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那么多国家被英国占领过,为什么他们都不恨英国?

十九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说过这样: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其从本质上解释了国际关系中的游戏规则,而且这个规则全世界通用,所以我们才能看到那么多的国际变脸。

比如日本之于美国,从男人们的大和号到广岛长崎的蘑菇云,那伤痛不知道有多深,可是现在不就穿一条裤子吗?所以,即便历史上那么多国家被英国占领过,但他们如今和英国关系依然很不错,这一点并不矛盾。

当然了,作为这个游戏中的资深玩家,英国自然是将这个规则运用得出神入化。一般来讲,那些曾经有着仇怨的国家,如今能够走到一起,更多的只是利益的捆绑,关系再好也只是表面兄弟。如果没有利益,随时可以一脚踢开,或者说改换门庭。其中最为显著的例子就是东欧,当苏联这座灯塔轰然倒塌,他们的航线也立即发生了改变。

可是英国不一样,从航海时代的殖民,到如今的英联邦,几百年的时间过去了,英国依然是有着灯塔的地位。要知道,在这期间,因为战争和科技时代的改变,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早已经落幕,大英帝国再也没有无敌舰队,没有金融霸权,没有科技领先。所谓的“霸主地位”,早已经让给了别人。

按照咱们中国那句老话,树倒猢狲散,衰落的英国没有了面包的吸引,也没有了刺刀的威慑,身边的小弟们那都得该散伙了,可是并没有。现在的英联邦还有54个 独立主权国家或者属地,是仅次于联合国的世界第二大国际组织,跟美国没有半毛钱关系。英联邦国家的总人口占世界30%左右、领土面积占世界20%左右、GDP占世界17%左右。

而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依旧还是16个英联邦王国的共主。英联邦运动会在国际上则是仅次于奥运会的第二大综合体育赛事。

很显然,“日不落帝国”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其架构却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了下来。这就从前有个黑社会老大,经常欺负一些居民,还纠集了一帮小弟。后来,这个黑老大金盆洗手了,他建了一个群,把他的小弟和被欺负的人都拉到群里面。

当然必须要承认,英联邦之所以能够存在,免不了利益上的捆绑纠葛。比如英联邦的存在,能够为各成员国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让他们各取所需。富裕国家可以从中获取原料、劳动力和市场,贫穷国家则可以换来经济补偿和技术援助。

但是,英联邦的内核,绝不仅仅是大家合伙赚钱那么简单。其背后是有着英国殖民时代的文化输出作为支撑的,否则英联邦这个组织也不会一直让英国来主导了。英国作为一个殖民者,却能够实现名利双收,这其实是很难得的。

关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英国赶上了时代的大潮,另一个则是其采用的殖民政策。

首先,就历史角度而言,英国开始在全世界大范围殖民的时候,所谓国家、民族这一套理论还没有普遍形成。在被殖民地区民众的眼里,这些英国人与他们的敌对势力并没有太大区别,他们的反抗心理或者说仇怨心理就不会有那么严重。

你比如说印度,其与英国本土相隔甚远,完全谈不上多少文化层面的交流。按理来说,英国人进入到这里,并且想要实现大范围的统治是比较困难的。但当时的印度邦国林立,缺乏所谓的民族认同。各邦的王公贵族们,只想着如何守着自己这一亩三分地,至于其他各邦的死活,和我关系不大。英国人的到来,不仅没有引发印度各邦的普遍对抗。反倒是依靠其先进的科技与武力,成为各邦争相拉拢的对象。

当然,更为夸张的其实是底层的民众。正所谓国家兴亡,肉食者谋之,与我何干?只要我自己有钱赚,只要我自己的日子不被打扰,我不用管压榨我的国家的存亡。事实上,他们不仅没有家国民族的观念,更因为上层贵族的压榨掠夺,普遍存在着仇怨。所以当初的东印度公司能够在印度招募到大批的雇佣兵,并且利用这些印度士兵来帮助自己实现对印度的统治。

在那个时代,大部分民众看到英国人时,首先想的不是自己被殖民或者成了奴隶。而是在庆幸,老爷们被赶跑了,没人收租子了。类似的情况,基本是在全世界上演,包括华夏大地。当初晚清统治下的底层民众们,不也帮英国人打过仗吗?

但是,后来随着民智的开化,民族主义逐渐兴起,殖民这一套也就行不通了。比如抗日战争时期,咱们都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更知到所谓“国家”二字,有国才有家,国破则家亡。大家都能意识到如果自己的国家灭亡,每一位同胞都必然成为奴隶。

此外,像北美、澳大利亚这些地方,当时本身就属于未开发的蛮荒之地。虽说英国人的到来,对当到土著的生活造成了影响。但是随着大量的移民来到这些地方,不断更新对于当地的建设。所谓的殖民地,其实已经被同化,他们骨子里流的就是英国人的血。这些人就更没有理由去恨英国了,他们甚至还会感谢当初的英国祖先们,为他们找到了这么好一块地方。

总结来讲,大英帝国时代殖民的地区几乎绝大部分都是处于原始部落水平,或者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的封建王朝。这种地区根本没有统一的民族认同和国家意识。对于被侵略的苦难,各地群众之间无法形成共情,也就无法上升为全民族的共同记忆。

当然了,如果仅仅是所谓时间点把握得好,还不足以帮助英国在后殖民时代依旧能够鼓捣出英联邦这种东西,更无法让伊丽莎白二世成为联邦共主,受到万民敬仰。这就好比当初韩国还是日本的殖民地呢,独立之后不也没怎么亲近日本。所以,殖民政策也很重要。

一般来讲,我们认为殖民就是单纯的掠夺和压榨,其过程中一定是充满了屠杀和不公。就好比当年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在拉丁美洲一样,白银黄金一车一车的往家里拉。英国人作为后起之秀,虽然也这样玩儿过,但是玩儿的并不多。相当于明抢,他们更喜欢“贸易”,用大量的进出口贸易来推动国内市场的繁荣,然后加强社会整体的一个分工协作。对于一个国家来讲,这样的模式会让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促进其实现良性且快速的发展。

而且因为有着贸易的存在,其殖民地也能得到一定的建设和发展,从而实现一个共赢模式。通俗点讲就是有钱大家一起赚,只不过英国赚大头,殖民地赚小头而已。按照这个逻辑,英国对殖民地与其是烧杀抢掠,远不如和平地做生意,自由贸易更挣钱。

比如在晚清时期,英国凭借工业优势,用洋货冲击中国市场,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自然是无法和工业体系相对抗。最终英国人赚到钱了,但老百姓也买到洋货了。对这样一股力量,你看不见他,摸不着他。洋人没有直接来烧杀抢掠,但他们掠夺的财富比抢劫多得多。

总结来讲,英国人的殖民政策就是资本主义的扩张,前面用刀和剑开路,后面用低价购买原材料,并倾销廉价工业品的方式攫取财富。其手段相对比较温和,讲究和气生财,自然不会引发太多的仇恨。

这就是为何我们看到当初鸦片战争撬开清朝的国门之后,英国人一直重点要求的是通商,至于所谓的赔款和割地,反倒是不太夸张,因为他们并不看着这些东西。反观俄国人和日本人,要么是永不满足的土地扩张,要么是狮子大开口要钱。虽然都是殖民,但后者的方式,显然更令人反感。

更为关键的是,这种掠夺的方式,其实是属于吃力不讨好,赚得少不说,投资大,风险更大。首先,作为列强想要掠夺资源或者说占领土地,免不了武力征服。这样就需要大量的战争投入。打赢了还不说,如果像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这种被胖揍,那可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就算成功征服了这块土地,你依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对当地实行殖民改造,从而应对当地人的反抗。

最后,被殖民地大都属于落后地区,虽说是有资源,但是却需要时间和代价去开发,到时依然免不了对当地进行建设。因为殖民地想要赚钱,一般都需要人口密集,经济相对发达,要有一定的基础设施。虽说与英国是殊途同归,这个过程可要比英国费力得多,而且成本不可控。

比如意大利人当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征服埃塞俄比亚,之后却发现这里没有道路,没有学校,没有合格的工人,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去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之大,远远超过了意大利人所获得的回报。以至于他们惊呼不是意大利征服了埃塞俄比亚,而是埃塞俄比亚征服了意大利。

如此对比之下,英国人的殖民政策无疑是要高明许多。英国人就像是一位精明的农夫,他把羊羔养大,剪羊毛,肥了再宰杀。相比之下,日本沙俄这些国家,其实就像是鲁莽的屠夫,只会冲上去把羊羔宰了,然后美美的吃上一顿!

历史上,那么多国家被英国占领过,为什么他们都不恨英国?

这里先必须解释下,英国是自古以来就是作为一个“搅屎棍”存在的国家。

作为一个“商人”型国家,他们很会算计,而这种只获取利益的国家,恰也满足那些被占领过的国家需求,所以很多被殖民过的国家并不仇恨英国,甚至有的感谢他们。

“搅屎棍”

英国作为孤悬海外的岛国,它心中极度害怕有能够与自己比肩的国家崛起,所以它长期以来的政策就是“一山不容二虎”,谁要当大哥,我就联合老二一起打趴大哥。

  • 16世纪时它死怼西班牙,搞掉无敌舰队,因为当时的西班牙最强大。

  • 17世纪又跟法国杠上,反法同盟,死磕拿破仑,和法国打的那个鸡飞狗跳。

  • 沙俄崛起后,它又看俄国不顺眼,打完俄国打德国。没办法,19世纪后德国也崛起了,那肯定不能放过。

但值得注意的是,英国打归打,但打完后它又反过来“善待”人家。因为英国很明白,弄死大哥,就会立马又小弟崛起,那它又得跟小弟干战,与其这样没完没了还不如压制大哥就好。

所以,当拿破仑战后,英国在维也纳会议上支持塔列朗的想法,让法国保持领土完整,使得它后来又恢复到欧洲第一阶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人对德国采用绥靖政策,它不同意别国肢解德国,因为弄死了德国,法国就会强大,英国并不那么容易吃掉法国。

国富论

1776年是英国最为重要的一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极力劝导英国让美国独立,理由是美国的统治成本已经大于统治收益。

(亚当斯密国富论)

英国有个首相叫小皮特,他对亚当斯密的理论非常着迷,并且一直奉行亚当斯密的这套国富论逻辑。以至于,在后来英国虽然跑遍全世界搞殖民地,但它对待殖民地的手段和其他列强不一样。

英国人都是精明的商人,他们一直以来的手法就是“能捞一把是一把,捞完之后还要搅屎”。英国人在殖民地的政策就是让本地人自治,把本地人变成商人,然后压榨贸易。

为了更好的配合他们,英国人甚至让当地人去英国留学,到后来殖民地的人反而对英国人产生了好感。

精明的商人

最搞笑的是,如果你要独立,英国人就开始哗啦哗啦拨算盘,如果不划算,那就支持你们独立。因此,甘地这种不抵抗运动才会成功,因为他早已摸透英国人的想法。

当英国佬一看印巴是个烂摊子,于是搞了个印巴分治,然后溜了,但这种做法却得到了许多小国的支持。比如斐济,人家1970年才独立,而这个时候已经完全落后于世界,但人家还感谢英国。因为在殖民这个国家的时候,起码还把经济搞上去了点,并且还弄了一个运动会,直到现在这个运动会还在继续着。

而英国佬对比,日本就显得不够看了,中国、朝鲜、韩国这些国家,哪个不是对日本恨之入骨。

"国与国之间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英国人早就摸透,但它的做法却是没有上升到恨不恨的地步,说白了英国就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你可以不喜欢它,但确实也恨不起来。

(英国曾经殖民地分布示意图)

英国就是那种,打归打,打完后该吃饭喝酒的吃饭喝酒,没有怨恨也没有感情,反过来说跟英国谈感情,就是自己浪费感情。

历史上,那么多国家被英国占领过,为什么他们都不恨英国?

英国和西班牙不一样。

西班牙是直接掠夺,军队先去。

英国是商队先去,军队为商队保驾护航,英国所到之处,繁荣了当地贸易,当地人为了生意,慢慢学会了英语,学会了英国的单位、标准,可以说是文化入侵。

历史上,那么多国家被英国占领过,为什么他们都不恨英国?

因为许多英国殖民地独立的时候,都是殖民地的上层人士,看准了英国的衰落,以民意为筹码,和英国谈判获得独立,既然是谈判,英国也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包括原材料供应,市场开放等等。这些上层人士本来在英国殖民期间通过和英国管理阶层的良好关系获得巨大的社会资源和财富,属于获利阶层。为什么要独立呢?因为有钱了就想要权力,殖民地一二三把手永远都是伦敦委任的英国人,但是只要独立了,这些上层人士凭借拥有的社会资源就能混个总统总理当当。因为亲英人士把持独立后的政府机构,他们的一切财富都是帮助英国殖民当局剥削掠夺殖民地人民从中获得分成,他们的黑历史一抓一大把。他们如果进行反英宣传就是在打自己的脸,所以他们就要美化英国殖民,长期谎言洗脑下,久而久之那些国家的人民就忘记当年英国殖民当局如何残酷掠夺奴役他们的父辈,对英国充满了好感

历史上,那么多国家被英国占领过,为什么他们都不恨英国?

近代史上,英国可谓是占世界殖民地最多的国家,被世人称为是日不落帝国。据说最多的时候,英国的殖民地加起来有三四千万平方公里,可谓是遍及五大洲。

英国有这么多殖民地,并且很多都是通过武力手段夺取过来的。但是英国人经营殖民地还是相当有一套的,因为英国本身这是一个小小的岛国,无论是人力还是各方面都非常的有限,如果不是通过比较有效的管理方式的话,事实上是不太可能管理好如此庞大的殖民地。

英国人管理殖民地很大的一个手段就是扶持当地人中的头面人物,给予这些人相当大的利益和名誉,很多人都被授予职位。而且英国征服一地之后,在管理的时候很少会采取比较激进的措施,因为那样只会使占领地的人民群体反抗。

记得希特勒在和英国首相聊天的时候,当时提到被占领地的人民起来反抗的时候该怎么办?希特勒就直接说杀光他们,当时英国首相感到非常的无语,在英国人看来,这样做只会使事情越来越糟。英国人采取的方式就是有效的分化他们,笼络其上层的阶级,从而起到更好的占领的作用。因为一旦采取以杀止杀的态度的话,那样是不可能长久的占有这个殖民地的,很多时候就是一锤子买卖。到了之目的的民众纷纷揭竿而起,而宗主国只知道用杀来解决问题的话,基本上离失去这个殖民地时间不远了。

英国人采取方法措施非常有效,而且离开殖民地的时候,也会给殖民地挖坑,表面上是遵从殖民地人们的选择,实际上却给殖民地埋下了未来纷争的种子,例如离开印度的时候就把印度变成巴基斯坦和印度,对其他的殖民地也是同样如此,这样殖民地之间有了纷争还不得不求助于英国,使得英国即使失去了这些殖民地却依然对这些殖民地有很强大的影响力。几十年之后,这些殖民地都对英国还有非常深的感情,甚至以作为英联邦成员国而自豪。而其他国家在海外的殖民地被当地人反抗收回之后,很少有对自己宗主国这么深感情的。

总之英国人采取管理殖民地的方式,可谓是相当的先进,相当的文明,非常值得世人去学习。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历史上,那么多国家被英国占领过,为什么他们都不恨英国?

因为很多人贱呗,喜欢被人殖民,喜欢被人掠夺财富,喜欢背弃自己的祖先,喜欢做洋奴才,在同肤色人面前显得高人一等,在洋大人面前就像一条狗那么忠心,多么高贵的职业,好让人羡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