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如果遇到特别大的暴风雨,那么躲在水下安全吗?
潜艇对于常见的暴风雨肯定是很安全,就算由于天气的恶劣引起的狂风大暴雨,对于比较大的核潜艇是毫无压力的,而人类最大的潜艇就是苏联的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排水量是8000多吨,潜艇是战场的一个战争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快点暴风雨,它还如何在水下给敌人致命的一击。
我们经常说海上霸主—航母,当遇见16级别的台风巨浪,浪高达到20多米的时候,那么航母就被大自然的厉害狠狠的拍打,就像以前在村里,那些蹲在学校门口的小混混,抢小学生拿钱那种,不给就在地上摩擦,所以说由于天气引起的台风,对海面上的东西杀伤力是巨大的,毁灭性的灾难一样,人类就犹如一叶扁州在飘荡着。在狂风暴雨的时候,对于军舰是灾难的,但是潜艇是非常喜欢追着台风走的, 因为在狂风暴雨的时候,可以减少暴露的概率,在台风去里面,水面上的军舰不能完全的穿透信号,因为台风的干扰性太强了,信息发送被拦截的信号也会减小,海上的台风就够军舰吃一壶了,所以在台风区的潜艇非常的安全,不仅仅可以避免了台风的影响,还有逃过敌人的检测。
曾经有军舰想叫板台风,后面都被打脸啪啪响了,狂妄的日本发生友鹤事件与第四舰队事件,在友鹤事件中,突然性的把一艘鱼雷艇折断,画面无比感人,让人看到大自然的可怕力量,而发生的第四军舰队事件,台风直接使多艘军舰机破,航空母舰也差点被击沉,掉到大海喂鱼了。1945年美国的哈尔西舰队完美偶遇了台风,战舰艇沉没或机破,就像稀烂的西瓜一样,见红了!!但是有一种海啸,是潜艇的噩梦一般,如果是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者海底地震产生,由于这种震动和对海里的破坏性,海底地形跟海水盐度等海洋水文地理发生了变化,那么非常容易出现因海水盐度变化险些坠崖的情况,潜艇潜着潜着,突然性的下坠感,就算及时的排水也是没有用,因为上下面水的密度比较小,就算排水,也会被上面的水压压着,所以说在海洋世界里,危急四伏,人类在深不见底的海洋世界,只是一只小鱼仔一样。
潜艇如果遇到特别大的暴风雨,那么躲在水下安全吗?
海面无风三尺浪,有风就是大浪,风雨交加就是巨浪,特别大的就属于“狂狼”。有没有比狂狼再大的呢?有,那就是飓风引起的“断头浪”。
如果海面升起的飓风,风速可达到每秒35米左右,飓风跟暴雨如影随形,足以形成高达20多米的狂狼。而“断头浪”则是飓风催生的,升级成了海啸。海啸的浪速最高可达800公里/小时,数千公里宽的大洋,眨眼的工夫就能穿越过去。飓风引起的波浪5、60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上长城"。在这种飓风掀起暴风雨面前,人类显得非常渺小,数万吨级的航母在这样的风浪面前也柔弱的像一片小树叶。
2018年9月10日,诺福克基地内的美国海军指挥官接到美国海军的舰队部队司令部的命令,要求该基地的所有舰艇进入A级战备状态,其中30艘舰艇奉命必须火速撤离!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俄罗斯要对这里进行核袭击,还是外星人要进攻美国?
全都不是,因为这里即将遭遇一场飓风袭击。在世界任何一个水域都大摇大摆的美国海军,为什么如此害怕飓风?因为美国海军在60多年前就有一个航母舰队在台风中心遇险,几艘驱逐舰沉没,几十艘军舰受损,近千人伤亡。连海上霸王航母都怕狂风巨浪,更甭说排水量万吨级的潜艇了。潜艇在水面上遭遇狂狼更是无助,恐怕直接就粉身碎骨了。
既然潜艇那么害怕大风大浪,那它是为什么还敢整天在海底工作呢?
因为一般来说大风浪的活动区域有限,多数时候都是局限在海面,海面上“地动山摇”的时候,水下面往往是非常平静。潜艇跟航母相比的最大优势就是潜艇能够下潜。
暴风也好,台风也罢,都是预兆,都是可以预测的。如果潜艇活动水域即将有恶劣天气,潜艇都会提前收到预警,一旦收到预警,那些水面上悠然自得的潜艇就会立刻下潜进行躲避。
因为那些在水面上气势汹汹、无恶不作的狂风巨浪影响范围仅限于海面100米以上,再往下它就无能为力。
现在的潜艇下潜深度都在300米左右,因此任它海面上再肆虐的狂风暴雨,对水下的潜艇都毫发无损。
这样说,潜艇是不是就无所畏惧了呢?那也不是。潜艇千不怕,万不怕,就怕海底闹鬼。海底闹什么鬼呢?地震。
海底假如发生地震,大量海水就会急速运动形成涡流,潜艇如果刚好在这个区域活动,那就会被席卷到海底身不由己、性命难保。
此外,潜艇还有一怕那就是内波。什么是内波呢?内波是一种水下波,是在海洋内部不同密度的水层间发生的一种波动,内波像海面波浪一样在水下比较普遍。如果潜艇不幸掉进了内波流,也会对潜艇本身造成损伤,甚至造成灭顶之灾。
1963年,美国大名鼎鼎的长尾鲨号核潜艇遭遇内波被吸了进去,葬身海底,艇上129人全都遇难。
我国潜艇也发生过类似事件。
2014年,中国南海舰队的潜艇372号正在额定的最深处进行巡航,突然被内波纠缠着往海洋深处拖,潜艇的动力舱都进水了,发动机不能工作,内部的管路受压爆裂,都拖到了水下450米的深处,超过了潜艇额定的下潜深度。幸好潜艇艇长沉着冷静,及时下令中组主压载水舱供气,放弃隐蔽性考虑全力保证潜艇安全。
五舱管路破裂导致进水的时候,艇长下令所有主压载水舱供气,这意味着潜艇将以最大速度上浮。经过快速排水,潜艇止住下降开始上浮。最后这场内波遭遇战有惊无险,不仅人安然无恙还保住了潜艇。
不过事后想想,还真是后怕。
潜艇如果遇到特别大的暴风雨,那么躲在水下安全吗?
特别大的暴风雨有多大?15级的飓风能够在墨西哥湾掀起30米高的浪,1958年美国阿拉斯加州因为地震引发的海啸,浪高接近500米,被人誉为杀人浪,如果人类的军舰在这么大的风浪中行进是否能够对抗大自然巨大的力量呢?还真有不怕死的!美国海军上将哈尔西在1944年和1945年曾经以大无畏的精神用近百艘战舰组成的庞大航母编队闯入两个名为“眼镜蛇”和“科尼”的台风中心硬刚,结果却被大自然生生的打脸了。结果让人很欣慰,三艘驱逐舰直接沉没,两艘航母险些GG,还有几十艘舰船不同程度受损,死亡超过800人,哈尔西也因此人送外号“台风将军”!(几乎倾覆的CVL-27兰利号轻型航母)(前甲板被吹断的CVL-27兰利号航母)(舰艏被浪拍断的CA-72号巡洋舰)
世界上最大的台风级核潜艇排水量不过2.5万吨,与航母体型相差甚远,所以如果遭遇12级以上台风袭击,形成的十米以上的大浪也足以将潜艇拍到变形甚至直接摔碎!(远处的为台风级核潜艇)
更别提强度和规模更大的海啸波了,1960年智利发生史上最大的9.5级超级地震,引发了浪高25米的巨型海啸,海浪从智利沿岸以700公里的时速扫荡整个太平洋,到达8000公里之外的日本沿岸时还有8米高的浪,像这种波浪如果潜艇仍在水面,那无异于自杀!那为什么潜艇对暴风雨一点都不害怕呢?因为潜艇可以下潜,在收到可能发生的恶劣天气预警后,处于浮航状态的的潜艇就会进行下潜多躲避。那这样做有没有效?当然有!海波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的横向波长可以宽至数千公里,但是纵向的波深却只有三倍波高左右,影响深度很难超过100米,所以海面看似风起浪涌,海底实则波澜不惊,现代潜艇的潜深大多在200米以上,在这个深度,海面不管是风吹雨打,潜艇自是巍然不动。那么潜艇怕什么呢?表面的风浪潜艇兴许不怕,但是如果发生海底地震,大量海水在海底倒流翻滚形成漩涡,潜艇如果处于这些地方,那么很可能被乱流裹挟翻滚卷入海底。潜艇还怕由于海水密度不同导致的海中断崖,这会使潜艇迅速的掉深,如果控制不住,掉入超过极限潜深的海底,最后可能就会被海水压力挤成一团废铁,最后艇毁人亡。(潜艇遇到海中断崖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潜艇如果遇到特别大的暴风雨,那么躲在水下安全吗?
问航母在海上遇到台风怎么办?那肯定不用说,航母如果在海上遇到台风肯定是撒丫子跑啊。毕竟航母你再牛逼也不可能和海面上的台风硬刚,毕竟在海面上17级的台风就能掀起十四五米高的巨浪。即便是再厉害的钢铁巨龙,从十四五米高的地方直接拍在海面上有可能会被拍的粉碎。就算船体没事,里面的船员也受不了。所以航母在海面上遇到大风大浪还是远离一点吧,或者是回港口避险去。
海面上的波浪主要是以横波形式向外传递能量。通过研究发现,波浪向下传递的能量和它的波浪的长度有关系。比如说海面引起巨浪,两个浪头之间的距离是50米。在水下1/9也就是5、6米的时候,波浪的威力是在水面上的一半儿。而在水下25米的时候,基本就感知不到波浪存在了。如果深入到水下50米,那里就是风平浪静。所以在大海中航行的潜艇如果遇到海面上刮起台风,潜艇完全可以潜到水底来躲避台风。各国潜艇的潜水深度一般都为300米左右。遇到大风大浪完全可以躲在水底。
在海洋里的潜艇并不怕海面上的波浪。它主要害怕的是海洋内波。海洋内波的产生原因,大部分是由于海洋里各种海底洋流暗流导致的海水的密度分布不均匀。大家都知道淡水和盐水产生的浮力不同。我们可以把一杯淡水和一杯盐水完全混合。但海洋那么大的地方不可能完全混合的。这就导致了在同一个海洋截面上,上方的海水密度和下方的海水密度并不相同。潜艇最害怕的是遇到这种情况。如果遇到下方的海水密度比上方的海水密度大,这一个倒是并不危险。遇到这种海洋状况潜艇会出现无法下潜的情况,就好像碰到一块铁板一样。而另一种情况就比较危急了。上方的海水比下方的海水密度要大,这种情况被称为水下断崖。如果潜艇遇到这种情况,会被直接吸向大海的深处。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超过了潜艇的最大下潜深度。这艘潜艇最后无疑会被海水的压力给压扁。
总的来说,潜艇并不害怕海面上的波浪,而是害怕海洋里面暗藏的危机。
潜艇如果遇到特别大的暴风雨,那么躲在水下安全吗?
潜艇作为一种能在水下航行的舰艇,依靠其水下航行时的隐蔽性,能够对敌人发起突然袭击。
宽阔大海,波涛汹涌,遇到暴风雨时,更是惊涛骇浪,无论多大的船只,在其面前都像一叶扁舟,弱不禁风。在暴风雨来临时,大海产生的巨浪可以轻松将一艘巨轮倾覆。海浪一起一落,高的地方像山峰一样教作波峰,低的地方像山谷一样叫波谷,波峰和波谷之间的垂直落差叫做波高,波高的高度越高,所蕴含的能量也就越大。据测算,波浪的蕴含的能量能达到,每平方米承受几吨到几十吨的力量,这个可想而知,所以一般船舶遇到暴风雨都是开到港湾里去躲避。但潜艇就不受这个的困扰,因为在海面以下一定的深度就是一个平静的世界。
波浪是沿海平面直线传播的,常常出现后浪追赶前浪的现象,两个波峰之间的距离叫做波长,这个波长可以拉的很长,这使得海浪可以传播得很远。但海浪在垂直方向上的传播,随着深度的增加迅速的衰减。据测算,海水深度增加波长的1/9,波高就减低一半。在深度等于半个波长的情况下,波高已不足原来的5%。在深度相当于波长的情况下,波高就为0。
因此一般在水下200米,海水就是很平静的了,受到海浪的影响就非常小了。所以任凭你海面惊涛骇浪,潜艇在海下依然稳如泰山。
潜艇如果遇到特别大的暴风雨,那么躲在水下安全吗?
潜艇不怕海面的风浪,最怕的是在海底潜行时遇到海中断崖和海洋内波。海面风浪的主要威力主要是风高浪大,而无论多高的海浪,在海面以下都是一番风平浪静,波澜不惊!假如海面生成20米高的海浪,大约对海面以下的影响只有10米。现代潜艇的话一般都具备潜深300米的能力,所以目前的海面风浪是无法伤到潜艇的,遇到风浪可以下潜。而海底断崖以及内波会将潜艇快速吸入深海。潜艇潜深一旦超过极限,水压将会把潜艇压爆,海面以下的海底环境才是对潜艇威胁最大的。
飓风威胁的只是水面以上的舰只,潜艇在遇到特别大的风浪的时候可以通过下潜躲避!风浪在大海中传播属于横波的范畴,也就是说其主要传导的方向是顺着海平面前进。这也就注定了风浪的威力主要是对水面之上的船只有威胁。如果浪高超过一定的高度,小船可能会直接被掀翻,而大船也并不能完全躲避风浪的危险。所以海面舰船在面临飓风或者恶劣海况天气时一般都会选择避风。我们经常在天气预报中看到某一海域的风浪预告就是为了给海面的船舶预警。
不过目前一般意义上,军舰的抗风浪等级一般是12级风力以下,9级海况以下。因为这两种气候条件下,浪高都有可能超过14米。这么高的浪如果对着小型军舰拍下来,会直接将船拍散架。或者14米以上的浪涌会直接将小舰掀翻。如果是稍大的军舰,可能浪涌不至于将船掀翻,但是大型舰船很可能在这么大的风浪面前失去动力。因为风浪太高,船体不沉没就意味着时不时的处于风口浪尖。等于浪将整条船都托起来了,舰船动力部分的螺旋桨会是不是的在水面上下变换,而且螺旋桨的桨叶也有被风浪击毁的危险。一旦在大浪中舰船失去动力,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很多同学肯定很好奇,大浪会对航母造成多大的危害。这么说吧,一旦航母遇到的风浪超过9级海况也是特别危险的,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遇上超级飓风。美国排水量在10万吨的超级航母倒是不至于被大风浪掀翻,但是可能在大风浪的连续击打下将船体的龙骨折断,这比一般的事故更严重。一般9级以上的风浪对五六万吨以下的船只的主要风险是掀翻或者使船体受损,而对大型舰船的风险则是折断船体的龙骨。毕竟大型舰船的自重太大了,在风口浪尖的时候前后几百米的长度会造成船体重心失稳。如果风浪持续时间足够长,船体龙骨的应力达到疲劳极限的话,被折断的风险还是很高的。
需要说明的是,浪高超过10米的话,对水面航行状态的潜艇已经具备了致命威胁。一般常规潜艇的船体直径都没有10米,一个浪头打下来的话,潜艇就面临着解体的风险。所以潜艇在遇到风浪的时候选择潜入海底规避基本上是唯一的选择。
海浪对海底的威胁深度是多少?潜艇在海底最怕的是遇到什么海况?飓风引发的海浪看上去风高浪急,海面上波涛汹涌。而海底的话因为海浪是纵向传播,对海底的影响较小。一般海浪对海底的影响也仅仅只有海浪本身高度的一半左右。一个50米高的大范围海浪可以从大洋的一端迅速地传导到另外一端。而对海底的影响最大也不会超过50米。也就是说,潜艇只要潜入到50米以下就是一片风平浪静。
但是潜入海底躲避的只是海面的风浪。一旦海底海况复杂,遇到情况的话,才是潜艇最难以应付的。一般潜艇最难应付的是海底内波,海中断崖。海底内波是海洋的自新行为,在海中突然升起一股向上的水流将深海中的营养物质带到浅海。水本身是一种流体,有上升就必然有下沉,而上升端的喷涌的同时意味着有另一个区域的海水在急速下沉。这就是海洋内波,海洋内波是一种纵向波,属于自上而下的传导方式。倘若潜艇处于海洋内波的下沉区域,那么潜艇很有可能会被吸入海底。如果潜艇不能迅速摆脱的话,基本上就会造成潜艇的沉没事故。
而海中断崖一般是海水的密度差引起的。大海之中的海水密度并不是均匀的。看似相邻的海水,就有可能具备不同的密度。如果潜艇驶入海底断崖的话,就会迅速地失去浮力快速下沉。目前在海底断崖中唯一逃出的是我国的一艘常规潜艇,有纪录的潜艇遇到海底断崖的事故中无一例外全部沉没,艇毁人亡。
海水密度差引起的密度变化分为几种情况,一种是横向的,也就是从密度高的区域到密度低的区域,而两个区域处于同一高度上。另一种是纵向的,也就是上下部分的密度高低不同。倘若潜艇在下沉的过程中,刚开始海水的密度大,而下沉到一定水域之后密度低,这时候潜艇就会进入快速下沉阶段,这是极其危险的。因为潜艇的浮力跟海水密度有很大的关系,这样的海底断崖对潜艇基本上就是死局,潜艇即便是全力上浮也不一定能上去,最终就会被海底断崖迅速的拉入海底。而如果潜艇从密度低的海水中下沉到密度高的海水中的话,则会遇到无法下沉的情况,这种情况的海中断崖对潜艇比较友好,只是下沉的速度慢了而已,并不会将潜艇拉入更深的水域。
而潜艇如果在海底前进过程中,遇到同一个高度上横向的海底断崖的话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密度低的海水区域驶入密度高的海水区域。这种情况下,潜艇如果不做任何处理的话,因为密度高浮力加大,潜艇会在前进过程中上浮。这种情况下潜艇不会沉没,只会上浮。而如果情况反过来的话,潜艇的浮力就会迅速减小。从密度高的海域驶进密度低的海域,潜艇前一分钟还在高密度海水中拥有大浮力,而低密度海水中浮力迅速减退甚至消失,以至于潜艇迅速失去浮力,这时候的潜艇有点像在陆地上向悬崖行驶的汽车一样,会直接坠入悬崖。海中断崖名字就由此而来!这样的话潜艇基本上也无法逃出来了。目前唯一逃出的我国372潜艇就曾遇到过这种海底断崖,潜艇几乎是瞬间由两百米潜深被拉近了海底400多米,潜艇很多的设备都被压爆。在潜艇快速下沉的一瞬间艇长王红理迅速命令启动一切上浮手段。这才避免了悲剧的发生。这也是目前唯一一例遇到海中断崖逃生的潜艇。
飓风诱发的大浪主要威胁的是海面的舰只,对大海中航行的潜艇基本上没有威胁。除非海浪是由海底火山或者板块运动引发的海啸。不过潜艇潜入海底也并非都是安全的。潜艇需要保障自己不遇到海底断崖或者海洋内波才行。大海是全世界最大的区域,也是人类目前探索最少的区域。大海作为生命的摇篮,发起威来还不是目前的人类可以对抗的。看上去人类已经可以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了,可是在大自然面前还是显得无比渺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