拿下南京之后,能够一鼓作气,继续北上,那曾国藩倒可以跟太平天国打一下默契拳,两人一前一后冲到北京,先把清廷拿下了,就像李自成攻下北京一下。再湘军太平天国一决胜负。这样,希望倒是大很多。

明明手握重兵,又有实力称帝,曾国藩为何甘愿一生称臣?

前言:按正常思维来说,曾国藩手握三十万湘军,实力雄厚,当时的大清朝,朝局动荡,内忧外患,八旗子弟组成的八旗军,军心涣散,战斗力低落,八旗子弟们整日遛鸟赌博下窑子,可以说此时曾国藩只要振臂一呼,扶汉驱满,率军拿下南京,顺势一路北上直取北京,推翻满清还是有机会的,既然有机会推翻满清,有机会自己称帝,我什么曾国藩宁愿一生为臣呢?是不是有着其他的原因呢?

一,曾国藩到底有没有足够实力推翻满清呢?答案是有的!

作为曾国藩来说,完全有足够实力在当时动荡的朝局下顺势成事,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原因之一:是因为湘军号称拥有军队三十万,战斗力极强,在之前剿灭太平天国起义是立下赫赫战功,在当时湘军在大清朝各军序列里排名前列。

原因之二:自清朝入主中原以后,针对汉人的一些政策导致汉人与满人积怨已久,反清复明可不单单是汉人的口号,而是付诸于行动的,而曾国藩是恰恰是汉人,只要曾国藩愿意,振臂一呼,反清复明,驱除鞑虏,匡扶汉室,此义举,此大业相信会得到很多人支持。

二,那么既然已经具有称帝的实力为什么还甘愿一生为臣呢?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自古以来,造反也好起义也罢,讲究时机,作为曾国藩,时机也正好,当时清政府时局动荡,各地民怨四起。曾国藩起兵口号也有了,驱除鞑虏,匡扶汉室,军队也有了,三十万湘军,为什么不愿意动手呢?其实曾国藩也算是聪明的,表面看来军队有了,人心有了,但是要顺势起兵,还差很多,很难成功,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如下:

第一,清政府对于汉军湘军的使用策略是既用且防。

作为剿灭太平天国起义的主力军,曾国藩的湘军在战斗中渐渐壮大,实力不断扩充,这些,清政府统治者是看在眼里的,以汉制汉,湘军是必须要用的,但是随着它的壮大,大清朝廷对这支湘军防范心越来越强,疑心越来越重。湘军打下南京之后,清政府阿便做了相应部署限制湘军,比如江宁将军富明阿入驻南京城,镇江驻扎了冯子材绿营军,蒙古铁骑僧格林伈部也已经南下。

第二,湘军虽然号称拥兵三十万,但是派系众多,内部矛盾激烈

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曾国藩占了,大清朝局动荡,正是乱中争夺天下的时机,人和呢并没有占?三十万大军里,曾国藩的嫡系只有吉字营和水师,其他各营军队,山头林立,各自为政,并不一定听从曾国藩调遣,到时候,一旦曾国藩高举反清义旗,估计军中反对者不少,还没出战自己内部先乱,怎么取胜。

结束语:利弊上文分析的很清楚了,趁势起兵,看似条件成熟了,当时清朝朝局不稳,自己又有雄兵三十万,打上反清复明旗号便可以得到广大百姓支持,实际上呢?朝廷对于湘军早就有了防范,既用既防,刚取得胜利就布置富林阿冯子才僧格林伈等军队严密监防,加上自身三十万湘军又派系林立各自为政,试问该如何反清如何造反?这种情况之下,本身就深受儒家思想,忠君卫道的曾国藩主动选择了削军减俸的策略,来缓解朝廷对他的疑虑,可以说曾国藩不选择臣势起兵,甘愿一生为臣也算是正确的。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了解更多有趣历史,喜欢我请关注唯恋无名。

明明手握重兵,又有实力称帝,曾国藩为何甘愿一生称臣?

曾国藩不可能造反、称帝。

首先,曾国藩没有造反的欲望。

造反者通常是三类:一是对现实不满的理想主义者,如与满清不共戴天的革命志士;二是野心家,如钟会、安禄山之流;三是走投无路的人,如陈胜、吴广、李自成等。

与以上三类典型造反派相比,曾国藩对现实并没有很不满,他初求学于孔孟之道,后来又沉迷于黄老之学,满脑子都是忠孝节义之道,可谓是根深蒂固。对于满清朝廷,他心里还是比较认可的。

而跟野心家比,曾国藩又不算有野心。打了败仗就跳河,这是野心家之所为?我看他是天真得可爱呢。至于走投无路,这也跟他是完全沾不上边。人家可是正经的朝廷命官。

假如说,慈禧脑子抽疯,灭了太平天国,转手就要逼死曾国藩。这种情况下,曾国藩还有可能造反。但问题是慈禧没这么做,全国十六个巡抚,湘淮两军占了十一个。朝廷相当对得起曾国藩了。

以上三者特殊情况,曾国藩都不具备,他也就不具备造反的“驱动力”了。

其次,曾国藩没有造反的条件。

对于曾国藩兵强马壮的问题,朝廷里面的那帮人早就有准备了。比如说僧格林沁的军队就部署在安徽,对曾国藩虎视眈眈;还比如江南的绿营,也是随时听从号令。

为了确保能镇住曾国藩,慈禧还在武昌部署了十余万人扼守长江中上游,八旗军数万人驻守镇江,扼住长江下游。清军对湘军可谓是四面合围,只要曾国藩有风吹草动,这些大军便会四面压上,给湘军狠狠一击。

假设,曾国藩造反,他有能力在第一时间就干翻监视他的这些清军吗?

如果有,那一切好说。而如果没有,那么湘军就会与清军陷入拉锯战。

这种情况一旦发生,情况就不妙了!因为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是很有可能站在朝廷那边去的。毕竟给朝廷当差,他们是臣子,给曾国藩效力,他们也是当臣子。

既然两边都是当臣子,干嘛要冒风险?

并且,左宗棠跟曾国藩还有矛盾。他的楚军主力是跟曾国藩闹翻出走的王开琳、王开化所属的老湘军。假设湘军造反,且湘军与僧格林沁打成拉锯战,那左宗棠的楚军很有可能就在浙江反手一击,捅曾国藩的后庭了。

另外当时其它的小军头,如刘坤一、李元度等人,都跟曾国藩有些矛盾。曾国藩反清顺利,他们有可能帮忙,而不顺利,届时他们绝对是奉朝廷命,围殴湘军,提着曾国藩的人头向朝廷邀功。

所以说,站在太平天国刚刚被消灭的那个时间截点,曾国藩的情况并不算太好。他的嫡系部队,比如亲弟弟曾国荃的吉字营,打仗并不算厉害。而清军如僧格林沁也不是吃干饭的。那些中立的人又是举棋不定,没有百分百可能听从他的号令。

这些变量,曾国藩想必也是看在眼里,他一生谨慎行事,自然不可能做出如此没有必胜把握的决定了。

至于说后来,也就是僧格林沁死了之后,也没时机了。因为为了剿灭捻军,湘军被分批调往各地,不再是一个整体。

第三,没多少人真正支持曾国藩造反。

根据现有已知的资料,有两类人曾经劝过曾国藩造反。一类是持理想主义的书生,比如晚清经学家王闿运。他曾经两次劝曾国藩造反,第一次对曾国藩说“逐鹿中原,鹿死谁手,尚未可知。”第二次是替顾命八大臣之一的肃顺充当说客,劝曾国藩带兵进京,逼慈禧太后归政于同治皇帝。

第二类人是“好事之人”,比如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以及曾国藩的好朋友彭玉麟。他们都对曾国藩说:东南半壁无主,现在正是你施展宏图的大好机会。

从这两类劝曾国藩造反的人可以看出——这些人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家伙,并且还都把曾国藩当“凯子”耍。

别的人都不说了,就说曾国荃。他劝曾国藩造反的目地是什么?

很显然,就是让曾国藩去挡枪,事成之后他做赵光义,天下都是他的。

毕竟,他年纪比曾国藩小的多,而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又只是个学问人,不懂什么奸雄之道。只要曾国藩得了天下,他再弄死曾国藩,天下可就不是他曾国荃的了?

所以说,曾国藩造反,得便宜的不是他,而是鼓动他造反的人。他假如真灭了满清,他也不是最终胜利者。他很有可能就是给人当枪使的炮灰。

另外,曾国藩招兵建军时,打出的旗号是保卫儒教,报效君王。其手下的读书人也是奔着这么目标投奔曾国藩的。如果曾国藩造反了,等于他自己背弃了誓言。做了一个无父无君,不仁不义的乱臣贼子。到时候多数人必然会跟他分道扬镳,甚至是群起而攻之。

第四,时代“不允许”他造反。

太平天国灭亡时,南方百姓已经历经战乱十几年,天下思治,起兵不易。并且曾国藩是有大眼界之人,洋人,尤其是沙俄人,是个什么尿性,他心里应该是很清楚的。

假如说,因为他的造反使中国再乱,恐怕灭掉就不止是清廷了,而是整个中国。

既然造反不一定能成功,而且也没多少人支持造反,再加上造反还会导致自己变成民族的千古罪人。曾国藩又何必要造反呢?

明明手握重兵,又有实力称帝,曾国藩为何甘愿一生称臣?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这是曾国藩聪明。

湘军不具备造反的实力。

原因如下:

第一,实力不够。

表面上,曾国藩有30万大军。

但左宗棠名义上归属湘军麾下,其实是独立的6万楚军。左宗棠此人虽曾经暗示曾国藩要反清,但不过是试探而已。

至于李鸿章,名义上也是湘军序列,还是曾国藩的门生。但李鸿章更为狡诈,他的7万淮军不可能跟随曾国藩造反。

除去这13万大军,曾国藩实际能够控制的只有十多万人。

依靠这点部队,想要推翻4亿人口的满清,岂不是痴人说梦。

第二,部下不愿意造反。

为什么湘军包围南京是1862年,以绝对优势兵力杀到1864年,整整3年时间,也占领不了南京。

曾国藩和曾国荃当时就觉得,湘军战斗力已经下降明显。

原因不复杂。

湘军士兵绝大部分都是农民出身,基本不认字,不懂得大道理。他们参军除了保家以外,目的就是《投名状》里面说的“抢钱抢粮抢娘们”。

湘军官兵的薪水很高,如果作战勇敢的悬赏更高,还有战场上的盗窃和抢劫老百姓收入。

经过这么多年的战斗,当兵的只要没死基本都捞了不少钱。

之前这些士兵都是吃饭都困难,是光脚的,自然愿意玩命来赚钱。

现在既然有了钱,谁还愿意去玩命?

满清的八旗在关外苦寒之地多么牛逼?说白了就是他们的命不值钱。

到了关内享受到汉人的好生活,八旗迅速腐败,烂泥扶不上墙了。

湘军基层官兵不太愿意拼命了,大部分人喜欢打垮太平天国就回家享福去。

这种时候,曾国藩让他们冒着诛九族的危险反清,谁会愿意干?

第三,慈禧太后早有准备

慈禧太后也不是善类,况且当时朝廷还有诸如奕䜣之类的高人,并不比曾国藩要差。

当时湘军只是盘踞江南几省而已。中国的其他地区仍然是在满清手中,朝廷有绝对的兵力优势。

即便是湘军的江南几省,也有很多朝廷的力量。比如富明阿、冯子才重兵分守扬州、镇江;僧格林沁大军屯兵安徽,还有其他几支部队也在附近,比如江西巡抚沈葆桢。

满清的军队已经有意图的控制了这几省的交通要隘和重镇,占据了军事的上风。

一旦曾国藩反叛,军事上的难度就很大。

第四,曾国藩没有稳定的根据地。

当时湘军主力在江苏、安徽、江西几省,远离老巢湖南。

而这几省,因为太平军和清军常年征战,已经被战火破坏殆尽,城市农村的人民不是被杀就是逃走求生。

即便是太平天国首都南京,也被摧毁,李鸿章上任两江总督时认为这里简直是一个无人区。

安徽境内更是赤野千里,部队行军几天都看不到一个有人的村庄。

以这种地方起兵,简直就是自我毁灭,连最基本的粮食问题也解决不了。

所以,曾国藩很聪明,宁可解散湘军回家赋闲,也躲过诛九族下场。

明明手握重兵,又有实力称帝,曾国藩为何甘愿一生称臣?

清朝后期,八旗兵和绿营兵已经腐化到了极限,面对太平天国起义根本没有任何还击能力。无奈之下,清政府允许了地方团练,因此曾国藩带领他的湘军登上了历史舞台。

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湘军逐渐的成为了清军之中最具战斗力的军队。1861年,为期两年的安庆保卫战结束时,曾国藩、胡林翼率领湘军大胜李秀成、陈玉成带领的太平军。从此湘军声威大震,攻克天京指日可待。

就在这一年,清政府内部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那就是咸丰去世,慈禧、慈安联合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诛杀了咸丰临死前指定的顾命八大臣。

看到时局动荡、天下有变,左宗棠给曾国藩送来一封密信;

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会选择有德之人统治天下,现在咱们似乎可以问鼎中原。说白点就是左宗棠对曾国藩说;“大哥,现在局势明显,太平天国撑不住了,清朝也是弱鸡。咱们应该有更长远的目标,拿下太平天国后,顺势北上,夺取中原。”

这句话明显就是左宗棠劝进之语,希望曾国藩可以拥兵自立,所以曾国藩看完密信后不寒而栗,迅速把密信烧毁。并且把密信中的“似”字改成了“未”字。明确向左宗棠表示不敢反抗清朝。

此时的曾国藩不反抗清朝,原因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在他的思想里面,忠君卫道才是读书人的信仰,封候拜将才是人生的追求。

1864年,曾国藩率领湘军攻克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一时间湘军势力占据江南半壁江山,声望达到了顶点。此时曾国藩手下的将领胡林翼、彭玉麟等人都站出来力挺曾国藩,并说;

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岂有意乎?

湘军将领的劝进,使得曾国藩再次面对一个绝无仅有的机会,一旦成功便可以名垂青史,成为一代开国帝王。但曾国藩依然不改初心,坚持扶助清朝,并写下了一副对联表示自己坚决不敢造反;

倚天照海花无数 流水高山心自知

此时的曾国藩不反抗清朝,实际上意识到了实力与形势上的问题。

虽然名义上,湘军总共拥有30万以上的兵力,但湘军内部派系繁多,而且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楚军早已经独树一帜。所以真正能够听从曾国藩指挥的士兵不过10万左右。

其次,曾国藩的湘军势力膨胀之后,内部便开始不断地分裂,各个将领之间大都自成一派。如果反抗清廷,他根本就吃不准谁能够保住自己,万一有人投靠清廷告密或者反戈一击,自己根本就没有北上的机会。

再有,当时的湘军军纪涣散,在攻打太平天国期间劫掠了大量财富,都想着回到老家舒舒服服的享受生活,战斗力已经明显下滑,没有了当年穷困时的朝气。

最后,也是最重要,清政府在湘军发展壮大之时,早已经开始对其有所防备。尤其是湘军攻克南京之后,清军已经占据了长江上游,富明阿守备扬州,冯子才守卫镇江,僧格林沁更是统辖了鄂、皖地区所有清军。一旦湘军叛清,一场大战便近在眼前,谁胜谁败还是未知之数。

曾国藩后来擒获李秀成,李秀成也曾经劝说曾国藩叛清自立,并且说愿意号召长江两岸数十万太平军拥戴曾国藩称帝。此时曾国藩依然不为所。

一来是因为湘军内儒生学士不愿与太平军为伍。

二来则是因为湘军在攻打太平天国时,双方都屠杀了对方太多兵士,结怨太多,根本无法统合成一个队伍。

第三则是因为湘军屠杀了太多江南地区的百姓,很多江南百姓称呼曾国藩为“曾剃头”,也因此曾国藩的湘军根本没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一旦起事后,战局陷入僵持必然失败。

当然面对太平军李秀成提出的援助,曾国藩对李秀成的忠心也在考虑范围之内。他是真心支援还好,倘若效仿三国姜维投降钟会的故事,自己岂不是死的更快。

总体来说,曾国藩确实面对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但这个机会却困难重重,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不仅有外部困难,而且内部声称援助自己的人都心怀鬼胎,最终综合考虑下,曾国藩多次放弃了称帝的机会,选择扶助了清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