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中为什么要最先打开万历那座陵墓,剩余的又为何不继续发掘?

定陵事件,一直都是中国考古学界最为惨痛的教训,更是最大的耻辱。

1955年,明史专家、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明长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寝,也是明朝迁都北京之后的第一座帝王陵墓,位列明十三陵之首。不仅营建时间最早,而且建筑规模也是最大。再加上朱棣在明朝的历史地位仅次于朱元璋。所以,发掘明长陵对于研究明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这也是吴晗致力于发掘明长陵的主要动机,毕竟他是当时中国最为资深的明史专家,一生都在研究明朝历史。不得不说,吴晗先生这个动机一开始就不怎么纯。

不过,挖掘帝王陵墓兹事体大,尤其是明长陵这种规模巨大的帝王陵寝,放到国外都是一个非常棘手的功臣,更不要说当时各方面技术条件都不成熟的中国了,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冒险的决定。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和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就表示坚决反对,多次找到吴晗教授收回提议。

然而,允许挖掘的批复还是很快就下来了。因为这份报告后面的落款处,写的不仅仅是吴晗一个人的名字。还有郭沫若、沈雁冰、邓拓、范文澜、张苏等等多位文化界大佬。尤其是郭沫若,乃是当时文化界第一人,在他的支持下,关于明长陵的发掘项目终于立项。

但是,当时的中国考古学界,对于明长陵这种规模的帝王陵墓,根本没有发掘经验,再加上技术条件的限制。大家围着朱棣的坟墓勘探调查了几个月,结果连个墓道门都找不到,更谈不上进入陵墓内部了。

由于明长陵发掘工作迟迟没有进展,委员会绝对先找个规模小一点的陵墓练练手。其首先选定的是明献陵,那是朱棣儿子,明仁宗朱高炽的陵墓。可是,折腾了半个月,依然是连门都没找到。

大家无奈之下,又把目光放回明长陵身上,在经过了数月的史料研究之后,由发掘工作队队长赵其昌率队,再探万寿山,一方面寻找长陵入口,一方面看能否找到其他合适的陵墓练手。然而,赵其昌他们在长陵依旧毫无所获。不过,赵其昌却在定陵勘探时发现了定陵地下玄宫的入口。

由于之前的发掘工作一直没有进展,考古委员会顶着不小的压力。如今撞见了定陵,自然不会放过。虽然定陵的规模和价值远不如明长陵甚至于献陵,但是好歹是明十三陵之一,再加上万历这个奇葩皇帝,无疑是练手的上佳之选。

于是乎,定陵就这样被误打误撞的开了光。

定陵地宫的开启,在当时的考古界引发了轩然大波,毕竟是帝王陵墓,对于任何一个考古工作者来讲,都是最具诱惑力的存在。据统计,明定陵出土的珍贵文物超过三千件,除了大量的陪葬物品以外,还包括有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两个皇后的遗体骨架,为明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然而,收获的背后,是更加惨痛的损失。由于当时考古队缺乏经验,同时技术条件有限,没能在文物出土后第一时间给予保护,导致大量的文物被氧化侵蚀。丝绸服饰破了洞,字画书籍发了霉,就连万历皇帝棺椁中的陪葬木偶,也很快发黑变形。

当时主管发掘工作的夏鼐教授,看到这一幕都急得快哭出来了。作为一个考古人,没有什么比看着手里的文物令人损坏更令人痛心的了。但是,没办法,当时的许多工作人员都是半吊子,一点都不专业,没有相关的业务知识。

就算是在被嘱咐要注意文物的保护之后,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去做。当时沈从文先生也在场,他是专门研究古代服饰的。他发现工作人员对于服饰织品的装裱和观察都是一知半解,生气的说道:

“囊括了中华纺织技艺精华的明代织锦遗产,如此轻率地对待,还做这样不负责任的解释,不是出于无知,就是有意欺骗”

总之,不专业导致了定陵文物的灾难,大量的文物遭到损坏。

当然,定陵发掘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文物的损坏,更是开启了一股发掘皇陵的不正之风。当时全国各地的都在申请效仿郭沫若他们,挖掘本地的帝王陵墓,唐朝的、汉朝的、宋朝的都有。

甚至于,一些根本没有考古专家的外行,也跑来叫嚣着试试。他们想挖乾陵来找《兰亭序》,要挖秦陵来证实《史记》,说得好听点叫“还原历史真相”,说得难听点就是“以学术的名义窥私”。

要知道,挖掘定陵可是集结了当时中国最为权威的考古专家以及最为专业的发掘团队,最终都是这么一个结果。那些地方部门甚至外行,如果参与进来,那无疑是中国历史学界的一场灾难。

于是乎,明十三陵的发掘工作被紧急叫停,相关的研究也被限制在对于定陵文物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中来。

同时,基于定陵事件的惨痛教训,国家对于帝王陵墓的发掘开始采取谨慎态度,多次强调暂不开启帝陵发掘工作。1987年,国家出台了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的相关规定,使其成为了考古界的铁律,至今依然如此。

大家一直心心念念的秦始皇陵,之所以至今没人敢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项规定。

当然了,归根结底,其本质原因就是因为技术所限,大家担心挖了以后,损坏文物。

不过大家要注意,不主动发掘的意思在陵墓安全的情况下,保持其现状。如果陵墓受到威胁,比如盗墓、地质灾害、工程建设破坏等等,有关部门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是会进行抢救性发掘的。

十三陵中为什么要最先打开万历那座陵墓,剩余的又为何不继续发掘?

万历皇帝可能到死都想不到数百年后自己竟然会被当作练手对象给刨了个底朝天,万历皇帝在位年间所做出的事情是非常奇葩的,但是在他死后数百年,他的陵墓也遭遇了非常奇葩的事情。

自古以来,但凡皇帝陵寝除了一些比较特殊的存在之外,很少有皇帝陵寝能逃过盗墓贼的魔爪,对很多盗墓贼来说,他们挖掘皇帝陵是全心全意的,是誓要搬空里面所有金银财宝都不罢休的。

但是万历皇帝的定陵就不一样了,它之所以被发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郭沫若等人对所想要挖掘的朱棣长陵了解得不够深入,怕会对长陵里面埋葬的珍贵文物造成损坏,所以就挑选了规模不如长陵宏大、但结构和长陵差不多相同的定陵下手,想通过挖掘定陵积攒一些打开长陵的重要经验。

死后难逃悲催的万历皇帝

于是万历皇帝的尸骸就开始遭殃了,定陵在被打开之后,因为保存文物的技术不达标的原因,定陵中很多精美的陪葬衣物开始发生了氧化,许多精美的龙袍绸缎在这个过程中毁坏得破烂不堪,全然失去了精美的模样。

而在数年之后,特殊时代降临了世间,被摆在定陵博物馆中的万历皇帝棺椁和他的两具妃后棺椁被激愤的人们拉到了广场之中,焚烧毁坏了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不少的文物也受到了毁灭,在重见天日没几年时间后,它们又开始尘归、尘土归土,失去了它们所有的光芒。

这次挖掘的行动是一次很大的错误,它给整个考古界带来的改变并不是因为数年后的毁坏带来的,而是在刚刚挖掘完没多久之后,就被人们认定为了巨大的错误。郭沫若最感兴趣的三座帝王陵墓

虽然这次行动的主要牵头者是当时北京的大佬、有着很深历史背景的吴晗,但实际上的推动者却是郭沫若本人,吴晗是在郭沫若的说服影响下,才和郭沫若一起加入发掘定陵的工作中的。

郭沫若是非常积极狂热的皇陵挖掘人士,在他的想法中,每个皇帝陵墓中埋藏的文物都应当是与世人共享的,如果埋藏在地底下那这些文物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因此他一直在积极地推动着各种挖掘皇陵的工作。

其中他头号想挖掘的就是秦始皇的陵墓,只不过这个工程太浩大、太困难了,他是暂时没机会的,因此他退而求其次,把目标放在了朱棣的长陵和唐高宗、武则天的乾陵中。

而他之所以对这两处陵墓感兴趣,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两处陵墓没有受到任何盗墓贼的光顾,而且这两处陵墓中分别可能埋葬着两件很重要的文物。

唐高宗乾陵中很有可能埋葬着兰亭集序,虽然无法确定,但即便只有一丝的机会,那也是能让郭沫若感到狂热的,因为兰亭集序对文人们的影响实在太大了,他做梦都想象着能在有生之日亲手观摩一眼兰亭集序。长陵中永乐大典对郭沫若的影响

而长陵之中则埋葬着意义非常重大的永乐大典,朱棣在位年间做出了两件很重要的事情,第一件事情是他动用无数国力派遣了郑和七下西洋,这件事的耗资非常巨大,是朱棣炫耀国力的一种表现。

而第二件事情就是修订了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古代历史中非常重要的百科全书,总部大典一共有1万多册、2万多卷、3亿七千万字,几乎涵盖了当时的各个学科、各种知识,可以说得上是古代文化典籍中的瑰宝。

但是流传到现在的永乐大典却是极度残缺的,永乐大典流传到乾隆时期的时候就已经缺少了一大部分。

最后在乾隆修撰四库全书的时候又被乾隆皇帝修改的面目全非,在八国联军的时候丢失了一部分,溥仪在位的时候又被宫中的太监偷走了一部分,所以现存的永乐大典其实是非常残缺不全,如果把原本的永乐大典比作一个人的话,那现存的永乐大典可能就只相当于一个人的手臂。

而长陵之中虽然还不确定有没有永乐大典,但因为是朱棣人生功绩的一种表现,所以在他死后是很有可能被陪葬在长陵中的。

被灾难改变的规则

所以怀揣着对这种缺失文化的狂热追求,长陵自然就成为了郭沫若最想挖掘的皇陵之一,因此才会导致定陵成为了它的练手对象,被糟蹋得面目全非。

定陵的挖掘不仅是一次错误,与此同时它更是考古学界的一场灾难,在此事发生过后,上面的大人物就立刻叫停了所有针对皇陵的工作,并定下了一个若非皇陵遭受到损坏需要抢救、无论如何都不得对皇陵主动挖掘的规定。

在定陵事件发生后,郭沫若是还想着手挖掘长陵和乾陵的,不过前车之鉴不可忽略,为了防止同样的灾难再度出现,于是郭沫若的所有请求都最变得石牛入海,直接就被拒绝了。

所以说明十三陵中的万历皇陵之所以最先被打开,是因为它和长陵有着相似性,被当作了练手对象,而因为定陵挖掘后没有相应保存技术保存文物的原因,定陵中的文物受到了巨大的损坏,随之而来的是考古学界的规则被改变,正是在挖掘定陵的影响下,其他所有的明皇陵以及没被挖掘过的皇陵都避开了被主动挖掘的尴尬情况。

十三陵中为什么要最先打开万历那座陵墓,剩余的又为何不继续发掘?

十三陵中万厉定陵被打开纯粹是运气不好,定陵出土了巨量文物,也伴随着巨大不可弥补的损失,沉痛的教训阻止了学者发掘十三陵的步伐。

当时一批学者建议,为繁荣文化事业申请发掘十三陵,出土文物有助于研究明朝的历史和文化,同时可以建立博物馆,让人们可以接受文化教育以及了解明朝历史。

虽然考古专家夏鼐以考古专业人员、保护措施不足极力反对,但发掘十三陵的申请还是得到了批准。

考古专家为什么反对?

实际上,考古界当时的力量真的很寒酸!

1950年,中国科学院成立考古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业人员裴文中、贾兰坡,主要从事限于旧石器时代的考古研究。

中国科学院成立考古研究所,是国家级考古科研机构,导师四人,分别是梁思永,夏鼐,郭宝钧,苏秉琦;技术员有徐志铭、赵铨、魏善臣、白万玉、钟少林等八人。

也就是说,我国当时考古界专业人士班底仅仅只有十四人。

从成立到1956年发掘定陵,只经过了六年时间,培养出的考古新生力量有限,考古经验明显无法应对定陵这宠然大物。

这最终酿成了定陵发掘由“保护”变成了“破坏”,等同一场失败的考古,文物的损失给学者上了一堂惨痛的教训课。

长陵有幸,定陵无辜

作为十三陵发掘的发起人之一的明史专家郭沫若首选目标是永乐皇帝朱棣的长陵

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有两套,一套为原本,一套为嘉靖抄本,原本去向如同蒙娜丽莎的微笑,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抄本在战火中也失散了很多,残本收录于《四库全书》中,所以《永乐大典》对于任何明史专家都是一个不可抵抗的诱惑。

如果在长陵中找到《永乐大典》,将是明朝最大的幸运,也将是后人的荣耀,还原出大明的本来面目,是每个研究或者喜欢明史的梦想。

所幸的是学者没有参与和干预考古发掘工作!

01、长陵有幸

考古队员从没发掘过明陵,所以无法确定明代帝王陵形制,史书中少少信息作用有限。

只有清楚皇陵形制,顺利勘探出通往地宫的隧道,才能保证陵墓完整的情况下进入玄宫。

考古是保护,不是破坏,所以找不到墓道,那就没法进行发掘,这是考古最基本的准则,任何强行发掘造成文物的损失都将是一场文化灾难,后果谁也承担不起!

由于长陵面积过大,墓道又设置的很隐秘,几个月的发掘工作毫无头绪和进展,考古专家只好停下长陵的工作,寻求其他较小的陵墓“练手”,弄清楚了皇陵的形制,再来发掘长陵。

02、定陵无辜

定陵,是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合葬的陵寝,万历帝曾创下了三十年不上朝的神话,生前安静死后却没得到安宁!

定陵开掘工程可谓一波三折。

当长陵发掘工作受阻,工作组发动挖掘人员去各个皇陵宝城上去寻找线索。

宝城,帝王陵墓完工后采取的封土方式,在地宫上修砖城,设置垛口和女墙,宝城如同鸡蛋壳一样保护着地宫。

考古队长赵其昌发现在离地面三米多高的城墙上方有塌陷形成一个圆洞。

搭人梯上去查看,此洞口像是个门券的上端,光照处可辨别砖砌的痕迹,闻讯赶来的夏鼐根据多年经验认定这里就是地下玄宫隧道入口,于是考古队决定发掘定陵。

第一条沟

用人工下挖第一条沟,考古不同于挖地,来不得半点疏忽,考古队还专门纠正过38名雇佣民工的挖土方式和方法。

很枯燥的挖土,除了土还是土!

孙宪宝无意中发现了一块石条有字,经专家辩认为“隧道门”,工作组终于有了干劲!

期间有日天降大雨,半夜雷电肆虐,把陵园明楼的坐兽给劈了,一些迷信的民工吓坏了,说是皇帝发火责怪坐兽没守好陵,甚至有的还磕头不止。

工作组安慰了很久,讲解科学常识才打消了他们的顾虑,施工得以继续进行。

第二条沟

挖掘工作并不顺利,没有新的线索出现,民工不知挖什么,考古人员心中也没底。

直到九月,民工栾世海在第二条沟发现一块石碑才有了突破,小石碑上刻“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有了此指示,范围方向就明确了,因此小石碑被人称为“打开定陵大门的钥匙。”

第三条沟

工作组开挖第三条沟,寻找通向宝顶中心地宫的墓墙——“金刚墙”。很快挖到了两条东西走向、南北相隔8米的石墙,全长40米,而这条“石隧道”的尽头便是“金刚墙”。

在金刚墙上出现了一个隐约的门,原本封口跟墙颜色一体的,但经过回填,受封土侧压力使封砖内倾暴露了封口的形状。

斯间工地还有一中年妇女晕倒,口吐白沫,民工认为是撞邪;又有谣传民工家人发疯,很多人不敢挖了。

最后还是吴晗认为不能前功尽弃,找到了定陵的砖隧道,坚持下去一定能找到地宫入口,正是这一决定让工作组坚持到了金刚墙前。

拆墙探路

金刚墙上砖并不结实,身为考古队长的赵其昌顺梯子爬上去很轻松拆掉了第一块砖,当时就涌出一股黑烟,吓得人不轻,所幸只是长年积存的腐气。

随后用绳子从打开的缺口放下了一只鸡去试探是否有毒气,这是民工王启发提出的建议,确定无恙后,才用绳放下一个考古专家去探路。

当专家发回安全的信息,众人才翻过金刚墙,来到了一座汉白玉的大门——地宫真正的大门。

拐钉钥匙

封闭的大门,不怎么欢迎这群不请之客。

考古人员用手电从大门的门缝照进去,发现门后有石条顶死了大门,认定是传说中的“自来石”。

不破坏宫门进入地宫难坏了考古人员,不得已只好去翻书找史料寻信息,面对宝藏,也只有真正的考古人员才会想到去保护一道门。

最后从崇祯入葬田贵妃墓找到了线索,工匠曾用拐钉钥匙打开基门安葬了崇祯,所以开门的关键就在拐钉钥匙上。

负责发掘的队长赵其昌,摸索出了成品,钢筋一头弯成半个口型,套住条石,大力往前推,条石回原,大门再无阻挡。

众人轻轻一推,玉门大开,沉睡的定陵迎来了第一批客人!

定陵之宝的悲与欢

定陵出土了3000多件文物,令人很欢欣鼓舞,但有几个人深深地后悔,他们是考古专家郑振铎、夏鼐、赵其昌等人。

宫门打开,封闭的墓室桓定的环境被破坏,空气湿度变化造成了不可逆地损坏!

考古人员眼睁睁地看着一些丝织品褪色,由五彩斑斓迅速变得乌黑暗淡,原本轻柔的质地变得生硬,甚至腐坏,包括嘉靖皇帝的龙袍,于是今日我们很伤心地看到了一件“乞丐衣”!

更恶劣的是对于这些已经变坏的文物没有更多的保护措施,只能草草处理,给它们换了个专门贮藏的仓库,一所没有任何做桓温桓湿的小平房,一搁置六十年。

这真的成了考古界一个最沉痛的恶梦,无所不知的学者,对文物保护一无所知,罔顾当时的保护条件进行发掘,最终让考古界背上了一个恶名。

为此当初赞成挖掘定陵的赵其昌很恨,“现在我哪一个帝王陵都不赞成挖!”

定陵还有很多让考古界很悲伤的事。

1、专业人员不专业

织锦匹料进行技术处理和保护,非常得不专业。

有人建议丝织匹料可以像古画一样进行托裱,在糨糊内加入防腐剂,以便长久保存,这就是当时受条件所限做出的保护指施。

沈从文先生来了,他用放大镜观察裱品,发现有些装裱成品显露的是织品反面,有工作人员以“研究织品的结构看反面”作为辩解。

沈从文说“研究织品结构,要看反面,更要看正面”;“整匹反面,我看是装裱的错误。”

轻率对待囊括了中华纺织技艺精华的明代织锦遗产,是多么得不专业,要知道在定陵发掘之前,民间保存的明代丝织品简直就是凤毛麟角,这就是考古力量薄弱到连专业人员都缺乏常识的地步。

2、棺椁失踪

万历皇帝等人的三具棺椁因为尺寸过大放不进仓库,在把尸骨换进小棺木后,棺椁被人抬到宝城上,往下扔进了山沟了事。

闻之消息气得脸色煞白的夏鼐赶到时,棺椁早被人拣走了。

有人说被人劈成了煮饭的木柴,帝棺的价值仅是煮上几餐饭菜,可悲也可叹。

3、尸身被毁

在特殊的年代,万历帝尸骨被揪了出了,众人用石头砸得很高兴,然后放了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

以现在的科技技术,完全可以检测出万历尸骨的一些成分,对于找出死因、当时所谓的“炼丹”成份都有一定的帮助。

后来夏鼐为首的考古学家们被迫离开了岗位,定陵失去了最后一批懂行的卫护者,只能在风雨中静默,出土的文物黯然神伤。

定陵教训:皇陵不可再掘

当定陵开掘出来,考古人员正处于短暂欣喜后的悲痛时,而各地正踊跃准备开发帝皇陵,汉陵、唐陵、清陵都成为了目标。

1960年乾陵地宫墓道被发现,陕西地方准备发掘乾陵。

闻之消息的郭沫若对发掘乾陵非常兴奋,以文化部名义提交了《乾陵发掘计划》,声称如果发现武则天的《垂拱集》、王羲之的《兰亭序》,将是石破天惊的大事!

鉴于定陵的经验教训,郑振铎、夏鼐等专业考古人员极力反对再开皇陵,最终制止了跟风定陵发掘的各种计划,郭沫若“待到幽宫重启日,还期翻案续新篇”的开掘乾陵的梦想也成空。

凭心而论,发掘定陵的本意是好的,可以从出土文物了解明朝万历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特征,还原当时的社会全景。考古存在的意义就是保护文物,经过考古专业人员的努力,将文物无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既可以了解历史,也可以得到文化的熏陶。但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保证文物无损,有任何的损失那都是一场文化传承上灾难。

学者发掘定陵本意没错,但不顾当时保护条件,不听取考古专业人员意见,最终造成定陵文物巨大损失,证明这是一场失败的考古。

定陵给了世人一个沉痛的教训,也让有良心的考古界形成了一个共识:地下的文物能不动就不要动,这才是最好的保护。

是的,让文物伴他们的主人长眠地下吧,出不出土,它们都在;见与不见,它们都在,只要它们在,便是我们华夏儿女永远的财富,知道它们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就行了。

花开了,并不是要摘在手里才美,是吧?

(图片均来自网络)

十三陵中为什么要最先打开万历那座陵墓,剩余的又为何不继续发掘?

万历定陵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座被被考古学家打开的皇陵,也是考古史上悲剧的见证。

北京明十三陵,埋着大明王朝的十三位皇帝,也埋藏着大明200多年的历史,万历定陵就在这儿。

万历皇帝当初建造定陵时,是仿照他祖父世宗永陵的样式建造,耗时6年,共花费白银800万两。本想在死后继续享受齐天之福的万历,怎么也没想到300年后,他竟死骨无存。

这么多的陵墓,为啥要独独地打开万历的陵墓?

其实最初“十三陵考古计划”准备挖的是长陵。

上个世纪50年代,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明史学家吴晗作为发起者,与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等人,联名向国务院写了一封请求发掘明长陵的报告,理由是寻找永乐年间编撰的《永乐大典》,它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珍品,全书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这份请示很快获得批准。

由于考古队员们缺乏发挖掘明陵的技术,所以虽经一番折腾却找不到长陵地宫的入口。

于是,他们就另辟蹊径,觉得不如先找一个小陵墓来练练手,等有了经验之后再挖长陵,考虑来考虑去,他们选择了朱棣的长子明献陵,由于依旧不得要领,挖了半个月仍然一无所获。

但他们仍然没有“气馁”,在既不反思也不回去补课的情况下,反而经过研究决定后,将目光放在了万历的定陵。

由于挖掘工作量大,考古队特意雇佣了38名当地百姓,这些老百姓就拿着家里干活用的铁锹、锄头等农具来配合考古队挖掘。

这次运气不错,用了一年时间他们就找到了金刚墙,也顺势打开了地宫。

挖开定陵以后,在里面发现了许多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其中包括珍贵的金、银、玉、瓷器等器皿,以及成批的色泽艳丽的丝织品。

“明十三陵中定陵已打开……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尸体腐烂,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的金银玉器和成百匹的罗纱织锦。这些锦缎时经三百余年,有的还金光闪闪……”

为何不继续发掘?

让人们痛心的是,由于考古队人员缺乏保护文物的技术和意识,除了皇帝的金冠等一部分金银玉外,眼睁睁地看着那些终年深埋地下的众多名贵字画、丝织品遇见空气后迅速氧化却束手无策,造成了文物的不可逆转的破坏。

还有一些考古队员,为了保护丝织文物竟然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加入软化剂,涂抹在半腐的衣物上,致使文物变得又黑又脆。

面对此种情况,周恩来总理发话,如果没有完备的保存文物的技术手段,不再挖掘帝王陵墓。这就是著名的“禁挖令”:百年之内,中国所有帝陵一律不主动发掘

但在1959年9月定陵博物馆宣布成立的这一天,一位博物馆主任竟命令人把万历皇帝与两位皇后的上等楠木棺椁扔下山沟,被两位村民捡走。

后来,又因为一些原因,定陵被毁坏的破败不堪,万历皇帝与两位皇后的遗骸也被焚毁,最终帝后落了个死骨无存。

长陵终究躲过了那场劫难。定陵挖掘事件发生后,先前的那位学者不去反思反又猜测兰亭序集的真迹可能在乾陵,再次提议挖掘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幸好遭到了周总理的反对,历史的悲剧才没有再次降临到那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身上。

十三陵中为什么要最先打开万历那座陵墓,剩余的又为何不继续发掘?

定陵是建国后第一座也是唯一由考古学家主动挖掘的帝王陵。起初郭沫若等人想挖明十三陵中的另两座——朱棣的长陵和嘉靖皇帝的永陵,但最后还是选择了定陵。

为何要率先开挖定陵

朱棣作为明朝第三位皇帝,一生充满传奇。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成功夺得皇位的藩王,他当初只带了800人就敢杀出被朱允炆监视的燕王府,并只用了4年打到了南京然后夺取了皇位。因为早年一直呆在北京,他深知北京对明朝有很深的战略意义,于是他下令将明朝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大明上百万工匠便开始了营建宫殿的大型工程。

然而到了永乐五年,宫殿还没有修好,朱棣的结发妻子徐皇后却病逝了。失去挚爱的朱棣非常伤心,他不想将亡妻葬在南京,便派术士料均卿等人去北京选择陵地。

廖均卿等人前后去了多次北京,最终选择了北京昌平县的黄土山。到了永乐七年,朱棣亲自去了两次黄土山,然后定下了长陵的位置,并改黄土山为天寿山。

陵地位置选好后,朱棣便圈地八十里为陵地禁区,下令当地百姓必须限时迁居外乡。一时间,不愿意离开家乡的百姓哭成一片,还受到了官兵的责打。

朱棣的手段向来残酷,但人非草木,谁能无情。有个叫李焕的老人,因为不愿意离开祖屋,他嚎啕大哭,最终在屋内口吐鲜血而死,朱棣感其真情,就将他埋葬在天寿山旁,毕竟在封建社会,这对普通百姓来说是至高的礼遇。而且陵墓在建造过程中,工匠们发现了一座元代墓,墓主叫康老,按理说此墓该被牵走,但是朱棣忽生善念,就将此墓留下了,还规定每年为墓主送上祭品。

一切安顿妥当后,就开始了修建工作,到了永乐十一年,地宫终于修好了,朱棣将停放了6年的徐皇后尸骨安葬了进去,并将陵墓命名为“长陵”。到了永乐二十二年,朱棣也去世了,他终于能和挚爱团聚了。

从修建长陵开始,截止到崇祯皇帝下葬,除了景帝朱祁钰外,明朝的所有皇帝的陵墓都在天寿山附近,共十三座,所以称作“明十三陵”。

此后的日子里,明十三陵静静地被安置在天寿山一带,还起到了守护北京的用途,无论是俺答、瓦剌还是努尔哈赤甚至是李自成,都很难突破明十三陵进入北京,足以证明朱棣当年的用心良苦和远见卓识,也让这座陵墓充满了神奇的色彩。时间到了1955年,吴晗还有郭沫若等人便向有关部门请求挖掘十三陵中最大、保存最好的长陵。

起初,吴晗的昔日同窗夏鼐坚决反对,但经过多次争执后吴晗和郭沫若等人还是决定对长陵进行挖掘。

谁知众人围着长陵绕了好几圈,也没找到地宫的入口,考古性挖掘不同于孙殿英式的盗墓者,考古学家不能采用粗鲁的方式打开陵墓,于是同年11月,吴晗向有关部门汇报时写道:

鉴于长陵已有600余年历史,很可能地层已发生变化,土壤产生淤积等情况,建议正式发掘前,进行一次科学勘测。根据勘测结果和我们所掌握的资料,先在永陵进行部分试掘,以便积累经验,拟定开发长陵的详细计划。

也就是说,为了积累经验好好挖掘长陵,吴晗等人提议再此之前挖掘永陵。然而永陵也很难发掘,于是大家将目标转向了定陵。

对定陵几经勘测后,勘测队队长赵其昌突然发现离地3米多高的城墙上方,有个缺口,从缺口处往下口,队员们惊喜地发现了三个大字:“隧道门”。

既然发现了隧道门,考古队员就着手进行挖掘工作,然而大家花费了一年的时间,才挖掘到了陵墓的“金刚墙”。

所谓“金刚墙”,就是陵墓地宫的墓墙,那就意味着离地宫的大门也越来越近了,可是发现了地宫大门后,考古人员又犯难了,因为大门根本就打不开。透过门缝向内看,发现大门被一块儿大石条给挡住了。

既然考古工作不能强行地宫大门,考古人员只好另寻办法,后来他们在清代文献《肃松录》中找到了方法,那就是利用一种叫“拐钉钥匙”的东西可以打开大门。

可是谁也没见过“拐钉钥匙”,就在大家犯难的时候,队长赵其昌找来了一根一米多长的8号铁丝,将前端弯成钩状,然后将其伸入门缝,勾住石条就可以将大门打开了。

当考古人员推开大门后,发现石条上有一行字,那就是:

玄宫七座门自来石俱未验。

此时考古人员才明白原来这种石条叫做“自来石”。

至此,万历皇帝的地宫终于暴露在了人们的面前,出土各类殉葬品近3000件还有万历和他两个皇后的木棺。

剩余的陵墓为何不再开发了

定陵发掘完毕后,发生了一系列凄惨的事情,陵墓中的文物受损很严重,这是考古学者意想不到的,于是明十三陵的挖掘工作也停止了,准确地说,考古学界自此有了一个规定:那就是不主动挖掘古代墓葬。

起初考古人员勘测定陵时曾考虑过,如果定陵像长陵和永陵一样难挖掘的话,就去勘测朱高炽的献陵,然而献陵却有幸躲过了一劫。

其实定陵从开始修建时就风波不断,并历史上还遭受过3次人为的大火,可以说是明十三陵中被损坏最严重的一座帝陵了。更有意思的是,当初定陵选址的时候,大臣们都认为这个地方“不吉利”。

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正月的一天,也就是距离万历皇帝收拾完张居正及他的后人没多久后,没了束缚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向群臣表示,自己要去天寿山一带给自己选择陵墓。

到了闰二月,朱翊钧对钦天监选择的几处位置不太满意,然后八月的时候,大学士申时行和一些官员又去天寿山一带选择吉地,他们选择了形龙山和大峪山,然后朱翊钧与两宫太后拍板选择了大峪山。

同年十一月便开始动工,谁知在棺床的位置竟然挖出了一块儿巨石。古代风水理论认为,挖到水和石头都是不吉利的象征,于是大臣们纷纷上书请求朱翊钧另择吉地。

按理说古代的皇帝都非常迷信,都想给自己选择一处吉利的地方,可朱翊钧却是个另类,他不仅不换地方,还把所有反对的人都降职了,他自己是这样解释的:

祖宗山陵既卜于天寿山,圣子神孙,千秋万岁,皆当归葬此山。

有学者分析,朱翊钧之所以这么叛逆,是因为他在位的前十年一直受制于张居正等人,如今自由了,他不愿意再听别人的话了,逆反心理严重的他就偏偏要把陵墓选在大峪山。

当然,朱翊钧当年的想法已无从得知了,地址不好不代表他不在乎自己的寝陵,据《明史》记载,定陵建造得很奢侈:

及神宗葬定陵,给事中惠世扬、御史薛贞巡视陵工,费至八百馀万云。

朱翊钧花钱花得很开心,陵墓建造期间还曾带着后宫嫔妃去地宫饮酒作乐,可是大臣们却一直对此忧心忡忡。到了万历二十三年,定陵早已建成,刘伯温的后人刘世廷仍上疏奏称“大峪山寿宫龙穴非真”,但是朱翊钧却置之不理。

朱翊钧死后,大明的运势急剧下降,24年后,明朝便土崩瓦解。一些清代学者认为“明实亡于万历”,当然了,明朝的灭亡肯定不会是因为一个所谓“不吉利”的帝陵造成的,朱翊钧在位48年,前10年在张居正的辅佐下励精图治,使明王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在江南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中间10年由勤变懒,最后近30年开始不理朝政,明朝由盛转衰。

然而他再有错,也不该死后尸骨无存。上个世纪60年代,有些愤怒的人们把他和他的两个皇后当成“地主阶级”,于是把他们的尸骨全都给烧了。

1958年,定陵博物馆开馆时,博物馆主任嫌万历和两个皇后的金丝楠木棺椁碍事,便让工作人员都给扔了。夏鼐知道此事后气得浑身发抖。

此外,还有800多匹明代最高规格的丝织品也因为保存不当而毁掉了。

结语

正因为挖掘定陵而产生的悲剧,考古界便决定不再主动挖古墓,但这次的考古也并不是一无所获,它‬解决了许多考古难题,也为后来的考古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打下了基础。

十三陵中为什么要最先打开万历那座陵墓,剩余的又为何不继续发掘?

明十三陵这座空前巨大的陵墓,坐落在北京城的昌平区,这块占地面积12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埋葬了13位帝王,而万历皇帝的陵墓可以说是最为沉重的一个话题,作为明朝中后期的帝王,万历皇帝不会想到自己在沉睡百年之后,居然有人会来打扰他。

1956年5月,万历皇帝的陵墓挖掘工作开始启动了。

虽然万历皇帝的陵墓是最小的一座陵墓,但是毕竟是帝王陵墓,想要真正进去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古代帝王陵墓在完工的时候,都会留下标记,当然了这标记并不是公开的,而是宫廷中的秘密。

他们之所以会留下标记就是为了后来的皇后合葬的是事情,而考古家为了进入万历皇帝的陵墓,在陵墓的周边几经探索,终于发现了一点点的希望,万历皇帝的陵墓周边有墙体坍塌的现象,有了这个机会,考古家们开始了挖掘的准备工作。

他们迅速展开了挖掘工作,但是事情却没有那么顺利,几经周折多次挖掘探沟才终于找到了一个写有“隧道门”的石壁。但是,这仅仅是看到了希望,挖掘工作远远要比他们想象的困难,在继续挖掘的过程中,一个参与挖掘工作的民工发现了一个今天大秘密。

这个民工发现了一个刻字的石碑,石碑上面清楚的写着“此石距金刚墙前皮16丈,深3丈5尺”,有了这个发现,那也意味这万历皇帝的陵墓就在眼前,考古工作继续在进行了,终于在挖掘了一段时间后,考古家们发现了一道“T型石门”,难道这已经是万历皇帝的陵墓了吗?

“T型石门”的砖石的搬离成为了问题,因为没有人愿意成为拆=拆卸陵墓砖石的第一人,最后,索性还是抽签决定谁来拆卸这第一块砖石,打开这道“T型石门”后,大家看到的是由汉白玉雕刻而成的石门。

这道石门是用重达4吨的汉白玉石门雕刻而成,考古工作者打开了这道石门,终于顺利的进到了万历皇帝的陵墓中,陵墓是一个长长的隧道,分为前殿---中殿---后殿。

而后殿正是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万历皇帝的陵墓终于见到了,人们都十分的激动,但是再陵墓中发现的3000多件具有重大价值的陵墓被发现后,没过多久,很多的文物就被迅速氧化,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不仅如此,当时打开陵墓的时候,棺椁已经破损,最后索性将这棺椁扔到了后山,无人发现这棺椁是金丝楠木所做,是极为珍贵的,等到发现的时候,已经被山下的人捡走了。

而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万历皇帝陵墓的这些遗骨被大火烧毁,成为了历史挖掘工作中的一大遗憾,而正是因为挖掘万历陵墓的这一项举措,也让后来挖掘帝王陵墓为了了一道禁令,除非是“进行抢救性的挖掘”,其他的帝王陵墓一律不准进行挖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