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称“魏”?而不是“曹”?
在古代很少会有人用自己的姓氏来命名国号的,因为这样太自恋了,很难得到天下人的认可,更难彰显自己的正统地位。
古代取国号通常是以自己的封地爵位,因为这样名正言顺,乃是西周当初分封就定下的规矩,一般封地在哪里,你的国名就叫什么。封地在鲁,那就称鲁国,封地在齐,那就称齐国。就连后来的三家分晋,其诞生的赵魏韩三国,其国名也不是因为其家族姓氏,而是因为其封地,就连他们的姓氏也来自于封地。比如赵国先祖原本不姓赵,而是叫造父,是周天子的车夫,因为在周穆王平定徐国造反时立了大功,被封于赵城,这才有了赵氏一族,这也是赵国国号的来源。
有了这样的传统,后世的许多朝代命名都会这样沿用,比如刘邦的汉,乃是其当初被项羽分封于汉中。至于魏晋刘宋,那更是以封国称帝,本质上没有区别。
曹丕称魏,乃是因为他父亲曹操被封爵为魏公,并以此国号建国,后来进爵魏王,改朝换代之后,依然是沿用这个国号。至于为什么曹操会被封为魏公?其乃是因为曹操的治所邺城,在当时属于魏郡,换句话讲,曹操的封地就是魏郡。
值得一提的是,南北朝时期的陈朝,其国号和姓氏倒是一样,但事实上,其国号缘由却并不是因为其姓氏,而是其爵位。其与魏晋南北朝那些权臣篡位是一个套路,封公进王,最后再称帝,所以其国号来源于其爵位。至于这个爵位也不是因为开国君主陈霸先姓陈,而是因为其最初封地乃属于古陈国,故以此为爵位。当然,这里和他姓陈多少有一些联系,但不是主要的原因。
像这种以封地称国号改进版的例子有很多,隋朝、唐朝都是如此。但这有一个前提,你必须是有封地爵位,再不济也得得像赵匡胤那样,在宋州当过几天官儿才行,否则没有依据啊。像朱元璋这种,白手起家,依靠推翻前朝建国称帝的人,显然就只能自己取名字了。
当然了,在一些乱世,掌权者们为了彰显自己政权的正统性,往往会找一些之前出现过的国号,比如汉、唐、周等等。总而言之,都是在为自己的统治服务。
曹操为什么称“魏”?而不是“曹”?
需要说明一下,曹操生前未称帝,代汉称帝的是他的儿子曹丕,至于曹丕为什么将国号定为“魏”,除了曹操、曹丕父子二人的封爵是“魏王”,其实背后还隐藏着另外一个不为人知的的原因。
(图源自头条作者地图帝)
中国历史上,以自己的姓为国号的极为少见,大家比较熟悉的也就南朝的陈霸先,作为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这一国号,正是因为陈霸先姓陈。陈朝之外,你基本找不出第二个,如果非要找出第二个,那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晋”,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也算吧,这3个国家的国君分别是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算是以姓为国号。
以自己的姓为国号,本身就是很荣耀的事情。巧的是陈霸先在称帝之前,总揽朝政,进位相国,先封陈公,加九锡,不久便进爵为陈王,也就是说,陈霸先定国号为陈绝非任性而为,他是实打实的通过自己的封爵改国号的,春秋时期有陈国,其开国国君正是陈霸先的祖先陈胡公,而且级别不低,是侯级,与宋、齐、晋、燕等十一国都属于地位尊贵的大国。
我们回归正题,再说说曹丕篡汉为什么不以自己的姓为国号,说来,这和曹操的身世又有莫大的关系。
其实,曹操出生在宦官世家,虽然《三国志》称其为西汉名相曹参之后,但另有说法说他其实是本姓夏侯氏,夏侯家族在曹魏这么受重视或能力证曹操的姓氏就是夏侯氏。而且,曹操之父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不简单,他历侍四代皇帝,很有名望,汉桓帝时就被封为费亭侯,曹嵩以曹腾养子的身份继承了他的侯爵,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
曹操与袁绍关系交恶的时候,因为当年袁绍与曹操同是汉灵帝设立的亲军“西园八校尉”之一,对曹操的身世还是很了解的,官渡之战前,陈琳为袁绍代写的讨曹檄文中就写到“父嵩,乞匄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这一份檄文,简直如惊天之雷,直接将曹操本阉竖之后的事实大白于天下。事实上,曹操对于养祖父曹腾是很抵触的,他当权之后重用夏侯氏族人,其实正有认祖归宗之意。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曹操乃宦官之后的身份严重制约了他,成为天下笑柄,不仅袁绍取笑他,连袁术、公孙瓒等二流角色也拿他的出身和他开玩笑,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及他的继任人曹丕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以曹为国号,这样岂不是坐实了他宦官之后的事实。
以自己的姓为国号,在曹操生活的三国时代是绝对不可能的,就算往前推数百年也属罕见,更何况曹操本不姓曹。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获封魏公,开始建国置官,魏公,是因为曹操当时的封地正是战国时期的魏国故地。不久,曹操又加九锡,进爵为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谥曰武王,继任者正是他的长子曹丕。
同年十月,魏王曹丕代汉自立建立魏国,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丕何等聪明人,取国号为魏,正是遂了曹操生前之愿。
由于曹操的出身复杂,特别是作为大宦官曹腾之后一直饱受各地诸侯的嘲讽,为了摆脱了这种身份上的尴尬,曹操绝无可能以自己的姓“曹”为国号,因为他本来就不是曹氏之后。
曹操的封地以邺城为中心,邺城后来升级为东汉的都城,献帝统治后期一直都在邺城生活,这里本就是战国七雄魏国之故地,魏国这个国家很不简单,当年魏国开国之君魏文侯重用西门豹、子夏等人,富国强兵,开拓大片疆土,终使魏国后来居上一跃为中原的霸主。曹操何等人物,受封魏公,加九锡进爵魏王,相信这一切都是他逼迫献帝所做的,说明曹操对于魏文侯可是相当崇拜的,他心里其实很想效仿魏文侯成为中原之主。
不仅是曹操,连曹丕都考虑的很清楚,以姓为国号,与篡国无异,篡国是要受千古骂名的。而魏这个国号,是汉献帝授予的,献帝置受禅台举行隆重的受禅仪式,是要昭示天下汉朝气数已尽,此时,以魏为国号岂不是顺应天命,可以堂而皇之的接受天命,不至于背个篡国的骂名。
曹操为什么称“魏”?而不是“曹”?
曹操称“魏”而不称“曹”充分说明了曹操是个聪明人、宣传家,“魏”的国号绝非仅仅是曹操封爵那么简单。
一、好些朋友说曹魏的“魏”国号只是来自于曹操的封爵魏公、魏王,真的有那么简单吗?
为了证明这个说法,有些朋友们举出后来的晋国号来自于司马家的封爵,唐国号来自于李渊的封爵,那隋文帝杨坚的封爵本是随公,他干嘛要改成隋字呢?由此可见,开国帝王想要改动自己的国号是完全可以的,并非非要按自己的封爵来。
晋国号,从本意上说就还有再前进一步的意思,所谓“晋者进也”。唐国号不但有美好盛大的意思,关键他与远古圣君尧帝紧密相连,因此李渊死后的谥号里有神尧的称谓。杨坚嫌随字走之底不好,给改了隋。
要说曹操的魏公、魏王称号,朋友们难道觉得是汉献帝的朝廷随便给封的吗?不经过曹操首肯就可以吗?要知道,那时候的汉朝廷都在曹操的掌控下,汉廷决策的主要官员实际上就是曹操的亲信大臣。
“魏”的国号,绝非虚来。
二、“魏”的国号,至少有以下几层意思
1、曹操的魏公、魏王。这点许多朋友大多说到了,然而实际上是以果为因。曹孟德干嘛自己要选个魏公、魏王当?可选的国号多了去了。下面几点才是真的原因。
2、曹操兴起于魏地。曹操是谯县人,战国时属于楚地。然而曹操却起兵于陈留己吾,陈留就在开封,战国之大梁,是魏国都城。而且曹操当东郡太守的东郡属于魏地,许昌附近也有一部分属于魏地,后来迁到邺城也曾是魏文侯的陪都。
3、广泛流传的“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语。这句话在当时流传甚广,因此被许多野心家所利用,因为对人心的影响是巨大的。袁术胆敢称帝,就是因为他真的相信了自己就是“当涂高”。按照曹魏的解释,“当涂高者,魏也”。魏这个字,在古代有一个意思是高大的楼台,当涂(途)而高大的,正是“魏”。
4、魏符合古代王朝流转的五行学说。东汉后,汉为火德越来越明确,人家魏为土德,火生土,以魏代汉便有了天道的依据。朋友们以为曹丕篡汉后的年号“黄初”是怎么来的?黄是土的颜色,黄初就是土初。
5、何况“魏”本来就有高大的意思,而且从古以来都是大国、名国。“魏,大国也”。
事实上,后面四个意思是形成一个王朝更替的逻辑的,至少符合当时人的逻辑。大体是,曹操兴起于魏,而魏有取代汉的天意,取代汉的魏会光辉盛大。
如此,朋友们还会觉得“魏”国号只是来自于曹操的爵位吗?事实上,曹操自称魏公、魏王(虽为汉封,实则为自称),和曹魏建立后称魏,这都只是个结果而已。
三、曹操为什么不建立曹国?
因为以姓为国的极少?这其实也是解释不通的。人家陈霸先不是弄出个陈朝来吗?著名的嫪毐更自恋,用自己的名弄出个毐国来!
要解释这一点,扯远点就要说到姓氏的来历了。人家曹操的曹姓本来来自于周朝的姬姓,是周朝的王子。既然如此,曹操建立“周”都可以,干嘛非要纠结一个小小曹国。
关键问题在于,曹国在周朝时不过一个影响不大的小国,还出了曹共公这种荒唐搞笑的人物(想看传说中的骈肋,偷看晋文公洗澡),而且“曹”根本不具备以上“魏”国号的巨大优势,曹操干嘛非得自己找麻烦,强弄个曹国出来?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曹操为什么称“魏”?而不是“曹”?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班师回许昌,朝中群臣表奏汉献帝,说曹操功德无量,恩极四方,理应进爵为王。汉献帝颁诏书于天下,封曹操为魏王,也称“魏公”。封地于魏。
魏地在兖州和冀州一代,曹操当时以邺城为王府所在地。古代帝王多以封地为国号,比如高祖刘邦,当时被项羽封到了汉中为王,后来以“汉”为国号。所以,曹操也是以封的爵位名为国号。
曹操为什么称“魏”?而不是“曹”?
需要明确一点,曹操生前没有称帝,他儿子曹丕称帝建国,国号“魏”,后世称之为“曹魏”。
曹丕为什么将国号定为“魏”?主要原因还是曹操和曹丕的王爵封号。
曹操的升迁之路,生前封魏王曹操年轻时是个“氓流”,颇有不学无术,任性好侠,放荡不羁的样子,一点都没有大人物的潜质,但乱世出枭雄,曹操很幸运地生活在汉末乱世。凭借自己的智谋、英勇和努力,曹操靠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征讨割据势力等功劳,一路升迁,“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成为东汉最具实权的人物,汉献帝不过是一个傀儡。
建安十八年(213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今属河北),后来更是进封魏王,享受各种特殊待遇如:“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王子皆为列侯”。
这个时候,曹操名义上还是汉臣,实际上已是真正的皇帝,就差一个称号而已。按照这个节奏下去,曹操下一步就该废汉自立,成为新王朝的开国皇帝。
但曹操始终在遏制自己的野心,以汉室忠臣自居,因为他主要的对手刘备、孙权等人称之为“曹贼”,如果曹操真的篡汉,必定承受空前的政治压力,最终曹操没有称帝。
曹丕定国号为魏,追溯曹操之功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十月,魏王曹丕代汉自立,建国号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因此后世将曹操称之为魏太祖。
曹丕建立的政权为何叫“魏”?直接原因是自己的封号是“魏王”,再往上追溯,曹操的封号也是“魏王”,但凡以王侯公卿身份建立政权的,大多以自己爵位、官职作为国号,或者以自己发迹之地作为国号,以姓氏为国号反倒罕见。
汉高祖刘邦,无赖出身,秦末被封为汉王,建立汉朝称帝后,国号为汉。
唐高祖李渊,贵族出身,隋末时为唐王,建立唐朝称帝后,国号为唐。
后梁太祖朱温,原本是唐臣,唐末时为梁王,篡唐自立后,国号为梁。
后唐庄宗李存勖,原本是唐臣,唐末时为晋王,因为以李唐正统自居,故国号为唐,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所建政权的国号恐怕就是晋了。
宋太祖赵匡胤,原本是后周大将,周末为宋州节度使,故建国号为宋。
数来数去,真正以姓氏为国号的极为罕见,南朝陈算是一个例外。陈的开创者是陈霸先,他就突破惯例,以自己姓氏为国号,在他之后也没有以姓氏为国号的朝代了。
我是狄飞惊,期待你的关注!
曹操为什么称“魏”?而不是“曹”?
首先弄清一个概念,一个王朝的兴起或建立,很少以自己的姓去命名的!
如刘邦的汉朝并未称刘朝,称为唐朝,但皇帝姓李亦如此。
至于后来有李唐、赵宋一说,皆因中国历史上称唐称宋的朝代有几个,加以区别而已。
但中国封建王朝有一个现象共通,也即,开国皇帝即位前,己有了自己的封号,如隋文帝之前的隋国公,唐高祖李渊之前的唐国公,甚至宋太祖赵匡胤也曾任过宋州节度使。所以他们登基后以此为国号并不稀奇。
曹操亦如此。他是历史上争议最大的人。贬者视其为乱臣贼子!褒者讲,他是治世能臣,乱世之英雄!但唯一的共识,他是一位权臣!
曹魏政权的建立,是曹操打下的基础,由儿子曹丕来完成。
尽管曹操生前也可废献帝而自立。但此人聪明,不想落个篡位的骂名。
他的魏武帝也是死后由儿子曹丕追封的。至于为何不直接称曹而称魏,上面已做充分说明,不再赘述。
历史上己有战国时的魏国及南北朝时的东西魏,称曹魏只是加以区分而已。
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司马氏复制了曹篡汉的模式。才有了又一个大一统王朝一一晋朝的建立。这恐怕是曹操生前未预料到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