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汽车知识误区有哪些?

网上关于汽车的各种知识铺天盖地,但是其中有些观点本身就是错误的,但是有些车主并不清楚,看到作者侃侃而谈就信以为真还转发分享。所以今天咱们就来说说跟实际用车息息相关的几个误区。

1、加什么标号汽油看压缩比

这是最大的误区,理论上来说压缩比越大在压缩冲程末端混合气的温度和压力越高,越容易产生爆震。但是理论终究是理论,具体选择什么标号的汽油主要看发动机实际运行情况。因为现在各种发动机技术都可以实现高压缩比使用低标号汽油,比如缸内直喷技术、带冷却的EGR系统、可变压缩比、可变正时系统,这些技术都可以降低爆震倾向从而使高压缩比发动机可以使用低标号汽油。

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奔驰AMG A45的2.0涡轮增压发动机,380匹马力,扭矩475牛米,性能强悍,但是压缩比只有8.6,按照理论党的观点这车加90号油都是奢侈的,但是实际情况你加93的油都不行。因为压缩比虽然低,但是它的增压压力太大了,达到了1.8Bar,也就是说气缸实际进气量非常大,压缩冲程末端气缸里温度和压力要高得多,使用低标号汽油分分钟爆震。

另一个例子就是马自达的创驰蓝天发动机,压缩比13,比兰博基尼的压缩比还高,按理说这发动机加98都不保险,而实际上加92就能喂饱。因为物理压缩比虽然高但是才用了阿特金森循环,在压缩冲程进气门晚关排出了一部分空气,所以压缩冲程末端实际上压缩的混合气量是减少了。因此可以用更低标号的汽油。

所以说加什么油最终取决于压缩冲程末端气缸里的状态,不是简单看压缩比就能决定的,发动机工程师经过种种试验为爱车选择了合适的燃油标号,而我们却置之不理,反而以更加粗暴且不靠谱的方法自己去选择压缩比,难倒你比工程师还懂?

2、加速能力看扭矩而不是功率

很多人都认为扭矩决定了加速能力,功率决定了最高车速,其实决定加速能力的还是功率。之所以很多人认为扭矩决定加速能力主要是因为扭矩比功率更加形象直观。扭矩就是驱动车轮转动的力,车轮转动有力加速就快。这个观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功率是什么呢?功率简单来说代表做功的快慢,加速不就是做功么?功率大做功快,加速肯定更快。

扭矩用来衡量加速能力并不恰当,因为光有扭矩还不够,还要看车轮转速提升的速度,如果我们说车轮转速提升的快慢决定了加速能力应该没人反对吧,这是肯定的,车轮转速提升就代表了车速提高,车轮转速提升越快说明加速越快。而扭矩再配合转速不难想到功率,功率=扭矩×转速×9550,也就是说决定加速能力的是扭矩和转速综合作用的结果,人们把这个结果称为功率。

常见的汽车知识误区有哪些?

最近有小伙伴留言给小编说,他看了抖音上的一个教程,用啤酒配可乐就能把大灯翻新,结果按照教程去做不但大灯翻新没成功,还把大灯整进水了,最后又花了好几百做大灯除水才解决。所以想问问,抖音上坑人的这种用车知识是不是还有很多啊?

哈哈哈,这位小伙伴,你胆子还真大,小编给你点个赞。其实已经不止你一个人这样问我了,我收集了一下大概有十多位小伙伴都有过类似的遭遇。既然有这么多人问我,咱们这次就来说说,抖音上那些坑爹的用车知识!

可乐翻新大灯

要问出镜率最高的用车小知识,那必然是这个可乐翻新大灯了。你没看错,就是这么厉害,用几块钱的可乐就能把大灯给翻新。

可乐翻新大灯的原理是简单又粗暴,只需要把可乐往发黄的大灯外壳上一浇,然后用抹布擦擦,这大灯就算翻新完成了。就这样一条视频,居然能有1.2W点赞6000多条转发。

可能是觉得单纯的可乐不够高端,脑洞大开的创作者们又来了开天辟地的新发明。原来的可乐又升级成了下面的啤酒配可乐,要是再来点炸鸡,你说是不是就能起飞了~

这哥们的广告词也是蛮厉害,“啤酒配可乐,大灯白又亮”。这个点赞量就更高了,达到了6.4W。拙劣的演技也就骗骗那些无知观众,利用一些不着边际的套路,来博取眼球,可乐翻新大灯可真是可乐啊!

汽车大灯变黄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如果用可乐就能解决,那些做大灯翻新的商家岂不是早就凉凉了。就这么浇可乐啥用都没有,还可能给大灯整进水了,就像上面那位小伙伴那样。

汽车大灯为啥会发黄?

现在的汽车大灯一般都是由聚碳酸酯注塑成型,说人话就是透明塑料做的。之所以选用聚碳酸酯作为灯罩材料而不用玻璃,是因为聚碳酸酯的重量更轻、可塑性更强、韧性更强、强度更高,更适合用来做灯罩。

但是塑料材质的灯罩有个弊端,就是抗氧化性能较差耐磨性也不好,很容易变黄。所以呢就在大灯表面镀了一层抗UV层,用来延长大灯外壳的抗磨性和提高光泽度。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特别是频繁洗车,会对这种UV层产生磨损,时间一长这层UV层就慢慢的变薄,最后消失,然后大灯就开始变黄发暗。

大灯如何翻新?

正常的大灯翻新是有严格工艺流程,可绝不是一瓶可乐就能搞定的。为此,我特意去了一趟专做大灯翻新的工作间,让你们看看汽车大灯到底是咋翻新的!

翻新大灯需要把大灯上原来旧的发黄氧化涂层打磨掉,仅仅这个打磨的过程就需要用到至少五六种不同研磨能力的砂纸,并且对技师的手法要求很高,仅研磨的时间就要一个小时左右。

这位带着口罩的小哥就是在研磨大灯外壳,他的专业就是大灯修复。进水、划伤、甚至是外壳断裂统统都能搞定。

等待被翻新的大灯

这是已经研磨完毕的大灯,到这里还没有结束,还需要将修复的大灯做进一步的镀膜处理,这也是本次修复的工作核心。一般大灯修复的价格基本都在百元左右,翻新之后又能用好几年,真的不算贵。

大灯翻新在汽车后市场已经是相当成熟的维修工艺了,技术在不断进步是一定的,相信会有一些新的方法来替换掉这种传统的翻新方式,但绝对不是什么可乐配啤酒~

牙膏去除划痕

说完了可乐,我们再来说一个更厉害的,就是牙膏去除划痕了。要说牙膏去除划痕这个方法,我绝对给这个发明者满分,这哥们是不是刷牙刷来劲了,想出来的招儿。

我算是看明白了,要想学会忽悠人,这说话必须得一套一套的。你看看这哥们的文案,“毛巾配牙膏,划痕全都消”。简简单单就弄个6.4W点赞,看来叫好的人还不少呢。

你看这哥们更厉害,不但有点赞还有好几千的转发呢。其实这种视频吧,不用动脑想都能看出来漏洞。只要眼神稍微正常点的应该都能看出来,那划痕有点问题。不但划痕的方向都一样,还整齐划一呢,就这种划痕,要是不在同一个地方划个几百次都划不出这种效果。这明显就是画上去的嘛,哈哈。

划痕该怎么去除 ?

这种没露底漆的划痕,只是表皮的车漆受损,抛光就可以直接抛掉了。对于抛光的工艺其实也是有要求的。一般的抛光机要求是在800~1500转之间,转速太高会对车漆造成损伤,转速太低又起不到效果。我不信你用手来回擦,能擦出来这个转速。

况且,牙膏又不是专业的抛光蜡,硬度比抛光蜡要高多了,你自己要是拿抹布乱擦,不但划痕擦不掉,还可能会把油漆表面的亮油层给磨掉车漆就会变得发乌了。

还有并不是所有的划痕都能抛掉的,更别说你用牙膏擦了。像这种漏了底漆的,能看见明显底漆色块,你咋抛都没用,只能是重新喷漆才行。

无论是牙膏还是抛光蜡,都只是把车漆表面上的脏东西清除掉了而已,并没有修复车漆的能力,只是简单的清洁作用。

抛一次光要多少钱?

专业抛光蜡

以上这样一桶普通的抛光蜡也就一百多块钱能抛几十台车。所以抛光的成本是很低的,你抛一个划痕,认识的店,都不会跟你要钱。不认识的店,给根烟也就算了。有那多余的牙膏,还不如刷个好牙口,多吃几碗饭,它不香么~

柚子去新车异味

我算是看明白了这些创作者的套路了,必须把周围所有的用品全都折腾一遍才算是罢休。从可乐折腾到啤酒,又到牙膏,现在连水果都不放过了。这回更厉害了,柚子去新车异味。

这哥们的方法是,把柚子放到空调的出风口,密闭24个小时就能去除掉新车的异味。这招真是高啊,牛顿看了掉眼泪,爱因斯坦恨不得都得从坟堆里蹦出来。虽然点赞量不高吧,但是也有5千多了

这就相当于厕所有异味,然后发现有人没冲厕所导致的。这哥们跟你来了句,没事儿哈,你就猛喷香水用香水味道把厕所味盖过去,这异味就没了。

新车异味是怎么来的?

想要去除掉这种新车的异味,至少先要知道这异味是怎么来的吧。目前汽车上的异味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仪表台、座椅、以及地板散发出来的味道。

异味源大多是可挥发性有机物基本上就是苯,还有甲醛。虽然甲醛是无色无味的,但是它有很明显的刺激性,说白了就是有点呛鼻子和辣眼睛。

解决异味就是解决甲醛和苯,你觉得单凭柚子能管用么,就算有用24小时也太短了点吧。

新车异味该怎么去除?

甲醛和苯最怕的就是湿热,就是又湿又热的时候挥发的最快。所以你就夏天的时候找个最热的天气,在车里放一盆水,车窗紧闭,然后放在太阳底下暴晒它一天,这样甲醛和苯挥发的就会快很多。然后再买点那种烤串用的木炭,就是几十块钱一麻袋的那种,放车里一麻袋。

就算这样,你得连续整半个月,味道才有可能下去,还不能保证一点没有残留。在出风口放几个柚子就能除掉异味,你说是传奇还是搞笑?

写在最后

看到现在相信你也震惊了吧,那就赶快转发出去别让更多的小伙伴挨坑了。当然,坑人的用车知识远远不止这些,真要统计起来我能说上好几天。

常见的汽车知识误区有哪些?

中国真正进入汽车社会的历史并不算久远,所以在很多时候自以为开车十多年非常懂车的老司机也未必真正懂车。有些事情的真相也许不是我们想的那样,但依然很少有人去刨根问底,寻求一个正确的答案,加上口口相传三人成虎,时间长了,一个个错误的认知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但是有时候这些错位的认知如果不去纠正,任由其自由生长,到了一个阶段往往会到达不可纠正的地步,今天我们就来纠正几个。

车皮薄不安全

这个话题经过了十几年的洗礼还是会让无数人津津乐道,尤其是在早些年的时候,日系车的事故会被一些人出于各种各样的意图无限放大,放任在网络平台人为人非议。我们不去深究这些做法的意图,但我们必须要针对这个问题有更理性的认知。其实现在很多人已经对这个问题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车皮只是车身的外覆盖件,我们看到的车门和翼子板都只能起到覆盖的作用,就像我们人自己穿的衣服一样。真正决定了一辆车安全与否的,是这辆车的车身架构设计,车身骨架的钢材强度,设计是否足够吸能,如果这些做得不好,再厚的铁壁还是如同虚设。车身太厚太硬反而对于汽车碰撞安全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单凭钢板厚度定好坏实在没有任何说服力。

配置越多越好

很多我身边的小伙伴在买车的时候一味地追求高配置,跟我说起自己心仪的车时头头是道,却从来没有考虑到这些配置在自己以后的用车生活中能否用得到。就比如座椅加热和方向盘加热,这些配置在东北等气温比较低的地区是比较受欢迎的,但是在气候比较温和的南方,用的机会真的不大。还有近年来非常流行的汽车天窗, 用得上的情况不多还老爱坏,修一下还都不便宜。买车的时候可能头脑一热花了钱选装,后面可能一年也用不到几次,真的挺浪费的。

涡轮比自吸好

涡轮发动机因为多了一个涡轮增压器,构造上有很多的不同,所以同等排量的涡轮往往要比自吸发动机的动力更好,这也是我们选择带T车型的主要原因。但是他们的具体性能还是要看厂家的技术,尤其是油耗和稳定性这两方面,比如日系的发动机在燃油经济性上就很不错。

当然涡轮增压也有不如自吸发动机的地方,比如由于有涡轮增压器的存在,烧机油成了一个避不开的问题,而且在平时保养时,用的机油也要比普通的自然吸气要更好一点,因为差机油可能会对涡轮增压器的转子轴承润滑不太好,会让涡轮增压器磨损更严重一点。

汽车上还有很多真实的答案与我们心中想的不一样的地方,不懂的时候,我们最好还是认真做一下功课。老马乐于给大家解决各种技术上的困惑和难题,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

常见的汽车知识误区有哪些?

从买车到开车、养车,我们对汽车的认识都有一些误区,比如以下几点:

买车的误区

很多人在买车的时候,觉得空间越大的车型越好,像周边的朋友,很多人认为SUV比轿车要好。实际上SUV虽然大一些,但是油耗也会相对高,如果只是上下班用,没有一定要选择SUV。

就SUV而言,5座和7座的争论也很多,大部分觉得七座空间好的,实际使用中会发现5座更方便一些,乘坐也更舒适。

用车的误区

加油不要加满,这样更省油?这个误会也比较有“依据”:油少自然车重轻,油耗当然就会低啦。但实际上,即便加半箱油,也不过减重十几公斤,你的家用车一般都在1.5T以上,这种减重基本起不到多大帮助。

开窗比开空调省油?这个要分情况,在市区这么跑一跑,综合下来,开窗散热确实省油,因为车速低,但是上高速后,开窗会有巨大的风阻,对降低油耗是没有帮助的。

【典典提醒】:有些车友总是长期停车不开,或者只是短途用车,这对汽车都是不好的。因为冷启动时的机件磨损最为严重,而且启动后蓄电池充电需要20分钟的补充时间,所以买车了一定要常拉出来开一开。

常见的汽车知识误区有哪些?

汽车最常见的谬误有哪些呢?教授来给大家盘点一下!

相信大家都在网上听过这两个言论。我的马力大,加速快,我的车扭矩高,加速快。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

我们来看一下一般网上的话术是怎么说的。

我们来了解一下马力和扭矩的定义。马力是表示功率单位的一种,1马力代表每秒钟将75公斤的物体提高1米所做的功。如果是2马力那就可以每秒钟将75公斤的物体提高2米。所以马力越大,加速越快哦。

发动机的扭矩是指发动机从曲轴端输出的力矩,单位是N·m。扭矩代表力的大小。扭矩越大,加速越快。

马力决定极速,扭矩决定加速。

讲真,以前开的车少,教授也曾深深相信网上这些数据。这些话,从理论上无懈可击。但是,教授实际试过车之后,发现这个理论和实际之间有个bug。

相似马力的宝骏310W(112匹/1.24吨)和昂克赛拉1.5L(117匹/1.3吨),一个加速20.1秒,一个加速13.2秒。即使假设宝骏310W的AMT变速箱每次换挡需要1秒,宝骏310W的加速时间还是需要17秒。这跟理论还是差很多。

(发动机外特性曲线图)

这个bug就是发动机的最大马力和最大扭矩反映只是在某个转速下的输出值,但是这个数据没有告诉你发动机达到这个输出值需要多久。换句话说,就是这款发动机从转速攀升到底有多快。

在0.2秒将转速提升到红线区的发动机(A)和在0.5秒将转速提升到红线区的发动机(B)在实际加速是有巨大差别的。因为这意味着A用100匹马力的时候,B只有50匹马力,从而影响加速能力。

(全新的EA211将采用APS涂层降低摩擦)

影响一台发动机转速攀升的因素很多,有发动机设计、制造工艺、调校等因素。例如说,一台发动机在设计的时候是国四排放标准、制造工艺也比较差,调校也不合理。那么它转速攀升很有可能是非常慢的。

所以,想要知道一款车加速到底快不快,光看马力和扭矩是不够的,看实测最好。

从理论上说,变速箱的挡位是越多越好,但如果上升到唯档位数论那就不太对了。

挡位越多的产品理论上拥有更绵密的齿比和更大的齿比范围。这一点固然没错。但是我们

落到实际上,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很难挂上9挡的自由光)

其一是齿比设定合理性。ZF早在多年前就推出了9AT的自动变速箱,2015年上市的自由光就采用了这款9AT变速箱,但是宝马至今连前驱的1系也没有用过这款变速箱。

ZF的9AT有4个超速齿比,而8AT只有2个超速齿比,这说明ZF的9AT更加注重燃油经济性,而8AT更加注重驾驶感受。表现在日常就是,ZF的9AT挂上超速挡后,再降下来的速度不如8AT来得快。而且8AT的齿比设定更加适合市区的工况。

另外,宝马8AT的齿比更密,表现在日常就是升降挡非常平顺。所以宝马宁愿用8AT也没有追9AT变速箱。奔驰的7AT和通用的9AT都是采用这种密齿比设定。这类变速箱的齿比范围不高,在燃油经济性上未必比少自己1-2个挡位的变速箱好。

其二是变速箱的结构。CVT变速箱可以实现无级变速,但是齿比范围其实并不大,市面主流的齿比范围在6-7之间。而且CVT用钢带摩擦传动,不能承受大扭矩发动机,而且动力响应也不快。双离合变速箱可以理解为两个换挡机构的AMT,传动效率高,理论上的换挡快。但是实际上因为双离合没有像液力变矩器这种缓冲装置,如果双离合调得快如闪电,变速箱容易过热,所以现在双离合变速箱都有所保留。

轴距是前轴和后轴之间的距离,前后轴中间的主要空间都是乘坐舱。以轴距看空间大小只有一个情况下可以符合实际情况,那就是同平台的情况下。例如说,大众高尔夫轴距短于大众迈腾,他们同为MQB平台,所以大众高尔夫的空间小于大众迈腾。

不过,如果放在不同品牌不同平台之间的对比,那情况就不一样了。雅阁和阿特兹的轴距同为2830mm,但是雅阁的后排空间公认比阿特兹的后排空间宽敞。

其实原因很简答,因为轴距之间还有一部分的机械空间。每个平台的发动机、变速箱、转向机所侵占的空间不一样,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像雷克萨斯LC这类跑车为了让车体前后平衡更好,采用前中置发动机,发动机严重侵占了乘客空间。所以LC即便有2870mm的轴距,它的空间跟同为2870mm轴距的ES相比,也是肉眼可见的小。

那么,为什么同平台的车型可以看轴距说话呢?因为他们前轮到方向盘的距离是一样的,这样方便节省生产成本。

虽然网上的参配库给了我们不少便利,不过根据数据来判定这款车好与不好,那就很容易买错车了。为了躲开雷区,教授建议各位选车前还是要先看实测,再去4S店试驾,这样的话,想选错车也挺难的。

常见的汽车知识误区有哪些?

常见的汽车知识误区还是比较多的:

1、五千公里或者半年去保养,实际上很多的车子超过这个时间或者公里数也是没问题的,有的是需要提前的。主要看行驶的路况以及车子的负载等等。

2、轮胎的使用寿命比较长的,但是如果经常跑高速,就需要注意了;

3、白色的灯光好,并不是的,像是下雪天和雾的天气,还是黄色灯光比较好。

(了解更多汽修知识关注沈阳万通汽修学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