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一个师团有多少人?为什么采用这种编制?
日军一个师团最多能有3万人,按照《亮剑》里面钱伯钧的话说,这样一个日军师团,抵得上李云龙二十个独立团。放到咱们这边来,妥妥的军一级编制,谁碰上了都头疼!
在抗战时期日军里面,师团是一个出境率颇高的词,在各大会战中,总是能经常听到这两个字。比如臭名昭著的熊本师团,在司令官谷寿夫的带领下,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再比如板垣征四郎率领的第五师团,在华北战场上,可以说是日军的急先锋,曾一度攻占太原。
一般来讲,日军师团所拥有的战斗力都是十分强悍的。在中国战场上,面对日军的一个师团,我方往往需要派出五六个师,甚至更多的兵力,才在战力上相当。而且即便如此,也是败多胜少。
比如在太原会战中,我方投入了6个集团军,下辖52个师旅单位,面对日军的四个半师团,鏖战近两月的时间,最终还是以太原沦陷,我军撤退而结束。
而在淞沪会战中,我方出动148个师和62个旅,对阵日军的8个多师团,浴血拼杀三个月,最后的结果还是上海沦陷。
即便是取得大捷的台儿庄战役中,我方面对日军的两个师团,也是出动近六倍的兵力,
那么问题来了,日军师团的战斗力为何如此之强悍?
这其实还是军队编制和装备水平上的差距。
首先,师团乃是旧日本军队序列中,级别最高的固定作战单位。虽然在旧日本军队中,也经常会出现比师团更高级别的单位,如臭名昭著的关东军,山下奉文横扫东南亚的二十五军等等。但这些单位的作战组成,都不是固定的,随时都在调动。
比如前面提到的第五师团,之前是隶属于华北派遣军,后来又被调到了关东军,再往后则是回到本土,归属大本营统辖,最后又被送到了东南亚,先后隶属于山下奉文的第25军、百武晴吉的第17军。
其次,大家要搞清楚一点,日军的师团既不是师,也不是团,而是日军所特有的一个作战单位。其特点是兵员众多,兵种齐全,具备独立进行大规模战役的能力。
一个日军的常设师团,也就是咱们常说的甲种师团,通常人员满编大概在2.8万人左右。当然了,其实际兵力通常会根据作战需求而发生改变,有的师团可能要少一点,而有的师团又可能要多一点,大致是在2.5万到3万人这个区间内浮动。
很明显,如果单从兵力上来讲,日军师团就要远超我方一般的师级单位。要知道,当时中方军队里面兵员配额最为整齐的整理师,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德械师,满编人数也才1.4万人。也就是说,人家一个甲种师团,光人数上就能抵两个德械师。
事实上,这还是理想状态下的配置。
由于抗战爆发时,关于德械师的“整理”还没完成,导致许多的德械师都处在一个人员装备不齐的情况。计划中的六十个德械师,能有够按照计划正常满编的不足三分之一,甚至于有的师还只存在于计划中。
中央军尚且如此,其他的杂牌部队就更不用说了。对于大部分的地方军队而言,一个正常编制的师级单位,往往能有个六七千人就很不错了,这和日军师团更是没法比。甚至于我方的一个军,都没一个日军师团来的人多。所以,我们通常都不会把日军的师团当做是师级单位,而是当成军一级的作战单位。至于日军作战序列中级别更高的军级单位,则更像是我方的集团军了。
事实上,大编制单位在旧日本军队里面是很常见的,不仅仅是存在于师团这一级中。比如日军的旅团、联队、大队等等这些部队,其实都是走的这一路线。虽说面对日军的各级作战单位,我们通常会用旅、团、营去与一一对应。但实际上,双方是有着很大差距的。
比如日军的一个步兵联队,通常的满编兵力是3800人。而当时我方的一个主力团,即便是德械师的配置,也不会超过3000人。大部分的团级单位,其实能有个两千人就不错了。如果是碰上李云龙刚接手独立团那会儿,就一千多人的规模,三个独立团还抵不上人家一个联队。
当然了,日军师团的编制优势不仅仅是体现在人数上,更在于体系的健全。作为日军序列中最大的独立作战单位,日军师团的编制体系是相当健全的,基本包含了当时陆军作战时的所有兵种。
一个日军甲种师团,往往会下辖有四个步兵联队,还有4个特科联队,即一个炮兵联队、一个骑兵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以及一个辎重兵联队。此外,师团还配备了直属的野战医院、病马厂、兵器勤务队、通信队等等诸多的辅助军种。甚至于有几个师团,还配属了战车联队,拥有一定的装甲部队。
别看日军的坦克战车不咋样,和德国苏联的这些比起来完全就是薄皮小豆丁,放到欧洲战场上就是妥妥的活棺材。但是在中国战场上,面对普遍缺乏反坦克火力的中方军队,那就是一个刀枪不入的铁王八了,极其麻烦。
从部队结构来看,日军的甲种师团可以说是做到了面面俱到,自身具备很强的独立作战能力。在航空部队的配合下,往往一个师团,就有能力发起一场局部战役。即便是没有其他部队的配合协同,也能很好的发挥出战斗力。
当然了,日军师团的战斗力强悍,还有着装备方面的原因。抗战时期,日本凭借工业实力方面的优势,得到了装备水平的领先。
当时日本有着完备的军工体系,小到步枪子弹,大到坦克飞机,甚至于军舰航母这些动辄千吨,乃至数万吨的庞然大物,人家都能自己造。
而反观当时的中国,因为工业基础的落后,军工水平是相当的低下,能自己造个中正式就已经是非常不错了,大部分武器装备都还得是靠进口。如果说光是进口武器也就算了,关键咱们还没钱,进口的武器根本无法满足军队需要。
像马克沁、捷克造这些好东西,那都是少数的主力部队才能用上。一般的地方杂牌部队,很多都还背着老套筒呢!双方的装备水平,完全都不是一个级别。
这意味着日军将能够拥有更加强大的火力。
一般来讲,一个日军甲种师团,能装备一百多门各型火炮。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是驮马制师团还好一点,毕竟人家主要是侧重于山地作战。因为地形条件所限,马匹不方便驮载大型装备行军,所以装备的火炮口径都不大,大都是以山炮和步兵炮为主,很难有超过100毫米口径的。
但如果是碰上了挽马制师团,那可就难打了。要知道人家是偏向于平原作战或者城市攻坚的,要的就是重火力压制。所以,挽马制师团往往会配备大口径的火炮,比如12门120毫米口径的榴弹炮,甚至于那些配备了战车联队额师团,还会有坦克战车出场。这个火力水平和攻坚能力,可是一下就上去了。
此外,日军一个师团还装备有400多挺轻重机枪,平均下来,差不多六七十个人就有一挺。
当然了,日军的装备水平当时的世界上并不算突出。如果是把日军放到欧洲战场上,这点儿装备水平根本就是不值一提。要知道人家德军一个1.7万余人普通步兵师,就能够装备三百余门各型火炮,差不多是日军师团的三倍。其中口径在一百毫米以上火炮,至少都有50门。甚至于人家还有150毫米榴弹炮这样的大杀器。
至于机枪的话,人家一个师都能装备六七百挺,火力水平比日军不是高了一星半点儿。
但是在亚洲,尤其是中国战场上,日军的装备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当时咱们最为精锐的德械师,火炮数量差不多有60余门。主要包括师直属炮兵营的75毫米山炮12门,各团直属迫击炮连的82毫米迫击炮24门和20毫米机关炮24门。此外还有几门高射炮和战防跑。
表面上看,这个火力水平其实不算太差,但这是在理想状态下。除了少数的几个王牌师以外,大部分的所谓德械师连师直属的炮兵营都配不齐,至于高射炮这些东西,那更是想都不要想。
德械师的装备水平尚且如此,其他部队就更不用说了。像李云龙这样的,如果逮着一门九二式步兵炮,估计比中了五百万大奖还开心。即便是打平安县城的时候,全团上下近万人的规模,能拖出来个意大利炮其实就已经算是开挂了。
最为关键的是,由于咱们的工业底子薄弱,自己无法独立生产这些装备。所以许多的好装备,打坏了就没了,根本就来不及补充。随着战场上的消耗损坏,许多前期装备精良的部队,达到中途也不得不开始用老装备了,这无疑是加大了双方的火力差距。
所以,武器装备上的巨大差距,完全就可以弥补日军师团在人数上的劣势。如果在配合日军的空中、后勤等优势,正面打起来,我们自然是很吃亏的。
所以,总结来讲,日军之所以喜欢搞师团这种大编制部队,其实主要还是为了方便作战。更多的兵力和兵种,即意味着更加强大的火力和更加完善的后勤力量,在战场上自然会占据更大的优势,尤其是在中国战场,面对火力和后勤都普遍落后的中方军队。
日军一个师团有多少人?为什么采用这种编制?
日军一个师团有多少人?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你问的应该是二战时候的日军的一个师团,而不是现在日本自卫队的,因为现在日本自卫队没有师团编制。 二战时的日本陆军是以师作为战略单位,每师大约1.8万人,其中步兵约1.2万人,其他兵种约6千人左右。 日军的一个师团,最开始是仿制德国一个师的编制,约1.8万人左右。但是后来随着战事的变化,作了多次改动,有的扩大,有的缩小,分为很多等级。 一、甲类师团:下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骑、炮、镏各一联队,共8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8200人。 二、乙类师团:在甲种师团的标准上压缩了骑兵联队,改为大队(个别不设骑兵)。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炮、镏各一联队,共7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4400人。 三、丙类师团:由混合旅团扩编,辖3个步兵联队,工、炮各一联队,一般有5个联队,加上师团部的非战斗人员约15500人。 四、丁类师团:也是由混合旅团扩编,只辖3个步兵联队,其他兵种只有大队或中队编制,约11000人。由于机动灵活,主要用于扫荡八路军的华北根据地。 五、独立混成旅团:与师团一样是独立的战略单位,一般有2-3个步兵联队,其他兵种的人数比丁种师团还少,大约有6000-8000人。承担辅助的战略任务。 1937年以前,日本全国只有20个师团,1-20师团的是老部队,后来多数成为甲种师团,每师团番号的数字加100,即101-120的师团分别是他们的预备役师团,编制与老师团完全相同,但是由于后期马匹不足,多数建成乙种师团,也是战斗力很强的部队。
日军一个师团有多少人?为什么采用这种编制?
经过这么多年的抗日神剧的洗礼,看着剧中我军战士轻松杀死一个又一个鬼子,不由得都拍手称快。然而这样的电视剧不仅是对真实历史的歪曲,更是对为了抗战胜利、保家卫国而付出了鲜血甚至是生命的先烈们的不敬。真实历史上的抗日战争,通常是在我敌双方在5比1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势均力敌,而在万家岭大捷中,国军十余万人包围了日军的106师团打算全歼之,可最后依然还是让日军跑了。那么日军的师团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作战单位,竟然拥有如此强悍的作战能力呢?。今天小祁就和大家聊一聊二战的日军师团。
(二战日军师团)
二战中的日军编制是一个奇葩,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的编制,日军的编制从高到低依次为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分队,需要注意的是师团就是二战日本陆军的最高固定编制,而我们说熟知的“军”则属于战役级别的作战单位,不是常设单位。
对于日军的师团人数,不可一概而论。那是因为同样是师团,日军又分出了个三六九等。分别为甲种师团、乙种师团、丙种师团、丁种师团。
这四种师团在火力配置和装备上都存在差异,也承担着不同的作战任务。
甲种师团(挽马师团)这是二战日本陆军的主力作战部队,也是日军的常备军最早设置于1886年。这样的师团在七七事变前一共有十七个,番号分别为近卫师团、第1师团-第12师团、第14师团、第16师团、第19师团、第20师团。(二战日军的战车)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番号并非理解的近卫师团加上1到16师团,因为之前日本进行过裁军,而13、15、17、18四个师团因为作战不力而被裁撤,因此形成了这样的并非连续的主力作战部队番号。
甲种师团下辖2个旅团(每个旅团又下辖2个步兵联队),加上工兵、骑兵、炮兵、运输等4个联队,一共是8个联队,再加上师团、旅团的非战斗人员一共有28200人。在实际作战时,日军还会给各师团配属特种兵或者补充战斗人员,这种情况下一个师团的人数可以达到4万人以上!在人员上几乎可以和国民党的集团军抗比较。
(二战日军的炮兵)
而甲种师团的火力配置也是最高的,这里以第3师团为例。第三师团下辖的两个旅团,也就是4个步兵联队就装备24门步兵炮、96挺重机枪、432挺轻机枪、432具掷弹筒。联队直属的炮兵中队还拥有16门75mm山炮、16门37mm反坦克炮。而师团下辖的炮兵联队则拥有36门75mm野炮以及12门105mm榴弹炮。而这种火力配置,不要说是八路军,即使是国民党的中央军也是不敢想的!如果我们有这样的装备,又岂会受小日本的欺负呢。
乙种师团(驮马师团)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日军的马匹开始不够用了,于是日军就不得不在甲种师团的标准上压缩骑兵联队,改为了大队,而且个别师团甚至不设骑兵。需要注意的是乙种师团是由甲种师团的后备役兵员扩编而成的。
(日军第六师团师团长稻叶四郎影视形象)
乙种师团下辖除了骑兵联队以为的7个联队,加上非战斗人员一共有24400人。
乙种师团只是在甲种师团的基础上裁撤了骑兵联队,因此战斗力还是可以的,和甲种师团一样,同样承担野战作战任务。
丙种师团由混成旅团扩编,下辖3个步兵联队,工兵、炮兵各一个联队,加上非战斗人员一共有约15500人。
因为缺少了骑兵和运输联队,因此这样的不具有野战能力,当然日军组建这样的师团的初衷也不是希望他们参与野战任务,而是用于执行防御任务。因为当时日本和苏联的矛盾加深,于是大量的野战部队被抽调到北方,而为了接替当地的防务也就组建了丙种师团。
所谓的混成旅团是日军的一种旅团编制,但他们不隶属于某个师团,而是进行独立的战斗任务。(二战日军师团长)
丁种师团同样由混成旅团扩编而成,但是只下辖3个步兵联队,而其他兵种则只有大队或者中队编制,大约11000人。
这样的师团也是不具备野战能力的,而且没有了炮兵,连基本的防御任务都够呛。组建这些师团的目的是执行反游击战以及大后方的防御任务,比如说他们主要就用来扫荡八路军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
需要注意的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从没有成建制的消灭日军的师团,最接近的一次就是万家岭大捷中的106师团。
说了这么多来介绍二战时期日军的师团,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二战真正日军的战斗力,从而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革命先烈们究竟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又献出了多少宝贵的生命,才有了今天中国的繁荣富强!日军一个师团有多少人?为什么采用这种编制?
首先来说,日军为什么会以师团来编制?明治天皇维新在位时,把日本发展成为了帝国主义国家,走上军国主义、称霸世界的道路。就开始了对外侵略扩张,所以强化了科学技术和军火工业,为此也建立了一支比较强大的现代化军队。
日本在建立现代陆军的过程中,最开始是想要仿照法国的军事理论和体制,但是却效仿了德国的军事理论和体制,军队的以师团来编制就是仿效了德国一个师的编制。
这个师团只是基本单位,它有着多种编制。日军的师团也随着战事的变化,作了多次改动,还出现了等级制。
日军的一个师团有多少人?跟师团的等级有一定的关系,师团的等级越高人数也会比较多,不过一个师团大约都是18000人。
在二战期间,日军为适应不同战斗规模的需要,把师团分成了四个等级,用甲乙丙丁来区分。毋庸置疑,甲种师团在兵力上是最强大的。下面就来介绍这四类师团。
甲种师团一共有28200人,有着八个联队的战斗人员,而还有着师团部和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八个联队中有四个步兵联队,而工、骑、炮、辎重各一联队,其中两个步兵联队合成一个旅团。
而这个甲种师团其实就是二战前日军的17个常备师团,采用四四制编制,因为是四个步兵联队和四个其他兵种联队。
甲种师团也是日军成军时间最久的师团,抗战期间就在日俄战争以及一战并未裁撤的部队,且历经大战爆发前在中国发生的大小战事。战斗经验是其他师团不能比较的,可以说是日军最主要的作战部队。
乙种师团一共有24400人,比甲种师团少了3000多人,其实就是少了一个骑兵联队。师团的战斗人员变成了七个联队,其他的都和甲种师团差不多。
丙种师团一共有15500人,比乙种师团少了将近九千人,比甲种师团少了差不多一万二人。师团的战斗人员只有五个联队,没有了两个旅团,变成了一个混成旅团扩编,辖3个步兵联队,还有工、炮各一联队。
所以说丙种师团比甲种师团少了一个步兵联队、其他兵种也是少了骑和辎重各一联队,还有一个非战斗人员的旅团部。
丁种师团一共有11000人,只有这个3个步兵联队,虽然也是有其他兵种,不过都是大队或中队编制,人数上非常的少,所以在人员占比上也不高。
到了抗战后期,日军又把师团分成了甲乙丙三种,师团的人数都减少了。甲种师团从以往28200人变成了21000人或者18000人。而乙种师团直接就是少了一万人,原本只是没有骑兵联队,现连炮兵联队都没有了。丙种师团只有了步兵一类兵种,跟以往的丁种兵团差不多了,不过把混成旅团扩编变成了两旅团,就是从3个步兵联队变成了4个步兵联队。
日军一个师团有多少人?为什么采用这种编制?
日军的师团人数实际上并不一致,我们以抗战中期为例子,日军当时的师团分为甲乙丙丁四种师团编制。
日军的甲种师团是日军的主力师团,也就是日军的常备师团,共十七个师团,每个师团有两个旅团,每个旅团两个联队,工兵,骑兵,炮兵和辎重部队各一个联队,八个联队加上师团本部等非战斗人员共28200人。
日军的乙种师团在后期日军的马匹紧缺的情况下压缩了其骑兵联队的人数,有的改为一个骑兵大队,有的甚至不设骑兵联队,这类师团有七个联队和其他辅助部队,加上师团本部
的非战斗人员共计24400人。
日军的丙种旅团就更差劲了,是独立混成旅团扩编的部队,也就是说,这种师团原来仅有一个旅团的部队,一共有三个步兵联队以及工兵联队和炮兵联队,加起来共五个联队,这些士兵和师团本部等非战斗人员加起来共计15500人。
最后,日军的丁种师团,也是和丙种师团一样,由独立混成旅团扩编组成,步兵三个联队,其他部队仅有中队编制或者大队编制,加上师团本部等非战斗人员共计11980人。
下面来说说日军这些师团编制不同的原因。
早期日军只设置十七个常备师团,即甲种师团,但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兵力明显不够,只能扩编,但是部队总不能都组织成甲种师团那么多人和装备吧,日本国内工业也供不起啊,所以只得减少部队编制数目来降低对军工的负担。
日军的四种师团分工也不同,甲种师团和乙种师团是作战的主要部队,丙种师团负责担任驻防和警备部队,而丁种师团因为人数较少,行动迅捷则被安排扫荡后方游击队。
至于为什么日本采取师团,旅团,联队这类编制都是仿照在一战之前各国的所谓“方形师”来对部队进行整编的。这种一般是一师两旅四团这么编,日军也是一样,一个师团两个旅团,每个旅团两个联队,一个师团就有四个步兵联队。实际上这种编制到了一战二战就已经比较落后于三三制的部队,因为方形师的编制导致每个单独单位人员过多,兵力不能有效分散开,所以日军给丙种丁种师团都采用的每个师团三个联队。
日军一个师团有多少人?为什么采用这种编制?
看过抗日剧的读者,对于二战时期日本军队的编制应该有一定了解。二战时期,日本军队的编制与其他国家不太一样。一般国家的军队编制为军、师、旅、团、营、连、排、班,日本军队的编制为军、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分队等。二战其他国家的基本军事单位为师,日本的基本军事单位为师团。
除了这些主流的军事编制之外,各个国家还会额外设置一些辅助性军事组织,比如军团、路军、集团军等,日本有支队等军事单位。日本所有军事单位中,最重要、最著名的当属于师团。日本师团组建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明治维新时代。到了二战时期,日军师团编制也基本完善。二战时期,日本师团主要分为四个等级,甲乙丙丁四种师团。
每种师团的规格不同,人数、武器装备等方面也不一样。甲种师团的级别最高,也是人数最多,装备最齐全的一种师团。丁种师团的级别最低,人数也最少。日本师团基本上由一个县(地区)的士兵组成,每个师团都有通称号。比如,第一师团组建地为东京,通称号为“玉”。
甲种师团,又称挽马师团,是日军组建之初的师团,也是二战前期的常备军团。抗日战争之前,日本共有17个常备甲种师团。抗战爆发之后,在日本军队战斗力序列中,番号在前二十的师团基本上为甲种师团。甲种师团基本采用四四编制,每个甲种师团下辖各式旅团(联队)。除了下辖旅团之外,还有师团的直属部队,共8个联队。甲种师团人数最多,基本上超过2.8万。甲种师团的战斗人员超过了2万人,其他人员大约为七八千人。甲种师团人数众多,战斗力强悍,是日军的王牌。在中国战场、东南亚战场、太平洋战场,经常可以见到甲种师团的身影。
乙种师团又称驮马师团,并不是常备师团,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日本陆陆续续设立一些师团。其中番号在21到49这个区间的师团,通常被称为乙种师团。有些番号在前20或者番号在50以后的师团也有可能是乙种师团,比如第18师团。乙种师团的总人数要少于甲种师团,压缩了骑兵联队。乙种师团下辖2个旅团,加上其他直属部队共有7个联队。乙种师团的总人数大约为24400人。乙种师团的人数较少,武器装备也较差,所以战斗力不如甲种师团,但是也有一些乙种师团战斗力非常惊人,比如第18师团。
丙种师团下辖两个旅团,没有联队编制。每个旅团直辖4个步兵大队,算是人数较少的旅团。每个丙种师团共有8个大队,加上其他师团直属部队,每个丙种师团人数大约为1.3—1.5万人。丙种师团的人数要大大少于乙种师团,战斗力也远远比不上乙种师团。丙种师团并没有配备炮兵和骑兵,武器装备也比不上乙种师团,而且多数士兵为新兵,所以战斗力相对较弱。丙种师团多组建于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大多数为新兵,战斗力较弱,主要驻守在日本本土。二战后期,日本兵源枯竭,大量丙种师团也被调往中国战场。
丁种师团的番号基本上在110之外。这种师团组建于二战后期,主要由独立混成旅团扩编。丁种师团下辖8个步兵大队,大约有1.3万人。二战后期,日本在短期内组建了上百个此类师团。由于丁种师团组建时间段,人员少、装备差,所以这类师团的战斗力很低,主要负责扫荡和治安管理。
日本师团的组建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战争的爆发逐渐组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日本大约只有17个常备师团。根据具体战争情况,日本师团的数量也有所变化。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推行征兵制,设立最早的军事编制——台镇。1888年,日本将国内的台镇改称为师团,日本常设6个常备师团。甲午战争爆发之前,为了保护日本天皇,又新成立了近卫师团。甲午战争之前,日本一共有7个常备师团。当时每个师团下辖2个旅团、4个联队,再加上炮兵、骑兵、辎重联队,平时人数大约为1万,战争时有可能扩编到2万人以上。
甲午战争结束之后,日本又新增了5个师团,拥有12个常备师团。日俄战争期间,又设立4个师团,共有16个常备师团。日俄战争结束之后,日本成立17和18师团,此后又设立了3个师团。此时日本共有20个正规师团和1个近卫师团,共21个师团。此后日本根据实际情况裁撤了4个师团,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日本共有17个常备师团。
虽然日本常备军人数并不多,但是为了保持军队的战斗力,缩短了士兵服役的时间,以求训练更多士兵,战时可以迅速组建更多师团。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并没有快速击败中国,反而陷入战争的泥潭。日本开始大规模扩军,到了1938年就已经增加了20个师团。最新一批师团基本上都是乙种师团,包括此前被取消的4个师团,比如第18师团。虽然第18师团的番号为前20,但是曾经被取消过,所以只是乙种师团。1938年前后,日本还组建了一些预备役组建的特设师团,比如第101师团和114师团。101师团和114师团虽然番号靠后,但是属于特设师团,所以也属于乙种师团。
由于乙种师团是随着战争的需要组建起来的师团,所以装备、人数方面相对较差,不能按照齐装满员的甲种师团组建。此时日本的战争能力还比较强,虽然不可能组建齐装满员的甲种师团,乙种师团也没有差多少。
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又不断扩充军队人数,日本从常备师团中抽调一个连队,加上新补充的新兵,日本又组建了不少师团。这种师团组建的时间更短,大量兵源都是新兵。这类师团人数由2万多人下降到1.3万—1.4万左右。这类师团的战斗力人数较少,武器装备也比较差,战斗力自然也比较差。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本的战线更长,日本的兵力不足问题更加暴露出来。日本一方面从中国战场抽调兵力,另一方面开始组建更多的师团。太平洋战争爆发之时,日本的总兵力大约为300万。二战结束之时,日本的总兵已经达到了720万。日本新扩编的军队大多数为丁种师团。这种师团临时拼凑,所以兵源多是新兵。丁种师团的新兵训练差,武器装备落后,战斗力也非常差。
日本甲乙丙丁四种师团只是战争阶段笼统的说法,随着战争的深入,日本各种师团的整体“品质”开始逐渐下降。二战后期,日本甲种师团的人数也下降到了1.8万—2.1万人左右,其他师团的人数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缺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比如乙种师团下降到1.4万左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