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夺了周家的天下,周世宗柴荣七个儿子结局如何?
柴郡主啊😄。儿子,不敢封吧?养虎为患哪?没研究过。
赵匡胤夺了周家的天下,周世宗柴荣七个儿子结局如何?
谢小蜜邀
1.世宗之子
周世宗柴荣的前三个儿子都死于后汉之手,跟宋太祖赵匡胤没关系
周显德六年(959年)六月,“癸巳,上殂。甲午,宣遗诏,命梁王宗训即皇帝位,生七年矣”。~《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四.后周纪五
柴荣死的时候,在世最长的儿子柴宗训即位,时年七岁
八月庚寅,“立皇弟宗让为曹王,更名熙让;熙谨为纪王,熙诲为蕲王”。~《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四.后周纪五
柴宗训以下分别是熙让、熙谨、熙诲,熙让在显德六年六月癸未柴荣封宗训为梁王时,一并被封为燕王,领左骁卫上将军
柴宗训即位后,给三个弟弟都封了王
2.实锤
乾德二年(964年)冬十月,周纪王熙谨卒,世宗之第三子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
乾德二年,冬十月戊申,周纪王熙谨薨。辍视朝。~《宋史》卷一.太祖一
毫无疑问,纪王熙谨死于乾德二年,享年十岁左右。在太祖本纪中还是以礼相待,用诸侯王之死“薨”相称,其他人可没那么大胆子,称周纪王之死为“卒”
开宝六年(973年)三月,乙卯朔,房州言周郑王殂,上素服发丧,辍视朝十日,命还葬庆陵之侧,曰顺陵,谥曰恭帝。~《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四
开宝六年三月乙卯朔,周郑王殂于房州,上素服发哀,辍朝十日,谥曰恭帝,命还葬庆陵之侧,陵曰顺陵。~《宋史》卷三.太祖三
赵匡胤受禅后,降封七岁的柴宗训为郑王,房州安置
房州当时未经开发,“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因“其固高陵,如有房屋”而得名,四面环山,中间河谷断陷,在风水上是所谓的“困龙局”。武则天曾经把儿子唐中宗李显贬到房州;后来赵匡胤的弟弟秦王赵廷美也被赵匡胤的弟弟太宗赵光义安置到房州
柴宗训死的时候,满打满算享年二十一岁
3.疑似.熙诲
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所终。~《旧五代史》周书十三.宗室二
正史中没有关于曹王熙让和蕲王熙诲下落的记载,但南宋人王铚的笔记提供了一条线索
艺祖初自陈桥推戴入城,周恭帝即衣白(衤阑),乘轿子出居天清寺……艺祖与诸将同入内,六宮迎拜,有二小儿囗角者,宫人抱之亦拜,询之,乃世宗之二子,纪王、蕲王也。(上)顾诸将曰:“此复何待”?左右即提去。
柴宗训禅位后离开皇宫住进了寺庙,赵匡胤便兴冲冲地带着一干手下去参观自己的新居,却看到柴荣的两个儿子还住在皇宫里,赵匡胤觉得大煞风景,便命人把这两个小孩处理一下
惟潘美在后以手掐殿柱,低头不语。艺祖云:“汝以为不可耶”?美对曰:“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艺祖即命追还,以一人赐美,美即收之以为子,而艺祖后亦不复问。
诸将中只有潘美使劲掐着柱子低头不说话,赵匡胤便问他处理掉这两个小孩有问题吗?潘美说,陛下说没问题就没问题,只是我觉得于心不安罢了。赵匡胤便让人追还了两个小孩,把其中一个送给了潘美
其后名“惟正”者是也。每供三代,惟以美为父,而不及其他。故独此房不与美子孙连名。
这个孩子被改名为“潘惟正”,虽然名义上只说是潘美的后人,但后来潘惟正这一房并不与潘美的其他子孙录入同谱
名“夙”者,乃其(惟正)后也。夙为文官,子孙亦然。夙有才,为名帅,其英明有自云。
潘惟正有个儿子叫潘夙,很有才干……王铚在这里特别说到,潘惟正一房人特别出色的原因在于“英明有自”
~《默记》卷上
与《宋史》比对一下
子惟德至宮苑使,惟固西上阁门使,惟正西京作坊使,惟清祟仪使……
惟吉,美从子。累资为天雄军驻泊使。虽连戚里,能以礼法自饬,扬历中外,人咸称其勤敏云。~《宋史》卷二百五十八.潘美传
《默记》说潘美的从子(干儿子)叫潘惟正,《宋史》中说叫潘惟吉;
《默记》在四库全书中归类为小说家言,《宋史》是正史之一;王铚可能会记错,史官有墓志、行状等史料可供佐证。如果潘美的确收养了柴荣的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孩子后来应该叫潘惟吉,潘惟吉后来成家立业,自然不是早夭的纪王熙谨,而是周蕲王熙诲
4.讹
东阳《囗卢村志》记载,潘美抱养纪王熙谨,卢琰抱养蕲王熙诲
前面说过,熙谨的下落有明确记载,早夭。无论《宋史》、《长编》、《默记》,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卢琰抱养过任何人,因为
卢琰,太平兴国八年进士举,解褐历城主簿。历大理评事,知安吉县。三迁太常丞、通判并州。至道中,就加太常博士。咸平二年,选为开封府判官……(大中祥符)六年,卒,年五十九。~《宋史》卷三百七.卢琰
卢琰是太宗朝进士,他没有资格跟着太祖去皇宫一日游
卢琰死于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即公元1013年,享年59,换算过来,卢琰生于954年。再换算过来,建隆元年(960年)春正月,赵匡胤受禅时卢琰5岁多,估计他暂时还没有能力收养一个跟他差不多大的孩子
5.结束
周世宗柴荣在世的四个儿子中,老大恭帝宗训二十一岁死于房州;老三纪王熙谨早夭于开封;老四蕲王熙诲被潘美收养,改名潘惟吉;老二曹王熙让不知所踪
6.臆.测
赵匡胤“黄袍加身”除王彦升杀了后周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一家外,没有太多流血记载,熙让死于乱军的可能性几乎没有,那么,他到哪里去了?
假设1.如果把王铚《默记》中的纪王熙谨换成曹王熙让:赵匡胤命人处理熙让和熙诲,听了潘美的话又命人追还,有可能处理的人手脚麻利……所以只有一个孩子被收养的记载
假设2.赵匡胤入宫看到的两个小孩就如《默记》所记是纪王熙谨和蕲王熙诲,曹王熙让已经失踪。最大的可能就是忠于后周的人为保柴家骨血,听说兵变就领着熙让出了宫,隐居民间……当然,这可能是一个小说看多了之后的美好愿望
假设3.王彦升杀韩通一家被描写为“擅杀”,事实证明当时唯一想武力反抗也唯一有实力进行武力反抗的就是韩通,不得不佩服这个“擅杀”的确“擅”得妙极。那么,会不会有人也“擅”杀了年龄略小于柴宗训,和柴宗训一起被柴荣封王的熙让呢……
赵匡胤夺了周家的天下,周世宗柴荣七个儿子结局如何?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后周世宗柴荣病逝之后,趁着朝中皇帝年幼,皇权不稳的时候,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取了后周的江山,建立了北宋王朝。
赵匡胤在兵变之初,曾经想过杀掉甚至杀尽后周皇室,以确保自己的皇位稳固,但是他也明白地意识到自己所有的亲信,都曾经是周世宗柴荣重用、信赖的将领,对周世宗都怀有刻骨铭心的感恩之心,如果进行屠杀,势必会危及自己的皇位。
赵匡胤兵变时,柴荣的七个儿子中,当时有四个在世;柴荣的长子柴宗谊、次子柴宗诚、三子柴宗諴都被后汉隐帝刘承佑所杀,后来郭威、柴荣起兵造反推翻了刘承佑,夺取了皇位,刘承佑杀了郭威和柴荣的家小,导致郭威绝后,郭威在临终前只好将皇位传给了柴荣。
柴荣的第四子是后周恭帝柴宗训,七岁的小皇帝继位不到一年就将皇位禅让给了赵匡胤,赵匡胤也学当年的曹丕对待刘协,善待这个小皇帝,封他为郑王,迁往房州居住,做个快乐的王爷,赵匡胤和柴荣是结拜的兄弟,没有当年柴荣的提携便没有赵匡胤的今天,因此赵匡胤还赐给柴氏“丹书铁券”保证柴氏子孙永享富贵。
柴荣的第五子叫柴宗让,被封为曹王,兵变时柴宗让的娘家人宁氏见势不妙,将他偷偷的带出宫外,,为了逃避赵匡胤的迫害,将柴宗让改姓宁,改名熙让,隐姓埋名,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一直活到宋真宗时才去世,时年53岁。
柴荣的第六子叫祡熙瑾,被封为纪王,兵变时也只是个幼童,有人提议将他杀掉,大将潘美看在柴荣对他不薄,不忍心加害,赵匡胤就将祡熙瑾交由潘美抚养,潘美将他改名为潘惟吉,收为养子,后来潘惟吉进入仕途,造福一方百姓,于公元1010年去世。
柴荣的第七子叫柴熙诲,被封为蕲王,兵变时还是吃奶的婴儿,在赵匡胤的授意下,将柴熙诲交由大将卢琰收养,卢琰将柴熙诲改名卢璇,待其成年后,又把自己的女儿卢锦嫁给了他,卢璇一直陪同卢琰在浙江隐居,因此浙江一带的卢氏子孙好多为其后人。
后周虽然丢失了天下,却换来永世的富贵,以足矣。
柴荣去世之前,将幼主托负给赵匡胤,但是赵匡胤趁机夺了人家的江山,这在当时看来是非常不地道的,他黄袍加身之后,对满朝文武并没有加害之意,对幼主也非常善待,因此他赢得了天下人的理解,并无多少人反对,如果当时赵匡胤大开杀戒,将柴氏后人杀掉,势必引起天下人的反对,那些大将也会效仿自己,那么大宋也会成为一个短命政权,因此赵匡胤善待柴荣后人是明智之举。
赵匡胤夺了周家的天下,周世宗柴荣七个儿子结局如何?
首先,那些说什么柴郡主的大约都是智障——不仅历史上从来没有过柴郡主,而且就算有,人家也是女的,和柴荣的儿子们有什么关系?
有关柴荣的儿子们的后续事件,我们可以参考《旧五代史》:
世宗子七人,长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皆不知其母为谁氏,宜哥与其二皆为汉诛。四子柴宗训:皇朝开宝六年春,崩于房陵。今上闻之震恸,发哀成服于便殿,百僚进名奉慰,寻遣中使监护其丧。曹王宗(熙)让,世宗子,显德六年封。纪王熙谨,世宗子,显德六年封,皇朝乾德二年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做了后周恭帝的柴宗训,本来是老四,因为他的三个哥哥被后汉皇帝给杀了才成为太子,在开宝六年去世。而他的三个弟弟——柴熙让、柴熙谨和柴熙诲,则全部都不知所踪。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赵匡胤夺了周家的天下,周世宗柴荣七个儿子结局如何?
大家都知道的柴郡主,就是柴荣之后!陈桥兵变后周世宗也就是柴荣的儿子被迫把皇位禅让给赵匡胤!赵颁布圣旨优待柴家母子,特发丹书铁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免死金牌!但没几年就挂了,是不是赵家所为就不得而知了,其余柴家子弟下场都不怎么好,周世宗的哥哥都被后汉所杀,两个弟弟都被人收养改名换姓,其中一个义父叫做潘美
赵匡胤夺了周家的天下,周世宗柴荣七个儿子结局如何?
都是人民的天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