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中原打的不可开交,蒙古为何不趁机南下?
鼎盛一时的元朝最后被明朝打的没地方“龟缩”,可是他们在蒙古地区仍然保留着一定实力,然而在明朝“靖难之役”的时候,蒙古人并没有抓住机会,趁着明朝空虚开展“翻盘”行动。主要有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有心无力。
当元朝被赶到北方大漠以后,明朝中央并没有让他们喘息。元朝残余势力在大漠建立新的朝廷,太祖就花大力气进行征讨,从明建朝以后,他们就对北方地区进行了连续八次的征伐行动。
在第六次北伐的过程中,明朝军队在捕鱼儿海这个地方成功完成了突袭行动,北元因此损失了近十万人的兵力,上百个宗室贵族被明俘虏,在此一战后,元朝仅剩的一些兵力彻底瓦解,虽然君主成功突围了出去,但最后却被叛军诛杀,在如此背景之下,他们还有什么能力南下干预别人的事情,老老实实维护好自己就已经很不错了。
第二个原因:自身面临解体。
北元最后的一位大汗被手下所杀,这也就意味着忽必烈一脉对蒙古统治的彻底结束。这个由多部落整合而成的政治实体,在失去了拥有绝对权威的统治者以后,紧接着就重新回到了部落分裂的局面。蒙古人一直都是崇尚强者的,对于忽必烈的黄金家族,他们当年极力拥护。
可当这个家族衰败以后,他们也会毫不留情的选择背叛。所以瓦剌部落的很多家族随后就开始了公然反叛,鞑靼部落也加入其中,要说起混乱程度,明朝当时还真比不过蒙古。所以别问北元为什么不抓住机会了,我们应该问问明朝为什么利用这个机会彻底灭了蒙古。
第三个原因:成祖的“糖衣炮弹”。
在靖难之役开始之前,朱棣就已经开始对蒙古的某些势力开始了拉拢活动,自己的管辖区域能直接跟蒙古形成对话,这也方便了他外交活动的开展。蒙古作为战败一方,其战败后的生活并不是特别如意。
当他们看到可以加入燕王给明朝捣乱的时候,估计谁都想给自己“出出气”。 况且自己在战败以后,总需要为自己的未来发展考虑一下,眼看着没机会翻盘了,那么为什么不找一个好的依靠呢。
所以这些蒙古人就非常热情的加入了靖难的阵营之中。后期朱棣要开始行动的时候,仍然面临着兵力不足问题,所以他加大诱惑力度,许诺给蒙古骑兵更多的好处,这些战败落魄之人哪能抵抗的住这样的诱惑,所以朱棣的队伍中很快就有了相当一部分的蒙古骑兵,其战斗力也有很大的提升。
所以别说是趁着靖难打劫了,蒙古有一部分人还是这场谋权行动的支持者呢。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北元想通过明朝内乱来“翻盘”是不成立的。因为他们一没力二无心,少数民族退出中原是符合历史基本规律的,在这样的硬性规律之下,只要从中原退场,就别在有回来的打算。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中原打的不可开交,蒙古为何不趁机南下?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于南京病逝,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便开始对镇守在各地的藩王实行了削藩,周王、代王、湘王、齐王、岷王相继被废,燕王朱棣出于各种考虑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开启了长达三年的“靖难”。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朱棣的封地正是对抗蒙古的最前沿,在朱棣“靖难”的三年时间中原大地打的不可开交,北方的防御也相对减弱,可是丢失中原退居漠北的蒙古却没有趁虚而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蒙古丢失中原退居漠北后的状态
1368年,明朝北伐大军在徐达、常遇春等人的带领下攻陷元大都即北京,元惠宗(元顺帝)北逃,其政权仍旧使用“大元”国号,这段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北元”。
此时的蒙古仍具有不俗的实力,屡次派兵侵犯明朝边境,被朱元璋称为当世奇男子的王保保(扩廓帖木儿)在漠北对抗明军,盘踞在东北的纳哈出,远在云南的元朝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都是明朝的心腹之患。
为此朱元璋经过多次战争终于在洪武二十年基本肃清国内的蒙古势力。为了巩固统治朱元璋随即派大奖蓝玉率兵十五万深入漠北,准备彻底荡平蒙古势力。大将蓝玉不负众望在“捕鱼儿海之战”大破元军,此战之后北元国力大衰,基本上已经不具备对抗大明的实力。
下面我们再看看靖难三年中蒙古都在干什么
“捕鱼儿海之战”后元天帝次子地保奴、嫔妃公主一百二十三人、官员三千余、人口七万七千多、马驼牛羊十五万多头均被明军俘获,“黄金家族”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很多部落脱离中央汗国统治而独立,蒙古也陷入了权力纷争阶段。
从1388年到1402年短短十五年时间蒙古草原走马灯似的换了五位大汗,这些人大多死于非命,可见权力斗争的残酷性,而此时蒙古已经放弃了“大元”的国号,从另一个方面也表明他们已经认清现实暂时放弃了争夺中原的想法,或者说有心无力。
虽然大明北方的威胁不足为虑,但是在西方帖木儿帝国的创始人却对大明虎视眈眈,当时的帖木儿帝国已经一统中亚和西亚地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在看到明朝国内“靖难”而导致的战乱后,帖木儿组织了二十万大军准备对明朝发起东征,结果帖木儿死于途中,东征无功而返。
当然,朱棣发动“靖难”也是筹划很久处心积虑,朱棣曾北上裹挟宁王参与“靖难”,将明初设置于东北西部的大宁卫系数南迁,兀良哈三卫(朵颜三卫)在靖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上就有朱棣为了“酬劳三卫”而放弃大宁卫的说法。
总体来说蒙古没有在“靖难”期间抄朱棣的后路主要还是因为实力不足,而朱棣之所以能够毅然决然的起兵南下也正是因为对于当时的形势有着很好的判断,做好了准备。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中原打的不可开交,蒙古为何不趁机南下?
关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此时此刻的蒙古并非朱元璋时期的蒙古力量。朱元璋打天下时将蒙古力量早就赶回大漠深处了,再者朱棣驻防北京,就是防止蒙古力量骚扰大明朝。朱棣发动靖康之役早就防备他们了。因此蒙古没有趁机攻打明朝。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中原打的不可开交,蒙古为何不趁机南下?
彼时的蒙古已经不再是当年的纵横欧亚蒙古铁骑大杀四方了,已经被朱元璋杀的节节败退退居大漠深处去了,可以说是比老家还远,能够自保休养生息已经算是够了,哪里还有功夫图南?所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矣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中原打的不可开交,蒙古为何不趁机南下?
1、靖难发生前夕蒙古是个什么情况?
朱元璋在世时,通过蓝玉的北伐,北元势力被大大削弱,已经远遁漠北。但朱元璋仍不放心,“朕有天下,胡虏远遁久矣。然萌孽未殄,不可不防“,先后通过在边塞设置卫所、招降故元知院捏怯来、辽王阿札失里以及通过藩王戍守的方式,建立了一整套的防御格局。
在洪武末期,明朝的北疆已经形成了辽王、谷王、代王、宁王、燕王五藩防御蒙古的战略格局。由于蒙古各部已经没有实力大规模南下,所以主要以袭扰为主,目的也是为了获取财货,并没有取而代之的野心和实力。
2、靖难发生时蒙古在做什么?上面已经提到,蒙古各部即使南下,也以掠夺财货为主。那么靖难发生时,蒙古部落有何动向呢?在燕王朱棣兼并宁王兵力发动靖难之役南下后,谷王、辽王、代王也奉诏还京,这个时候明朝的北疆是空虚的。
所以,蒙古各部也趁势南下。据《明实录》记载:“建文二年二月癸丑,谋报胡寇将侵边,上遣书谕鞑靼可汗坤帖木儿,并谕瓦刺王猛哥帖木儿等晓以祸福。”这里的“上”可不是指建文帝,而是指朱棣。
也就是说,蒙古各部趁明朝内讧,南下袭扰,但朱棣通过怀柔手段(猜测可能送去了部分财货),与蒙古各部遣使通好,化解了危机。
这里就回答了题主提出的问题:“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中原打的不可开交,蒙古为何不趁机南下?”答案是南下了,只不过被朱棣化解了。至于原因,上面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蒙古各部实力有限,南下的目的仅仅是抢掠一些财货,所以很容易被怀柔。
当靖难之役打了近4年后,蒙古部落中的鞑靼、瓦剌和兀良哈才通过兼并其他部落,逐步强势崛起,对明朝形成了事实上的威胁,但这个时候的明朝也已经完成了内部统一,并由朱棣统帅发起了北伐。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中原打的不可开交,蒙古为何不趁机南下?
蒙古人在大明朱元璋时代已经被打到捕鱼儿海,漠北草原的蒙古人力量微弱。根本无力南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