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只有200万人的立陶宛,是如何脱离了苏联50年的统治?

那么多年过去,我们回顾一个只有200万人立陶宛竟然可以逃离排名世界第二的苏联,从地理位置来说,立陶宛是被白俄罗斯和波兰、俄罗斯包围着,他们国家的面积是60000多平方千米。海岸线长才99公里,就这样的一个国家,可以摆脱苏联,真的不可思议。

立陶宛是一个比较艰辛的国家,国土面积太小,而且人口少,经济发展也不是特别好,所以在沙皇俄国了得到很多领土,立陶宛被苏联看上了,所以很多就被占领了面对苏联这钟庞然大物,立陶宛没有过多的挣扎。

但是在1917年,沙皇政府被推翻了,新苏联成立了,在一战的时候,苏联还没有那么强大,当时还是英国和法国的天下,英国还是日不落帝国,强大的海陆军,在海外有无数的殖民地,但是苏联在一战,被德国压着打,而苏联为了逃脱一战,把立陶宛割让给德国,在当时战败国,都是被签订个月,割让领土,所以立陶宛又易主了。

一战德国以失败收场,毕竟面对强大的英国和法国,德国还是不够干,而且英国的工业特别强大,主要是希特勒真正出场,德国战败后,苏联耍无赖,不承认之前签订的合约,但是给德国的领土收不回来了,所以立陶宛趁机宣布独立。

好景不长,希特勒带领纳碎党开始攻打英国和法国扶持起来的波兰,利用著名的闪电战术,攻破了波兰,而且法国很快沦陷投降了,而英国面对死亡骑士的德国,抽不开身,而这个时候苏联开始他们的领土扩张,所以立陶宛又被占领了,要求立陶宛加盟苏联,立陶宛因为实力问题,不得不低头,就像日本被美国打压一样,想逃逃不了。

二战之后,苏联和美国进入到冷战,但是苏联的经济已经大不如前了,经济增长是负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加盟的国家觉得看到了希望,在1989年,很多国家要求脱离苏联,已经苏联的经济已经带动不了他们,而且还要压榨他们,于是就有游行示威。

到了1990年,立陶宛强烈要求脱离苏联,但是被苏联通过经济制裁,但是立陶宛的百姓生活遇到问题,水电被苏联掐住了,最后只能妥协。但是苏联的经济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叶利钦接过戈尔巴乔夫的位置,在1991年9月6日,同意了几个加盟国脱离苏联,而立陶宛是其中一个,苏联正是解体。

仅只有200万人的立陶宛,是如何脱离了苏联50年的统治?

送安个榴莲吧!!!

仅只有200万人的立陶宛,是如何脱离了苏联50年的统治?

立陶宛面积6.53万平方公里,与拉脱维亚、白俄罗斯、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和波兰相邻,西濒波罗的海。人口287万(2016)。

它在波罗的海三国中主体民族比例最高,立陶宛人占人口的83.5%,波兰人占6.7%,俄罗斯人6.3%,白俄罗斯人占1.2%。居民中的90%信奉天主教,官方语言为立陶宛语,操斯拉夫语的波兰裔和俄罗斯裔不易听懂。

立陶宛人素以悠久的文字记载历史而自豪,重视教育。二战之前,他们基本生活在农村,苏联时期从农业跨入工业社会,目前70%以上的居民生活在城市。立陶宛人情绪洋溢,头脑机敏,富于尚武精神,较少波罗的海其他民族固有的德国式严谨。

该国族际关系相对稳定,但立陶宛人历史上对俄罗斯人和波兰人的“余恨”犹在,致力建设真正独立国家意味着“肃清”俄、波影响。1994年,立波友好条约明确双方互不谋求对方领土,此后的法律规定唯一官方语言和非立族住满10年方得公民身份,政府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关键部门排除外族,这都让波、俄人心存不满。

“立陶宛”波兰语原意是“多雨之地”,立陶宛语出典为“河水流动”。13世纪,立陶宛基本形成单一民族,1240年,部落首领建立陶宛公国,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13—14世纪,立陶宛大公国占有从波罗的海至黑海的大部分土地,成为欧洲最大的王国。1386年,立陶宛大公与波兰女王联姻。1569年,波兰—立陶宛联邦取代原两国联盟结构,成为单一不可分割的国家,它保有欧洲最大、最强国之一地位历两个世纪,波兰人占优势地位。17—18世纪,立陶宛与波兰一起衰落。1772、1793、1795年,俄、普、奥三次瓜分波—立,立陶宛大部分被俄国兼并,其余为普鲁士控制,自此从欧洲版图消失了一个多世纪。

1914年至1920年,沙俄、德国、苏俄、白俄、波兰军队轮番占领立陶宛,1918年2月16日(现为立国庆日)立宣告独立,两年多后才逐渐稳定。1920—1939年,维尔纽斯周边地区为波兰占领。

1940年,重归东方势力范围的立陶宛加盟苏联,次年至1944年,它又沦为纳碎德国占领区。1944年,苏军收复立陶宛。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立陶宛是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中分离势力的先锋,其领导人兰茨贝吉斯家族抗俄史迹显赫,曾祖父参加1863年起义,祖父在1918年建国中起重要作用,父亲曾任1941年反苏临时政府部长,在这据称出“料事如神预言家”的国度,他矢志“为我们的独立而战斗”。1990年3月,立陶宛宣布独立,次年2月,全民公决中90%赞成独立。同年9月6日,苏联正式承认该国地位。

立陶宛坚定“回归欧洲”,2004年加入北约、欧盟,2015年元旦,立陶宛跨入欧元区。从经济社会数据看,立2016年实现GDP427亿美元,三次产业占比为4%、45%和51%。立陶宛曾有“苏联硅谷”之称,拥有世界级生物技术、激光、通讯、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家,上千家IT公司占出口和GDP份额稳步增长,更大的潜能来自几所大学和学院的专业领域研究。

立陶宛人力求全方位独立,由于历史原因,其能源严重依赖俄罗斯,包括天然气的全部和石油的大半,加入欧盟而关闭伊格纳利纳核电站后,曾经核能利用达80%的立陶宛七成进口电力来自俄罗斯。乌克兰危机敲响其能源安全的警钟,2014年10月,一座名为“独立”的LNG终端浮动式储存装置落户立港口,它将接受来自挪威甚至中东的液化天然气,以摆脱对俄罗斯的单一依赖,代价是高昂成本和产品终端价格。

史学家发现波罗的海与巴尔干有共同之处,英语拼写均为“bal”前缀,都处在欧洲的十字路口,既是文化的传递者,又是更大、更强邻居争夺的牺牲品。立陶宛全国大大小小450个城堡,正是其纷纷扰扰历史的无声写照。

仅只有200万人的立陶宛,是如何脱离了苏联50年的统治?

立陶宛,波罗的海三小国之一;这个国家不大,但是“故事”挺多,比如在1240年就中那里成立了立陶宛大公国;

1569年立陶宛更是和波兰一起合并,成立了波兰立陶宛联邦, 也成了当时的欧洲强国之一;而且多年来一直与俄罗斯在北欧和东欧争夺那里的控制权。

俄罗斯在东欧逐渐崛起之后,立陶宛也慢慢成了沙俄帝国的附庸;最后被无情吞并;不过,“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

一战开始后,立陶宛时德国人占领;战后,立陶宛于1918年2月又一次宣布独立;,不过,在接下来的二战中,立陶宛第二次被苏联吞并;1940年,立陶宛成了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

1苏联解体后,庞大的联邦迅速土崩瓦解;各国加盟共和国分崩离析;1990年3月,立陶宛宣布脱离苏联再次宣布独立;可是当时的苏联直到1991年9月才承认立陶宛的独立。

从上述寥寥数语中,不难看出立陶宛从来都没有、也不是俄罗斯的领土;立陶宛和俄罗斯的历史文化语言也是风马牛不相及;

因此,尽管当时苏联借助二战时“大反攻”的机会,顺道“吞并”这个国家(还有波罗的海其它两个小国);

但是所谓强扭的瓜不甜”,一有机会,这些当年强行吞并的国家就会纷纷离开俄罗斯(苏联),加入到北约以及欧盟之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