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车是放P档还是N档?
热车时候放P档或者N档对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影响是一样的,但是我觉得放在P档更合适。下面我就详细分析一下:
1、对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影响
P档实际上相当于N档状态下再对输出轴进行了额外的锁止,变速箱其他机构的状态和空挡是一样样的。所以不论在P档或者N档对发动机和变速箱产生的效果是相同的。
2、我觉得放在P档更合适
因为我们发动汽车时档位就在P档,所以我们只需要踩刹车点火,然后等待热车就行了。其实这样做更加安全,因为有些车在N档不踩刹车也是可以挂入D档的,如果放在N档热车时意外碰到档杆挂入D档的话车辆就会前进,很不安全。而在P档时不踩刹车是不能移动档杆的,所以这样做更加安全。
3、有观点认为在P档发动车辆后在挂挡时要经过倒挡,这样会导致变速箱经历不必要的反向冲击,其实我们完全不必担心,因为自动档的档杆并不是直接控制变速箱换挡的,而只是一个信号传递装置,把档杆操作信号传递给变速箱控制系统,由变速箱控制系统决定是否换挡。上图就是自动变速箱档杆内部的电极,并没有机械装置连接到变速箱。所以我们从P档挂入N档时只要不在倒挡停留变速箱就不会执行挂入倒挡的操作。
热车是放P档还是N档?
感谢邀请,我是三味。
开自动档流传着这么一种保护手动档车的点火起步的说法,说是咱们车子打火之前,档位从P档先挂到N档上面,然后再打火,这样直接从N档向下挂到D档上,松刹车,加油起步,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因为在P档和N档之间有一个R档(倒档),启动车子后,档位从P档到R档的过程中,会对变速箱造成一个短暂的冲击,伤害到变速箱。
对于这种说法,还确实存在不少很认可的朋友们,这么说法对不对?咱们暂且不说。这种做法其实并没有什么错误,你这样操作,无非就是比P档打火多了一个操作步骤,复杂了一些。
那我想说的是咱们的P档打火到底可以不可以,真的会对变速箱造成可能维修性的伤害吗?
其实,有一些自动挡的车子,还会特意做一个打火的设计,就是只能P档打火,挂到N档后,无论如何也是启动不了发动机的;或者是在没打火之前,档位只能在P档上,不能挂到N档,那这又怎么解释呢?
对于自动挡的车子,现在公认的,而且汽车设计工程师在设计之初,也是以P档打火设计的。我们假设,即使从P档到N档,经过R档的时候有个短暂的冲击,这种冲击能有多大呢,对于液力变矩器而言,这也是它的优势,即使有机械错误,也不会造成机械故障,因为它是油液传动,而不是齿轮传动,所以,即使有冲击,这种伤害也是极其小的。
但是,我们又反过来要说了,从P经过R到N的过程中,真的会有这样的一个短暂冲击吗?其实啊,自动挡在档位和机械之间还有一个变速箱控制电脑,这个电脑已经被设定了一些操作逻辑,正确的符合系统操作的逻辑,它才会执行;
如果咱们挂档后,给到电脑错误的操作了,它会提示报错,比如说,你正在以120公里/小时的速度在高速行驶,突然被后排的小孩子把档杆推到了倒档上,这个时候车子就会报错提醒,而并不会执行倒档,否则变速箱真的就报废了。
所以,有了这个电脑机构,大部分的自动变速箱在程序设计的时候,会特意的针对这种P到N的操作,做出这样的设计,就是当档位短暂“路过”R档的时候,不执行R倒档,而当档位停留在R档的时候,才会被真正执行。所以,就不存在这种“短暂冲击”的说法了。
所以,无论是P档打火还是N档打火,都没有错,对变速箱和机械几乎没有伤害,只是大家的习惯和认知问题。
各位车友如果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在留言里分享一下,大家可以一起交流交流哈。
三味也就是本人,是从事汽车行业多年的爱车玩儿家,希望大家都能够学会开车,用车,养车,最主要不花冤枉钱。有事儿没事都可以来【擎风车铺】逛逛!
热车是放P档还是N档?
热车是每个司机都会遇到的问题,一般的情况下,我们都会在车子停放时间过长,或是天气太冷时,启动汽车的时候,需要怠速运转一会,使机油运送到引擎,达到润滑活塞的作用,待引擎正常运转时就可以行驶了。
我们都知道手动挡的车型热车都是在空挡,那么自动挡的车应该挂在空挡还是停车挡呢?
自动挡的P挡是长时间停车时使用的,N挡是短时间停车使用的,一般是等红绿灯时使用,挂空挡还需踩刹车。
那么热车的时候是车子处于长时间停靠后的启动,在正式开动前,当然是挂P挡更合适,相对来说,P挡热车更加的安全,当你启动的那一刻,发动机的转速会很高,挂P挡停留一会,转速自然就会降下来了,这样热车的效率也会更高。
其实夏季、冬季都需要热车,冬季的预热时间要比夏季长一些,当然热车的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其实只要发动机能够达到稳定且正常的怠速就可以行车了,过长时间的怠速热车,除了增加耗油量和积炭外,也不利于环保。
车主朋友们要注意,热车过后一定不要猛踩油门,把转速一下拉得过高,要低档慢速行驶,根据发动机的状况和车况慢慢的换高速挡把车速加上去。最好等到水温达到水温表的第二格(60℃)时,在以正常速度行车。
CMC车友会,悦之心、悦之行,交友、自驾、摄影、越野、漂移,活出精彩,中国汽车俱乐部旗下组织!欢迎加入CMC车友会大家庭!
热车是放P档还是N档?
先不说热车使用P档还是N档,现在车子需要热车吗?需要原地热车吗?
首先来说现在的电喷发动机汽车是不需要进行原地热车的,自动挡汽车原地热车档位要么在P档或者N档,此时变速箱是无法进行润滑的。原地汽车,发动机进入工作状态了,而变速箱却没有,如果直接大油门用车,对变速箱来说是不利的。就像是运动前热身,只热上半身,而不热下半身是不会取得很好效果的。
汽车虽然不需要原地热车,但是需要热车,让润滑油在零部件上形成油膜,减少零部件的干磨。操作还是很简单的,车子启动后低速行驶,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不要超过40km/h,等水温正常了车子进入最佳工作状态,可以适当的多给油了。
既然车子不需要原地热车,那么谈论P档或者N档热车还有什么意义呢?
热车是放P档还是N档?
问题描述涉及两个知识点与三种机器的运行原理
- 内容概述:原地热车概念解析,电喷系统的运行原理,润滑系统与内燃机和变速箱的关系(涵盖CVT的特殊性)。内容约3250字,阅读需要15分钟。
「原地热车」是个讨论了很多年且跨越两个技术时代的话题,理论上在2001年后就不应该再讨论。但鉴于很多老司机长期养成了这种用车习惯,而且又会善意的将用车知识教授给年轻的汽车用户;于是造成了错误的用车方式“一代代”的传承,本篇就来全面解析一下吧。
原地热车·合理阶段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在2001年九月之前汽车使用的喷油系统为【化油器】。其功能与运行概念顾名思义,简而言之是将燃油雾化后与空气混合,形成混合油气后送入发动机(四冲程·往复活塞式内燃机)的燃烧室中进行“进压爆排”四个冲程。这一系统使用了很多很多年,但是为什么到21世纪后就被淘汰了呢?
原因在于化油器需要「原地加热」!因为在低温环境中冷启动汽车时,化油器的温度显然也是很低的;而燃油在低温环境中难以有效的雾化混合,结果会造成混合油气的浓度“时浓时稀”。
浓度过高(超过空气燃料固定比例)的混合油气会出现燃烧不充分,结果是动力下降;浓度过低的混合油气就没有充足的燃油,做功时显然也无法产生标准的动力。这种状态就会造成怠速或行驶中的动力时强时弱,弱到阈值则为不能满足内燃机正常运转而导致熄火。
综上所述,化油器在没有达到理想的高温标准之前,运行状态是怠速转速不稳定,以及行驶中可能出现的熄火。这对于驾驶安全自然是存在影响的,而想要不熄火的正常驾驶,前提条件自然是等待化油器高温——用车方式则为怠速时利用运行产生的高温加热化油器,等待温度合理(怠速稳定)后才适合驾驶,这就是早期的汽车需要原地热车的原因,是存在客观理由的。
原地热车·错误阶段将范围扩大一些:≥2002年后的所有量产乘用汽车,再也没有原地热车的理由了!原因为车辆均升级【电喷系统】,啥是电喷?
所谓电喷指的是利用“增压技术”喷油,首先燃油泵会从油箱内将燃油抽出并送至喷油嘴;「泵」的概念是为液体或气体增压,在喷油嘴电磁阀没有通路之前,燃油是被油泵挤压的状态;电磁阀通路后油液在被一定程度压缩后,通过压力即可高效的喷射到进气歧管或燃烧室中。(喷射瞬间油液失去压力会快速碰撞,雾化电喷就是利用这一原理)
这种描述也许不太好理解。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玩过针管(肌肉注射器),用手推着手柄很难把水滋的很远;但是用手堵着前面的小孔,之后用力压针筒内的水,之后瞬间松开手水就能滋的很远且形成雾状。“堵住·加压”就是泵的概念,也可以说是蓄压的过程;瞬间松开就是为了燃油雾化,喷油嘴上会有很多小孔,在高压状态下从小孔喷出就能实现理想的雾化了。
- 重要知识点:雾化与温度有关系吗?
标准答案:再没有什么关系了。化油器需要通过高温实现理想的燃油雾化,而电喷系统不论进气歧管喷射还是高压缸内直喷,其雾化效果都只受油泵加压和喷油嘴的正常运行的影响;失败了就是燃油只要没有结冻,油泵与喷油嘴能正常运行,驾驶在零下几十度的低温环境中也能够正常启动,且启动后就能正常驾驶。
所以再没有原地热车的理由,要不再尝试找一些试试看能够推翻这种结论。
普遍错误理解- 原地热车为了有效润滑?
汽车发动机的磨损80%是在冷启动过程中造成!这种说法不能反驳,因为这就是事实,但是这种描述存在误导。准确的说法应当为:80%的严重磨损,是在冷启动的瞬间的2秒左右造成。因为启动瞬间是利用电动机带动发动机运转,机油泵是依靠曲轴的运转提供动力;也就是说启动瞬间还没有开始润滑,是在启动升转的2秒左右中慢慢形成,所以在这一阶段是有磨损的。
但是,启动瞬间的转速会被电机带动到600rpm左右,随后冷启动ECU会加大喷油量并提高转速,标准会达到1200rpm左右。机油泵在这种转速标准中肯定能够实现有效润滑,而且是在几秒钟后就能达到理想状态,所以为了启动后达到理想润滑效果而原地热车——理由不成立。而且这种用车方式是肯定不好的,因为会逐渐形成一些“顽疾”。
- 积碳的形成·冷启动原地热车时核心因素。
冷启动时发动机的机体与防冻冷却液的温度都很低,此时发动机运行做功产生的热能会有很大的浪费。参考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概念,热能会吃从高温物体或环境中传导至低温物体,反之就是低温物体会“吸热”。
那么冷启动时的低温冷却液与机体就会吸收热能,而这些能量本应该转化为动力,被吸收后就必然造成动力的下降。ECU为保证低温阶段时汽车的动力合格,唯一的方式就是提高发动机转速与喷油量,以燃烧更多燃油为代价补偿被消耗掉的能量,概念参考下图。
「不充分燃烧」是最大的问题,这一阶段会加农喷油,但喷油量已经超过了14.7:1的最佳空燃比。说白了就是没有充足的空气中的氧气与燃油产生化学反应,结果必然是燃油无法充分燃烧。
这种燃烧状态不仅会产生过量的碳氢化合物,同时还会有一些胶质、颗粒物的出现;与燃烧产生的水蒸气和空气中的杂质混合后就会成为黑色积碳,在高温机体中反复烘烤与冷却则会提升附着力与硬度。而且在窜气过程中还会进入曲轴箱,所谓的油泥其实也是积碳形成。
说明:冷启动原地热车会产生积碳,冷启动后整车驾驶也会产生积碳,直到水温接近中线后才会取消加浓喷油以回到正常充分燃烧的状态。但是启动后的正常驾驶转速总会有2000rpm左右吧,这一转速标准产生的进排气压力与形成气体湍流,状态是可以“吹走”大部分将将形成的积碳的。
也就是说正常驾驶才不会让积碳快速的积少成多,造成持续性的燃烧不充分;反而是原地热车不仅于充分润滑没有什么关系,同时还会逐渐让发动机与变速箱的运行工况变差很多,还有理由去原地热车吗?要不再看看变速箱……
两大类型·确有一种不得不热车- 手动/AT/AMT//DCT(双离合)不需要
- CVT变速箱需要
第一类变速箱不论自动还是手动,不论传动结构是液力变矩器还是离合器,这些机器都没有必要原地热车。因为离合器是不需要“预热”的,在正常行驶中还要降低半联动频率以减少磨损,以及合理的控制其运行温度(不宜过高);而液力变矩器本就是通过变速箱油传动,只有在急加速或巡航时才能用到单向锁止离合器;所以这两种结构都不需要原地加热,或者说问题对其没有正常运行的影响。
这类变速箱的滑档结构都是行星齿轮组,依靠齿轮的啮合实现不同的传动比,其运行状态就是没有严重磨损的。且运行中油泵或变矩器总能快速形成油压以实现润滑,同时飞溅也是可以辅助实现有效润滑的。所以装备这些变速箱的汽车再也找不到原地热车的理由,可以说原地热车对此类车辆有弊无利。
重点:CVT无级变速器还真得热车。虽然这种机器的传动结构有液力变矩器也有湿式多片式离合器,但是换挡结构过于另类,是由两组液压力控制的锥形轮与钢带或钢链组合,依靠两者之间的滚动摩擦为基础,以追轮夹角和钢带角度的同步变化实现不同的挡位。
物体之间的滚动摩擦必然存在磨损,钢带追轮必须以很高的压力结合才能承受不高的峰值扭矩;在这种状态下两者之间的磨损是挺严重的,想要控制磨损就得有充足的润滑。
由于CVT对润滑的要求非常苛刻,然而低温环境中变速箱油的流动性很差,而且润滑的程度也不够理想。结果则是必须利用暖温器加热变速箱油,等待足够热之后才允许正常升档行驶;这种状态不就是原地热车那?
这就是CVT变速箱的特殊性,即使是一些设计有1个低速齿轮档位的CVT也得热车;因为一个前进挡只能依靠拉升转速提高车速,冷启动后机油的温度与性能也在提升过程中,此时以四五千转的高转速运转难道不会有些伤机器吗?
总结:除装备CVT变速箱的部分汽车以外,在电喷时代不再有车辆需要原地热车了。想要保证发动机不会产生大量积碳,正确的用车方式应当是启动后在30秒系好安全带,之后正常驾驶即可。
(冷启动发动机提高转速不仅是为了补偿动力,同时也为了加速热车,但转速基数小所以效果还是差一些的。再想一个问题:如果冷启动会加大磨损,ECU敢于设定冷启动提高转速以增大磨损吗?所以没有热车的理由,除非新手司机做好心理准备)
编辑:天和Auto
内容:原创首发
欢迎转发留言讨论,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热车是放P档还是N档?
热车是很正常的,在冬天的时候,自动挡车和手动挡车都需要热车,但是热车的时间不能过长,时间长了容易产生积碳,热车主要是为了让车恢复正常的状态,包括很多日系车型,cvt变速箱都有冷保护和热保护,热车过程中放在P挡就可以,放在N挡也无所谓,哪个方便放在哪个挡就行,正常的P挡就相当于手刹,热车是完全没有问题。
热车也是需要经验的,并不能长时间热车,长时间原地热车一定会造成积碳,造成积碳之后,车的油耗会增加,动力会有所缩减,这都是车内有积碳的表现,但是清理积碳也不需要太频繁,真正感觉到动力不足时清理积碳就可以
正常一台车行驶10万公里都是没有问题的,轻易是不需要清理积碳的,有时候,汽修厂人员会经常让客户清理积碳,频繁的清理积碳对发动机也没有好处。
总结:正常车在冬天的时候热车的情况比较多,夏天,秋天,春天基本不用热车,上车之后正常使用就可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