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罗斯福的一场骗局改变了二战历史?
珍珠港事件是骗局?罗斯福对此表示很冤枉。
关于珍珠港事件的阴谋论,一直以来都没停过。一般只要是谈及二战阴谋论,必然绕不过这道坎儿。
在许多人看来,珍珠港事件其实是罗斯福与美军高层自导自演的一场苦肉计。罗斯福其实早就知道日军会偷袭珍珠港,但他却并没有提前预警和做出防御准备,眼睁睁地看着珍珠港被炸,大半个太平洋舰队被摧毁。而罗斯福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通过珍珠港事件来点燃民众的战争热情,从而让美国参与到二战中去。
众所周知,美国乃是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对日宣战的。而在此之前,美国对于二战,还依旧是保持的一个中立态度。
当时的美国,孤立主义盛行,大部分民众都不希望自己国家卷入到战争中去。
比如在1940年9月底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不希望美国不要卷入欧洲战争的调查对象占比高达83%。而在此时的大西洋彼岸,英国正在遭受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处境堪忧。美国作为英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与移民国家,于情于理都该拉一把。
但从这个调查结果来看,美国的民众对于英国似乎不太同情。想想美国对于同宗同源的英国都是如此态度,更不用说太平洋对岸的亚洲了。
事实上,他们会这么想也很正常。虽说当时的战争已经趋于全球化,卷入了许多的国家和人口。但是,其范围基本还是被限制在欧亚大陆以及环地中海区域,并没有波及到美国,而短时间内也没有蔓延过来的风险。
大家如果打开地图就能发现,美国的地理位置绝佳。其身处北美大陆,和欧洲隔着一个大西洋,和亚洲隔着一个太平洋,在远离欧亚大陆的同时,也远离了战火。欧亚大陆所发生的种种事件,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而且事不关己,自然也就可以高高挂起。
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美国不仅不用遭受战争之苦,反而还能趁机获利。毕竟战争的消耗极大,英法也好,德日也罢,都需要大量的武器装备和物资原料支撑。而美国作为当时的全球头号工业强国,则是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供应商的任务。他给英国人造武器,修军舰;给日本人卖石油,送香蕉,生意红火得不得了。
简单来讲就是,这场战争不仅没有给美国带来损失,还让美国发了一笔不小的横财。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美国人自然就更加不愿意卷入战争了。放着好好的安稳日子不过,非要去搅浑水。赢了还好说,输了可就亏大了。
事实上,在一战的时候,美国就吃过类似的亏。当时的欧洲也跟现在差不多,被战乱摧残得不成样子。美国总统威尔逊认为这是美国崛起的大好时机,于是便带着数十万大军登陆欧洲,给予了同盟国以最后一击。
原本威尔逊是想通过这波操作,把美国带出北美,使其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顶尖大国,和英法一同掌管战后的世界秩序。然而谁知道,英法两国在巴黎和会上搅结一气,联手排挤美国。遭受了一波社会毒打的威尔逊这时候才明白,什么叫做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之前需要美国出力的时候,自然是百般讨好,一口一个小甜甜;如今尘埃落地,无需再战,那便是牛夫人了。
最终,美国在巴黎和会上什么好处都没捞着,可以说是无功而返。但那些因为战争而丧命的美国士兵们,却永远也回不来了。
一战的吃力不讨好,让美国民众彻底寒了心。他们再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大洋彼岸,去参加一场和自己国家毫无关系的战争。
众所周知,民意不可违,尤其是在美国。毕竟美国的那些政客们,是需要依靠选票吃饭的,即便是罗斯福这位四朝总统也不敢。
所以这边民意调查结果刚出炉没多久,大概是1940年10月底的样子。正在波士顿为自己第三个总统任期,进行竞选造势演说的罗斯福总统,就公开承诺:
我要告诉你们这些父母,我自己一再重复说过的诺言:你们的孩子不会被派上外国的战场。
但承诺归承诺,就罗斯福总统个人,或者说他背后的美国政府而言,他们是希望参战的。因为他们更具长远的战略眼光,对于当时的形势有着比普通人更加清晰地知道。他们知道美国不可能完全孤立于战争之外,参战乃是迟早的事情。毕竟唇亡齿寒,如果不出手阻止德日等国的扩张,任其发展,美国将孤掌难鸣。
另外,对于当时的美国而言,这又是一次当救世主的难得机遇。想想在世界动荡,人类面临存亡危机的关键时刻,由美国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拯救人类于水火之中,那该是多么大的功劳。如果此行成功,美国的声望必将攀升至顶峰,把英法等一众老牌列强给远远甩在身后。
换句话讲,当年威尔逊总统没能完成的事情,或许将会在罗斯福手中实现。这对于当时的罗斯福政府而言,无疑是极大的吸引力。
当然,最为现实的原因还是英国。虽说按照民意,美国是不用管英国的。但按照“利益”,英国却不能不管。没办法,英国在当时乃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为了筹备物资抵挡德国进攻,英国在美国疯狂扫货,各种下订单,养活了不少的美国商人。要是英国倒了,这些人可就得喝西北风去了。
总而言之,英美在当时其实已经被绑在了一起。但凡是英国有难,美国就必须得出手相帮。
不过帮的方式有很多种,物资支持也好,经济援助也罢,那都是不错的选择,不一定非要通过直接参与战争的方式进行。尤其是在这种行为得不到民众支持的情况下。
简单来讲就是,罗斯福和美国政府如果想要参加战争,那就必须要得到民众的支持,至少得有一个理由或者借口,这样才算得上师出有名。而日本偷袭珍珠港,则恰好给了美国一个参战的理由。
毕竟你日本都跑这么远来打我了,我能不还手吗?
所以珍珠港事件,表面上看是日本成功算计老美,给予美军太平洋舰队以重创。实际上却是罗斯福请君入瓮,用珍珠港做饵,引日本人上钩。
没办法,纵观整个珍珠港事件,美方除了动机“合理”之外,表现出来的疑点也属实有点多,容易给人脑补推理的空间。
比如在情报方面,明明日军将会偷袭珍珠港的军事情报就摆在那里,美军高层却选择视而不见。
通常我们认为日军针对珍珠港的偷袭行动,是在一个绝对隐秘的环境中完成的。也就是在行动开始前,美军应该是处于一个完全不知情的状态。因为只有这样做,日军才能够保证偷袭行动的成功。但事实上,日军并没有做到,他们在行动之前,已经暴露出了许多蛛丝马迹。
早在1941年的1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计划才刚刚出炉。美国驻日大使格鲁就得到了这份情报,并将其汇报了相关的情报机构,但美军对此不以为然。
而从1941年的9月份开始,美军情报部门又多次截获日方发往夏威夷的电报,内容大都是在询问珍珠港美军舰队的相关情报,比如在泊舰只的舰名、数量、装备、停泊位置、进出港时间、官兵休假时间等等。其实从这时候起,日方对于珍珠港的企图就比较明显了,但美军对此依旧无动于衷。
而到了1941年12月3日,也就是珍珠港被炸的4天前。中方情报人员池步洲截获了一份日方发给驻美大使的密电,并且成功破译。池步洲结合密电内容以及日方这几个月以来的反常动向,敏锐地推断出珍珠港要出事儿。于是他赶紧将情报上报,并由中方情报部门通知美方。可惜,美军依旧不为所动。
在我们现在看来,美军这样的举动,属实有些反常。故此成为了珍珠港事件“阴谋论”的一大有力证据。
另外,除了对情报视而不见以外,美军太平洋舰队的操作也挺迷的。
1941年12月7日,也就是珍珠港被炸的当天,美军太平洋舰队的3艘航母全都没在港内停泊,因此而逃过一劫,美军太平洋舰队也不至于全军覆没。这对于美军而言,无疑是不幸中的万幸了,甚至可以说是救命的操作。
要知道后来的太平洋战争中,美军就是依靠这3艘航母,与日本强大的联合舰队周旋。尤其是在中途岛之战中,美军航母发挥出色,帮助美军一锤定音,扭转了战局。想想要是当时美军的这3艘航母也停在珍珠港内,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从这个结果来看,美军似乎就是故意把这3艘航母调离,从而为后续的战争做准备。
总而言之,从正常角度来看,珍珠港事件似乎是疑点重重,有着诸多不合理之处。但当我们以“阴谋论”的角度去看这件事的时候,一切都解释得通了。
按照“阴谋论”的逻辑,珍珠港事件的剧本应该是这样的:
德国横扫西欧之后,英国岌岌可危,开始向美国呼救。美国想要参战,但苦于民意,无法出兵,只能通过一些经济手段予以支持。比如给盟国提供贷款和物资援助,对德日进行资源禁运和经济制裁。
日本因为本土资源匮乏,在遭到美国的禁运制裁之后,难以为继,于是想要铤而走险,对美国动手。为此,日本军方制定了偷袭珍珠港的作战计划。
罗斯福在得知这一情报之后,并没有告知珍珠港驻军,而是决定将计就计,放任日军偷袭成功。家门口挨打的屈辱,无疑是激起了美国民众的战争热情。然后罗斯福便趁热打铁,以珍珠港被炸为借口,对日宣战。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看未必。
珍珠港事件的损失很大,有数十艘军舰被毁,2000多名战士丧生,基本上大半个太平洋舰队都没了。如果罗斯福仅仅只是想要得到一个对日宣战的借口,那么这付出的代价也未免太大了,完全没那个必要。如果罗斯福和美军高层事先知情,他们完全可以做出相应的安排,将损失降到最低。
当然,你可以说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政客就是那么的冷血无情。但这只是推论,并不能作为证据。
而关于前面所提到的诸多疑点,其实是能够拿出合理解释的。
首先关于情报方面的疏忽,其实是一个比较正常的现象。因为情报是需要分析判断的,对于当时的美国情报部门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要知道早在1940年8月,美国就开启了对日本的资源禁运,并且冻结了其银行资产。日本因此和美国交恶,私底下小动作不断,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趋势。
而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关于日本的军事情报必然会越来越多。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方面确实是有截获破译到诸多密电,矛头直指珍珠港。但与此同时,他们还会收到更多指向其他地方的情报,比如澳大利亚、菲律宾等等。相比于让日军横渡3500多海里,跨越半个太平洋来打珍珠港,显然打这些地方要更为现实。
所以,单凭几份儿情报,压根儿就不会让他们相信珍珠港会被袭击,除非亲眼所见。
至于航母出港这事儿,那就是纯属巧合了。三艘航母中,除了在圣地亚哥基地维修的萨拉托加号以外,企业号与列克星顿号都是在外执行正常的巡航任务。
再者而言,即便美国人是有意保存实力,那也不应该是保航母啊。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大舰巨炮依旧还是海军建设的主流思想,所以战列舰才是舰队作战主力,而航母则是担当辅助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太平洋舰队的航母需要在外巡航,而战列舰却停在基地休息。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在珍珠港挨炸当天,太平洋舰队的主力战列舰全部停在珍珠港,结果惨遭一锅端。如果这也能被说成是美军故意为之的话,那我就得有必要怀疑他们的智商了。
所以,总的来说,关于珍珠港事件是苦肉计的说法,其实不太靠谱。至少从当前的披露的各种史实资料来看,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珍珠港事件是苦肉计。
为什么说罗斯福的一场骗局改变了二战历史?
珍珠港事件确实改变了历史,美国参战宣告了日本法西斯丧钟的敲响,但这绝不是一场骗局!对“骗局说”最热衷、最欣喜若狂的,恰恰是珍珠港事件的发动者日本人自己。
1、真实的珍珠港事件
1941年12月7日,日本军队出动6艘航母和350余架飞机在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的带领下,偷袭美国在太平洋夏威夷瓦胡岛上的重要海军基地珍珠港,在两个小时内炸沉炸伤美军舰艇40余艘,炸毁飞机200多架,导致2402名美军阵亡和1282人受伤。美军主力战舰『亚利桑纳』号被炸弹击中沉没,舰上1177名将士全部殉难。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第二天宣布这一天为国耻日,并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珍珠港事件对美国的打击是巨大的,太平洋舰队几已被打缺打残,主力战舰的被击沉击伤,海军精锐人员的惨痛伤亡,不惟太平洋的制海权丧失(直到中途岛海战后美军夺回),而且带给美国人民的心理创痛绵延至今。2、为什么会有珍珠港事件是“骗局说”流行一时?
长久以来有一种阴谋论,也就是骗局说,即珍珠港事件是美国一手策划,自导自演的闹剧,其目的是为了让美国有一个参加二战的借口。
这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骗局说”最初形成是美国政党争斗的结果。 1944年,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杜威挑战希望第四次连任总统的罗斯福。为了达到制造竞选议题公开抨击罗斯福的目的,杜威想要借题发挥,利用种种巧合因素和美国政府在珍珠港事件上的失误引导舆论,最终出于对日战事的大局考量,所谓“罗斯福阴谋”的议题并未成为总统竞选的议题。随之在战后,美国国会立即设立了珍珠港事件联合调查委员会,经过近一年的调查,得出结论,罗斯福及其高级幕僚并未“欺骗、挑衅、煽动、引诱或胁迫日本”偷袭珍珠港。二是美国的制度因素,让媒体、公民“怀疑一切”成为质疑权威的自由利器。不幸的是,关于珍珠港事件又一次躺枪,许多阴谋论人士和历史修正主义学者纷纷著书立说,提出自己的观点。如在《珍珠港的出卖》一书中认为,美国情报人员破译了日本代号”Z作战“的海军密码。但罗斯福故意扣押不发,使珍珠港守军一直蒙在鼓里,罗斯福拼命想把美国拖入战争,为的是让美国从孤立主义到国际主义的转变。美国史专家查尔斯·比尔德和著名作家约翰·托兰等人分析认为:面对国内浓厚的孤立主义情绪,具有远见卓识的罗斯福总统和他的高级幕僚们为了使美国在纳粹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全面征服欧亚大陆之前投入战争,上演了这出“苦肉计”。同时,为了减少损失,他又将3艘航空母舰调出了珍珠港,并通过秘密渠道不露声色地运去大批医护人员和急救物资。以上这些美国人“自揭家丑”的种种附会引言说法,常常言之凿凿,却最终查无实据,但却给了“阴谋论”、“骗局说”以推泼助澜的作用。三是日本人的如获至宝。多年来,一些日本人至死不悔为日本军国主义鸣冤叫屈。一些日本人始终坚持认为珍珠港事件完全是一桩特大阴谋,他们坚信这样一种说法:美国人为了参加二战,故意诱导日本人发动珍珠港事件!美国《洞察》杂志2011年夏天刊出的一篇文章耸人听闻,竟然说是潜伏在罗斯福总统身边的苏联间谍故意制造了珍珠港事件,从而将美国拖入战争。这篇报道让日本媒体如获至宝,似乎一下子就找到了珍珠港事件是阴谋,日本反而是战争受害者的依据!对于美国人“自揭家丑”的行为,更有部分日本人表现出了特殊的兴趣,一些所谓专家、学者更是对此大肆渲染,旁征博引,《大东亚战争全史》的作者服部卓四郎和《偷袭珍珠港前的365天》的作者实松让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均在自己的著述中称美国人事先知道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企图,暗示日本是在美国人“诱惑”下被迫发动了珍珠港事件。他们的目的无非是通过这种说法,把发动太平洋战争的责任推到美国人身上,以解脱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罪恶。3、“骗局说”实则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国际翻版
关于珍珠港事件的几个巧合因素,如“破获密电”、“医护人员发放大量用品”、“三艘航母恰好不在港内”等等附会之说,实际情况则是:“破获密电”确实有,但仅仅是对日本战争动向的了解,至于预知日本偷袭珍珠港这样精确的情报更是无稽之谈;“医护人员发放大量用品”,也是在美国政府防备战争的正常范围,是在获知日本“南下战略”动向的军方应有举措。至于“三艘航母不在港内”则纯属巧合,因为当时属于太平洋舰队的3艘航母各有行动,“萨拉托加”号正在美国本土维修,“列克星顿”号三天前出海给中途岛运送飞机,“企业”号则早在11月28日出海为威克岛运送飞机,按计划应在12月7日前返回珍珠港,但因为在海上遭遇风暴延误躲过一劫,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实际更让人对“骗局说”的事后诸葛亮感慨万端,因为那是一个“巨舰大炮”的年代——人们推崇的是战列舰,日本“大和号”的横空出世就是象征。航母的作用正是在二战中逐渐为人们所认知,这样“未卜先知”的航母躲开论就成为笑谈。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偷袭珍珠港这一改变二战进程的重大事件也便被人利用。应该说,珍珠港事件是日本军国主义妄图实现疯狂梦想的必然之举,加诸给美国人民的伤痛无以复加,美国参战有早有晚顺理成章,完全没有必要以如此巨大的牺牲换来一个参战理由。美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是巨大的,中美人民共克时艰对抗强敌的努力是巨大的,用献血凝成的友谊也是有目共睹。
我们要铭记历史,千万不要让历史虚无主义蒙蔽了双眼……
为什么说罗斯福的一场骗局改变了二战历史?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类似于罗斯福阴谋论、骗局说、诱导说、苦肉计就很盛行。这明显是一个自我设想的谣言,但很多人由于不具备历史常识,竟然信以为真。
日军代价与美军损失1941年12月7日清晨,由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指挥,规模巨大的偷袭运动来临,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轰炸美军基地夏威夷珍珠港,各类穿甲炸弹和鱼雷铺天盖地,在90分钟内就结束了两次轰炸。
日本前后动用了441架飞机,6艘航空母舰,556枚炸弹,鱼雷40枚,达100多吨。剧烈的攻击势头下,日军仅仅只折损了29架飞机、70架被击伤、200多名士兵、55名飞行员以及6艘袖珍潜艇,几乎是一次完美的偷袭行动。
而美军则阵亡了2403人,受伤1250人,战列舰8艘中的4艘被击沉,内华达号战列舰搁浅,其余都遭受重创,6艘巡洋舰和3艘驱逐舰被击伤,188架飞机被击毁,光亚利桑那号沉没时就有上千人死亡,场面非常凄惨。
夏威夷岛上和其他基地诸如受损的建筑、大小船只和基础设施不计其数。事发突然,美军仓促进行自卫,岛上高射炮反应迟钝直至6分钟后,才零星反击,但于事无补。
珍珠港事件基本摧毁了美国在太平洋的前期部署,消息传开世界震惊。
日本南下与美国应对1939年,诺门坎日军试探性进攻被苏联朱可夫率部打败之后,北上的策略严重受阻,南下已经无疑。
日本充分估计到了与美国交战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1940年9月,德意日签订了轴心国同盟,是为了应对采取南下战略之后孤军作战的弊端。1941年7月,美国下令冻结日本的资产和石油禁运,矛盾彻底白热化。
珍珠港袭击后,日本正式向美国宣战,发出通牒。同时,作为同盟国的德国纳粹和意大利也向美国宣战,表明同盟之意。美国当然是迅速回应,总统罗斯福发表了国耻日演讲,自称这是活在耻辱中的一天,宣布加入二战。
随后,签署了对日本帝国的正式宣战声明,太平洋战争爆发,增加了国际形势的变量,标志着二战达到了最大规模,改变了世界格局。
为何会争论不断?日本的突然袭击宣战和美国的应对宣战,德意两国的加入,前后不过一周多时间。罗斯福有没有提前收到情报和是否毫无战斗准备是争论的焦点。
根据美国的档案卷宗,确实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军频繁调动,似乎有迹象表明得到了消息,先是将一些战斗机分散到偏远的小机场,调走了位于珍珠港内的航母,而留在主机场的飞机则摆放整齐。并调派大量的医药物资和医护人员到基地。军方在袭击前一天通知取消第二天的休假,进行战备值班。
最能表现出美国强大工业制造能力的,还在于袭击结束后,美军以惊人的速度将击沉的加利福尼亚号、西弗吉尼亚号等军舰打捞出水,短时间内修理好,进行了改装,恢复了战斗力。
实际上,珍珠港偷袭的目标还有一个就是占领东南亚,在偷袭珍珠港之前的48分钟,日军就在马来半岛东北端登陆,试图获取运输通道,储备后继资源,击败了英国的防线。
结语我们在评判历史事件时,不能如果仅仅用有限的资料和现代的价值来考量。如果考虑不到当时的国际情境和行为逻辑,很难得出恰当的结论。
实际上,美国没有必要用极大的代价来选择参战,如何选择在于利益,没有必要如何实施苦肉计。回到历史的现场,那些争议即使一时间不能全部解决,但也无伤对于整体格局的判断,那就是美军不得不加入二战。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为什么说罗斯福的一场骗局改变了二战历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世界形势风云幻化,战争的走向充满了未知。欧洲战场上,英国人在苦苦支撑,前苏联也被德军坦克碾压的千疮百孔。在太平洋战场上,中国人们抱着必胜的决心进入持久的抵抗当中,而其他小国则被日军蹂躏的不成样子。似乎全世界的人民进入了慢慢长夜,看不到黎明的曙光。
真是不做死就不会死,日本人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突然发动了对美国的军事进攻,让这个超然于世外的大国也参与了进来,战争的天枰一下子倾倒在和平的一侧,这就是珍珠港事件。其实关于珍珠港事件,后人们解说颇多,为什么罗斯福非要等着日本人偷袭珍珠港成功后才发表声明,难道美国政府提前就没有得到一点点信息吗?
其实在日本成功偷袭珍珠港之前,世界各强国、甚至连当时的中国也都提前知道了这一消息,都对美国发去了警告信息,但美国人为何没有一点点防范之心呢?个人觉得这似乎是罗斯福的一个骗局,用来欺骗美国人参与到世界大战当中来,进而维护世界的和平。
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国内政治上孤立主义盛行,这些人觉得美国本土远离欧亚大陆、远离德日,不愿意趟其他各国战争的泥潭。但作为一个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罗斯福深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道理,而且这还是关于世界和平的大事。为了使美国人参战,罗斯福估计巴不得德日赶紧给自己找点事情。正好,日本人蓄谋着要偷袭珍珠港,凭借美国当时强大的实力岂能不提前知道。但罗斯福领导下的美国政府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让日本人得逞,然后借机打击国内孤立主义势力,让美国参战成为可能。(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
为什么说罗斯福的一场骗局改变了二战历史?
我是兵说,我来回答!
这里所说的骗局应该指的是珍珠港事件。很多人推测,这是罗斯福故意给予日本一个挑起战争的机会,从而好让美国参与战争。当时日本欲意偷袭珍珠港的情报,已经被中国情报人员侦破,并交付给了美国,然而美国方面却不太重视。在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时候,美国太平洋舰队的3艘航母刚好都不在港内,纷纷出海训练。这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为什么会有这样神奇的巧合?
在当时美国国内,盛行孤立主义,也就是他们奉行的“中立主义”。当时战争主要集中在欧洲战场和亚洲战场,美国远远避开了战争。因此,美国国内很多人认为战争与他们无关,好好生活赚钱不好吗?但是作为美国总统的罗斯福不这样认为,他判断美国迟早会被拖入战争。
无论珍珠港事件是不是罗斯福制造的骗局,我们都应该看到美国的加入确实极大地改变了二战进程。美国的加入,最直接的影响便是中国战场。美国参战后,日本再也不能专心对付中国,还得分出大部分的力量去对抗美国。美国的加入,使得整个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得到了空前增强,大批美国军事援助飞往了世界各地。美军也奔赴各战场,与其它国家一同抗击轴心国。可以说美国的加入,使得二战结束的时间大大提前了!
原创不易点个赞,喜欢“兵说”的朋友们关注一下吧,更多好文为你奉上!
为什么说罗斯福的一场骗局改变了二战历史?
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军港被炸得惨不忍睹。在偷袭之前,我地下党和军统就早就截获情报,转告了美军方。
美军方太高傲,瞧不起东方的情报,竟将之束之一阁。惨剧发生后,美方高层才惊叹东方的谍报水平之高。
罗斯福之前是坚定的主战派,但在国内二院中是处于少数派。珍珠港事件在美国掀起了抗战热潮,罗斯福反法西斯的主张得以通过。
因此,不是罗斯福明知日本将偷袭珍珠港,故意让日本来轰炸,来换取出兵的条件。实在是美军自恃技术先进,根本不相信中国情报之可靠,加上周末,有关人员没有及时向上汇报,延误了防范,大意失珍珠港。
美军绝对不会想到日本会玩悄悄地进城,打枪的不要,长途跋涉偷袭珍珠港。而日本战略部不遵守日德密约,在东方夹击苏联,而是自以为只要瘫痪美国军港,就可以在太平洋占据先机,称霸亚洲和美洲,让德国去占领欧洲。
而日本假设偷袭彻底,不但毁了军舰,而且烧毁造船厂,将给美国带来灭顶之灾。而罗斯福不会给日本以可乘之机,开国际玩笑,甚至毁了自己一世英名。
因此,罗斯福和美国决策者,断不可能让日本胡作非为,故意暴露目标让日本轰炸。这是不可能的壮士断腕,更不会是一场世纪大骗局。都是事后诸葛亮,故弄玄虚而已。
连希特勒都为之咆哮如雷:"日本是个大傻瓜,猪头帅,活活断送法西斯的一盘好局"。
结果,苏联反败为胜,美国加大码力生产更多军舰,给了日本致命一击。罗斯福也因此成为二战最大赢家,成为了联合国主要发起国发起人
,而中国由于抗日有功及送情报之功,而一跃而为五常之国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