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多次上太空却不直接登月?

我看到有人说,咱们中国那是不想登月,要登早登了,这明显就是在自欺欺人。咱们不是不想登月,而是技术上还不成熟。

早在2004年,咱们国家就正式开展了针对月球的探测工程,也就是咱们所熟知的“嫦娥工程”。这个“嫦娥工程”一共有三个阶段,分别是“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很明显,“登月”一直都是咱们航天计划中的重要要组成部分,甚至于是核心计划。

因为登月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太空殖民时代咱们能否占得先机。就当下而言,探索太空其实就相当于十六世纪的大航海。到处都是“无主之地”,先到先得。咱们发展航天技术,肯定不只是近地轨道上玩玩儿那么简单,那是肩负着未来抢占太空资源的重要使命的。

而想要完成这样的使命,那就至少需要具备登陆其他星球的能力。这就好比大航海时代,那些探险者们远离家乡,肯定不是为了在大洋上漂泊,而是想要找到新的陆地或者岛屿,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就当下而言,月球无疑是最好的试验场,毕竟它离地球最近。如果连月球都登不上去,何谈殖民太空?

所以,大家一定要弄明白,咱们中国一直都是想要登月的,只是目前技术还不成熟,或者说还没到登月的时候。

咱们目前虽然已经多次登上太空,但是在针对月球的探测计划上,其实还仅仅是处在第一个阶段,即“无人月球探测”。因为迄今为止,咱们国家发射的所有的嫦娥系列探测器,那都是无人探测器。

按照咱们的探月工程计划,这种无人探测其实就是在为后来的“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做准备。航天计划一直都是这样一个步骤,先进行无人试验,然后才是载人操作,最后再谈建立基地的事儿。咱们的神舟系列不就是这样吗?

当然了,随着最近嫦娥五号的成功发射,咱们的“无人月球探测”阶段基本算是走完了。因为“无人月球探测”一共被分为三步,分别是绕月飞行、着陆月球以及采样返回。也就是咱们常说的“绕、落、回”三步走。目前嫦娥五号承担的就是采样返回的任务,属于登月计划第一阶段的收官之作。现在只需要等到嫦娥五号登陆月球,然后采样返回,那么咱们就可以开始着手准备下一阶段的“载人登月”工程了。

不过,这里还是需要给大家泼盆冷水。就算是嫦娥五号成功返回,也不代表咱们就具备“载人登月”的能力。因为“无人”与“载人”这两种技术,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实际困难程度却相差甚远。

比如宇航员的生存问题,从地球出发到登陆月球,然后再返回地球,这需要一个很漫长的时间。以嫦娥五号为例,11月24日发射,12月1日才着陆月球,完成采样任务之后,还得等待合适的月地入射窗口,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回来呢。

在这么漫长的一个时间里,宇航员的生存安全问题如何解决?尤其是是登月之后,如何应对恶劣的月表环境。要知道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高达330摄氏度,而上升器发动机点火瞬间温度最高也能达到上千摄氏度,这对于嫦娥五号现有的机器设备都是极大的考验,更不要说血肉之躯的人类了。

当然了,给宇航员建立生命维持系统并不算太困难,毕竟咱们有过载人航天的经验。困难的是建立生命维持系统后,多出来的质量该如何解决?嫦娥五号探测器因为是无人探测器,不需要什么登月舱之类的东西,总重也就8吨左右。

承担嫦娥五号运载发射任务的运载火箭是胖五,其乃是咱们中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胖五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是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是14吨,勉强能够胜任嫦娥五号的运载任务。但是如果变成载人登月飞船,胖五估计就够呛了。

咱们可以参照一下美国的“阿波罗”登月,美国阿波罗飞船及登月舱总重高达46吨,是嫦娥五号重量的五倍多,胖五根本推不动。当时负责“阿波罗”登月运输的火箭是美国的土星五号,拥有能将120吨的载荷送上太空的能力。

正是因为有着土星五号这样的庞然大物,美国当年才能成功登月。而咱们目前还没有这样实力的超重型运载火箭。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在着手研发,即长征九号。但是这个过程注定不会太容易。上世纪70年代,苏联也搞过超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发,结果发射四次全部失败,导致项目下马。最终苏联的登月计划,一直停留在和咱们中国一样只能无人取样返回的阶段,直到解体也没有登月。

所以,就目前的发展来看,嫦娥五号成功返回之后,我们接下来的登月飞船依旧还会是无人探测器。只不过,其在重量会更大,采样质量和范围也会更广。我们可以将其认为是模拟登月的验证。

总之,载人登月,任重而道远。

为什么中国多次上太空却不直接登月?

上太空和载人登月还是有着本质差别的。

中国在载人航天及月球探测领域都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我们的空间站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我们的月球探测器也早已经实现了在月球的登陆及返回,我们亲自采集的“月壤”也已经被顺利的带回地球。虽然载人登月与上述两类技术看着较为相似,但实际上还是有着本质上的差别的。

【1】太空空间站的轨道高度一般只有400公里,而月球距离地球则有38.4万公里,这两者间的距离是非常之大的,把宇航员送到太空和送到月球表面并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任务,对于火箭推力的要求差距较大。

【2】之所以月球车相对比较容易登月一些,主要还是月球车的质量相对有限,从月球返航时对于燃料的需求也相对有限。而载人登月时的登陆器质量则要高出很多,而且为保障顺利把宇航员送回地球,也需要搭载较大质量的航天燃料。

【3】技术其实还只是一个方面,载人登月对于资金的需求量也是非常大的,因此需要进行谨慎的分步探索,否则对于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还是有着一定影响的,如何合理的安排计划落实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中国的载人登月已经提上日程。

实际上我们国家在航天领域方面都是有着非常严谨的计划的,目的是确保每个阶段的任务都能够顺利且高效地完成,同时也要确保相关航天任务有着较大的科研意义及性价比。

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在航天事业上的发展速度也在不断提速,按照目前的计划来看,我们国家将在2030年左右完成最终的载人登月任务。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国家一定会成为世界范围内最顶级的航天强国。

以上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为什么中国多次上太空却不直接登月?

登月需要的时候大运载能力的火箭。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是长征五号,但是第一次算是成功,第二次有点失败。如果第三次发射成功,那么我们就有了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5吨的火箭。如果失败,则证明咱们目前不适合搞大运载能力的火箭,需要继续夯实基础。

这个运载能力也不足以登月,美国当年的土星五号运载能力是长征五号的四倍。我国之前组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使用的是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这款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是8.4吨,不足土星五号的十分之一。不过拿来建小型空间站倒是够用。

所以制约我们登月的直接原因就是没有更大运载能力的火箭。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实力。登月目前看来经济回报非常的不明显,甚至偏向烧钱,需要很多人力物力一起去完成一个并没有太大意义的事情。

人类已经登月六次,没有必要着急再去一次。

为什么中国多次上太空却不直接登月?

近些年,中国的航天事业也算得上的突飞猛进的阶段,天宫空间站已经开始全球征集国家参与,美国却遭到拒绝,狠狠地打了美国一个耳光。北斗全球定位系统组网成功,为全球提供精确的卫星导航定位服务,完美避免了美国GPS挟持。还有量子通信卫星一次又一次取得成功,天问一号火星探测等等,中国航天成绩正在一步一个脚印,走出辉煌的战绩。

在探月工程上,我国的探月成绩可谓是硕果累累,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嫦娥团队斩获国际大奖,为我国月球探索和载人登月奠定了坚实基础。

嫦娥奔月成绩

在月球探索,我嫦娥系列探测器也是非常厉害,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携带玉兔二号巡视器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的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

截至目前,嫦娥四号在月球已经完成24个月昼工作期,顺利度过667个地球日,据了解嫦娥四号的设计寿命为12个月,玉兔二号的设计寿命为3个月。目前都还处于非常良好的工作状态,为我国提供重要的月球探测数据。

目前,嫦娥五号目前已蓄势待发,预计在2020年11月下旬奔向月球,嫦娥五号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四个部分组成。本次任务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完成发射任务,这也是长征五号系列火箭第二次应用发射,上一次应用发射还是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

嫦娥五号是我国探月工程的第六次任务,本次登月的重要任务,完成月球土壤采样返回地球。是目前我国航天领域迄今为止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我们目前没有相关的经验,这次嫦娥五号的成功经验,将被用于载人登月任务中。

为什么我国到现在还不载人登月呢?

不是我国不愿意实现载人登月,而是登月难度大,必须有把握才能实现。曾经美俄太空竞赛,美国载人登月完成了6次,俄罗斯截止目前都还没实现登月,可见登月难度实在太大了。

载人登月难度有多大

我国载人登月实际上早已经就已经有了计划,预计最高在2030年实现载人登月。目前,嫦娥五号的这次探测任务对于我国来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里程碑。如果成功了,嫦娥六七号均可以轻松实现采样返回,载人登月就不会太难了。那么我们一起来聊聊载人登月难度有多大?

载人登月对于我国来说,如果过早实现,必定会寻找他国帮助,很多技术还不够成熟,必须要经过反复测试才能保障有一定概率的成功。嫦娥系列飞船登月成功,一方面是为了探测月球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则是反复测试登月和返回的能力。所以载人登月必须要谨慎。

在实现载人登月任务,我国必须考虑到登月舱的设计,登月舱的功能必须保证宇航员安全登月,完成任务后携带宇航员从月球上起飞脱离月球,进入返回地球轨道。

在经济上来说,载人登月所耗费的成本是非常的昂贵的,过早实现载人登月,毫无疑问是为我国增加不小的经济负担,必须要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实现载人登月,才是最佳的选择。虽然月球有非常丰富的稀有资源,但是按照目前的技术和能力,还不足以利用和大规模开采的。

月球引力情况和我们生活的地球完全不一样,仅仅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载人登月舱脱离月球引力也是需要达到一定速度,至少是达到1.8km/s的速度。这个速度看似并没有登月脱离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大,但是登月所携带的燃料是有限的,要快速达到这一速度还是非常难的(脱离月球轨道没有火箭助推)。

总体来说,我国载人登月按照目前的技术已经不是特别艰难,但是我国科学家们还是按计划如期完成,争取在2030年前完成载人登月。美国看到我国的月球探索取得的重大成就,现在又一次启动登月计划,开始和中国开始竞赛,抢占月球底盘。

为什么中国多次上太空却不直接登月?

谢谢邀请。以中国目前的航天技术,理论上是能办到的。先说运载能力。五十年前土星五的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上百吨,阿波罗登月系统总重46吨,用火箭直接就推入了奔月轨道。目前我们的胖五可以推送14吨,完全可以采取分段多次发射的方式,只需要三次就可以在轨组合成登月系统,利用引力弹弓和自身的大功率发动机就可以奔月。而论证中的921火箭一次性就可以推送25吨,直接送一个小型登月系统奔月是能办到的;再说登月舱。我们在嫦娥系列自动探测计划中已经对绕、落、回技术进行了完善,还利用鹊桥卫星搭起了地月通讯系统,这一块儿远远比当年的阿波罗先进,不存在任何难度。况且如果载人登月,有航天员手动操纵,其控制难度远低于自动登月舱;再说生命维持系统,我们用的是苏联技术,和上世纪九十年代技术持平,在天宫计划中更是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去做五十年前就能办到的事更是没问题。所以技术上我们已经具备了载人登月能力。但是能去是一回事,有没有必要去是另一回事。美国、俄罗斯、欧洲航天局都有这个能力,但是都不愿意再去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一方面阿波罗早就上去了6次,月壤月岩带回来很多,该装的仪器也装全了,谁再去没什么创新项目可干了,就是拾人牙慧,科研上没任何意义。而政治方面,月球不适用海洋法,适用联合国外太空开发公约,不是谁上去谁占领的。况且人类整体科研水平摆在那里,能上去建个基地占领的国家目前还不存在,就是美国再想登一次也要拼了老命伤筋动骨,不划算,更没能力建基地。从经济的角度,目前还没有开发月球矿藏的技术,载人登月在至少在几十年内带不来任何科技、经济效益。所以说,在目前航天技术、经济环境下,载人登月只有象征意义,没有实际意义,为了面子而花巨额资金去做别人玩剩下的事,恐怕只是一个大号的形象工程罢了。所以目前没有载人登月的必要。等大推力火箭、廉价的轨道运送系统等开发出来,大大降低成本,到时候有闲钱了,再去不迟。

为什么中国多次上太空却不直接登月?

中国很早就有了登月计划,并且可能在2030年左右实现载人登月,现在我国正处于登月关键技术攻关和登月筹备的阶段。一旦技术条件达到要求,我国随时可能完成登月任务。

作为登月的前奏,我国已经进行过多次月球探测,早在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工程”。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升空,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发射升空。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发射升空。

嫦娥三号和以往不同,它携带着中国第一艘月球车“玉兔号”实现首次月面软着陆,取得大量成果,成功证明月球上没有水。嫦娥五号更是功劳卓著,携带月壤返回地球。至此,探月三期工程完美收官。

我国对月球不断地探索,每次探索都能取得进一步的突破。实现载人登月并不容易,美国自1972年最后登月以来,由于登月所需经费数额巨大,对经济造成冲击,已经近半个世纪没有再次登月。

载人登月是高尖端科技,光有钱是远远不够的,登月最先要解决的是科学技术问题。从大推力火箭发射、登陆器绕月运行、软着陆再到返回地球以及救生技术,中间困难重重,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需要大量科研人员辛苦工作才能逐步实现

想要把宇航员也通过火箭送上月球,那么就需要更大推力的火箭才能完成,长征五号能够完成任务,但需要多次发射。后续也有可能研制出推力更大的火箭“长征九号”一次性实现载人登月的发射环节。

中国载人登月的目的不同于当时的美国。不会以谁先登上月球、谁登上月球的次数多、搞星球大战为目的,而是为了探索未知的宇宙,为了服务科研。

对待载人登月这件事,谨慎一点总没错。中国目前的技术水平完全能够支持一次次地发射月球探测器,失败的概率很低,是相对保险的办法,即便失败也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和影响。

在一次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表示:“先搞关键技术攻关,等我们近地轨道的空间站建成,我们再规划论证是不是要搞载人登月。”由此可见,我国准备等空间站建好后才会进一步考虑载人登月。

我国将在2021年春季发射空间站核心舱,预计在2022年建成第一座空间站,届时太空中可能只剩下我们中国唯一的空间站。我国的航天事业正在蓬勃发展,若干年后,我国一定会实现载人登月,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