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其人如何,在乱世为啥成奸臣了?

三国里咋就成奸臣了呢

忠奸都被人说了,自己没有狡辩。这就是千秋功过,任人凭说,武则天思想。

曹操其人如何,在乱世为啥成奸臣了?

导语:曹操其人如何,在乱世为啥成奸臣了?

曹操不能说他是奸臣,也不能说他是忠臣。是能臣!“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是对他最合适的评价。

世人对曹操奸臣印象的形成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写得生动活泼,情感丰富,人物形象饱满,条理清晰,结构层次分明,情节合理,跌宕起伏,描写生动,引人入胜,艺术感染力强,使三国时代在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不愧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人们对曹操的印象主要来自罗贯中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但罗贯中是以刘蜀为正统,扬刘抑曹的。在罗贯中笔下,曹操是一个阴险狡诈,好弄权术,残暴不仁,嫉贤妒能,老谋深算的老狐狸形象,这的确是很损坏曹操形象的了。这也是大家对曹操是奸臣甚至是大奸臣的由来。

曹操很值得大家正面评价

一、曹操对中国统一作出了杰出贡献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作为军事家、政治家,曹操统一了北方,为三国鼎立、三国归晋奠定了基础。避免了社会更大的危机!

二、创建了建安文学,并对建安文学作出重大贡献

曹操作为东汉末年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对建安风骨的形成和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他自己就是个杰出的诗人,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篇章。周围也汇集了一批文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三曹七子”,为中国文学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三、曹操对当时社会经济、民生、政治生态作出了贡献

曹操对人才不拘一格,唯才是用。对士族势力进行了一定的打圧,对社会的公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他还对那些称霸一方的地方豪强加以抑制,不至使他们尾大不掉,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和军阀权力。使社会安定,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结论:不能认为曹操是一个奸臣,这是对历史的不负责。

如果仅仅从作为臣子一项去看,终曹操一生他也没称帝,而他是最有这个能力的。相反,自许为忠义的刘备倒是称帝了,孙权也称帝了。

伟人对曹操也是很肯定的,留有诗作:”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三国志》作者陈寿说他“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还有很多人对他的评价都很正面。

不管说他是奸臣也好,枭雄也罢,曹操都不失为我中华民族的英雄人物。

曹操其人如何,在乱世为啥成奸臣了?

曹操是奸臣也罢,能臣也罢。总归是因为曹操有着能够笑傲天下的资本,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对与错,曹操有雄才大略,而且自己也是站在了这么一个风口浪尖,自然是毁誉参半了。

年少成名:敢为天下先

曹操在二十岁,便入朝做了郎官,也就是预备人才,很快,曹操就在洛阳做了北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副局长,既然是治理治安,那肯定是要重拳出击,这个时候呢,朝廷吏治已经混乱,作为都城的洛阳,治安方面是很难搞得,尤其是官宦子弟盛行,没人敢管。这时候,就需要曹操这样的奸雄本色的人,当时的大太监蹇硕的叔叔犯了法,平常人没有人敢管,曹操就敢,直接把叔叔给杖毙了,这在当时是掀起了轩然大波的。

而在董卓进京后,把持朝廷,众人皆涕泗横流,唯独曹操哈哈大笑,与王允定下刺杀大计,单枪匹马去刺杀董卓。从这两件事吧,我们知道,曹操有勇气、有见识、也有底气,这是可以在乱世生存甚至称霸的绝对优秀品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曹操年少尚且有英雄气魄,由此可见,曹操年少时,是绝对的英雄。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曹操最一开始,并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想法,从一开始,其实是想着迎天子以令不臣,这也是荀彧建议曹操这么做的,说实话,当时天下,北有袁绍公孙瓒在争夺地盘,东有吕布等纷乱四起,南方则是完全的三不管状态,汉室其实真的已经算是没了,曹操可以给逃亡的汉献帝一个安稳的位置 真的是相当可以了,曹操为了完成统一的大业,绝对不可能听从汉献帝,也没法听,汉献帝虽有智慧,但是绝对没办法统一天下,只能靠曹操,于是乎,曹操借着汉献帝的名气,一点点扩大,自然必须架空、无视这个傀儡皇帝,自然,也会落一个奸臣的骂名。但是纵观天下诸侯,没有一个肯认这个朝廷了,换作他们来把持朝政,恐怕是还要更混乱。

乱世的非常手段

以德治天下,以奸得天下。战争没有道德可言,向来谁拳头大谁就是老大,我们可以参照春秋战国的历史,孔孟之道,仁治天下,孔圣人绝对是贤臣吧,可是,乱世,是不能靠道理来服人的,这也是为什么,最后还是虎狼之秦把天下打下来的。东汉末年,和春秋有的一拼,也是互相攻伐,非常之势 只能以非常之法,正所谓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书三国,三国就是一个权谋的大时代,权谋一定是曹操这样的奸臣,才能做到,才能有所作为,在完成一些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有所牺牲,曹操牺牲了自己的名声,也杀了很多不该杀的人,但是反观,曹操确实是结束了纷乱的北方,让百姓获得了短暂的安宁。

曹操不是一开始就要做奸臣,是时代所迫,也是角度的问题咯,如果你是一个坚定的汉室支持者,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一个大奸臣。但是你要是魏国子弟,曹操创立不世基业 你可不得顶礼膜拜了?

我是三清真气,谢谢大家。

曹操其人如何,在乱世为啥成奸臣了?

认为曹操是奸臣的大多是小时候给三国演义洗脑了。为了衬托出刘备的宽厚仁义,把曹操和他阵营的武将谋士刻画的不休品行,诡计多端,出尔反尔,残暴不仁。但是生于乱世,安于现状的都给其他诸侯吞并,没有手段,没有本事的都不配在三国时期留名,只是大家各为其主罢了。

其实近年来看,越来越多的人对曹操的功绩做了肯定评价。活的真实,明确自己的目标,想要的自己去争取,比演义刻画的伪君子强百倍不止。只有乱世真英雄才能写出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名篇,反观某个伪君子为大家留下了什么?

如果没有曹操,三国的乱世要延续更久,乱世结束的越早,死的老百姓就越少。因为对于百姓来说,谁当皇帝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安居乐业,安享晚年。曹操统一三国,提前结束乱世,他就是英雄。

曹操其人如何,在乱世为啥成奸臣了?

曹操到底是在何时变成了“奸臣”形象,这是一个比较有趣的话题,它涉及到一个名词,叫做“尊刘贬曹”。

可能很多人对于曹操“奸臣”、“奸雄”形象的认知是来自于《三国演义》,但实际上这种形象出现得要更早一些。

最开始贬低曹操的行为,实际上是无意识的

“尊刘贬曹”在毛纶、毛宗岗父子删改后的《三国演义》中变得异常明显,其实在之前的版本里,曹操还是有很多正面形象的。

比如说经常听到的“刘玄德携民渡江”的故事,同样也发生在曹操身上。在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战术性撤退的阶段里同样是带着百姓一同离开的,并没有将治下子民遗弃在战火中。

类似于这样的桥段在后来的《三国演义》里,为了更突出地表现曹操“奸诈”、“自私”的形象,都被删去了。

这就属于“有意识”地故意为之,而该种现象并不是一开始就出现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过程,大概以唐为分界点,在宋得到了普遍认可。

从汉末三国时代开始,直到南宋之前,历代正史都是以“曹魏”为正统的,《三国志》也是如此。提到曹操一般称“魏武帝”,刘备的称呼是“蜀主”。

但是,从晋代开始,很多人对于蜀国的人物比较推崇,尤其是对诸葛亮的个人崇拜,甚至到了不惜编造故事的程度。

比如说著名的“空城计”就来自于郭冲“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等被杜撰出来的内容。

当然,此时其实还没有形成为了抬高蜀汉而贬低曹操的风气,晋代并不阻止人们去崇尚蜀汉或者贬低曹魏,因为它已经是正统了,无论是魏还是蜀对它来说都属于“前朝”。

曹操“黑历史”的大量流传和裴松之注解《三国志》有关。

陈寿写《三国志》的态度是比较严谨的,采用的史料可信度也比较高,不能确定真假的史料宁可弃置不用,也不收录。但是裴松之注解的时候就不一样了,他本着保留史料的目的,在相关条目下增加了大量的记载,甚至包括一些野史、杂文、小说。

这其中就有大量的关于曹操的负面信息。

但是也需要看到,裴松之同样收录了曹操的正面形象故事,比如说刺杀“十常侍”首脑张让,就将其写得异常英勇。

所以,至少在南北朝时期,人们还基本上没有刻意地去贬低曹操。

有意识地“抹黑”曹操,从唐朝之后开始盛行

事情在唐朝出现了变化,尤其是“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人们对于“曹操”这样的人物产生了极大的厌烦。

“安史之乱”和曹操有什么关系呢?就是因为曹操和安禄山都是权臣,所以就这样躺枪了。

李贺还写过诗来用曹操的典故针砭时事:

邺城中,暮尘起。将黑丸,斫文吏。棘为鞭,虎为马。团团走,邺城下。切玉剑,射日弓。献何人,奉相公。扶毂来,关右儿。香扫途,相公归。

这就属于有意识地“抹黑”了。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唐人对于曹操的态度已经发生了转变,正统地位被淡化,权臣形象更为突出了。

但这样的观点其实还属于“见仁见智”的阶段,人们可以接受,同样也可以选择不认同,没有上升到“非如此不可”的地步。

而在宋代,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曹操”便已经沦为人人喊打的处境了。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闻刘玄德败,顰蹙而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畅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这就说明,对于“曹操”的贬低已经从文人阶层里蔓延到市井了,“尊刘贬曹”已经成为了一股潮流。

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和宋朝的国情有关。

在北宋阶段,人们主要厌恶的对象是北方的辽国、金国,而曹操的势力范围正好处于北方,这完全就是“躺枪”。

而在南宋阶段,南宋王朝偏安一隅的现状和东汉非常接近,人们固执地认为蜀汉是东汉的延续,也是偏安于西蜀,所以产生了同病相怜的感觉。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曹魏的正统地位遭到了挑战,大儒朱熹等人甚至认为,蜀汉才应该是三国时期的正统。

从这个过程就能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

曹操并没有变化,甚至流传下来的史料、传说变化得也不多,而其形象从正派变成反派,是因为后世朝代中所处的社会环境造成的。

比如唐朝的“安史之乱”让唐人感到了伤痛,进而迁怒于古人;两宋面对外族的欺辱,只能把火发在“曹操”以及“曹魏”身上。

那么,剔除情感因素,曹操到底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曹操的真实面貌:“奸雄”非“奸臣”

关于曹操“奸雄”的评价出自《三国志》的注解,明确写是“奸雄”。

这个评价不知真假,但至少在西晋时期已经有了这样的说法,因为所注明的出处就是西晋时期的典籍。

然而,这个“奸雄”在后来就变了一个形似但含义迥然不同的词汇,叫做“奸贼”。

“奸贼”出自南北朝时期的《后汉书》。

原文是:

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一字之差,涵义迥然,而南北朝时期对于曹操的形象正好处于一种融合、混沌的状态,人们对蜀汉有向往,有同情,对诸葛亮有崇拜,所以出现对曹操的贬斥就可以理解了。

尤其是南朝和后来的两宋处境相似,出现相同的心理并不奇怪。

而在唐代时期,尤其是“安史之乱”后,曹操“奸臣”的形象就被定型了,毕竟是参照着安禄山这一形象来刻画的。

然而追本溯源,曹操是“奸雄”并非“奸贼”或者“奸臣”。

从《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来看,曹操的一生可以说是波澜壮阔,并且所做之事也多为正派之举。

无论是早期的破黄巾,还是后来的“奉天子以讨不臣”,不管曹操的主观目的是什么,在客观上都对汉室的延续起到了很大作用。

这就像他自己在《述志令》中说的那样: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这样的功绩自然不能被抹杀,认为是“奸贼”或者“奸臣”。

而在曹操的性格上,“奸”是有的,很多行为举止都能体现出来,比如小时候戏耍其叔父,儿时玩伴袁绍等人,但最主要的还是这个“雄”的一面。

曹操虽然在青年时期非常豪横,有曹腾、曹嵩的支持,后来又有董卓的拉拢,但他确实寒族出身,其家底也多是不断经营出来的,虽然比“白手起家”更有优势一些,但其处境也并不理想。

在这样的环境下,曹操立志匡扶社稷,这在其文学作品中多有体现,甚至在早期只是想当一个为国平乱的将军而已。

只能说时势造英雄,即使他不想走到位极人臣的那一步,但形势如此,也不得不成为后来一代“雄主”了。

所以,曹操真正的形象并不是“奸”,实际上在当时每一个首领人物都有“奸”的一面,但像曹操这般“英雄气”的就少见了。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曹操其人如何,在乱世为啥成奸臣了?

东汉末年,人物品鉴大师许劭为曹操贴的标签《三国演义》写“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有史书记载“乱世之英雄”。

回顾曹操的一生,我个人觉得曹操是个英雄。

曹操早期是相当个能臣,任职洛阳北部尉时严肃法纪,蹇硕的叔叔违反规章,被曹操五色大棒打死。担任议郎时,直接弹劾“三公”伙同宦官靠考核官员贪污。担任济南相时一口气罢免8个地方贪官,地方祭祀频繁,劳民伤财,曹操推毁600座祠堂。

在兖州大胜黄巾军,并接收难民百万人,出资农具、种子、耕牛让难民开荒种地屯田。攻破邺城后,曹操取消汉代按人口收税,改为按户头收税,为了避免通货膨胀,又改为以物抵税“绢二匹、绵二斤”。

招贤纳士,唯才是举,让很多草根都有当官的机会。曹操的生活也很节约,被子、衣服都用十年以上,每顿饭只吃一个肉菜,生活用品都有木制。

这样一个人物,怎么能是“奸雄”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