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死前为什么不采取足够的措施保护戚夫人?

汉二年,刘邦东出汉中,还定三秦,以为义帝熊心复仇为由,纠集诸侯伐楚,正式与项羽争天下。

当年5月,刘邦趁项羽身陷齐国叛乱,后防空虚,便率56万诸侯联军趁虚而入,攻占西楚国都彭城。项羽见老巢被偷,赶忙率3万轻骑从齐地回防,彭城之战拉开序幕。

这本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役,项羽3万轻骑,长途跋涉,人困马乏;刘邦56万大军,酒足饭饱,以逸待劳。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项羽在半日之内,击溃了刘邦主力。五十六万大军,一朝便消失殆尽。

战后,刘邦西逃,据荥阳而守,但刘邦的家眷却尽数被俘,其中就有刘邦的发妻吕雉。

吕雉在项羽这边当了两年多的阶下囚,直到汉四年九月楚汉议和,吕雉才被放回。然而,物是人非,刘邦的身边早已有了新的女人。

她叫戚姬,是刘邦在定陶新纳的夫人,比吕雉年轻,比吕雉貌美,长袖善舞,温柔可人。虽说此时刘邦早已经不是当初沛县的那个老混混儿,堂堂汉王,妻妾成群,属实再正常不过。但是,被抢男人的滋味属实有些不太好受,而且戚夫人是妾,她吕雉才是妻。

所以吕雉恨戚夫人,但她估计更恨刘邦。这些年她吕雉被囚,终日被死亡所威胁;而刘邦却美人在怀,夜夜笙歌。

罢了,只当遇到了渣男。吕雉这个人向来强势,看到刘邦始乱终弃,她也很果决的放弃这段感情,转而宠幸起了身边的审食其。

审食其多好啊,沛县一同出来的同乡,刘邦在外打仗时,一家全靠他照料。当初刘邦一家老小被俘,吕雉身陷敌营,也是审食其日夜陪伴。最为关键的是,这个男人他足够听话,作为一个下位者,他只能任由吕雉摆布。

然而,令吕雉没有想到的是,戚夫人抢了她的男人还不算,还想要夺走她的权力和地位。戚夫人为刘邦诞有一子,名为刘如意。在刘如意之前,刘邦还有两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刘肥和次子刘盈。

刘肥是刘邦早年与寡妇曹氏所生的私生子,名不正言不顺,无法继承大统;刘盈则是吕雉所生,正儿八经的嫡长子身份,早早的就被封为了太子。但其性格羸弱,不为刘邦所喜。

而对于三子刘如意,刘邦则是喜爱有加,常说如意类我,再加上刘邦本就宠爱戚夫人,爱屋及乌,便时有改立太子之意。

然而,废嫡立庶,本就不合礼法。且吕雉身为皇后,势力庞大,朝中百官大臣,皆反对刘邦改立太子,连留侯张良都站在吕雉这边,为其请出商山四皓站台,提升太子名望。利弊权衡之下,刘邦只能作罢。

虽然改立太子未能成行,但吕雉和戚夫人的这个仇怨算是结下了。之前抢男人也就算了,刘邦渣男一个,不值得留恋,但是争夺权力就不能忍了。戚夫人跟随刘邦四处征战,风光无比的时候,吕后在经历什么呢?被项羽关在牢里两年多,险些被杀掉。

她帮着刘邦,杀韩信、彭越,做到连刘邦都做不到的事情。戚夫人在干嘛,跟着刘邦打情骂俏。很显然,太子、皇后、这些都是吕雉母子应得的,她戚夫人凭什么来抢?

更何况,无情最是帝王家,如若刘如意成功当上太子,登上帝位。那么吕雉母子乃至整个吕氏家族,都将成为他人手中鱼肉。吕雉多年来的坚守和奋斗,恐怕都将化为乌有。

刘邦和吕雉夫妻多年,自然清楚吕雉的脾气。他若是过世,大权在握的吕雉,定然不会轻易放过戚夫人母子。

是故,刘邦在临终之前,留下了诸多手段,以帮助戚夫人母子应对吕雉的报复。

他先是把年不满十岁的刘如意,送往赵地。那里是刘如意的封国,想来要比在吕后眼皮底子下安全。为了保险起见,他还派周昌去给刘如意当相国。周昌是开国名臣,不仅地位高,而且耿直敢言,不畏强权。有他在赵国保驾护航,想来问题不大。

对于留在长安的戚夫人和戚氏家族,刘邦则是给了他们一支部队作为自保。当时都城的防卫力量分南北两军,其中南军守备宫城,北军屯卫京师。其中北军便是由戚氏一族掌控。《史记》有载:

高帝锺爱赵王,屈周昌使相之,及莫年,则以戚氏本兵,得非阴为保护赵王之计?

为了保全戚夫人母子,刘邦尽可能的在死前为其扫除一切威胁,甚至连樊哙都差点被刘邦给杀了。

樊哙何许人也啊?那可是刘邦的铁杆跟班,刘邦还在沛县当混混儿的时候,樊哙就给他当小弟。无论刘邦何等落魄,他都一直追随其左右,即便是刘邦落草芒砀山,樊哙也没有离开。不夸张讲,在沛县集团中,除了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发小卢绾,就属樊哙和他最亲近。

尤其是在刘邦大杀开国功臣,剪除异姓诸侯的那段时间里,樊哙更是刘邦最为信任的人,身居相国之位。

按理来说,刘邦是不该对樊哙起杀心的。但是没办法,樊哙除了是刘邦心腹之外,还有一个另外的身份,那就是刘邦的连襟,他的夫人乃是吕雉的亲妹妹。所以,樊哙和吕雉的关系也很好。

如果刘邦还活着,樊哙自然是以刘邦马首是瞻,但是刘邦死了之后呢?樊哙肯定是站在吕雉这一边的。

当时樊哙乃是相国,位高权重,手握重兵,他要是和吕雉联合在一起,戚夫人母子哪里能够抵挡?所以刘邦为了防止意外发生,便在临死前派出陈平和周勃前去杀掉樊哙,并且接收其军权。

如此一来,不仅能够为戚夫人母子剪除掉一大祸患,还可以送上两个帮手。陈平和周勃都是朝中重臣,一个智谋过人,一个能征善战,一文一武,实力不可小觑。他们在杀掉樊哙之后,必然会站到吕后的对立面,那么自然也就能成为戚夫人一方的助力。而且因为他们接管了樊哙的军权,吕雉即便是有心动手,但也得掂量一下手中实力。

所以,刘邦的这临终一计,可以说是一石二鸟,绝妙无比。

但是,令刘邦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这个如意算盘,早就被陈平所识破。陈平不愿被刘邦当枪使,卷入这两口子的矛盾纷争中去。所以他虽然领旨来到了樊哙军营,并且夺了樊哙的兵权。但他并没有杀掉樊哙,而是将樊哙绑了起来,押往长安,交由刘邦自己处置。届时即便樊哙被杀,那吕雉也怪不到他陈平的头上。

结果,樊哙还在半路上,刘邦便驾崩了。随着吕雉一道赦令传来,樊哙官复原职。就这样,刘邦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

刘邦死后,吕雉垂帘听政,独揽大权,对于戚夫人的报复也随之到来。刘邦虽说给戚夫人留下了一些应对手段,但面对实力强大且手段狠辣的吕雉,实在是有些不够看。

当时戚夫人尚在深宫,很快便被吕雉囚禁起来,送往永巷下苦力。与此同时,吕雉还派人前往赵国,接刘如意入京。面对吕雉的宣召,国相周昌极力阻拦。吕雉索性先将周昌调离赵国,然后再把刘如意接走。

就这样,戚夫人母子都成了吕雉的阶下囚。刘邦已经尽力了,但吕雉这个女人实在太强势,他也无可奈何。

最终,戚夫人被吕雉做成“人彘”,折磨致死;刘如意则是遭到毒杀,母子双双死在了吕雉手中。

平心而论,戚夫人虽然输了,但是一点不冤。毕竟后宫如战场,成王败寇。吕雉做事的出发点,都是符合当时观念的。作为嫡妻,儿子作为嫡子,得到正统继承,是理所应当,作为正妻,随意处置小妾,也是理所应当。

但其手段确实有些残忍了,尤其是对戚夫人,“人彘”这个刑罚有多反人类,大家可以自己去查一查。由于吕雉的报复行为过于残忍,连儿子刘盈都反对他,直说这不是人干的事。

“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

所以,千万不要惹女人,她们一旦报复起来,后果难以设想。

刘邦死前为什么不采取足够的措施保护戚夫人?

刘邦其实已经采取了足够多的措施保护戚夫人了,就差没把吕后给杀了。

汉高祖刘邦晚年宠爱戚夫人,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从娶吕后到现在,已经过了十几年,就算吕后当年再怎么貌美如花,现在也人老珠黄了。男人向来喜新厌旧,所以刘邦就更喜欢年轻貌美的戚夫人。

爱屋及乌,刘邦也很喜欢戚夫人给他生的儿子刘如意。刘邦觉得刘如意很像他年轻时候的样子,再加上戚夫人的蛊惑,颇有废掉太子刘盈,改立刘如意的意思。

储君乃是国之根本,这事不仅大臣们不同意,刘盈的生母吕后更加不同意。于是,吕后让自己的哥哥吕泽找到了云游四海的张良,请他帮忙。

张良深深知道吕后是个厉害角色,这个忙不帮可就得罪吕后了,所以就给出了个主意,让刘盈去请商山四皓出山。

在一次酒宴上,刘邦见到不鸟自己的商山四皓都肯辅佐刘盈,知道太子的羽翼已成,不可能更换太子了,于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刘邦对戚夫人说道,“天鹅高飞,振翅千里。羽翼已成,翱翔四海。翱翔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短箭,何处施用!”戚夫人痛哭失声,刘邦无可奈何。

这个时候,刘邦已经明白,自己死后,戚夫人母子肯定会被吕后报复,所以也竭尽所能地设下了三重保护他们的措施,虽然事后看来,作用不大。

第一重保护:让刘如意就国。

刘如意刚出生不久就被封为了赵王,但是因为刘邦太喜欢这个儿子,所以一直没让他就国。

就国的意思就是离开长安,到自己的封国去。比如刘邦的长子刘肥,就住在自己的封国齐国,而不是住在长安。

刘如意本来一直住在长安的,刘邦担心自己死后刘如意被吕后报复,就下令让刘如意就国,离开长安,到赵国的邯郸去住。邯郸距离长安很远,吕后鞭长莫及。

第二重保护:任命耿直的周昌为赵相。

周昌是汉朝的御史大夫,为人耿直,只是有些口吃。但是此人虽然说话不利索,但非常正直,甚至连萧何、曹参等人对周昌都是非常敬畏的。

有一次周昌进宫奏事,刘邦正和戚夫人调情,周昌觉得不雅,回头便跑,刘邦连忙追上去,骑在周昌的脖子上问道:“你看我是什么样的皇帝?”周昌挺直脖子,昂起头说:“陛下您就是夏桀、商纣一样的皇帝。”

刘邦要废太子改立刘如意的时候,周昌坚决反对,当廷和刘邦争辩,因为口吃,急得说不出话来,只是结结巴巴地说道,“陛下……虽然想……废掉太子,但是我……坚决不能接受您的……诏令。”吕后在后面听到周昌的话,事后曾当面跪谢周昌。

所以,当刘邦为刘如意的安危担心时,一个叫赵尧的人就给刘邦出了个主意,“您最好为赵王派去一个地位高贵而又坚强有力的相国,这个人还得是吕后、太子和群臣平素都敬畏的人才行。”

这样的人选,满朝文武之中唯有周昌一人而已。于是,周昌就被任命为赵国的相国,主要任务其实就是保护刘如意不受吕后的迫害。

第三重保护:剪除吕后的势力。

刘邦的爱将樊哙,娶了吕后的妹妹为妻,也就成了吕后阵营的一大主力。

刘邦快死的时候,恰好燕王卢绾叛变,就派樊哙率军前去讨伐。樊哙走后不久,刘邦发觉自己病得越来越重,恐怕没多少日子了,担心樊哙勾结吕后谋反,就决定除掉樊哙。

于是,刘邦把陈平叫来商量此事,陈平的鬼主意最多,他向刘邦献上一计,由他前往樊哙军中传诏,让周勃暗中藏在车里,等到了军营里,才宣布立斩樊哙,由周勃夺印代替。

刘邦大喜,当即下令让陈平、周勃去办此事。可是,陈平毕竟是个小人,出了城门之后,他就对周勃说,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咱们如果杀了樊哙,将来吕后找咱们算账怎么办?

周勃是个老实人,听到陈平这么说也没了主意。陈平趁机劝说周勃改变计划。于是两人虽然拿下了樊哙,但却没有杀死他,而是装入囚车,由陈平押着回长安。

然而,陈品押着樊哙还没到长安,就得到了刘邦的死讯。心思活络的陈平立即孤身跑入宫中,跪倒在刘邦的灵前,放声大哭,边哭边说:“您让我就地斩决樊哙,我不敢轻易处置大臣,现在已经把樊哙押解回来了。”结果,当然是樊哙被释放,官复原职,而陈平也没受到任何责罚。

有了上述这三重保护措施,刘邦虽然仍觉得不保险,但是他已经没有别的办法了,在他死后,戚夫人母子的命运如何,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果然,刘邦一死,刘盈继位,吕后做了皇太后,就立即对戚夫人下手了。吕后下令将戚夫人幽禁在永巷,剃去头发,颈束铁圈,穿上囚徒的红衣,让她舂米做苦役。戚夫人一边舂米一边唱着《舂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吕后听说后大怒,说:“你还想靠着你的儿子吗?那我就先杀了你儿子好了!”

于是,吕后派使者召刘如意进京,但使者到了赵国,赵相周昌说,“赵王有病,不能奉诏前往。”硬生生地把使者挡在了门外。吕后先后三次派使者去召刘如意进京,都被周昌阻挡住了。

而周昌在刘邦要废刘盈的时候,是阻拦过的,严格来说对吕后母子还有恩情在,所以吕后也不好直接就把周昌给杀了,表面看起来刘如意度过了难关。

但是,吕后那也不是普通人,很快她就有了办法。她先派人去召周昌入京,这下周昌没了办法,只好跟随使者前来。等周昌离开后,吕后第四次派使者去召刘如意,刘如意当时只有十岁,还没有与吕后抗争的勇气和胆魄,便乖乖地跟着使者来了长安。

本来吕后打算刘如意一到长安,就立刻下手除掉他的,但是汉惠帝刘盈却将刘如意保护了起来。刘盈虽然是吕后的亲生儿子,但却一点也不像吕后那么狠毒,相反他是一个非常仁厚的人,当他知道刘如意来长安的消息后,就知道是母亲要害这个弟弟,于是亲自出城迎接刘如意,并将其接入自己的府中,让吕后接触不到。

而为了防备吕后暗中下手,刘盈时时刻刻都将刘如意带在身边,出则同行,入则同眠,搞得吕后一时间也找不到机会下手。

但是,百密一疏,有一天刘盈早上外出打猎,因为太早,刘如意还在熟睡,刘盈不忍心叫醒他,便独自出门去了。

吕后得到这个消息后,马上派人去杀死了刘如意。有的说是用毒酒毒死的,有的说是勒死的,总之刘如意就这么死在了吕后的手中。等刘盈打猎回来的时候,已经晚了,刘如意的尸体都凉了。

刘如意死后,吕后恨意未消,她下令砍断了戚夫人的手脚,剜掉眼珠,熏聋耳朵,喝下哑药,把她扔在厕所里,称为“人彘”。

过了几天,吕后让刘盈来看“人彘”,结果刘盈被吓得生了病,没过几年就死了。

综上所述,刘邦在临死前的确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保护戚夫人母子,但面对阴险毒辣的吕后,还是显得不够用,最终虽然起到了一点效果,却没有改变最终的结果。

至于刘邦为什么不直接杀掉吕后,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展开说的话,没两三千字说不清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看我以前写的一篇问答《历史上刘邦是不愿意动吕后还是没能力动吕后?》

刘邦死前为什么不采取足够的措施保护戚夫人?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大家如果对戚夫人的结局没有印象,不妨脑补一下武则天施加在王皇后身上的手段,该手段版权属于吕后,武则天只是抄袭。

作为开国皇帝,刘邦对戚夫人母子的命运是有预料的,自然也做了相应安排。我们不妨先从吕后和戚夫人之间的恩怨说起。

吕戚结怨(戚夫人 剧照)

戚夫人是刘邦晚年的宠妃,出身名门,祖上原是周王室后裔。戚夫人能歌善舞,才艺双绝,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名有姓的女围棋手,深得刘邦宠爱,并为刘邦生下一子,即赵王刘如意。

吕后自不必说,戚夫人的受宠,吕后自然恨得牙痒痒的。吕后由于年老色衰,常年留守关中,戚夫人却常跟随刘邦征战四方。应该说晚年的刘邦陶醉于戚夫人身上的青春气息,更加之戚夫人多才多艺,极大的填补了刘邦晚年疲倦的心灵。

后宫争宠已成事实,更要命的是吕后的儿子刘盈仁慈懦弱,刘邦很不喜欢,而戚夫人之子刘如意却深得刘邦宠爱,大家从「如意」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于是刘邦便产生了改立太子之意,这就彻底触碰了吕后最敏感的神经,太子之争使吕戚二人水火不容。

后宫之争和太子废立之事,让二人产生仇怨。刘邦在张良,叔孙通,周昌等人的劝说下,最终放弃了改立太子的想法。但他也深知吕后的秉性。为戚夫人母子的未来担忧,为此他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袭封赵王

第一个措施便是将刘如意和戚夫人母子送出京城,毕竟一旦刘邦自己去世,这二位生活在吕后的眼皮子底下,难保有性命之忧。

于是将赵王刘如意送去他自己的封国赵国,即今天的河北一带,使其摆脱吕后的势力范围。而按照惯例,戚夫人也可以跟随自己的儿子离开宫廷,这是个不错的安排。

周昌为相

刘邦晚年时,为戚夫人母子忧心忡忡。有位朝臣建议刘邦为刘如意配备一位国相来辅佐保护刘如意,而这个人选必然是皇子,大臣及吕后都非常尊敬且忌惮的人物。刘邦依然照做,这个人就是周昌。

周昌时任御史大夫,性格直爽,敢说敢做,十分受人尊敬。而且周昌早年便跟随刘邦四处征战,是汉初的开国功臣,这也让很多人对他敬畏三分。

周昌的另一个特点便是对吕后有恩。刘邦数次想要改立太子,一次周昌觐见劝说刘邦放弃此事,正好被吕后听到。周昌出来后,吕后当面向其下跪致谢。

基于周昌的性格秉性及其与吕后的这层关系,刘邦让其作为刘如意的国相,这个人选是没有问题的。或者说,没有人比周昌更合适担任这个职位。

周昌跟随刘如意到赵国,确实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刘邦一死,吕后便火急火燎的召刘如意进京。周昌深知一旦入京凶多吉少,便数次拒绝奉召。

手足之情(吕后)

大汉王朝有开国皇帝刘邦,,有汉文帝汉景帝,有汉武帝,而在这些星光熠熠的名字后面,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大汉王朝的第二位皇帝——汉惠帝刘盈。

刘盈生性仁慈懦弱,完全不是吕后的做派,刘邦也很不待见他。但善良的刘盈对兄弟确实照顾有加,手足之情溢于言表,值得后人称道。

吕后召见刘如意进京,汉惠帝刘盈深知吕后的用意,便亲自出宫去霸上迎接刘如意。回宫与刘如意同吃同住,吕后居然一时找不到机会下手,这可把吕太后给急的。

公元前 194 年的一个冬天,汉惠帝早起狩猎,刘如意由于年纪小没有跟随汉惠帝前去。此消息被报告给吕后,吕后趁机派人将毒酒让刘如意喝下。可怜刘如意,最终还是难逃吕后的魔爪。

母子俱丧(刘邦)

吕后在毒杀刘如意之后,戚人自然也没有被放过。可以说吕后对戚夫人和刘如意的怨恨不相上下,如今大权在握,自然要报仇雪恨,斩草除根。

刘邦死后,吕后将刘邦晚年所宠幸的妃嫔通通囚禁在永巷,不许出攻,戚夫人自然也没有机会出宫和自己的儿子团聚。作为吕后的头号敌人,戚夫人被剪去头发,颈束项圈,穿上红色的囚衣,从早到晚舂米做苦役。

后来吕后更是将戚夫人砍断手脚,刺瞎眼睛,熏聋耳朵,喂其哑药,放在厕所里,称为「人彘」。

作为吕后的儿子,汉惠帝看到此景脱口而出,此非人所为也这!这不是人干的事情啊!于是大哭,后大病一场,从此不理朝政,几年后去世。

戚夫人歌

戚夫人在舂米时,顺口涌出了那首与「大风歌」「垓下歌」同样的千古绝唱——「戚夫人歌」,也就是「舂歌」。

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

这是一个受命运支配,无依无靠的弱女子在困境下发出的无声叹息和控诉,文字质朴,情感真切,让读者的同情爱怜之心油然而生。

如若刘邦闻听此歌,必然百感交集,他又将会为戚夫人母子做怎样的安排呢?

刘邦死前为什么不采取足够的措施保护戚夫人?

汉高祖刘邦在临终前,是采取过措施保护戚夫人母子的。

早在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十岁的时候,刘邦就开始担心自己死后,吕后不会放过这对母子。于是,刘邦陆续采取过三个措施去保护戚夫人母子。

首先,听从赵尧的建议,任命周昌为赵王刘如意的相国。周昌为人忠直,在刘邦想要废掉太子的时候曾据理力争,保住了太子,因此,对吕后和太子都算有恩。刘邦是想借他的面子保全戚夫人母子。

其次,刘邦曾在《手敕太子文》中嘱托太子刘盈:“我重病缠身,使我担心牵挂的是如意母子,其他的儿子都可以自立了,怜悯这个孩子太小了。”刘邦虽然觉得刘盈不像自己,但他知道刘盈为人心善,希望他能够成为阻挡吕后行凶的第二道屏障。

最后,刘邦病得厉害的时候,心里依然牵挂着戚夫人母子的安危,听到有人说樊哙受吕后指使,会在自己死后,带兵杀掉戚夫人和赵王如意。他很生气,马上命令让陈平和周勃去杀掉樊哙。

由此可见,汉高祖刘邦曾不知采取过一个措施保护戚夫人母子,但可惜,在他死后,吕后迅速掌握了国家的权利,而且,没卖给任何人面子,包括惠帝刘盈。而刘邦生前的这些措施都没有奏效!

其实作为帝王,最难处理的就是家事。在刘邦发达之前,吕后真称得上贤妻良母;而戚夫人在得宠的时候,确实也多次哭哭啼啼逼刘邦废太子立如意。而后面的结局是因为太子未被废掉,假如太子刘盈被废。那吕后不见得就比戚夫人下场好。

刘邦死前为什么不采取足够的措施保护戚夫人?

刘邦临死前用了四个措施力保戚夫人不死。但刘邦没料到吕后手腕这么狠辣无情,戚夫人那么任性无脑。

刘邦想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替代吕后生的儿子刘盈,遭到群臣反对。

刘邦深知吕后的秉性,不会放过戚夫人母子。为了保护戚夫人母子,刘邦采用了四道保护措施。

一是将戚夫人所生之子刘如意,由代王改封为赵王。虽然刘如意年纪尚幼,但刘邦在世时,就已安排刘如意到赵国封地就职,远离京城,以避免吕后的迫害。

汉初时的赵地与战国时期的赵国在疆域上大体相当。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势力最为强横,秦国和六国的战争,主要是秦赵之战。

也就是说赵地在汉初时在所有封国中,无论军事和经济是最为强大的。

刘邦把戚夫人的儿子封为赵王,吕后想动赵王,考虑到赵国的强横,心中必有所忌惮。

只要赵王如意不死,戚夫人自然无恙。

二是刘邦让周昌到赵国当国相,辅佐赵王如意。

周昌为人耿直,在朝中声望高。而刘邦在朝中讨论要改立太子时,周昌第一个跳出来激烈反对。吕后知道后,对周昌“泣而拜之”。周昌对吕后有大恩,即使周昌以后所为有背于吕后,吕后也不会为难他。

三是交代儿子刘盈当了皇帝后,一定要善待赵王如意,好好保护他。

四是刘邦在临死前命陈平和周勃杀了吕后的妹夫樊哙,让周勃接替樊哙的兵权,以消弱吕后的势力,让吕后不敢为所欲为,间接起到保护戚夫人的作用。

第四条保护措施由于陈平没有严格执行而被消解了。当时,虽然解除了樊哙的兵权,但没有杀死樊哙,刘邦死后,樊哙又重掌兵权。

在这四条措施的严密保护下,刘邦死后,吕后还是有所忌惮的,不敢过份为难戚夫人和赵王如意。只是将戚夫人关在永巷舂米,也没有杀赵王如意。

坏就坏在戚夫人不肯低头。自己最大的靠山刘邦不在了,西汉已是吕后的天下。此刻戚夫人但凡有点脑子就应接受吕后的惩罚,忍下一口气,以保全自己和儿子不受伤害。

戚夫人不但不忍受,心中还愤愤不平,公然在永巷唱起怨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意思是,我儿子是赵王,而当母亲却成为阶下囚。每天从早到晚幸苦春米,死亡随时会来临。我与儿子相隔三千多里,找谁去告知我儿,让我儿来救我出苦海。

在吕后看来,你戚夫人这不是明明要唆使自己的儿子起兵造反么?

这还得了!本来吕后是想放戚夫人母子一条生路的,听到了戚夫人的《舂歌》后,杀心顿起。

因为刘邦的防护措施,吕后不敢公然派人去赵国刺杀赵王,只得下召要赵王如意回京,找机会除去赵王。

这时刘邦的防护措施起作用了。周昌拒不执行,而且公然对吕后的使者讲,吕后与戚夫人有怨仇,召赵王回京的目的就是要迫害赵王。

吕后派了三次使者去催赵王进京,都被周昌拒绝了。

吕后只得召周昌入朝,你周昌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赵国国相,总得回朝述职吧。这个理由周昌无法拒绝。

而周昌离开赵国后,吕后的使者又来到赵国宣赵王入京。没有了周昌在身边,赵王如意架不住了,只得入京。

汉惠帝刘盈知道赵王如意要进京后大惊失色。想起父亲的嘱咐,赶忙派人在赵王来京的路上将赵王接入皇宫。并且让赵王如意和自己同吃同住,寸步不离。

只要赵王安全,吕后也敢过份难为戚夫人。

百密一疏。一天,汉惠帝起早外出打猎,赵王如意毕竟还是个小孩,贪睡,没有跟着汉惠帝出去。

吕后安排的人趁这个机会将赵王如意毒杀了。

赵王如意一死,戚夫人的灾难来了。

吕后将戚夫人做成“人彘”,丢在侧所里,像猪一样拱动。

刘邦对戚夫人层层保护措施,被吕后一一破解了。戚夫人生不如死,以凄惨下场,而吕后背上了天下第一毒妇的恶名。

南朝王子刘子鸾因被父亲宠爱,太子刘子业心生不满,将其杀害。刘子鸾被兄长杀害时年仅九岁,死前留下凄凉的一句话:

愿身不复生帝王家。

唐朝诗人白居易巜后宫词》有云:

可怜红颜总薄命,最是无情帝王家。

在封建体制权力这个魔障中,刘邦想保护自己的爱姬和儿子不死,即使费尽心机采取了多种措施也是无济于事的。

封建专制不除,皇权角逐不息,王室骨肉相残的惨剧就会轮番上演。

刘邦死前为什么不采取足够的措施保护戚夫人?

实际上,在刘邦决定放弃改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时,他就已经料到戚夫人必死无疑!

要保护戚夫人只有两种方法,或让刘如意即位,或杀了吕后。但是为了保住汉朝江山,这两种方法都不行,牺牲戚夫人,是刘邦做出的最无奈妥协。

要说吕后和戚夫人的矛盾真的是由来已久。

我们现在无法考证戚夫人到刘邦身边的具体时间,史书上只记载是刘邦为汉王时,得到了定陶女子戚夫人。

定陶在山东,刘邦的封国汉国是在褒中(今四川一带),当时关山险阻,栈道都被刘邦烧毁了,所以他必然不是屈居褒中之时得到的戚夫人,而是在重新出兵与项羽争夺天下之后才将美人收入帐中。

这个时间点就很有意思了。

因为在楚汉战争中,吕后可是吃了大苦头的。刘邦乘着项羽平定齐地叛乱之时夺取了他的大本营彭城,结果项羽杀回来,刘邦的父母和吕后都被项羽所擒。

刘邦本人带着他跟吕后的一双儿女刘盈、鲁元公主仓皇出逃,途中刘邦嫌马车速度慢,为了活命几次把儿女推下车,多亏驾车的夏侯婴救回。此后,项羽以刘邦父母和吕后的性命威胁刘邦,他也不为所动。

这些冰冷的事情,对吕后的打击恐怕相当大。我在项羽军中做人质,我的儿女被你当累赘一样扔掉,你倒好,转身就收了个戚夫人,重回温柔乡中,你把我当成什么了?

恐怕就是在这番经历后,吕后真的心灰意冷了。她把原本的贤良淑德抛诸脑后,取而代之的,是要尽一切力量保住自己及儿子刘盈的利益。

但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戚夫人生下了一个儿子刘如意。

刘邦之前只有两个儿子,长子刘肥是刘邦在老家时和曹寡妇私通所生,不招待见,问题不大,次子就是吕后的儿子刘盈。现在刘如意降生,他母亲又是刘邦的新宠戚夫人,对刘盈的地位势必构成极大的威胁。

戚夫人不是个省油的灯,虽然当时刘盈已经正位东宫,但她仗着刘邦的宠幸,多次撺掇刘邦改立刘如意为太子。

刘邦本就不喜欢刘盈,觉得他生性懦弱,不像自己,加上吕后年老色衰,心中的天平自然向刘如意倾斜。虽然周昌、叔孙通等大臣都极力劝谏,刘邦还是时刻想着扶刘如意上位。

感到危机的吕后无奈求助于张良,张良给她建议,请来刘邦一直想请却请不到的前朝隐士商山四皓出山。刘邦看到此四人都支持刘盈,从此放弃了改立刘如意的念头。

其实,刘邦心里清楚,“商山四皓”站队刘盈,证明的不是刘盈的能力有多强,而是他所代表的政治势力已经成为主流。

当那四个苍髯皓首的老者站在刘盈身后时,刘邦看到了“人心”。这是隐士的人心,是百姓的人心,更是朝中势力的人心。之前周昌、叔孙通、张良等人的劝谏历历在目,现在吕后又施展了自己的高超手段。这让刘邦彻底明白了,刘盈的太子之位动不得!

既然刘盈必须是太子,是将来的皇帝,那吕后就必然会成为皇太后。后宫再没有戚夫人的一席之地。还能想办法保住戚夫人吗?

答案是否定的,刘邦对于戚夫人只能放弃。

开头说过,吕后和戚夫人早就势成水火。吕后的心狠手辣又是出名的。除了改立刘如意为太子之外,刘邦唯一能保住戚夫人的方法就是杀掉吕后。

可是他做不到!不是因为什么夫妻情深,而是因为杀了吕后,就没人能保护刘盈,也就无法保证自己建立的汉朝江山永固。

有一点非常明确,刘邦是根本不信任大臣们的。他和吕后联手除掉了以韩信、彭越为代表的异姓诸侯王。

而到了晚年,刘邦对大多数的朝臣都持有怀疑态度。这才有了白马之盟,刘邦与群臣盟誓,非刘氏称王、非有功封侯者,天下共诛之。这就是要群臣互相监督,再加上“举头三尺有神明”,让他们产生心中的畏惧,不敢造次。这其实就是极端不信任大臣们。

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刘邦更是疑神疑鬼,连当年鸿门宴上拼命救自己的樊哙都怀疑,当听到谣言说樊哙造反,二话不说就派陈平去杀他。这种情况下,他又怎么可能指望大臣们去捍卫汉朝江山呢?

大臣们不可信,儿子又懦弱,最后能依靠谁?只有刘盈的亲生母亲吕后啊!

所以,即使刘邦早就不爱这个糟糠之妻,还是不得不做出妥协,将最高权力赋予吕后,只有母亲才会全心全意对儿子,只有吕后掌权,才能保住刘盈的皇位、汉朝的江山。

而一旦吕后彻底掌权,刘邦就算做再多的事情去保护戚夫人,还能起什么作用呢?

留下遗诏,吕后可以不遵守。派人保护,又有谁敢反抗吕后的权威?最重要的是,戚夫人是后宫女子,而吕后是后宫之主,任何外臣都没办法插手后宫的事情,你又能找谁去保护戚夫人呢?

刘邦唯一能做的,就是派遣正直的大臣周昌到赵国,在赵王刘如意身边相国,充当贴身的“保镖”。

可即使如此,最后刘如意还是被吕后设计入朝中毒死了。更何况身处后宫的戚夫人,直接处在吕后眼皮子底下,真的无人能够保护她了。

刘邦在放弃改立刘如意为太子之时,与戚夫人相拥而泣。戚夫人起舞,刘邦作歌,宛若生离死别。那一刻,刘邦已经知道,戚夫人总有一天会被吕后害死了。

果不其然,刘邦一死,戚夫人就被囚禁永巷,最终被砍掉手脚、挖掉双眼、熏聋双耳、灌入哑药,成为“人彘”,在厕所中悲哀惨死,也是可悲、可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