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占领法国时,法国有多窝囊?

法国战役中,德军凭借一手无解的闪击战术,打得西欧联军怀疑人生。不仅荷兰和比利时等低地国家迅速沦陷,法国北部的英法联军也是不堪一击。

当时古德里安和他的装甲兵团穿过阿登森林,让号称坚不可摧的“马奇诺防线”成了摆设。随后德军的钢铁猛兽肆无忌惮地驰骋在法国的平原上,而溃败的英法联军则是如丧家犬一般狼狈西逃。短短一个星期,德军便把法国北部给打穿,将几十万英法联军给赶到了敦刻尔克的沙滩上,并由此上演了那场二战史上著名的“大撤退(放水)”。

低地国家以及法国北部的惨败,让法国失去了大量的生力军、重要的工业基地以及盟友。尤其是英军在敦刻尔克撤退后,直接患上了恐德症,不愿再派一兵一卒驰援法国。这意味着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元气大伤的法国不仅要独自面对德国的压力,还得随时应付后方意大利的夹击,腹背受敌,胜算属实不大。

事实上出于一战的教训,法国人本就不太想打这场战争。

一战时的法国,被称作是“名义上的战胜国,实际上的战败国。”因为当年法国虽然战胜国,但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据统计,四年的欧洲大乱斗打下来,法国的伤亡人数总计超过500万,且基本都是青壮年。要知道当时法国的总人口都才4000万不到,这差不多是打没了整整一代人。所以当时的法国几乎家家带孝,遍地都是孤儿寡母。

除了人员伤亡惨重以外,法国的经济损失也很大。首先作为法国工业核心的北法地区,因为是主战场的缘故,大量的工业设施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法国的工业产能。其次法国的农业也因为劳动力的缺失而遭到荒废,农业向来发达的法国,甚至破天荒闹起了饥荒,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最后法国的国库也被消耗一空,原来靠着放高利贷投资积攒下的丰厚家底,要么是因为债主变对手而被直接赖掉,要么是因为战争需要而被变卖。

当然有付出也有收获,法国终究是战胜了宿敌德国,不仅洗刷了普法战争中的耻辱,更拿回了当年的荣耀,重回欧陆之巅。而凭借着欧陆霸主的优势,用不了多久,法国就能把这些战争的投入给赚回来。所以在战争刚结束那会儿,法国人依旧斗志昂扬,他们认为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美好的未来即将到来。

然而事与愿违,这时候作为昔日盟友的英国又开始在背后捅刀子。出于大陆均势的考虑,他们并不希望看到法国人在欧洲大陆上一家独大。所以他们在战争结束之后很快就站到了法国的对立面,开始搞起了“扶德抑法”的政策,以至于法国在一战之后的发展迟迟没能步入正轨,甚至再度被德国甩开,为后来法国战役的惨败埋下了伏笔。

这样的结局让法国人很难接受,自己打没了整整一代人,到头来却是在为他人做嫁衣。

这样的心理阴影,使得法国人在一战之后极其恐惧战争。而如今法军在前线的惨败,更是加深了他们的恐惧,而英国人故技重施般的再度将他们抛弃,也寒了许多人的心,厌战情绪愈发高涨。

在很多法国人看来,如果后面一直和德国死磕,最好的结果也无非就是一战重演。即使整个法国都被打烂,然后让英国人来摘桃子。与其自己拼命为他人做嫁衣,还不如早点退出这场游戏,让德国人去和英国人玩儿,自己说不定还能坐收渔利。

在这样的一种厌战思潮的影响下,法国人那本就不高的斗志无疑就彻底熄火了,再也无心抵抗。以至于自家的首都巴黎都被弄成了不设防的城市,让德军兵不血刃地拿下。而象征着法国意志的巴黎沦陷之后,法国人也索性躺平了。

1941年6月22日,曾经一战的法国英雄贝当,在贡比涅森林中代表法国和德国签订停战协议。此时距离法国战役开启,仅仅过去了6个星期。

二战中法国的光速投降,使得法兰西成为了二战的一个笑话,至今都还会被人拿出来时不时嘲讽一番。不过在当时的许多法国人看来,这似乎不算是什么不光彩的事情。一方面是因为前面提到的法国人本身就不愿打仗,另一方面则是德国人给他们开出条件相当“诱人”。

都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当时德国虽然打赢了法国,但对于彻底吞并法国还是没有太大把握。所以在停战谈判的时候,德国并没有逼得太紧,而是给出了诸多的优待。

比如德国划出了中立区,让法国政府保有五分之三的国土,给了贝当一个所谓的“独立王国”。另外法国本土的军队虽然被解散,但是维护殖民地利益的海军和一众殖民地军队却是保留了下来。甚至就连那些占领区,德国也承诺会在战后大部分返还。

德国人的“让步”,给了法国人以极大的“体面”,再加上自身本就急切的停战思潮,这让他们觉得投降也不是那么不可接受的事情,当时的贝当政府甚至将其视为光荣的停战,而不是耻辱的投降。

然而投降终究是窝囊的,所谓的“光荣”只是法国人的一厢情愿罢了。

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下,实力才是获得尊重的唯一手段。而对于法国这个在自己手下仅仅坚持了六个星期的战五渣,德国是打心底看不上。所谓的停战合作,只不过是为了减少伤亡而扔出的缓兵之计。等到法军放下武器,彻底失去威胁之后,德国人便凶相毕露了。

法国在投降之后,虽然名义上是和德国保持的“合作”关系,但实际上两国压根就不是什么平起平坐的合作伙伴。高高凌驾于法国之上的德国,将法国当做了自己的战争资源输血地,采取了各种手段掠夺资源。

首先法国人需要向德国人支付高额的占领费。所谓占领费,就是指驻扎在法国境内的德军开销,类似于保护费的意思。你把我家占了,还得让我给你交租金,这样的收费本身就很离谱。而且关键是这笔钱数量很大,开始规定的是每天4亿法郎,后来随着德国的摊子铺得越来越大,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大。他们对于法国人的收费也跟着水涨船高,涨到了每天5亿法郎。

为了尽可能多地找法国人要钱,他们甚至还搞出了预收的套路,明明一个月的时间,却要收取40天的占领费。

据统计,在整个占领期间,法国人总计向德国上交了7050亿法郎的占领费。其不仅仅是有现金,也包括贵金属、股票甚至一些实体的等价物。对于法国而言,占领费是纯支出,毫无回报收益可言,所以这极大地影响了法国的财政平衡,连老百姓的生活都跟着受影响。

更为恼火的是,德国人在拿到占领费之后,还会转头在法国把钱花掉。当时在货币金融方面,德国人随意调控货币汇率,让德国马克兑法国法郎,始终处在一个优势的地位。这样一来,德国人和法国人交易的时候,就能够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多的东西。

所以德国人凭借马克的优惠兑换率,可以在法国肆无忌惮地侵吞经济资源,从生活常用的商品,到工厂企业,甚至还有各种外汇和黄金,涉及范围相当的广。

当然这还不算完,德国还控制了法国的边界海关,将原本输往法国本土的大量殖民地资源给截留,然后为自己所用。就这样,法国人被德国人给一波接着一波的割韭菜,家底逐渐被掏空。

除了经济资源上的掠夺之外,德国人还在压榨法国的劳动力。二战期间因为战争的需要,德国大批的青壮年参军入伍,由此导致国内的劳动力匮乏。而停战之后的法国劳动力相对比较丰富,甚至还有着大量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这无疑是给德国提供了很好的资源。

最初征集法国的劳动力,德国人还是比较讲道理的,搞的是“志愿招募”的套路。简单来讲就是花钱招人,用就业的方式来完成劳动力的补充。虽说给出的薪水不多,但好歹也是走的志愿路线,算不上掠夺。

但是后来随着前线的战事吃紧,德国的劳动力缺口越来越大,德国就动起了歪心思。他们搞了一个“劳工替换”政策,让法国人用劳工去替换战俘。原本按照规定,3名劳工即可替换一名战俘,但实际上根本就达不到这个比例。因为对于德国人而言,战俘也是绝佳的劳动力,而且还不要钱。这么好的资源,他们可不愿意白白浪费。

所以所谓的“劳工替换”仅仅只是一个借口而已,其目的是为了征集到更多的法国劳工。更为关键的是,相比于此前的“志愿招募”,“劳工替换”是带有强制性的,不去都不行。在德国最疯狂的时候,如果有人逃避强制性劳动将会被枪毙。而即便是他跑了,他的家人也会受到连累,所有的男性家属将会代替他受刑。

在德国人强力手段下,法国有大量的青壮年被迫上岗,为德国劳动。据统计,在占领期间,德国从法国征集到的劳工数量多达96万人,这还不算法国的战俘。

事实上,这些都还是直接为德国服务的劳动力。如果算上那些被德国控制,或者是为德国生产的法国工厂和机构。那么整个法国为德国服务的劳动力,则是超过了350万人。如此庞大的人力资源,为德国创造了大量的财富,是德国维持战争的重要动力。但是对于法国而言,这些劳动力的流失,则是极大地拖累自身的经济运转。

所以经济掠夺也好,人力资源流失也罢,法国人都是非常吃亏的。而那个所谓独立自主的法国政府,只是德国人的傀儡,不仅不敢出手阻挡,还要帮着德国人压榨法国老百姓。为了让德国人有钱花,他们想尽办法收刮老百姓的财富,从股票证券到黄金首饰,都被他们当做占领费孝敬给了德国人。

为了给德国人招工,他们扯起大旗,用高额薪水,诱人奖金,甚至战俘回家这样的借口理由,号召法国的老百姓去给德国人卖力。

他们为了让德国人有饭吃,他们还不惜搞出配给制,让法国的老百姓饿肚子。以至于许多法国女人,仅仅是为了几个面包,就得去向德国人投怀送抱。

总而言之,在二战德国占领法国时,法国人过得很窝囊。但是没办法,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投降后的法国已经彻底失去了和德国对抗的资格。在德国人的枪口下,大部分的法国人都不敢反抗,只能是窝囊地活着。

二战德国占领法国时,法国有多窝囊?

二战时期法国光速投降,过得窝囊的怎么可能是德国纳粹?应该是法国全体军民过得十分窝囊,也让纳粹气焰更加嚣张。

1940年,法国和德国在二战仅仅对抗六周之后,法国就与德国在贡比涅进行了停战谈判。几天后,法国正式向德国投降。法国的投降之快让西欧各国以及美苏大跌眼镜,完全没有反应的时间。德国乘胜追击很快便吞并整个西欧,为德国向英国和苏联进攻铺平了道路。

那一直以来作为西方强国的法国为何在战争当中表现这么窝囊?

首先,二战爆发前,欧美国家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希望借德国之手侵略苏联。然而没想到自己却成为先被侵略的对象,以至于法国根本没有做好战争准备,这是法国战争表现窝囊的根本原因。

其次,脆弱的国防体系。法国国防力量的脆弱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法国资产阶级政府实行倒行逆施的自杀政策。法国的国防倒退不前,看似强大的法国其实就是一个一碰就倒的纸老虎。

最后,法国失败还有一些主观因素。比如法国主将对战争的误判,比利时投降的催化,其中最要命的是从上至下抗争情绪的低落。战争爆发第五天,英国首相主战派丘吉尔接到了法国总理的电话,说到:“我们被打败了”。惊讶之余,丘吉尔试图安慰法国总理,可是伤心欲绝的法国总理完全听不进去。极为不安的丘吉尔赶紧赶往飞往巴黎,发现法国政府已经打算逃跑。当确定法国军队毫无反抗的欲望,丘吉尔回忆到那是他一生最为震惊的时刻。低落的士气如瘟疫般蔓延,法军也难以组织像样的反抗。6月13日,法国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缴械投降。法国的民族气节在那个时候被敲打破碎。

二战当中,法国面对德军表现的极其窝囊,法国的窝囊行为客观增加德国嚣张气焰,加速二战的进程,加快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我每每想起中国抗战14年和法国6周而降,不禁高呼:中国壮哉!中国人民壮哉!

二战德国占领法国时,法国有多窝囊?

德国作为占领者,而法国作为被占领者,如果说德国占领军在法国还过得很窝囊,这显然是于情于理都说不通的。

法国作为二战前的世界第五大工业强国,但其所谓的欧洲第一陆军却是草草的从二战的舞台上退场,使其在于德国签订所谓的停战协议之后,其政府手中仍然还有几十万的军队,但手里有军队并不代表就能挺直腰杆做人,有的人被打断了脊梁,你就是给他再多的力量也是无济于事。所以在德国占领法国之后,虽然明面上法国仍又法国的维希政府管理,但这个所谓的政府,不过就是德国的一个“打工仔”,其存在的意义并不是说为法国人民撑腰,而是帮助德国管理被占领的法国。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那就是维希政府与德国的关系和那些殖民地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是一样的,其只是管着法国人,然后把法国的工业产出、农业产出等交给德国,支持德国的战争需要。而德国呢?什么都不需要做,就有源源不断的物资从法国运到德国,何乐而不为呢?甚至都不用去管理“傲娇”的法国人。

试想一下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德军在法国境内的待遇还是不错的,不像当年的侵华日军,被敌后战争搞得痛不欲生,法国并没有那样的大规模敌后抵抗组织,同时还不是英美轰炸的重要目标,相比起经常遭遇千机轰炸的德国本土驻军,法国占领军的日子并不会多难过。而且从法国刚解放的时候法国男人的出气对象和方式来看,其小日子恐怕过得还挺滋润。而之所以会有人觉得法国占领军过得很窝囊,可能是碍于法德双方还有个明面上的停战协议,而法国政府也依旧存在并且在运行,所以德国汉斯们在法国土地上也没法太过放肆。这里不是洗白德军,而是相比于占领的苏联领地,德国在法国的行为是要温和很多了,但如果就以德军烧杀抢虐的行为比在东欧地区少就德军在法国过得窝囊,那多少还是有些片面了。

德国军队在法国过得可能并不窝囊,但法国是真的过得窝囊。在被德军占领的日子里,法国就是德军完完全全的摇钱树,仅仅是1940年,德国就勒索到了351.8亿法郎的军费,第二年甚至增加到了1017.4亿法郎,所以说,究竟是谁过得窝囊呢?

二战德国占领法国时,法国有多窝囊?

贝当政府投降后,法国人民曾一度欢呼和平的到来,然而他们很快就发现,原本彬彬有礼的德军却逐渐露出了狰狞的面目。尽管停战协定并未涉及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省,但是德军还是于1940年8月兼并了这两个省。停战后,当难民们打算返回家园时,才发现返乡之路充满了艰难。德国人早已划定了一条“绿线”,将12个省囊括在内,形形成一个禁区。如果他们原先住在禁区以内,便不能回去。

直到1941年底,德军才允许禁区内的难民重返家园。当法国人回到已经处于德军占领下的家园时,却发现他们的行动受到了限制。如果他们想与留在“非占领区”的亲朋好友通信,只能用一种统一规格的明信片,即臭名昭著的“区间明信片”。

德国将工业区划为占领区,把贫穷的农业区留给了维希政府。工厂里加班加点为德军生产物资,留给法国人的却是物资匮乏和饥饿。一切都实行配给制,德军将法国人的生存物资压缩到了最低点。人们只能凭票购买食物,而且面包越来越黑;连冬天生火取暖的煤也得不到保障;因为缺少汽油,巴黎的街头很少见到汽车,电车也早就停驶了,马车和自行车重新成为了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

法国人民醒悟过来了,原来他们渴望的和平只是一个幻影!他们纷纷奋起反抗,为得到解放而努力奋斗。当时,无论是在纳粹德国控制的占领区,还是维希政府统治的自由区,都存在着抗德地下组织。当通过电台收听到戴高乐的讲话时,许多人都为之潸然落泪。更有不少法国人冒着生命危险,偷渡海峡,投奔戴高乐。因此,当戴高乐派人潜回国内,组织情报收集工作时,得到了人民的热烈支持和拥戴。

法国国内的抵抗斗争逐渐形成规模,成立了“保卫法国”、“解放南方”和“自由射手”等组织。1942年1月,戴高乐任命前埃尔·罗亚尔省省长让·穆兰为全权代表,回到国内将各抵抗组织统一起来。同年七月,“自由法国”改称为“战斗法国”。在穆兰的努力下,南北方的抵抗组织走向统一,并承认戴高乐的领导地位。穆兰于次年6月被捕,受尽酷刑后被处决。但是在他被捕前一个月组建的“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已经将全国的抵抗组织有效地联系统一起来了。

二战德国占领法国时,法国有多窝囊?

二战时,德国占领军在法国窝囊?丝语真不知道这是说的哪家子话!

欢迎你来到丝语悟空问答,我是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油茶历史丝语,相信油茶也有历史的丝语期待你的【关注】,我们一起探秘历史,分享知识,分享美。

说句实在话,刚开始的时候,丝语还真以为是自己看错了或听错了,心里有种强盗闯入了别人家里,该吃的饭了,该喝的喝了,该拿的也拿了,最后还说自己委屈的味道。我们姑且不论德国占领军有没有遭到来自法国的抵抗,有没有受到来自于法国的不“公平”待遇,仅就德国军事进入法国,占领巴黎的行为而言就是彻头彻尾的侵略,就是彻头彻尾的强盗行径,他们就没有资格说什么委屈与窝囊,而旁的人要说德国占领军窝囊,那就更不可理喻,不是分不清是非,就是故意颠倒黑白了。

让我们来看看当时的情况吧:1940年5月10日,德国军队在进攻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同时,突然向英法盟军发起攻击,并迅速进入和占领巴黎,导致法国政府旋即垮台和分裂,6月21日,贝当的维希法国政府向德国提出休战和停战协定。

根据停战协定,法国被分为“占领区”和“自由区”两部分。占领区占全国领土60%,由德国直接占领。尽管表面上看法国仍然保留着在占领区的一切行政机构,管理权似乎也属于法国,可是,德国占领军在占领区拥有完全自由权,而且巨额的占领费还得由法国政府支付。可以说,当时的法国几乎成了德国军队的物资和军费补给站,仅仅1940年,德国就从法国“拿”走了351.8亿法郎军费,第二年更是猛然增加到1017.4亿法郎。

如果这样在法国要吃有吃,要喝有喝,想拿有拿的德国占领军那也叫窝囊,也叫憋屈,那就真的是不可理喻,是分不清是非,故意颠倒黑白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好说?

二战德国占领法国时,法国有多窝囊?

你问的应该是法国人有多窝囊吧。

德国占领法国之后,法国的投降政府还是存在的,法国人民一方面接受法国投降政府的管辖,以方便还要接受德国的军管。

要接受两方面的管辖,而且一方还是占领军,是可以为所欲为的存在,法国人民的苦难就可想而知了!

食物定量供给凭票领取,粮食能够吃到,但是不能吃饱,怕你吃饱了造反。

稍微奢侈一点的食品和油就得限额:半个月两三个鸡蛋,三盎司油、两盎司黄油,勉强能不饿死吧!

要想吃点好的,就得去黑市买,鸡蛋论个卖,一个四五十美分,黄油十几美元一磅,法郎不收……

晚上有宵禁,要是夜不归宿一般不是抓取做苦力,就是直接枪毙,完全看军警的心情。

要想吃菜得自己去郊区买,当然价格肯定也不便宜。

石油是战略资源,不可能让你开车的,没有关系的人,出门就得靠走,有车也是白搭。

德国军人在街上就是为所欲为的存在,法国妇女可是被祸害的不清,二战结束后,德军在法国留下了数以十万级的私生子。

可以把他想成放大版的上海,有人在发财,有人在丧命,有人在反抗,有人在当法奸,反正各种乱就是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