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是明君吗?为什么?

赵光义不行,比他哥哥赵匡胤差远了。

历史上谈起宋太宗赵光义,往往都在怀疑其得位的手段不正当,认为他这个皇位是抢来的。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享年五十岁。值得一提的是,赵匡胤死得颇为蹊跷。

赵匡胤在去世的前一天晚上,曾召弟弟赵光义进宫嘱咐后事。左右侍从宫女虽然被屏退,但透过烛影以及屋中声响,大致能判断席间兄弟二人还一度发生过争吵,引得柱斧戳地。这便是烛影斧声的故事。

左右皆不得闻,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

第二天早上,赵匡胤便再也没有起来。而后,赵光义便接过了黄袍,成为了宋朝的新一任皇帝。要知道,当时赵匡胤是有儿子的。赵匡胤一共有四个儿子,其中长子和三子早夭,而次子赵德昭与四子赵德芳却是活得好好的。而且赵德昭当时已经25岁了,赵德芳也有17岁了,所以并不存在什么主少国疑的问题。

因此,关于赵匡胤的离世,赵光义有着很大嫌疑。当然,就算没有烛影斧声这一回事,也无法掩盖赵光义从侄儿手中抢夺皇位的事实。

不过话说回来,历史上得位不正的皇帝并不在少数,就连赵匡胤这个皇位,都是从柴家孤儿寡母手中抢来的,一样的不光彩。但是,相比之下,赵匡胤的历史评价,要远高于赵光义。原因很简单,赵匡胤是一位有作为的明君,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开创宋朝的百年基业。而赵光义则是一个败家子,将哥哥辛苦打下的基业,带上了歧途。

赵光义是一个在哥哥庇佑下长大的孩子,犹如温室中的花朵,缺乏磨炼,盲目自大。

赵光义比哥哥赵匡胤小了十二岁,当他还是一个稚嫩孩童时,哥哥已经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的一员骁将,跟随郭威一起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公元954年,后周太祖郭威驾崩,世宗柴荣继位,封赵匡胤为殿前都虞候,执掌禁军,成为一方巨擘。

靠着哥哥的威望名气,赵光义也开始崭露头角,最终娶到了符彦卿的女儿,跟周世宗柴荣当了连襟。当然,跟着沾光的还有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官至检校司徒,与儿子赵匡胤一起执掌禁军。

当然,赵匡胤对自己这个弟弟也是真的宠信,几乎都是当做接班人来培养。继位之初,赵光义便被封为殿前都虞候,掌控禁军。称帝之后的第二年,就任命赵光义为“开封府尹”,这在五代十国时期,基本是只有储君才能坐的位置。不久之后,又加封赵光义为晋王,位列宰相之上。

换句话讲,在当时的大宋朝堂,赵光义的地位权力,只在赵匡胤一人之下。正是因为赵光义的权力太大,才能做到在赵匡胤死后,一手遮天,几乎没遇到什么阻力,就坐上了皇位。

然而,从赵光义登基称帝之前的生涯经历来看,他几乎没有多少实践经验。他的一切都是哥哥赵匡胤给的,而不是自己一手打下来的。换句话讲,赵光义的辉煌履历,与能力无关。然而,赵光义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为有着哥哥赵匡胤铺路,赵光义的前半生过于顺风顺水。甚至在赵光义登基之后,哥哥还留给他了一个强大的宋朝。凭借着强大的国力优势,赵光义先是让吴越钱氏纳土归降,后又北上平定北汉,基本完成了宋朝的统一大业。

这样的成就,无疑是让赵光义更加自信,尤其是攻灭北汉,那可是曾经柴荣和赵匡胤都没能达到的成就。于是,赵光义飘了,他不顾群臣反对,想要一鼓作气北伐契丹。其实关于赵光义这样做也可以理解,毕竟他这个皇位来得就有些不正,需要靠不世之功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然而契丹不比北汉,赵光义的大军在燕京外的高粱河畔惨败,赵光义也中箭手上,只能狼狈退军。

然而,有着攻灭北汉的功劳在前面挡着,赵光义并没将这次战败放在眼里,他依然对自己的军事能力有着强烈自信。于是在七年之后,以“契丹母寡子幼,群情不附”为由,发动针对契丹的雍熙北伐,结果再次惨败,老将军杨业便是在此战中被俘,绝食三日而死,由此演变出了杨家将的故事。

宋军之所以惨败,赵光义是需要负主要责任的,因为这场战役乃是他在指挥。有趣的是,赵光义吸取了上次亲征受伤的教训,并没有亲自参与北伐,而是在开封遥控指挥。那么这里肯定会有人问,开封与幽燕相隔千里,古代有没有电话,赵光义如何指挥?

这就不得不提到赵光义的军事生涯代表作了——阵图!

所谓阵图,其实就是古代排兵布阵的一个说明书,古代一些武将在作战时,往往会用“图”来向下属传达自己的作战意图。早在军队出征前,赵光义就向各路大军的主将,预授了阵图,要求他们按照自己的规划来行军打仗。并且在军队中派出监军,监督武将们是否按照阵图行军。

但是战场之上瞬息万变,人是活的,阵图却是死的,行军打仗不能完全依靠阵图。否则就会束手束脚,无法随机应变。正是因为赵光义的这一通操作,导致潘美、杨业、田重等一堆有着赫赫战功,能力出众的名将,在雍熙北伐全都成了庸人,指挥水平大降,最终导致了北伐的惨败。

更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北伐失败,赵光义丝毫没有觉得是自己的原因,他只觉得是武将无能。所以,依旧推行他的阵图策略,甚至还弄出了14万人规模的“平戎万全阵图”,并奉为至宝。

此后的宋朝,大致沿用了赵光义按图打仗的政策,以至于宋朝军队的战斗力难以发挥,在面对西夏、辽国等对手时,往往处在一个防守的被动局面,这也是宋朝积弱的源头之一。

当然了,赵光义要求武将们按图打仗,不止是因为对自己的军事能力盲目自信,他更多的是想要借此来达到掌控军队,削弱武将权力的目的。表面上看,这符合各哥哥赵匡胤所制定的国策。因为唐末五代十国这段历史中,动乱源头就是因为武将割据自立,想要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必要限制武将的权力。

然而,赵光义的做法,属实有些矫枉过正了。当初赵匡胤虽然也有着杯酒释兵权等一些限制武将权力的操作,但他是分得清楚轻重缓急的。比如对于自己身边的禁军,自然要将兵权掌控在自己和亲信手中,否则日后恐怕又是一场陈桥兵变。

而对于藩镇势力,那是一定要严厉打击,这是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但是对于戍边的兵将,赵匡胤却是表现出深厚的信任,并且给予极大的自主权力。因为他是武将出身,深知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道理,他需要保证戍边军队的战斗力。

因此赵匡胤对前线将领充分信任,对具体的战役让其“自由发挥”,只是在宏观战略上把握方向。而赵光义上台之后,且不说他没有赵匡胤那样出色的军事能力,就算有,他也不应该到处指手画脚。

宋朝本来是一个在军事学和军事装备取得突破的时代,而且从经济国力角度而言,宋朝应该大有作为。结果却因为赵光义在军事上无知,没能有效将这些优势转化。宋朝百年积弱,由此而始,赵光义难辞其咎。

这样的人,真配不上明君二字!

赵光义是明君吗?为什么?

先简单讲一下赵光义的生平。

①:皇位是抢来的。

开宝九年,五十岁的宋太祖赵匡胤夜里突然暴毙,没有遗诏,没确定谁为继承人。当时除了赵光义外,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都可以继位。(都已成年)

看到宋太祖已经去世,当时的小宋皇后就派大太监王继恩去叫赵德芳迅速进宫。然而王继恩自做决定,没去找赵德芳,而是迅速把消息告诉了赵光义,于是赵光义就连夜进到宫里,赶在赵德芳前面,抢到了皇位。

据说宋皇后当时见到来人不是赵德芳,而是小叔子赵光义时,当场吓得语无伦次,张口就称呼赵光义为“官家”(皇帝),以乞讨的语气对赵光义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我母子的命都交给你了)

以上是司马光编写的史料,这已经是对赵光义继位过程最客气的记载了。也就是说,无论是否有“烛影斧声”这件事,赵光义的皇位都是抢来的。

②:做贼心虚,逼死弟弟、侄子。

赵光义继位后,因为自己得位不正,就编了一个“金匮之盟”的传说,说自己继位完全是依照皇太后杜氏的意思执行的。

但是按“金匮之盟”的约定,赵光义也不能把皇位传给儿子,因为他儿子也小,于是他就假模假样的做姿态,说自己是“兄终弟及”继位,那么他死后,皇位也会传给弟弟。为此他还把四弟赵廷美钦定为了继承人。

结果赵光义大权独揽后,立刻就推翻了之前的决定,大肆迫害宗室。

首先挨整的是大侄子赵德昭,高粱河之战后因为受猜忌,被赵光义骂了一顿,回到家里就自杀而死了。紧接着,小侄子赵德芳也是莫名其妙去世,史籍记载为“寝疾薨”。

再接下来就是四弟赵廷美了。赵德芳莫名其妙暴毙的第二年,赵光义把赵廷美的职务一撸到底,流放到房州监禁。

房州就是唐朝流放皇帝的地方,唐中宗李显当年就在房州待过。所以赵光义把赵廷美流放的房州,其意很明显,就是要他去死。赵廷美到了房州没多久,忧愤成疾,然后就莫名其妙的死了。

赵光义听说弟弟终于死了,有点得意忘形的在朝堂上说:赵廷美从小就脾气不好,我每每劝导他、骂他,可他总听不进去,现在居然搞成这个样子哟!

并且赵光义还说:以前宫中开凿西池,池中建造水心殿。赵廷美打算在桥没修好时,偷偷下手干掉我,只是没得手。后来他假装生病,想趁我到府上看望他时,加害于我,只是被人告发,也才没得手。你们说赵廷美是这样一个货色,他是不是死的活该?

赵光义这连续两段惊悚的话,顿时把朝堂上的百官都听傻了,这都是宫里秘事,百官们哪知道啊。

啥叫越描越黑?赵廷美死后,赵光义的种种行为,就是越描越黑。他什么都不说,大家或许还什么都不知道。他现在讲了,大家反倒在心里有点犯嘀咕了——秦王赵廷美真的是因为谋逆才被废黜的吗?

后来因为流言越来越多,赵光义的大儿子赵元佐被吓疯了。赵光义因为愤恨他为赵廷美说好话,也是一撸到底,废黜为庶民。二儿子,也就是赵光义钦定的太子赵元僖在大哥被撸后不敢说话,最后也是暴疾而死。

老大被废,老二死了,赵光义不得已只能立老三,也就是后来的宋真宗为太子。京城里的老百姓听说新太子册立,欢欣鼓舞,结果赵光义又不高兴了。他对寇准说:“人心都向着太子,我放在什么位子?”——赵光义当时已经到了看谁都不顺眼的程度。

所幸是寇准反应快,下拜说:“这才是社稷的福气,陛下您人选对了!”赵光义才醒悟,理智战胜情感,没搞死宋真宗。

你们说,猜忌心这么强的皇帝,其他人和他在一起时,弦肯定绷得非常紧,感觉自己有今天没明天,赵光义的人品能好到哪去?终赵光义一朝,大臣们都是小心翼翼,不敢有自己半点主见,生怕被杀。文官还好点,武官就惨了。

提到了武官,再来说赵光义时代的变态抑武政策。

③:猜忌心强,用宦官监军。

赵匡胤时代,虽然搞杯酒释兵权,但他的本意是以新人代旧人,武官群体的整体地位还是比较强势的。但赵光义登基,他的得位比赵匡胤还不正,所以他对武官的压制,更是到了变态的程度。

赵光义两次北伐辽国都大败而归,就是这种压制的明显体现。

宋初名将曹彬、米信、潘美这些人在赵匡胤活着时,都是身经百战的名将,可到了赵光义时代,都不行了。归到底,就是赵光义发明了坑爹的监军制度。任你名将再能打,你的指挥思路与赵光义不一样,监军的太监不同意,打赢了都是死罪。

赵光义继位后,大将们本来就担心会受新皇帝猜疑,而现在太监又来监军,这就导致每次开战后,处处撑肘,放不开手脚,这仗当然打不赢,幽云十六州当然收不回了。

所以说,赵光义其实就是个私心过重,性格阴鸷,有强烈的自尊心,猜忌心极强,而军事才能又非常一般的人。他的性格与宋太祖的豁达大度、善于用兵,完全相反。

才不配志,志向有多大,祸就有多大,说的就是宋太宗赵光义这种人的。

除了以上说的那些缺点外,赵光义更要命的一点是,他还有极强的表现欲、成功欲,他极力追求自己当世和后世的名声,希望自己能够名垂青史,最好能够超过赵匡胤。他的这样一种性格、志向和能力,注定了他要走一条不平凡的路,一条让所有人的生活大受影响的路。

历史上有一个人与赵光义颇为类似,就是隋炀帝杨广。

他们都是性格阴鸷,有强烈自尊心,猜忌心很强,军事才能一般,但却志向远大,想要建立震古烁今的伟大功绩的人。杨广把隋文帝的老本赔光了,赵光义也是不遑多让。

他两次北征都失败了,将宋太祖留下来的精兵几乎输了个底朝天,整个富庶的河北几乎都成了前线。西北的党项人在他在位时也闹成了气候,耗资无数,仍然无法解决。即便是内政方面,他也干的不好。肆意设置专卖机构,压榨民众,激起川蜀王小波、李顺大起义。王朝开国就能闹出大起义,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可以说,赵光义是把杨广所走过的路,都走过了一遍。所幸的是,赵光义相比杨广,有一定的反思能力,迷途知返,才没导致更大程度的崩盘。(宋真宗为稳定北宋也有一定贡献)

因此,我觉得赵光义不算明君,他只是一个志向很大,但本事不行,晚年悔悟,守住了晚节的收成之君。

或许你觉得这种评价有点苛刻了,历史上很多明君的私德跟赵光义是一样的。但是我觉得,赵光义太“菜”,而“菜”这一点就是他的原罪。如果他有唐太宗的“武功”,他才称得上是一个明君。

赵光义是明君吗?为什么?

赵光义是北宋第二代君主。烛影斧声千古之谜,无论其他人怎么看,反正在清水哥眼里,赵光义得位不正。就算按兄终弟及,赵光义也没有传给弟弟,而是自己父传子家天下。至于说,赵光义是否是明君?根本谈不上明君二字,不过是守成而已,是守住了周世宗和大哥赵匡胤基业罢。无丝毫开创之基。反而将精兵丧失殆尽。自他死后,北宋再无进取之心。赵光义,即宋太宗,宋太祖赵匡胤二弟,37岁登基,是北宋第二代皇帝,在位21年。58岁死于腿伤。

赵光义也是一个倒霉蛋少点运气。赵光义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超越他大哥赵匡胤,意图堵住天下悠悠众口。说他得位不正的说法。但赵光义一生除了灭北汉之外,实在是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为了让所有的人觉得他的英明神武。没有那么大的本事,非要御驾亲征北伐辽国,结果却可想而知,瞎指挥乱指使。被箭射大腿最终做驴车逃走。也最终死于腿伤。最关键的是,柴荣和赵匡胤两代积攒下来的精华丧失殆尽,更加严重的是,赵光义自己的勇气和精神彻底萎靡和丧失了,宋朝重文抑武就此成为国策,武事不如赵匡胤,也只有在文事上去超越了,在文事上赵光义做的不错。赵光义之所以处处不如赵匡胤。

赵光义缺乏赵匡胤当年的经历和社会的经验,他的一切都也不是凭自己的本事挣来的,赵匡胤比赵光义大12岁,与其说是大哥,更不如说是“父亲”。他的一切都来自包括他的地位都是赵匡胤给的,赵匡胤给他铺的路,赵光义才事事顺利,赵光义很难不对自己的能力产生错觉。所以赵光义对大哥又嫉妒又愤恨。再就是赵光义自视甚高,他觉对认为自己高于赵匡胤,急于证明自己的能力,而实际上呢,赵光义就是一个庸才。赵光义之所以失败,就在于过于急功近利,拿下北汉有些忘乎所以,觉得大辽是孤儿寡母好欺负,岂不知人家萧太后是武则天第二。先后有高梁河与雍熙北伐两次败北。从此一以后,北宋再北伐之能。

有战略大家评价赵光义是:”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对内则是治国无能,为人伪善不择手段,苛刻对待开国皇后,以兄终弟及的名义的登基,但为了自己的儿子登基,逼死大哥儿子德昭、秦王廷美。变得极其阴毒和猜忌。到最最后连自己的儿子都“嫉妒”。真是小肚鸡肠之辈。赵匡胤千里送京娘千古美谈,而赵光义呢?看看小周后就知道了,一国国亡后,后妃被辱之事,算不得什么(赵匡胤纳孟昶后妃)但赵光义竟在大庭广众之中,让人当场作画,不仅是无耻之尤,更是闻所未、就算是野史,从中也可以看出赵光义的人品了。既没有赵匡胤本事也没有大哥的胸怀。

一个有点本事的,爱耍阴谋,厚黑阴险就是赵光义的形象。个人能力则是赵光义眼高手低。宋朝积弱就是由他而起,性急而无能。伪善而狡诈就是赵光义的评价。赵光义不是昏君,但绝对不是明君。平庸之主罢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赵光义是明君吗?为什么?

毛泽东在读《宋史·太宗本纪》时做了一个批语:“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说明毛泽东对宋太宗赵光义是很不屑的,远未有对其兄赵匡胤的评价高。

在宋朝尤其是北宋的皇帝中,除了引发“靖康之耻”的徽宗之外,自己最不欣赏的就是太宗赵光义了,他根本就不配更不是明君。有如下理由做支撑说明:

“斧声烛影”之弑兄篡位。一直以来,“斧声烛影”事件中赵匡胤之死成为谜案,但是在著名宋史专家邓广铭的《宋史十讲》中,以及其他学者的观点中,已证明赵匡胤之死,确是赵光义设计的弑兄谋杀案。这在专制王朝时代,父子兄弟之间互相残杀的事屡见不鲜,几乎各个朝代都有。赵光义之兄赵匡胤,恰恰是个很有作为的开国之君,有他自己建国的百年大计,他被杀了,许多计划都中断了。也就是说:在这件事中皇帝一变,政策全变,连国家发展的方向也变了。某种意义上,北宋的灭亡,从宋太宗时就已开始了。

“杀弟弑侄”之阴险至极。赵光义通过阴谋手段当上宋太宗之后,发现反对他的人不少,这使他坐立不安,为了保住皇位,他不择手段做出了许多伤天害理的事。赵光义看得很清楚,当时还有三个人可以作为帝位的合法继承人,那就是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和一个弟弟赵廷美。必须把他们一一除掉,以绝后患。于是,才二十多岁的德昭、德芳相继暴死。赵廷美则被诬“谋反”,贬到房州,在受到不断的迫害之后惊悸成疾,以38岁的壮年死于外地。赵光义先后杀害这三个人,是不打自招,足以说明他的确是谋杀赵匡胤的凶手。

“毒酒害人”之手段卑劣。赵光义在历代的帝王当中,可能是最擅长用毒酒杀人的了,他在夺得帝位以后,先后用毒酒毒死后蜀国主孟昶、南唐后主李煜、吴越国王钱俶等。他的家里也就成为一个毒酒之家,赵光义竟然把毒酒鸩人用在自己家里。赵光义的大儿子元佐,为人比较正直,他在知道德昭、德芳被父亲害死之后,十分痛心,坚决反对父亲迫害小叔叔廷美。赵光义告诉他除掉这几个人是为了帮他扫清做皇帝的障碍,他激烈反对,与赵光义争执不已。当得知廷美又被迫害至死时,他极其愤怒并与赵光义发生激烈冲突。后来赵光义对外说是他已发疯,成为废人。他的二儿子元僖,是个风花雪月的公子哥,因为对他顺从,而为他所喜爱,却因为争风吃醋的事,被儿媳用毒酒毒死。这事传开之后,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赵光义一辈子用毒酒害死了无数的人,结果自己家里出了报应。

“积贫积弱”之肇始之人。这一观点,在史式著的《中国不可无岳飞》一书中提炼的非常到位。史式认为,宋代的积贫积弱始于赵光义时代,与赵匡胤无关。赵匡胤在位十六年,年年都有节余,经济情况越来越好,我们没有理由说他“积贫”;赵匡胤在位时只进行过几次削平国内割据势力的战争,每次都打胜仗,对于辽国,他根本没有打过仗,我们也就没有理由说他“积弱”。赵光义一上台,作风为之一变,大讲排场,大肆挥霍,大养冗官冗兵,年年入不敷出,从此走上“积贫”的道路。他又为了提高自己的威信,冒充内行,动兵伐辽,两次出兵,两次惨败,自己负伤,落荒而逃,又因而吓破了胆,对于敌国外患甘心忍让,只图安,从此走上了“积弱”的道路。张其凡在《宋太宗》一书说道:“宋太宗(赵光义)时期,既是中唐以来乱世的结束期,又是宋代积贫积弱的开始期。”

“霸占人妻”之做春宫图。北宋灭了南唐,赵光义抓到后主李煜后,对他们夫妻二人极尽污辱。尤其在对待小周后时,更加令人发指,要求小周后经常陪吃陪睡不说,还公然在厅堂上污辱小周后,并要求画师将他二人的“春宫图”当众画出来,展示给众大臣欣赏。赵光义这一做法,除了西晋几个混帐皇帝之外,古代历史上怕是再无此君之劣行。

“太宗不知兵”之“宋人总不省”。这句话是毛泽东对宋太宗的评价,说明了赵光义完全不懂用兵。赵光义在位二十一年,一共打过两次大仗,第一次是先平北汉再打辽国,为了急功近利,在打北汉的时候带头放松军纪,纵兵殃民。第二次伐辽,他手捧一份《平戎万全阵图》来进行指挥。结果可想而知,脚上中箭后躲在牛车里逃走。这一仗大败得让赵光义至死绝了再攻打辽国、收复国土的念头。

赵光义征辽的两次惨败,已经吓破了胆,他知道自己不是带兵打仗的料,但又不放心交给别人带。因为如果别人带兵打了胜仗,功高震主,就有抢夺皇帝宝座的可能。最安全的办法,就是从此不再用兵打仗。对于敌国外患,一律屈膝求和,甘当弱国。在他登位之前,敌国外患只有一个辽国。到他在位的晚年,西边又出了一个西夏,也来向他敲诈勒索。可见,在宋代十八个皇帝之中,他绝对称不上明君。正如张其凡在《宋太宗》一书中所说:“宋太宗(赵光义)其人对于历史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的。”

赵光义是明君吗?为什么?

赵光义在历史上的名声是不怎么好的。宋初的许多疑案,都与赵光义有关。宋初的许多对后世产生不利影响的政策方向,也都与赵光义有关。

比如,赵匡胤的死亡原因,赵光义是脱不了干系的,历史上普遍认为,赵光义谋杀他哥哥赵匡胤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比如,赵匡胤两个儿子和一个弟弟的死,都与赵光义有关,似乎赵光义为了确保皇位稳定,害死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弟弟。

比如,宋朝没能收回燕云十六州,实现中国的大一统,与赵光义战略战术选择失误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赵光义不猜防武将,不轻率冒进,宋朝可能已经像唐朝、汉朝那样,成为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了。

比如,宋朝实行的重文抑武政策,是造成宋朝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

(赵光义画像)

总之,在历史评价中,赵光义是遭到否定很多的人物。那么,赵光义作为一个皇帝,真的有这么差劲吗?

我认为,这种评价是比较片面的。赵光义作为宋初一个著名的政治家,他不但不算太差劲,反而是一个明君。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先来看看历史上否定赵光义的那几件事,看看是不是应该由赵光义来负责任。

关于赵匡胤的去世。究竟赵匡胤是赵光义杀的,还是赵匡胤喝酒太多得了什么心血管疾病暴死,现在已经说不清楚了。但不管怎么说,到目前为止,所有认为赵光义杀掉赵匡胤的说法,都是猜测,并没有任何明确的证据。按照无罪推论,没有证据,就不能说赵光义干了这件事。

关于赵匡胤两个儿子和一个弟弟的死。这件事与赵光义确实有关系,但赵光义却并没有下来杀他们,也没有下毒害死他们。赵匡胤二儿子赵德昭是自杀的,赵匡胤弟弟赵廷美是郁郁而终的,赵匡胤四儿子赵德芳是睡梦中死掉了,赵光义并没有赐给过他什么食物,也没有派杀手对付他。总之,这几个人的死,不能怪罪在赵光义身上。

关于燕云十六州。赵光义确实打了败仗,他战略战术选择,确实有问题。但是从主观上讲,赵光义是希望收回这些州的,是主张统一,而不是苟安的。

这一点,他甚至比赵匡胤的历史贡献还大。因为赵匡胤一直不敢打燕云十六州。本来柴荣最初打的就是这里,但赵匡胤上台后,改变策略,先打南方。打完南方以后,他也没有继续打北方。是他觉得时机不到,还是不敢打,这个很难说。

(赵匡胤画像)

关于重文抑武。赵光义确实实施了重文抑武的政策,但赵光义本意上也是为了维护中央集权,只不过是方针政策选择不同的问题。而且,也不能说宋朝的军事不行。如果真不行,为什么宋朝还能够延续三百年的时间呢?就算南宋偏居南方,也还坚持了一个半世纪。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所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看,历史上对赵光义定的罪,都是有待商榷的。

事实上,赵光义作为一个第二代君王,其功绩也算是不小的,在各方面作为上,也不失为一个明君。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赵光义确保了朝廷的稳定。

不管赵光义是夺权也好,是正当继承皇位也好,总之,这只不过是一种政治手段问题。李世民采用的玄武门政变也是政治手段,显然比赵光义的手段更残酷。

最为关键的是,赵光义在夺权当上皇帝以后,并没有引起任何政治风波,没有任何人有任何过激的政治行动。这一点,显然说明赵光义的政治手段是相当高明的。

能够把各方摆平,能够让国内保持平安,能够让老百姓安宁稳定,这不就是政治手段的最高境界吗?

(王安石画像)

二、赵光义给老百姓带来了幸福。

赵光义采用的重文抑武政策,看起来给后世造成了积贫积弱。但事实上,根据历史记载,宋朝实际上是比较富裕的,老百姓的生活是比较富足的。当年王安石为什么要变法?实际上不是国家贫困,而是政府贫困。王安石想通过变法,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受到司马光这样守旧的知识分子的攻击,就是王安石这样做,是“与民争利”。这个“与民争利”,历来就是被知识分子口诛笔伐的。

赵光义的重文抑武政策,实际上也就是尽量少地把钱投资在军队建设上。那么,尽管国家可能面临被挨打的危险,但是老百姓的负担因此变得很轻。

还有一点,赵光义提倡文化建设,这使得宋朝变成了古代社会文化的高峰,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功绩。

三、赵光义找到了一种处理国际关系的好方式。

赵光义没有拿下燕云十六州,然后他就调整了政策,没有继续打下去,而是寻求与北方的和解。这种并不穷兵黩武的做法,是一种处理国际关系的好办法。这样给南北两方面造成的损失都是很小的。

赵光义的这个政策,在他儿子的手上延续了下去,也使得此后宋朝“百年不知兵”,这样的太平盛世的形成,当然是值得肯定的。

所以,评价赵光义是个明君,其实并不夸张。

(参考资料:《宋史》《宋实录》等)

赵光义是明君吗?为什么?

毋庸置疑,赵光义就是明君,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爱民皇帝。

绝大部分人对赵光义的印象不是很好,因为他确实有黑点。篡位、香艳事儿姑且就不说了,最大的败笔在于北伐失败,输的还很难看。

而中国历史偏偏有一个特点——皇帝的武功比文治更重要。一个对外战争失败的皇帝是注定得不到国人认可的,所以宋太宗的贡献一直为人所忽略。

宋太祖和宋太宗两兄弟身处于五代乱世之末,比谁都知道使民修养生息的道理。放宽刑法标准,减免苛捐杂税,尽可能的减少国家和宗室的开支。

比起宋仁宗,我认为宋太宗更担的起“仁”这个字。宋仁宗的仁,是对士大夫的仁。宋太宗的仁,是对天下百姓的仁。

节俭

宋代皇帝节俭经常被拿出来说的是宋仁宗,半夜想吃驴肉忍住了,因为怕变成常例浪费钱。可宋仁宗的节俭,和宋太宗相比不及百分之一。

宋太宗时期,皇宫里面的仆役穿的都是布衣,包括妃子、公主在内所有人的俸禄都非常低。说出来你可能都不相信,一个公主的月俸才五贯钱,都不如宋神宗时期从外面雇来的临时下人高。

宋太宗时期一年的全国财政收入只有2000多万缗,只有宋仁宗时期的七分之一,给大臣、宗室、勋戚赏赐也从来没有短缺过(南郊祭祀)。但府库里的钱就是堆积如山,以至于穿铜钱的绳子都放烂了。而北宋从宋真宗后期开始,财政收入和之处相比明显力不从心。

爱民

大宋开国那两皇帝都有个好习惯——事必亲躬。虽然把刑法的处罚放宽了,但依旧不放心,怕有冤狱发生,一有空就到牢里去看看。尤其是宋太宗,碰到过地方官吏残害妇孺,深体民生之艰难,跑的比较勤快。

牢里面的犯人(包括被流放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基本诉求得到了满足。历朝历代这是独一份。

在关乎民生大计的农业上也是不计成本的投入,令北宋半壁江山耕地面积比唐朝还多,赋税还低(相对于后世)。

其实李默说的很对:“汉武征四夷而海内虚耗,唐宗攻淮蔡而晚业不终”。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宋太宗才是坐江山的皇帝,可惜了。

欢迎下方讨论,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