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什么时候“意念汽车”可以上路呢?用意念想想就可行驶的车靠谱吗?

不靠谱,只说一点:

驾驶员正在用意念平稳驾驶,突然前面有辆车强行并线超车,驾驶员受到惊吓,愤愤的骂了一句:艹你大爷的,怎么开的车,老子撞死你信不信。瞬间车辆加速,卒!

你觉得什么时候“意念汽车”可以上路呢?用意念想想就可行驶的车靠谱吗?

若干年后实现全自动的无人驾驶后,也不会有意念驾驶。我们学哲学有一句话“有些事情不是随着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就是这个道理!

你觉得什么时候“意念汽车”可以上路呢?用意念想想就可行驶的车靠谱吗?

我是一个科幻片的忠粉,对于意念的强大力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幻电影给我们展现的淋漓精致。事实上上个世纪的科幻电影里的种种设想,如今的科技当真在一步步的实现,有机会小伙伴可以去体验一下最先进的全套智能家居,所谓的体感舒适恒温,情绪监控释放舒缓气味,全自动厨房等等有意思的东西让全自动的生活不再遥远。回到标题中提出的靠意念行驶汽车,乍一听似乎有些天方夜谭,但是凡事抽丝剥茧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意念的力量实则不可小觑,这个问题我们得从更深层的原理上来分析。

操作行为的本质

今天要探讨的问题是意念能否控制汽车,“操作”二字的本质其实并不复杂,就是将人的思想转化成动作的过程。我想吃饭是一种思想,至于是点外卖还是买菜做饭是经过思考后的动作。回到驾驶这件事上来看:司机对汽车的驾驶操作,本质上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大脑控制手和脚的各种动作;

第二环节:手脚控制各个操作部件(方向盘、油门踏板、刹车踏板、档杆等等);

第三环节:操作部件控制汽车机械动作(轮速和方向)。

大脑控制行为,行为操作部件,部件控制汽车,完成了3次传递之后,驾驶行为便完成了。人类的思想最终转变成了空间上的位移。有些赛车手被誉为“人车合一”,其实指的就是它既对一台车的原理结构充分了解(第三环节),又可以熟练对车辆进行操纵(第二环节),又具有近乎于本能的肌肉动作(第一环节),因此可以变相地达到“意念开车”的效果。

过去汽车控制系统的发展主要在第二、三环节

上文中我们把驾驶操作分成了三个环节,小伙伴们记牢了,下面我们还会提到。早期的汽车是纯机械结构,电子化程度很少,因此车上的每一个操控元件背后都有一套物理上的硬连接。举几个例子:

1、油门踏板背后连接的是一根金属拉线,用来拉动节气门翻板,控制它的翻开角度,从而控制吸气。

2、刹车踏板背后连接的是一个活塞,用来给刹车泵加压。

3、方向盘背后连接的是齿轮蜗杆,直接将纵向的旋转转化成横向的移动,扯动车轮转向。

后来随着机电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汽车上集成了越来越多的电脑、传感器、网络系统,很多原本属于第二和第三环节的工作就变得更加先进。

这里举几个例子来说明第二环节的变化。比如汽车上出现了自动变速箱,就取消了离合器踏板,手档杆也简单了很多,这样就解放了司机的一只脚和一只手。再比如传感器技术的成熟,出现了自动雨刮、自动大灯等等,司机就不需要在开车的时候还兼顾那么多琐碎的操作。又比如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让很多人为动作变得简单,人们可以轻松使用自动升降玻璃、自动座椅调节和自动后备箱开关等等。

还能够举几个例子看看第三环节的变化。随着电机技术和汽车CAN网络技术的发展,汽车上很多操作部件已经由原来的取力功能转变成了感应功能。比如油门踏板只是一个感应驾驶者踩油门深度的传感器,节气门由电机去控制翻板,包括喷油系统也不再是靠物理特性控制的化油器,而是电脑控制的喷油嘴。总而言之,在第三控制环节中,智能的电脑在一点点取代笨拙的机械结构。

“意念汽车”指的就是跳过第一控制环节

第一控制环节指的是人类的大脑控制四肢,如果可以将这一步骤直接跳过,就相当于让人的大脑直接与汽车的控制接收器连接,用意念控制汽车行驶,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人车合一”。在很多科幻作品中已经有类似的畅想,比如《环太平洋》和《EVA》中对机器人的操纵就是直接将接驾驶者的脑电波与机器人相连,大脑跳过了肌肉,直接将意图传送给电脑,然后再由电脑操控机器。

看到这里,好像觉得其实没那么复杂是吗?实际上这样操作的技术瓶颈并不在汽车本身,而是人类脑电波如何具象化的变成传输信号给汽车电脑。而如果解决了人脑电波讯号准确传输的问题,不仅仅是用意念驾驶,我们几乎可以用意念操作所有的东西,真正智能化的时代来临了。

综上所述,用意念控制汽车这个设想是绝对靠谱的,并没有什么天方夜谭。不过至于什么时候能够出现在市面上,那还要看科学技术什么时候能够有更大的突破,也许这天不会太遥远,如果有生之年可以见到,我想我肯定会是去试驾的第一批人。

只讲真话的硬核系说车,欢迎关注马头人车库。

你觉得什么时候“意念汽车”可以上路呢?用意念想想就可行驶的车靠谱吗?

意念汽车就是跟着人的思维走。每一位司机(甚至每一辆车)的驾驶风格、反应速度都会有不同,模拟汽车主要收集两类收据:大脑对道路刺激的响应速度有多快,驾驶的实际流畅度。如果想提高驾驶体验,二者需要协同,越协同效果越好。

虽然目前还还是辅助驾驶,但对于无人驾驶汽车依然可以起到作用。在无人驾驶汽车上,驾驶过程中乘客可以与软件交流。当乘客由某种想法预期,但事实并没有发生,大脑会感受到“不一致”,这种信号依然能够被捕捉,进而影响车辆的状态。比如当自动驾驶汽车正在提速时,如果Brainwaves感受到这种“不一致”,就会降低速度。

当然,就目前的情况看,脑波辅助驾驶技术(Brain-to-Vehicle)的实际运用还相当遥远,技术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获得精准的EEG阅读信号是相当困难的事,Brainwaves戴在头上也不舒服,难以长期佩戴。但是伴随着脑阅读技术的研发,在未来这些问题都有望得到解决。用意念控制汽车,听起来很不靠谱。万一,脑子有什么乱七八糟的想法,汽车会怎样操作呢?也许,这是不专业的想法。因为,实际上人脑车辆的区域是可以锁定的,相当于把无效的信号都过滤掉。好了,在这个前提下,如果真的实现Brain-to-Vehicle,我们会感觉到车辆就是肢体的延伸,因为植物性神经工作在前,汽车仿佛变成“肚子里的蛔虫”,总能提前完成我们要想做的动作,是不是很神奇?

你觉得什么时候“意念汽车”可以上路呢?用意念想想就可行驶的车靠谱吗?

不靠谱 我们开车的同时不是全神贯注只看前方的 我们也会掺杂一些别的想法 如果是意念开车,你除了开车任何一个别的想法都会让你踏入万劫不复之地,那种纯粹得人只生存在想象之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