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发生的怛罗斯之战,高仙芝是赢了还是输了?
怛罗斯之战,高仙芝算是输了,但却是虽败犹荣。
在公元七八世纪,世界上最为强大的两个国家分别是东方的唐帝国和崛起于西亚的阿拉伯帝国,双方都在极力的扩张领土。阿拉伯帝国向西击败了罗马正统拜占庭,将地中海变成了自己的内湖;唐帝国则是北伐突厥,东征高丽,将东亚地区的控制权牢牢攥在手中。
两大帝国分别在西亚和东亚地区,建立起了自己的绝对统治地位。原本东亚和西亚相距甚远,两大帝国算是井水不犯河水。但随着各自的势力扩张,东西方的两大文明免不了形成激烈的碰撞。
公元8世纪初,阿拉伯倭马亚王朝开始向东方扩张,阿拉伯的骑兵在中亚的草原上驰骋,所向披靡,剑指帕米尔高原。而在阿拔斯王朝上位之后,阿拉伯帝国更加注重中亚商路的控制,大军继续向东挺近,意图重现亚历山大的伟业。
与此同时,唐朝也在灭掉突厥和薛延陀之后,横扫西域诸国,安西与北庭两大都护府,已经基本掌控了西域。很显然,唐朝的势力也已经伸到了中亚,自然免不了和阿拉伯帝国遭遇。怛罗斯之战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发生的。
公元750年,唐朝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以“无藩臣礼”为由,出兵攻打西域诸国中的石国,俘虏其国王,夺取牲畜人口。而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便找到阿拔斯王朝求援。阿拔斯王朝本就对安西四镇控制下的西域有想法,此次石国来投,无疑是他们进攻安西的大好机会。
因为阿拉伯人想要进军西域,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唐朝,而是以唐朝统治为核心的中亚文明圈子。当时唐朝在西域的统治主要分为三类,首先是以伊、西、庭三州为核心的州县统治区,这里是属于唐朝直接管理的统治区,行的是大唐律法其次则是安西四镇为核心所建立的羁縻府州体系,州府官员由当地部落首领担任,军事首领则是唐朝的武将,其讲究的是一个控制权,最后则是臣服于大唐的西域诸国,他们行政和军事都是自领,只需要承认自己的藩属地位,按期朝贡即可。
此前阿拉伯人进入西域,首先便会遭到西域诸国的抵抗,他们在唐朝大军的支持下,给阿拉伯人带来了很大阻力。阿拉伯人连西域诸国都破不了,更不要说去动安西四镇了。而此次的石国事件,给了阿拉伯人分化唐朝在西域各属国影响力的机会。
石国一役,使得高仙芝在西域的信誉大打折扣,唐军的名声也一度降至谷底。当时高仙芝假意与石国讲和,让石国放松警惕,随后率军偷袭,胜之不武。此外,高仙芝在石国屠杀老弱,抢掠财物。
《资治通鉴》: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伪与石国约和,引兵袭之,虏其王及部众以归,悉杀其老弱。仙芝性贪,掠得瑟瑟十馀斛,黄金五六橐驼,其馀口马杂货称是,皆入其家。
所以,阿拉伯人此时进攻安西四镇,不仅不会有西域诸国的阻挡,甚至还会得到西域诸国的帮助。尤其是此时阿拔斯王朝初建,希望通过对唐朝的胜利,来稳固自己的统治。
而对于当时的唐朝来讲,其实并没有太当回事儿。西域诸国无藩臣礼是必须要讨伐的,而阿拉伯人在中亚的扩张,早就影响到了唐朝的利益,双方本就是水火不容。甚至于史学界怀疑当时高仙芝就是想要进攻阿拉伯人,为唐朝解决掉这个在中亚的劲敌,从而也把自己的功业推上新的高度。毕竟当时高仙芝已经打遍中亚,想要再建功,那就只有拿阿拉伯人练手。
所以高仙芝在征讨石国之后,也做好了应对阿拉伯人的准备。
公元751年,高仙芝率领安西四镇的唐军以及葛逻禄等藩属军队,主动出击,来到葱岭以西、锡尔河中游,与阿拉伯人战于石国重城怛罗斯,史称怛罗斯之战。
此战高仙芝共出兵三万,其中安西军唐兵两万,藩属葛逻禄兵一万;而阿拉伯人与其藩属军队共有15万人。当然,这里的兵力数量在历史上有一定争议,有说法称唐军是七万,阿拉伯人则是二十万。
但无论哪种说法,我们可以确定的是,高仙芝在兵力上都处在一个绝对的劣势。但凭借良好的装备与强大的战斗力,处于兵力劣势的唐军,在战场上却丝毫不落下风。双方相持五日,不分胜败。然而就在这种时候,本属于唐军阵营的葛逻禄兵突然倒戈,唐军腹背受敌,最终只能失败撤退。两万大军损失殆尽,仅余数千残兵退回。
《资治通鉴》: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余里,至怛逻斯城,与大食遇。相持五日,葛逻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余才数千人。
所以,真正让唐军走向失败的,其实不是阿拉伯人,而是自己人的背叛。更值得一提的是,阿拉伯人虽然赢了,但是损失却很惨重,十五万大军,伤亡高达七万,近半的军队折在了唐军手中。
正是因为唐军的顽强,使得阿拉伯人虽然取得了怛罗斯之战的胜利,但却无力乘胜追击,进攻四镇。而反观唐军,虽然战败,但底子还在,安西四镇为核心的军事体系并没有瓦解。在怛罗斯之战之后两年,封常清就率领安西军继续西征,灭掉了大勃律。
所以,总的说来,怛罗斯之战虽然惨烈,但对于两大帝国的实际影响并不大,更没有改变中亚地区的一个政治格局,中亚诸国依旧处在两大帝国势力之间,或是左右逢源,或是间于齐楚。
从军事角度而言,怛罗斯之战更多的意义,其实就是表现了高仙芝以及唐朝安西边军的强悍实力。明明兵力劣势,腹背受敌,却能打出数倍战损于敌人。明明输掉了战争,却能让敌人不敢再战,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巅峰帝国的实力。
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发生的怛罗斯之战,高仙芝是赢了还是输了?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怛罗斯之战,是唐玄宗时期,唐朝安西都护府的军队,和阿拉伯帝国(唐朝叫大食国)为首的中亚诸国联军,在怛罗斯发生的一场遭遇战。
怛罗斯的具体位置,到今天也没有确定。大致在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西、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的相邻边境、塔拉兹地区。
怛罗斯之战发生时间在公元751年7月——8月,此战以大食国军队的惨胜而告终。
关于双方参战的兵力,由于史料记载的混乱,有多种版本:
一、大食国200000人,唐军30000人。
二、大食国70000人,唐军20000人。
三、大食国先200000人,后增兵到300000人。唐朝远征军24000人。
伤亡情况,通常有两种数据:
一、大食国方面伤亡7万,唐军伤亡2万人
二、大食国方面伤亡3万,唐军伤亡1万余人
这是大食国与大唐几次边境冲突中唯一一次打胜安西军的战斗。
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这场战斗呢?其实说起此战的起因,很让人不以为然。
从公元747年开始,高仙芝带领他的远征军,踏上了西征的征途。他首先用欺诈的手段打开了小勃律国的大门,随后逼迫国王和吐蕃公主投降。
下来紧接着又用同样手段灭了石国,征服了朅师国,并且击溃了吐蕃的援军,为大唐立下不世之功。
当他把这些俘获的突骑施可汗、吐蕃赞普、石国王、朅师王押往长安后,受到唐玄宗的特别礼遇,除担任安西四镇节度使外,因为功勋卓著,又加授开府仪同三司。
高仙芝虽然为帝国立下如此大功,但这里头有个问题。他的军功充满了诡诈和血腥,最关键的是出现了战略失误。
这个错误在当时没有表露出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错误开始扩大发酵,最后竟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他的战略失误是什么呢?就是用不道义的手段征服了石国。
石国国王那俱车鼻施继位之后,因为对唐朝忠诚,所以当唐军到来后,那俱车鼻施同意高仙芝的约和。
高仙芝假意派人先与石国约和,然后趁乘其不备,出兵掩袭,俘虏石国国王及其部众。这时他的贪婪本性暴露无疑,开始纵兵杀掠,甚至连老弱病残都不肯放过。
这次行动,高仙芝共掠夺了碧珠十余斛,黄金五六骆驼,其他的马匹杂货等不计其数,他将这些财物全部拿回家中,据为己有。
灭了石国以后,在回军的途中,又诬蔑突骑施反叛,攻打了突骑施,俘虏了移拨可汗。真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啊!
石国与突骑施的被攻打,引起当地民众的反抗,唐军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进行了残酷的镇压。
被害者除了石国的老弱之外,还有许多在石国进行贸易的昭武九姓的胡商。
石国的王子侥幸躲过了这场灾难,逃到胡人部落。然后将高仙芝欺压和贪暴的情况告诉了胡人。诸胡部落听后大怒,暗中联系大食国的军队,要一起联合进攻安西四镇。
高仙芝得到这个情报之后于公元751年四月,从安西出发,准备先发制人。
在翻过帕米尔高原(葱岭),越过沙漠,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部队在七月份到达了大食国人控制下的怛逻斯,并且开始围攻怛逻斯城。
双方在怛逻斯河两岸、奥李-阿塔(今江布尔)附近展开了决战。
在高仙芝的指挥之下,唐朝军队是极其善战的,靠着步兵的强弓硬弩,一开始占有很大的优势;唐朝的骑兵一度完全压制了大食国的骑兵。
但是由于大食国联军的数量极多,唐军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
战斗进行到第五天,形势突变,唐朝军队战斗到傍晚之后,高仙芝带来的葛逻禄雇佣兵突然叛变,他们从背后包围了唐朝的步兵并且断绝了他们与骑兵的联系。
而大食国的联军乘唐朝军队由于葛逻禄雇佣兵突然叛变而暂时混乱的机会,出动重骑兵突击唐朝军队的中心,于是高仙芝终于溃败。
由于道路阻隘,拔汗那部众又在前面挡住去路,人马拥塞道路,撤退非常缓慢。
右威卫将军李嗣业急了眼,不管自己人还是敌军,奋起大棒只管一顿猛砸,为他杀开一条血路,主将高仙芝这才得以逃脱。
两万多人的安西精锐部队,只剩下数千人逃生。
在这里要多说一句,关于人员伤亡,国内就好几个版本。而大食国的统计在此忽略。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六记载唐军总数3万人、深入与敌人作战、最后返回数千人。以此计算,唐军损失了两万多人。
《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九记载唐军总数两万人、深入胡地与敌人作战、最后返回数千人。以此计算,唐军损失了一万多人。
《新唐书》列传第六十三记载“士卒死亡略尽,所余才千余人”。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此战唐朝军队至少损失在一万人以上。
怛罗斯中葛逻禄部族是极其关键的角色,他们的叛变成为了怛罗斯之战的转折点。
关于葛逻禄部反叛的原因,主流观点认为这是和大食国交易的结果——葛逻禄人帮助大食国打败唐朝军队,而大食国则默许葛逻禄人在两河流域附近的扩张。
个人认为除了以上原因,葛逻禄这么容易被策反,还有一个对高仙芝的信任危机问题。
此前他对小勃律国和石国就是用欺诈手段取胜的,并且进行了疯狂的抢掠,这种出尔反尔行为必定为他人所不齿。
安西都护府此战精锐损失殆尽,可称是损失惨重。但是盛唐时期的恢复能力是惊人的,仅仅过了两年,新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于公元753年进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今克什米尔西北的巴勒提斯坦),“大破之,受降而还。”
这说明安西都护府的实力已经大体恢复,如若不是安史之乱,唐朝和大食国两者之间还有可能再一较长短。
但是接踵而至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使唐朝已经无力染指西域了,由此退出对中亚霸权的争夺。
此战虽然唐军败了,但大食国也只能算是惨胜。
就其军事意义上来说,对两国的整体实力并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但此战之所以影响深远,因为此战造成了以下的后果:
一、怛罗斯之战过后,唐朝无力染指帕米尔高原以西之地,许多自汉代以来就已载入中国史籍并为中国干涉控制的古国均落入阿拉伯人手中,唐朝的势力范围缩小了百余万平方公里。
二、它是汉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在强势扩张时的一次最直接的碰撞,这场战役大致上厘定了两大文化区的地理界限。
此后以葱岭为界,西面为伊斯兰文化控制范围;葱岭以东则是汉文化的控制区域。
东西方的第一次碰撞最终以这种心照不宣的形式结束了。
三、此战却无意中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唐朝向西方输出了许多宝贵的技术。
唐帝国此役战败,有近万唐兵成为战俘,这其中有许多的工匠。这些工匠把唐朝的先进文化技术一起带到了中亚欧洲,使自己的科技文化对阿拉伯地区形成了巨大的震慑。
怛罗斯之战促进了中国造纸术的西传。据史料记载,正是怛罗斯中被俘的唐军将士中的一些造纸工匠,将造纸术传入中亚和西亚地区。
当然,对于这一点,史学界有争议,还有人认为早在怛罗斯战役之前,造纸术就已经通过西域各国传往了阿拉伯地区。
但是我的个人观点,在怛罗斯战役结束后不久,中亚的第一个造纸作坊就出现在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附近),撒马尔罕成为阿拉伯帝国造纸中心。
很快巴格达也出现了造纸作坊与纸张经销商,之后逐渐扩展到大马士革、开罗,以及摩洛哥与西班牙的一些城市。
这只能说明是怛罗斯战役中被俘的唐朝士兵,在当地生产纸张,并将手艺传给了当地的阿拉伯人及中亚人。
造纸术由此传入阿拉伯,并进一步流入欧洲。
平滑柔和、适于书写的中国纸张很快取代了此前广泛使用的埃及纸草、羊皮、树皮等书写载体,西方文明也因此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西方文明也因此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这可能是谁也没有预料到的一个结果吧。
参考资料: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发生的怛罗斯之战,高仙芝是赢了还是输了?
发生在天宝十年(公元751年)的怛罗斯之战是一场神奇的战争,也是唐朝名将高仙芝少有的败绩之一,更匪夷所思的是虽然大唐惨败,但敌人却跑来求和了。
怛罗斯之战的过程在怛罗斯之战前夕唐玄宗李隆基领导下的大唐帝国正在急速扩张,领土一直向西延伸,大有逼近里海的势头。而在另外一头的阿拉伯帝国也在急剧扩张期,并且平稳地完成了改朝换代。两大帝国在中亚地区的势力越来越接近,两大文明的碰撞在所难免,貌似一场世纪冲突即将来临。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高仙芝率领唐军从吐蕃人手上重新夺回小勃律国的控制权,至此葱岭不再受到吐蕃人干扰,可以腾出手来安心往西经营西域了。
天宝九年(公元750年)高仙芝击破朅师国,进一步控制帕米尔山谷地区。接着又击破了石国及突骑施,大唐的势力已经触及阿拉伯帝国的边缘。但这一次高仙芝高兴过了头,纵兵抢劫屠城,使得大唐失去了信誉。流亡在外的石国王子遂向附近的几个部落求援,并且联系了阿拉伯人组成联军准备报仇。
高仙芝获得情报后决定先发制人,但因为这一带地广人稀聚兵速度较慢,便带着一部分唐军以及从附近藩属部族征召来的混合军队,向他们的据点怛罗斯一带进发。后续还从北庭西北征来了一部分葛逻禄雇佣兵,加以补充。
抵达战场后,两方军队大战,唐军一直处于优势,岂料葛逻禄雇佣兵反叛,抄了唐军后方,导致唐军溃败,最终几万人仅三千余人逃回去。
不过很奇怪的是,怛罗斯之战后阿拉伯帝国再也没有跟唐帝国出现大规模的战争;并且战后阿拉伯人马上派人来求和,也没有乘着胜利的势头继续东进。
虽败犹胜原因阿拉伯人之所以跑来求和,首要原因是见识到了唐军强悍的战斗力。虽然对于参战双方的总人数与伤亡数有多个版本,但多数版本都指向阿拉伯军队至少有20万参战(包括诸胡联军),唐军参战人数在2万人上下,差不多是10:1的比例;而伤亡方面总数比例差不多在4:1到5:1之间,要知道这是在唐军人数劣势却被偷袭惨败的情况下的战果,可见唐军的战斗力有多惊人。
阿拉伯人打了胜仗,也没法高兴起来。这里是他们的主场,守株待兔,有优势;唐军是客场,长途跋涉三个月,属于疲军。阿拉伯人占据各种优势,却还损失这么大,可想而知如果是主动攻击安西都护府需要多大的代价。按照他们的估算,赔光老本都未必能得到一寸大唐的领土。
阿拉伯这方的主将以及几个重要将领都受到了清算,有认为是因为胜仗而功高震主,但我觉得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统治者迁怒于他们盲目对大唐开战,使帝国蒙受巨大损失。他们认为如果继续与大唐为敌,将得不偿失,所以东进的步伐基本锁定在了葱岭以西,求和什么的不在话下。
而在大唐这方,自从开元盛世中期,唐玄宗李隆基便开始从“文治”转为“武功”,这点可以从掌权宰相的任命看出来。“文治”期间掌权的主要是姚崇、宋璟等改革派,在他们陆续死后交替派宰相张说、张九龄上台,前者偏武,后者偏文,政策走向已经开始转变;而开元后期李林甫拜相,彻底完成了“武功”转变,进入急速的军事疯狂扩张期。
扩张期主要表现在边镇的节度使制度定型,边镇兵权逐渐增长;而边镇的将领为了争功获得封赏,经常会主动挑起战争(比如高仙芝屠石国)。还有一点就是募兵制逐渐定型,唐军的战斗力有了非常显著地提高,是西域诸国乃至阿拉伯帝国无法抗衡的。
不过唐玄宗李隆基虽然好大喜功,但内心还是清楚的,西域地广人稀,路途遥远,且有葱岭、天山山脉等各种地形阻隔,行军十分不便,所以并没有将过多的军队派到西域驻守或者用于扩张。比如天宝年间在安西都护府常驻的唐军才24000,都不及范阳三分之一。所以怛罗斯之战大唐还在继续往西扩张,但扩张的脚步却放缓了,主要精力还是在消化这片领土上。
当然了4年之后安史之乱就爆发了,扩张也停止了。不过一直到吐谷浑被吐蕃人夺去后,西域的控制面积才逐渐萎缩。但不管怎么样,阿拉伯人始终没有越过葱岭,也没有跟唐军继续交战过。
没想到不打不相识,两大帝国之间互相探到了各自的底,形成了默契。
不过问题来了,假如没有安史之乱,大唐会不会在消化完中亚后继续西进跟阿拉伯帝国大干一场呢?
我是东海寻人,喜欢这篇文章的小伙伴欢迎关注、点赞、评论、分享哦!
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发生的怛罗斯之战,高仙芝是赢了还是输了?
非常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怛(da)罗斯之战中是高仙芝输了,而阿拉伯帝国也是惨胜!
“怛罗斯之战”的爆发”,“怛罗斯之战”爆发于公元751年7月至8月之间,是阿拉伯帝国与唐帝国两个东西方军事强国之间的一次巅峰对决,唐军的主帅是高仙芝,阿拉伯帝国的主帅艾布·穆斯林,“怛罗斯之战”爆发的原因是公元750年,高仙芝以石国“无番臣礼”为由,征讨石国,石国国王兵败被俘,并坑杀了石国大量的老人与小孩,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向阿拉伯帝国求救,高仙芝决定先发制人,亲率联军长途远征,主动攻击阿拉伯帝国,两国在怛罗斯与阿拉伯军队相遇。
高仙芝在怛罗斯惜败,阿拉伯军队惨胜!唐军率领3万于人,长途跋涉七百余里,历时三个多月,与阿拉伯军队相遇于怛罗斯城,而阿拉伯帝国早已对富庶的唐帝国垂涎三尺,在极短的时间内已经集结了十多万军队,准备与唐军决一死战,唐军则是劳师远征,后勤补给困难,而阿拉伯军队则是以逸待劳,与唐军相比有很大的优势。虽然唐军占有很大的劣势,但是唐军仍然英勇作战,在与阿拉伯军队刚开始接触的5天之内,丝毫不落下风,无奈双方兵力悬殊,大有演变成持久战的架势,后来唐军的盟军葛逻禄人突然发动叛乱,导致唐军腹背受敌,经此一战,唐军基本全军覆灭覆没,只有高仙芝率领少量唐军突出重围。
大唐军队英勇作战,阿拉伯帝国取得惨胜,再无力东进。阿拉伯帝国帝国虽然取得了“怛罗斯之战”的胜利,但是在此次战役中,被大唐王朝所展现的战斗力所震撼,打消继续向东扩张的步伐。“怛罗斯之战”后,由于大量的唐朝工匠被被阿拉伯帝国所俘,他们对阿拉伯帝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大唐王朝大量先进的生产生活技术涌入阿拉伯帝国,促进了阿拉伯帝国的繁荣与发展。就“怛罗斯之战”而言,对唐王朝并未达到伤筋动骨的程度,只是中国的文化并未辐射到中亚地区,但是唐王朝随后爆发的安史之乱和蕃镇割据,使得大唐王朝再也无力经营西域地区。
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发生的怛罗斯之战,高仙芝是赢了还是输了?
输了。但同时让阿拉伯人也领教了大唐军队的超强战斗力。中亚的扩张止步于此。
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发生的怛罗斯之战,高仙芝是赢了还是输了?
败了,被俘数千人,高仙芝突围成功,准备在战,但安史之乱爆发,唐朝无暇西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