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十大悬案有哪些?
历史上的悬案有很多,失踪的、沉船的、爆炸的......数不胜数,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梳理几起著名的“失踪”案例吧。
徐福失踪之谜在两千二百多年以前,始皇帝嬴政一统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同时,他也拥有了至高无上权力。贪恋长生是历史上很多皇帝的执念,秦始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为了寻得长生不老之术,他不断地派人去搜寻仙药。
一次,秦始皇泰山封禅之后游历山东,途径黄县时,方士徐福被推荐给了秦始皇,而在胶南一带游历时,徐福上书秦始皇称渤海中有三座神山,那里面住着神仙,可向他们求得仙药,并自荐去为秦始皇寻访仙人。听得此事的秦始皇格外高兴,给了徐福许多的银钱让他出海寻仙。
不过,没多久徐福就回来了,并声称自己真的见到了神仙,但是一来携带的银钱太少,二来还缺少童男童女做献礼,所以特地回来请示。这点要求对于秦始皇来说自然不算什么,更何况按徐福所说,这长生不老之事还真有门儿,立刻大手一挥,给了徐福更多的金银财宝,还给他500的童男童女一同上路。
后面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徐福是一去不返,是生是死都没人知道,徐福的去向也成了千古之谜。
那么,徐福到底生死如何?又去了哪里呢?
一种比较主流的说法是,徐福实际上最后到达了琉球群岛,而后在前往另外一处小岛的过程中遇上了风暴,在这场风暴中徐福船队全部沉没,没有一个人能生还。不过,相比这个说法而言,很多人更愿意相信另外一种说法:徐福去了日本,并且还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了那里!
比较巧合的是,在徐福失踪之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日本诸岛上也出现了从绳纹时代到弥生时代的飞跃,当时的日本不但出现了统一的半奴隶制王朝,还在宗教、农耕、锻造、医学以及礼仪等方面均有了巨大进步。人们普遍猜测,弥生时代的出现与当时的秦人东渡移民有关,基于此,不少人怀疑,徐福带几百人最终的落脚地可能就是日本,还在那里传播秦人文化,建立了国家。
不止如此,在一些日本的史书记载当中,也有关于徐福东渡的记载,认为徐福到日本后主要活跃在九州一带,而据有心人统计,日本各地与徐福姓名联系在一起的地址有70余处,与他关联的传说故事也有30多个,即使这些不全是真的,也应该与徐福的历史有一定关系。
尽管人们猜测很多,但关于徐福到底去到了哪里,有没有到过日本,至今仍是个迷。
西施失踪之谜四大美女中,除了貂蝉的真实与否是个迷外,西施的最终去向同样也是一个迷。
其实,西施不是她的本名,因为天生丽质,使得她远近闻名,人们不再喊她的名字,而是将这位西村的施家姑娘称为“西施”。西施貌美绝世,可惜的是她生不逢时,当时正值吴越争霸时期,卧薪尝胆的勾践采用了范蠡的美人计,将这位绝世美人进献给了吴王夫差。
西施以身许国,凭借自身容貌还有歌舞艺技,成功地俘虏了吴王夫差,使得他沉迷后官、不理朝政,为勾践东山再起创造了机会。然而,勾践灭吴之后,吴王自刎,西施却不知去向。
在众多说法当中,一种认为西施与范蠡双双隐居了。在这一说法当中,西施和范蠡被认为是一对儿情侣,奈何为了勾践的复国大业不得不分开,而在西施功成回归之后,范蠡认为勾践这个人不可靠,就说服西施和他一起逃走了,从此隐居江湖,不知去处。不得不说,范蠡确实是个人精,深知勾践阴狠,绝不是一个同富贵之人,所以功成之后立刻下定决心归隐,不失为一种明智选择,这在历史上应该是确有其事的。至于范蠡到底有没有带走西施,还真是一个未知数,一起归隐的传说也不过是人们对西施的一种美好祝愿罢了。
另一种比较主流的说法中,西施最终被溺水而亡,但促使其溺水的主谋却各有纷争。一种认为是勾践的王后所为,吴国被灭之后,勾践掳回了西施,因其貌美,也产生了想留她在身边为妃的意思,王后因此吃醋,以“红颜祸水”之由将其沉入水中。还有一种认为实施者是范蠡,他认为西施留在勾践身边会让其重蹈吴王覆辙,所以设下计策将西施骗到西湖船上,待船行到湖中央时让人推她落水。还有人认为实施者其实是勾践,西施被选中要进献吴王之前,在宫中学过三年才艺,这过程中,勾践与范蠡都爱上了这个女子,而西施则更喜欢范蠡,待西施回国之后,为了不让西施与范蠡在一起,阴狠的勾践“毁灭”了她。
西施到底去了哪里?一直以来也没有个定论,但自古红颜多薄命,本就是一普通农家女子,西施根本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这也是她的可悲之处吧。
建文帝失踪之谜建文四年六月,耗时四年之后,燕王朱棣终于攻陷了南京。而此时,却有一个旷世难题摆在他的面前:他如何去见那个还是皇帝的侄儿?
“王见王”的尴尬局面马上就要发生了。但是,此时来自皇宫的一把大火却解了朱棣的燃眉之急,“建文帝烧死了”成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这样一来,朱棣不用再去见自己的侄儿皇帝了,也可以在部属的“威逼利诱”下“勉为其难”的登上皇位了。
然而,这场大火不止送了朱棣一个借口,同时,又给他挖了一个更大的坑,他很想知道:朱允炆到底去哪了?
火场并没有发现朱允炆的尸体(尽管对外声称找到了),如果他还活着,对于自己将来的统治始终是个祸害,因为靖难之役打下南京,他打的可是“清君侧”的旗号,怎么清着清着自己倒当上了皇帝,而且抢的还是自己亲侄子的位子,如此得来不正的皇位,万一哪天朱允炆在哪里出现,再一呼号,不知会有多少前朝的遗老遗少起来追随。
所以,从永乐王朝一开始,朱棣就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和物力去寻找朱允炆的下落,据说,郑和下西洋同样也与寻找朱允炆一事有关联。
那么,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呢?
一种说法认为他确实是在皇宫那场大火中丧生了,当李景隆打开金川门迎朱棣入城那一刻起,朱允炆就知道事不可为了,他下令焚宫,最终携带着自己的皇后一同跳入火海。还有一种说法是认为朱允炆最终出家,他从皇宫密道偷偷跑了出来,而后逃到东明寺出家,其寺中就有朱允炆的雕像。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他是隐居到山中当了道士,不过这种说法相信的人并不多。
另外,也有人传言他跑到了海外,朱棣知晓后,令郑和下西洋的途中暗中寻访他的踪迹,这种说法也仅仅是存在一些传闻之中,真假与否无从考证。
结束语: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悠悠历史长河中,一个个谜题就像河水中偶尔泛起的涟漪一样,为这历史增添了无数乐趣,也让人们更有观察和探索的欲望,或许,这些谜题我们永远都无法找到真相,但它并不妨碍我们探索的脚步。
历史上的十大悬案有哪些?
历史十大悬案,扑朔迷离,或许,永远都不会有答案了,然而,人们却各种猜测,十分好奇,总是想知道,其背后又隐藏着什么秘密。
一、轩辕剑轩辕剑,相传是黄帝采首山之铜铸剑,剑身一面刻着日月星辰,另外一面则是山川草木,而在剑柄之上,则是刻着天下一统之策,以及农耕畜牧的手段和秘籍,据说,这一把剑拥有着无穷的力量,乃是上古帝王传承之剑,最后传到了大禹的手中,其后失踪,没有再出现过。
根据《广黄帝本行纪》记载,黄帝去世之后,众臣建了衣冠冢,这就是乔山之冢,五百年后,墓裂开,唯有轩辕剑留在墓中,但是,一日之后,轩辕剑再次消失。
在《荆山经》和《龙首记》中,都有类似的记载。
而东晋最为著名的道士和化学家葛洪,曾经在《抱朴子》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而在《拾遗记》中,则是记载,在一个叫昆吾山的地方,山下多赤金,如火一般,传说,黄帝征伐蚩尤时,曾经在此吞并,向下挖掘,近乎百丈,也没有见到任何水源,唯有铜矿。
所以,在某些地方,又将轩辕剑称为昆吾剑。
不过,根据各种史料记载,我们可以知道一件事情,轩辕黄帝的确曾经有一把佩剑,而且,质量也应该相当不错,否则,普通的剑就不需要各种传说和历史记载了,更不会传承上千年。
但是,关于这一把剑叫什么名字,却并不知道了,因为虽然各种史料记载黄帝有一把剑,但是,关于“轩辕剑”这个名字,却是在明朝才出现的。
所以,轩辕剑的下落,大概永远都是一个秘密了。
二、九鼎九鼎和轩辕剑同样,都是上古时期的重宝,其盛名丝毫不亚于轩辕剑,并且,他不像轩辕剑一样,只记载在传说当中,究竟如何,后人没有亲眼见过。
至于九鼎,则显著不同,因为,九鼎是真实存在的,各种史料都有记载,大禹治水有功,虞舜将天下共主的位置禅让给大禹,大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然后又铸九鼎,九鼎便代表了九州大地,从九鼎出现,到夏朝,历经商朝,再到周朝,九鼎一直都是王权的象征,一直都放在王都。
根据《左传》记载:鲁宣公三年,楚庄王北伐,陈兵于洛水之畔,向周王室炫耀自己的兵威和军力,此时,周王室历经几次大变,早已不同,没了往昔的实力,周定王在位,派自己的王孙满,去慰问和犒劳楚国大军,楚庄王向王孙满打听传国重器九鼎的大小和重量。代表了楚庄王有争霸天下,有染指天下的野心。
这就是问鼎的由来,也是问鼎中原的出处。
而到了战国时期,秦国秦武王嬴荡也曾攻打周王都,一度见到了九鼎,并且,让大力士们拿着九鼎玩,可惜,纵然秦军实力非凡,大力士也力大无穷,却无人可以将九鼎任意之一举起来,秦武王不服,自己亲身上阵,虽然也举起来了,却被压断了髌骨,不久之后,重伤而死。
可见,九鼎作为夏商周三代传国重器,代表天下王权的象征,是真实存在的。
只不过,秦朝灭了周王室之后,将周王室的很多宝物和器具全部运到了咸阳,自此之后,关于九鼎的下落,就成为了千古之谜,无人知晓,像九鼎这样的传国重器,却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着实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三、西施和范蠡的结局当年,吴越争霸,一代霸主阖闾与越国交战,脚趾受伤,不幸去世,他的儿子夫差继承吴国王位之后,起初之时,励精图治,君明臣清,国力再次壮大,击败越国,此后,夫差又开启了自己的称霸之路。
然而,越王勾践却并非昏庸之辈,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想要恢复越国昔日之鼎盛,为此,范蠡为越王定计,将自己心爱之人西施,送给了吴王夫差。
从此之后,夫差的许多心神都灌注在了西施身上,为了西施,颇有荒唐之举,十分爱之。经过多年准备,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越王勾践完成了逆袭,击败吴国,困住王都,最终灭亡吴国,夫差自刎而死。
关于西施的结局,便成了历史上永远的谜,有人说,西施与吴王夫差日夜相处,体会到了全心被爱的感觉,感动吴王夫差的付出,在夫差自刎后,西施也随后殉情。
另外一种结局,西施回到了范蠡身边,与范蠡飘然远去,最终隐居,改名换姓,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然而,关于范蠡的结局,其实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越王勾践担心范蠡的才华,最终决定除掉范蠡,那么西施的结局,就更加扑朔迷离了。
四、老子失踪之谜老子,著名的黄老学派创始人之一,与黄帝合称黄老,又与庄子合称老庄,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被尊为圣人的孔子,也曾向老子求教,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传奇人物,在历史上却没有留下多少痕迹。
甚至,我们似乎根本说不出关于老子的几件事,最为著名的两件事:
1、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
2、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却被当时的守关之人尹喜拦住,软磨硬泡,让老子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
此后,老子便不知所踪,历史上再也没有任何的记载,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就此消失不见,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传说。
不过,那些传说也只能是传说,至于老子的下落,或许永远都是历史上的一个迷,不会被解答。
五、武则天不老之谜武则天比李治还要大上几岁,但是,李治却一直深爱着武则天,甚至,武则天可以成为历史上唯一的女帝,都是因为李治的信任和一手培养,否则,武则天也不可能在李治去世后,可以登上皇位。
这一切,不过都是李治故意纵容的结果。
李治爱武则天,有三个原因:
1、武则天足够聪慧,李治身体日趋不好,有武则天在,能够协助他处理各种朝政,完全把握朝政,并且,李治还可牢牢掌握武则天,不至于被颠覆。
2、武则天出身于寒族,将武则天封为皇后,可以提拔庶族寒门,并且,可以一步一步打压贵族门阀,直到彻底摧毁。
3、这就是关于武则天最大的谜,不知道武则天是驻颜有术,还是天生体质特殊,据说,武则天到了五六十岁时,其状若少女,肌肤吹弹可破。要知道,后宫之中,大多数妃子,最终失宠,最大的原因便是年老色衰,而武则天却不存在这种问题,着实让人惊奇。
关于武则天五六十岁时,容颜不见衰老,这在史书中是有记载的。
因此,我觉得这也算是一大迷案:武则天真的五六十岁时,还状若少女?是有绝世秘方,可以青春永驻,还是别的原因。
六、赵匡胤之死和赵光义有没有关系那天晚上,赵匡胤与赵光义两个兄弟一起饮酒,当晚,赵匡胤还好好的,但是,赵光义走后不久,赵匡胤便暴毙而亡。只是,赵匡胤如何死的,没有人知道,在历史上却留下一个千古谜题:烛光斧影。
皇后发现赵匡胤去世,立刻派太监去找赵匡胤的儿子,准备继位,可是,那位深得赵匡胤信任得太监却将赵光义带了进来,最终,赵光义继位。
那天晚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真的是赵光义杀了赵匡胤吗?
我觉得,这其中是有疑点的,而且,疑点不少:
1、赵匡胤是一个武将出身,并且是从小兵一路打上来的,历史上也流传着赵匡胤创造太祖长拳,以及年轻时的游侠之举,更有千里送京娘的传说。而赵光义则不同,他就是一个书生,一个彻头彻尾的书生。他敢对赵匡胤出手吗?他打得过赵匡胤吗?
2、赵光义在大宋开国之后,后来身居开封府尹十数年,并且,后来封为晋王,在朝廷之中势力颇大,即便是宰相赵普也未必就能够与赵光义的势力抗衡,所以,如果赵匡胤自然死亡,赵光义尚且有一博之力。
3、如果他自己动手,万一失败,而且,大概率失败,这样的情况下,多年布局,多年等待,几乎是功亏一篑,而且,但凡留下一丁点对赵匡胤出手的痕迹,那些在外征战的宋军也绝非是吃素的,赵匡胤在宋军中的威望几乎是无人可及的。
因此,在我看来,金匮之盟是赵光义登上皇位五年之后,才被赵普提出来的,所以,金匮之盟应该是假的。而赵光义的确是一直想要做皇帝,更是为此准备了许久,不过,赵匡胤却绝非是赵光义所杀,其一,他没有那个能力,其二,他做不到毫无痕迹,其三,风险太大,没有意义。
所以,很有可能只是一种情况,赵光义的确准备了许多,但是,赵匡胤也的确是突然去世的。
七、刘伯温死亡之谜在民间传说中,刘伯温是与诸葛亮齐名的人物,都属于超级智囊的形态,在传说中,两个人的共同点有很多,几乎都是被神话了,似乎这两个人都是无所不知的典范。
然而,真的历史又是如何呢?号称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在明朝太祖朱元璋的手下,甚至连命都没有能够保住,更是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了不准再学帝王术,不准再进朝廷的遗言。
关于刘伯温之死,历史上其实有三种猜测:1、朱元璋给胡惟庸下令,毒死了刘伯温,2、胡惟庸自作主张,毒死了刘伯温,3、刘伯温自己重病而亡。
历史上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说法。
不过,我个人感觉,刘伯温应该是属于自己重病而亡。
首先,刘伯温这个人并不贪恋权位,更是屡次推辞宰相之位,而且,在勋贵之中,他也只是一个诚意伯,虽然他是浙东士子的领袖,然而,朝堂之上,淮西勋贵的力量很大,朱元璋没有必要专门对付刘伯温。况且,以朱元璋的性格,更没有必要下毒。
其次,胡惟庸与刘伯温的确有仇,朱元璋让胡惟庸探望刘伯温,然而,刘伯温其实对胡惟庸的威胁不大,因为,根据史书记载,刘伯温早已“不良于行”,这样一个垂垂老矣,甚至行动都不太方便的人,胡惟庸纵然睚眦必报,却也没有冒着风险,给朝廷重臣下毒。
八、李景隆到底是不是朱棣的人朱元璋去世,建文帝继位,随后在黄子澄和齐泰等人的建议之下,开始雷厉风行地削藩,最终,燕王朱棣宣布靖难。又是在黄子澄的建议之下,李景隆成为了征讨朱棣的大将军,节制一切兵马,然而,李景隆却是屡战屡败。
都说李景隆是一个纸上谈兵之徒,可是,真的如此吗?李景隆在年少时便熟读兵法,深得朱元璋的喜爱,并且,多次赴各地练兵,也曾参与明军的北伐。而且,他能够节制五十万以上的大军,而且,这些大军是明朝临时从各地抽调而来,互相并不统属。
如果这样一个人,只是纸上谈兵,我是不信的。
几十万大军围困北平城,南军都督瞿能是一员猛将,率领千骑,差点攻破张掖门,历史上记载,李景隆因为妒忌瞿能,怕他抢攻,所以,不派人支援,反而将瞿能调回,导致错失了良机。
然而,这件事情逻辑不通,李景隆是大将军,节制一切兵马,他嫉妒瞿能,等于是一个元帅嫉妒自己的手下大将,会给自己抢攻。
历史上,那些元帅统兵出战时,就根本不需要属下了,自己亲身领兵上阵便可以了,否则,岂不是会被属下抢攻?要知道,元帅手下将领立功,对于元帅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李景隆嫉妒什么呢?
后来,朱棣长驱直下,大军直捣金陵,就是李景隆打开了大门,放朱棣突然间进来,最终靖难之役结束。
朱棣曾说与李景隆“默相事机之功”,因为这个功劳,在永乐初年,李景隆上朝,一直都是站在大臣之首位。讲道理,那些跟随朱棣南征北战之靖难功臣,九死一生,反而还在李景隆之下。李景隆打开一个门,真的有这么大的功劳?
而且,李景隆被王爷,被朝中大臣各种弹劾,第一次弹劾,朱棣不追究,第二次,靖难功臣弹劾,也只是让李景隆在家里呆着,享受国公待遇,第三次弹劾,也只是将李景隆软禁,仅此而已。
所以,我个人觉得,李景隆或许一直都是朱棣的内应,攻打北平城时,也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关键时刻,还牵制自己一方。
青衣客最后有话说除了以上八个悬案,其实,还有两个:徐福究竟去了哪里,真的去了那个岛国吗?建文帝的下落究竟如何,朱棣在晚年时,应该是知道了建文帝的下落,负责寻找建文帝的大臣和朱棣偷偷说过话后,朱棣再也不焦虑了。
历史上的十大悬案有哪些?
介绍两个历史上的悬案吧!
1,宋代的“狸猫换太子”案件。
《狸猫换太子》原本是一部京剧。该剧取材于古典小说《三侠五义》。主要讲述的是宋真宗无子,刘、李二妃皆怀孕,刘妃为争当皇后,与太监密谋,在李妃生子时,用一只剥皮的狸猫将小孩换下来。言李妃产下了一个妖物,乃将其贬入冷宫。不久,刘妃临产,生了个儿子,被立为太子,刘妃也被册立为皇后。六年后,刘后之子病夭。真宗再无子嗣,就将其皇兄八贤王之子(实为当年被换走的皇子)收为义子,并立为太子。
北宋真宗赵恒,中年乏嗣,下诏东西两宫:李、刘二妃,谁先生男,立为皇后。刘妃与内侍郭槐定下毒计,在李妃分娩之时,用剥皮狸猫换出婴孩,并谎报真宗,诬其产下妖孽,贬入冷宫。继而又暗命宫女寇珠将无辜婴儿扔进御河。冠珠不忍加害,与总管陈琳密议。由陈琳冒险将婴儿藏匿于妆盒,送出宫去,交八贤王抚养。
七年后,刘妃虽立为后,但她所生之子不幸夭亡。赵恒遂立八贤王之子赵祯为守缺太子,以继大统。岂料赵祯正是当年李妃所生婴儿。赵祯误入冷宫见到李妃,却不知实情,未能相认。刘后由此生疑,拷打寇珠,追查陈琳,进而设计杀害李妃。寇珠殉难。陈琳与冷宫总管秦凤火焚冷宫,放走李妃。刘后奏明皇帝,处斩陈琳。八贤王闯宫营救。陈琳甘受酷刑,冒死揭露隐情,终使赵恒恍然大悟,决心平反冤案。谁知事出意外,功亏一篑
光阴荏苒,承继皇位的赵祯年满十八,临朝亲政。流落民间苦熬岁月的李妃因亵渎皇家而被押解开封府问罪。包拯在审讯时发现案涉宫闱,事关重大,遂追根寻源,查找人证。刘太后抢先下手,将拘禁深宫苦服刑役的陈琳毒死,并派郭槐坐镇开封府,监督审理,使破案陷入僵局。久病缠身退隐深宅的八贤王得知李妃现身,亲往开封府衙密告实情。而陈琳生前写下的血书证词,也由他当年收养的义女、寇珠的胞妹寇玉送交府衙。包拯揆度案情,将计就计,阴审郭槐,获得口供。然而,刘太后却假赵祯之旨,将李妃押解进宫处置。面对刘太后的威逼利诱,李妃一颗慈母之心始终不渝。千钧一发之际,包拯携郭槐闯入皇宫。一场积压酝酿了十八年的正义与邪恶、人性与非人性的生死决战终于爆发了……
2,清代“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件。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指的是清朝末年的一件冤案。
杨乃武是举人出身,他家也比较富裕,另外在当时的首都北京也有很多浙江籍官员支持他们。由于官官相护,有些案子很难平冤昭雪。本案实际上隐藏着深刻的、尖锐的官场权利斗争。小小的杨乃武、小白菜这样的案件是普通的,但是在当时围绕着这个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浙江的一干官员,从县到府到省,全都是曾国藩所统率的湘系军阀的手下。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曾国藩率领自己的湘军打败了太平天国,镇压了太平天国。在当时江南一代,各级的官员基本上都是湘系的军阀,他们没有多少知识,凭着军功担任这样的职务,他们很少受过严格的审判经验的教育,因此容易造成很多冤案,而且有的冤案之间都同处湘系,官员之间相互扶持,相互维护,从而使这个案子迟迟难以翻案,那么面对这种情况,实际上对于清朝的最高统治者而言,早就欲除之而后快,早就想找到一个契机来弹压湘系军阀的势力,杨乃武、小白菜案件的发生给慈禧太后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找到了爱新觉罗满清皇族或者说朝廷,压制湘系军阀气焰的契机,之所以最后100多位官员顶戴花翎全部摘掉,永不续用,实际上有压制湘系军阀的功能。
案件大致情形:清末,余杭士子杨乃武应乡试中举,摆宴庆贺。房客葛小大妻毕秀姑颇有姿色,人称“小白菜”。她本是葛家童养媳,曾在杨家帮佣,与杨乃武早有情愫,碍于礼义名分,难成眷属,只得各自婚娶。余杭知县刘锡彤曾为滥收钱粮敛赃贪墨,被杨乃武联络士子上书举发,断了财路,心怀怨隙。他儿子刘子和用迷药奸污了毕秀姑,又把她丈夫葛小大毒死。刘锡彤为保住儿子性命和发泄私愤,便移花接木,把杨乃武骗至县衙,严刑逼供,以“谋夫夺妇”定拟,问成死罪。杨乃武和其胞姐杨淑英、妻子詹氏不服,屡屡上诉,历时二年,前后几十堂,皆因刘锡彤上下疏通贿赂,以致官官相护,依旧判定死罪,并详文刑部。詹氏也因上告失败而获罪被拘,幸同科举人汪士屏联合士绅上书刑部辨冤,刑部侍郎夏同善驳回详文,并请得谕旨命浙江三大宪会审。杨淑英为救弟弟,怀抱侄儿去省城探监,求秀姑据实翻供,毕秀姑深觉愧疚,当即应允。谁知浙江巡抚杨昌浚为保住自己面子和众多参审官员顶子,依仗拥兵边疆左宗棠之势,会同藩台、臬台蓄意抗命,不准毕秀姑翻供,复以“通奸谋命”定拟,上奏。杨昌浚此举激起浙江士绅公愤,杨淑英在他们支持下,至狱中让杨乃武写冤状,冒死赴京,滚钉板告状。光绪帝生父醇亲王痛恨杨昌浚蔑视朝廷,又怕各省督抚仿效,决意替杨乃武翻案,以示警饬。正当杨乃武看透黑暗吏治,与秀姑欲以鲜血、头颅祭告天下:“大清百姓盼望青天”之际,得到了醇亲王“大清有青天”的回答。出狱之日,杨乃武目击毕秀姑奉懿旨,被押解尼庵削发为僧,自己虽保住了命,却已一身伤残,几为废人,连举人功名也不准恢复,不禁黯然自问:“我这冤案是昭雪了么?大清真有青天么?……一曲冤歌传百年,长伴遗恨说青天?”
历史上的十大悬案有哪些?
泱泱华夏五千年历史,诞生了多少文明,产生了多少朝代。其中悬案多如牛毛,题主所说的应该是只对历史特别重要的悬案,或者说是大家比较熟悉,影响力比较大的悬案,选十个比较重要的悬案。
1、九鼎哪去了
大禹治水之后成为华夏部落首领,他把天下划分为九个州,用筑了九个鼎,每个鼎代表一个州。这九鼎也成为国家神器,一直传承到周朝。后来被秦穆公带到秦都,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被秦始皇弄到秦都咸阳。代表着国家神器的九鼎后来不知道去哪了,有说臣海里了,也有说陪葬在秦始皇陵寝了,下落终究是个谜。
2、老子出关到底去哪里了?
道祖老子李耳所著的五千言《道德经》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甚至在海外也有不小的影响力,其中的奥妙常人难以理解。史书记载老子西出函谷关的时候被令尹喜给拦下了,因为令尹喜知道老子是大才,十分恭敬的邀请老子留下一点指教才肯放行。老子起初是不愿意的,后来顶不住令尹喜软磨硬泡,只好洋洋洒洒的写下一片五千言的《道德经》。令尹喜大喜过望,如获至宝,视老子如恩师,跪拜给老子送行。后来老子再也没有记载了,据说是去了印度,也有说隐居了,总之不知去向。
3、和氏璧下落之谜
和氏璧是历史上最为传奇,名气最大的玉,和氏璧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最开始是是楚国人和氏发掘出来的,所以称称和氏之璧,荆就是楚国的代表,被楚国视为瑰宝,后面又被赵国所得。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说的就是这块玉。最后秦始皇统一天下用和氏璧做成传国玉玺,一直传到五代十国时期不知所踪。也有说法是藏族秦始皇陵寝了,具体去哪里了终究是个谜。
4、武则天无字碑之谜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承认的女皇帝,她是个褒贬不一的女强人。她是个权力欲望极强的女人,儿子就杀了两个,死在她手上的亲人就多达三十多人,李唐宗室更是数不胜数,她的皇位沾满了鲜血。但她的历史功绩又不可磨灭,所以对她的评价是两面性的。武则天大概也知道自己会被后人骂,所以临终前立了一块无字碑,功过是非让后人说去,其实这是十分明智的做法,这样做让后人对她的好感又多了一分,具体立无字碑什么目的只有武则天自己最清楚。
5、赵匡胤死亡之谜
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军阀混乱时代,统一了中原和南方,虽然比不上秦始皇和杨坚伟大,但也是一位风流人物。他“杯酒释兵权”又温和不流血的方式解除武将兵权,善待柴荣后人又被人称赞。大家比较在乎的还是他的死亡原因,毕竟才五十就突然暴毙。嫌疑最大的就是他弟弟赵光义了,因为当晚哥俩还一起喝酒到深夜,还弄出一个“斧声烛影”,当晚就驾崩了,赵光义第二天就继位了。多半认为是赵光义谋害了大哥,为了掩人耳目又弄了一个“金匮之盟”,让事情更加扑朔迷离,赵匡胤的死至今也是个谜。
6、《兰亭序》下落之谜
《兰亭序》是有着“书圣”之称的东晋王羲之所著,也是他的巅峰之作,更是书法界的瑰宝。《兰亭序》被誉为“千古第一行书”。只是找不到了,失传了上千年。据传唐太宗曾经想把《兰亭序》陪葬昭陵,也有说陪葬在武则天的乾陵,具体在哪里还是个谜。
7、太平天国宝藏之谜
太平天国运动是历史上一场浩大的农民起义,巅峰时期占据了半壁江山,一度给清政府造成极大的打击。太平天国跟清朝对峙十多年,最后在曾国藩、李鸿章等汉人将领的打击下,再加上太平天国内部矛盾下,终于土崩瓦解。随着太平天国的覆灭,巨额财富也不翼而飞,清军攻破南京城的时候挖地三尺也没有找到。
8、建文帝失踪之谜
建文帝朱允炆削藩之后,引起诸王恐慌,朱棣铤而走险起兵反抗,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反抗朝廷。经过四年的拉锯战,最后夺得皇位,建文帝一把大火把皇宫给烧了,最后还不见人死不见尸,朱棣用几十年时间也没找到。据说郑和下西洋也是为了找建文帝,还有说法建文帝出家为僧了,很多地方都有他的足记,具体是大火烧死了还是逃往海外,还是化妆成僧人隐居了,至今不明。
9、徐福下落之谜
秦始皇好长生不老之术,虽然上当多次依旧热衷于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徐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登场的。徐福几次出海无功而返,最后一次前往蓬莱仙岛寻找长生不老之药。还跟秦始皇要了五百童男童女,乘着大船,带着金银财宝和生活用品,前往蓬莱岛找神仙求长生不老药去了,最后秦始皇到驾崩也没有等到徐福回来。有传言去了冲绳,也可能去了什么岛屿,然后带着童男童女开发土地,本来就带着各种用品,粮食种子之类的,还有金银财宝。他们去开发土地了,具体怎么回事,至今也说不清楚。
10、秦始皇十二金人下落之谜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将天下兵器回收筑成十二个金人,放在咸阳宫前。《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之所以叫金人是因为全是金铜,颜色是黄色的,所以叫金人。十二个金人有大有小,最小的都有三十吨重,打的达到八十七吨重,铜在那个时候是贵重之物,具体去哪了也不知道。有可能天下大乱丢失了,也有可能被分解做成钱财或者兵器,更有传言陪葬秦始皇陵,到底去哪了至今也还是个谜。
像未解之谜还有非常多,比如杨贵妃下落之谜,西施下落之谜等等。
历史上的十大悬案有哪些?
中华上下五千年,悬案、疑案何其多,想从中选出“十大”实在难于登天。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悬案的标准不一样,选出来的自然不一样,小南只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啦,不知道有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呢。
一、老子出关之谜
二、西施生死之谜
三、徐福东渡之谜
四、秦始皇十二金人之谜
五、巴人王朝湮没之谜
六、武则天无字碑之谜
七、杨贵妃生死之谜
八、宋太祖暴死之谜
九、建文帝生死之谜
十、李自成生死之谜
历史上的十大悬案有哪些?
历史经过岁月的沉淀,本就扑朔迷离。毕竟谁都不曾经历其中,即便是穿越回去也未必了解其全部的来龙去脉。所以,历史留下的悬案谜团也是比比皆是,其中包括了帝王身世,名人归宿,文化秘密,神秘宝藏等,下面列举一些比较容易让人想到的悬案,不管正史,野史,仅供一阅。真相有待慢慢解开,但历史确实是值得思考的。也可参考《历史悬案》《千古疑案》等书籍。
1.秦始皇的身世之谜?
2.乾隆是满是汉?
3.老子去了哪里?
4.徐福真创建了日本吗?
5.建文帝流落何方?
6.雍正因何丧命?
7.古蜀文化怎样消亡?
8.成吉思汗陵的秘密?
9.秦始皇陵里究竟有啥?
10.太平天国宝藏之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