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用王平取代魏延?

诸葛亮用王平替代魏延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蜀汉已经无人可用了。

诸葛亮北伐是以弱敌强,对手又是三国第一无赖司马懿,诸葛亮根本没有胜算。

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孤注一掷,把所有的人力物力都投入战场,还联合了东吴。这次北伐没有成功,诸葛亮和他的手下除了姜维一人以外的所有人,都对北伐彻底绝望了。

诸葛亮临终定下未来的国策,让蒋琬费祎主政,不再北伐,休养生息。这样,魏延姜维就成了这个政策的最大的威胁。

姜维资历浅,威望低,还可以压制。但魏延可压制不了。按照资历威望,诸葛亮死后,军队都应该由魏延接管。按照魏延的性格,他必然要北伐。

这样,诸葛亮只得除掉魏延,让还算听话的王平接替他。王平虽然也是一员久经沙场的老将,在街亭之战中表现也是看不起马谡这样的书生。但他作战经验丰富,可以依靠。

诸葛亮看中王平资历浅,威望低的特点,大力笼络他,让他担任最精锐的无当军的军监,把他收到手下。

最重要的是王平不认识字,这样的人好控制。宁愿用个听话的笨蛋,也不用不听话的能人,这是诸葛亮这种人的用人准则,更何况王平还不是个笨蛋。这就足矣。

最终,姜维和刘禅一起杀了费祎北伐,但姜维无功,让刘禅也绝望了。魏军一到,他就投降了。史书上说的他说此间乐不思蜀,估计是他的心里话。蜀汉在诸葛亮死时已经亡了。

诸葛亮为何用王平取代魏延?

王平与魏延同为三国蜀汉后期的一流大将,为何后来诸葛亮重用王平而无视魏延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大将王平风采图片

一、 性格原因。王平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三国志·王平传》记载他:遵履法度,言不戏谑,从朝至夕,端坐彻日,怀无武将之体。从《三国志》一书里对王平的评价来看,我们大致能推断出王平是个言谈举止稳重、不苟言笑、遵纪守法的人。反观魏延性格高傲、性情极恶,难以被人约束管理。诸葛亮眼里,王平是个乖学生,魏延就是个不好管理“刺头”。

魏延指点江山图片

二、 军事才能。作为魏之降将,王平随诸葛亮南征北战,立下战功无数。在街亭之战中,王平多次劝谏马谡改变作战方针。未果后,街亭一战独有王平一军平安归来,王平也因此受到了诸葛亮的器重。反观魏延也极具军事才能。每次随军北伐时,魏延都请诸葛亮给他一支人马,另走一路攻取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后人有评魏延的这一北伐作战策略极具可行性,但却被做事谨慎的诸葛亮否决了。这让魏延心生不满,时常暗地里讥讽诸葛亮胆小,导致将相不睦。

三、 作战能力。蜀汉后期,王平与魏延都属于诸葛亮帐下的一流猛将,无论单兵作战,还是率军打仗能力都非常强悍。二人在这一点上难分伯仲。

魏延,让我左右为难!

综上所述,诸葛亮在王平跟魏延军事才能、战场作战能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作为领导的他肯定愿意重用自己好掌控的王平,无视目中无人、性情极恶且与自己时常顶嘴的“刺头”魏延。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欢迎您来品评探讨!

诸葛亮为何用王平取代魏延?

诸葛亮一生谨慎,喜欢按计划行事;可魏延是个有奇思妙想的将领,他的性格比较激进,不仅敢想,而且敢做,还喜欢冒险。

从魏延大胆提出子午谷直取长安的奇计,就可以看出,魏延和诸葛亮不是一路人。

而王平,作战谨慎,统军四平八稳,这些特点跟诸葛亮的性格很相似。王平性格上的沉稳,在诸葛亮眼里是十分靠谱的,诸葛亮也非常信任他。

在刘备死后,蜀汉人才凋零,很多大将都死了,蜀汉五虎上将只剩赵云一人,229年,连赵云也没有。这个时候姜维的资历还不够,而魏延,可以说是蜀汉的第一大将。

诸葛亮用人,沿袭了汉朝“举孝廉”遗风,重德不重才,所以会重王平轻魏延。

汉朝“举孝廉”,产生了很多人杰,但是由于缺乏公平竞争的程序,也衍生了大量的伪人才,这些人大多都是庸才,东汉的衰亡,和他的选材体制有很大的关系。

而诸葛亮用人,还是延续了汉朝的这一套,特别注重“德行”,这也导致在诸葛亮执政期间,招揽的人才没有那么优秀。

其中还有犯了不少错误,比如说马谡,街亭这么重要的位置,关系到北伐的结果,由于他战略上面的错误,轻易就丢了,最后马谡自己也赔上了性命,这其中也有诸葛亮失察之职。

在《三国演义》里面,魏延几次反了先主,诸葛亮对他的印象并不好,第一次见他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而王平,虽然也是降将,在街亭之战,参军马谡一败涂地,而作为先锋的王平却不战成名,还捡了个参军的大便宜。

在诸葛亮角度看来,魏延虽然有能力,但是为人有问题,德行不好,是需要防备的对象。

而王平,虽然能力平庸,做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反倒值得信任。所以,如果在这两个人之间做取舍,诸葛亮肯定会取王平而舍魏延。

蜀汉后期,在将领中,魏延一人独大,诸葛亮担心魏延不受控制,威胁蜀汉政权。

魏延有能力,战功赫赫,但是个性高傲,不服人管。

以前刘备和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还可以压制他,魏延也可以听从指挥。

刘备和诸葛亮死后,蜀中已没有人能降得住魏延,从他后来和杨仪相争就可以看出来,魏延容易意气用事,不计后果,没有人能预测魏延会干出什么事情来。

如果魏延像司马懿一样,窃取蜀汉的果实,或者是做一个权臣,是很可能会成功的。

蜀汉后主刘禅,能力平庸,根本就驾驭不了魏延,诸葛亮不想留这个后患给他,所以就舍弃了魏延。

而王平,也是走了运,取代了魏延后面的位置。相对于魏延,王平更安全一些,对于蜀汉没有那么大的威胁力。

我的总结:诸葛亮用王平取代魏延,是有合理的理由的。如果当时不除去魏延,诸葛亮死后,根本就无法预测他会做什么。而去除他之后,蜀国还维持了三十年, 舍弃一个人维持一个国家30年,这笔买卖也算合算。

诸葛亮为何用王平取代魏延?

王平,(?-248年),字子均,巴西宕渠(今四川省渠县东北人),籍贯益州。

王平原属曹操手下,曹操在与刘备争夺汉中时,失败,王平投降刘备,被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王平随诸葛亮北伐,诸葛亮派遣马谡守街亭,王平当时是马谡的先锋。王平对马谡把营寨驻扎山上,提出反对,马谡不听,街亭一战,被魏将张郃断了水源,大败。而王平所领的千余士兵因早已有戒备,所以阵式未乱,鸣鼓自持,张郃因已取得大胜,怕有伏兵不敢冒险进攻,所以,王平得以收拢残兵,率领他们平安而归。诸葛亮将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等问罪诛杀,夺将军黄袭等人的兵权,王平因为表现突出,诸葛亮拜为参军,统领无当飞军,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

魏延三国志里面评价: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可见,魏延确实是员猛将,但他的性格有些骄傲自大,因而,也造成了他后来的悲剧。

为什么诸葛亮对王平那么信任重用,还对魏延却不放心大胆使用呢?这跟当时的环境和他们的性格是有关系的。

自刘备征伐吴国后,大败而归,不久,刘备也逝去。蜀国的国力是一落千丈。诸葛亮也是用兵谨慎的人,所以,是不会赌国运,采用魏延偷袭子午谷之计,直取长安。而且,因为魏延太狂傲了,和许多同僚不和。在他与杨仪发生意见分歧时,各自上表状告对方谋反,朝中大臣却没有一个替他说话。何况,魏延又曾是杀主投靠刘备的,对于古代人,背君弑主是罪大恶极之事,这又让诸葛亮对魏延产生一个不好的印象。

而王平为人严谨,遵履法度,和诸葛亮一样不喜冒险。而且,王平也确实没有被诸葛亮看错,一生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统领汉中,也从未有过失错。最耀眼的一战,在延熙七年,以三万人马打败曹爽步骑二十万,也足以显示他的军事才能。

所以,魏延的一生,时也命也,最后以谋反被杀,成为一个悲剧人物。

诸葛亮为何用王平取代魏延?

这跟诸葛亮本人的性格有关系:诸葛亮用兵谨慎,这是他本人坚持的底线,蜀国经过夷陵之战后兵力严重不足,风险性的用兵方案诸葛亮是不会同意的,子午谷奇袭作战方案被放弃就是如此,诸葛亮不会冒险行事。蜀国能镇得住魏延的有两个人刘备和诸葛亮,诸葛亮更加担心的是刘备他俩都死了,以魏延的军功和威信,如果掌军,后期所用军事方案肯定会带有很大风险性,为了不耗费军力,蜀国能生存的长久,诸葛亮只能在死之前以王平取代魏延。

诸葛亮为何用王平取代魏延?

魏延也是一代名将,个人能力十分突出,并且带兵有方,本该是一员非常受重用的武将,并且在关键时刻可以发挥重用作用的人。只是,由于自身的性格问题,却无法得到诸葛亮的重用。

诸葛一生唯谨慎,可魏延却是个有大胆想法的人。他不仅敢想,而且敢做,性格比较激进,比较喜欢冒险。这一点,与诸葛亮本身的性格是不相符合的。因此,在北伐过程中,当魏延大胆的提出奇袭子午谷,直奔长安的战略时,就被诸葛亮否定了。

其实,按照魏延的策略,并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只是,诸葛亮谨小慎微,并且蜀国国力其实已经衰退,诸葛亮只是在苦苦经营着。所以,他自然是不肯冒这个风险,宁愿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慢慢寻找战机。

王平是个稳重老道的将领,这一点深得诸葛亮之心。所以,在北伐过程中,诸葛亮用王平来取代魏延。尽管他也深知,论能力,王平不如魏延,只是,在当时的情形下,他更愿意任用稳重的王平,而不愿意任用个人色彩十分鲜明的魏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