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乐进于禁徐晃张郃都是怎么死的?演义中与正史上有何不同?
张辽、乐进、于禁、徐晃、张郃五人并称为曹操的五子良将,在正史中他们的死和演义中是大不相同的!而且在正史中,他们各自的地位和演义中也是不尽相同的,从这五人的地位和死法,其实可以看到,罗贯中先生的价值观是和大家有点不同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家都认为大富大贵的生活比较好,比较认可善终的结局。但是罗贯中先生却认为,作为一个武将,还是战死沙场比较合理,比较符合他们的身份,于是在演义中,他篡改很多人的结局,这其中就包括了曹魏的五子良将!
张辽
张辽被后人评为五子良将之首,不过在曹操时代,其实五子良将中,最受曹操器重信任的并不是张辽,而是于禁。只不过后面于禁犯了大错,不被曹家原谅,所以于禁的地位遭到了削弱。说回张辽,张辽自幼生活在东汉边境,时常受到胡人的骚扰,不过这一系列动乱却造就了张辽出色的能力,当他还是少年时,便已经成为了雁门郡的郡吏。之后他先后跟随丁原、何进、董卓、吕布,历经坎坷,最终在吕布战败后,他投降了曹操,开始为曹操效力。
在曹操手下,张辽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施展,攻袁绍、败昌豨、破乌桓,张辽是屡立大功,受到曹操的器重。之后张辽又奉命守卫合肥,在合肥这个地方,张辽打出了他一生中最佳战绩,并凭此战绩进入武庙,被后人评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当然了,这一最佳战绩指的就是他八百骑兵大破孙权十万大军了,终张辽一世,东吴始终拿不下合肥,吴主孙权更是多次被张辽击败,被人戏称,他是在给张辽刷经验,活生生的把张辽给抬进了武庙。
在正史中,张辽最终是病逝的,也算是一种善终吧。不过在演义中,很明显张辽的这种死法并不符合罗贯中先生的价值观,于是在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张辽是被东吴大将徐奉给一箭射中了腰间,回营后不治身亡。说实话,本文认为演义中张辽的结局算不上好,正史中的结局明显要好很多。
乐进
同乐进相比,张辽还算是比较幸运了,至少在演义中,张辽还是一流的猛将,战力非常强悍。然而乐进呢,身为五子良将之一,乐进在正史中是一个十足猛人,但是在演义中他的实力却被大幅度给削弱了。
在正史中,乐进作战,常常是每战先登,什么意思呢?就是打仗冲在最前面!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能活下来,而且屡立战功,成为大将,可见乐进的个人战斗力是有多么的强悍!在正史中,乐进曾斩杀袁绍大将淳于琼、严敬,还曾击退过关羽这个万人敌,乐进可谓是一个超级猛人啊,可是在演义中,他被弱化得连一流武将都排不上,真的是非常尴尬了。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乐进逝世,谥曰威侯。史书中并没有记载乐进是怎么死的,不过就因为没有详细记载,说明他是正常死亡,所以推测他是善终的,而并非是死于他人之手。由此可见,乐进最终的结局也还算是不错的。当然了,这肯定不是罗贯中先生想看到的。于是在演义中,乐进是因为中了东吴大将甘宁的冷箭而受伤退场,最终再也没有出现在演义中。堂堂五子良将之一,最后竟然连结局都没有,乐进可谓是冤大了啊。
于禁
前文说过,于禁原本是五子良将中最受曹操器重的,只不过最终他因犯错而受到了曹家的敌视,所以地位大降,那么于禁是因为什么事情受到敌视的呢?其实就是因为他投降了关羽!
襄樊之战,关羽出兵把曹仁打得龟缩城内,不敢接战。樊城是曹魏的军事要地,曹操自然不容它被关羽染指,于是曹操命于禁统帅七军前往迎敌。在此战中,于禁也是比较倒霉的,原本按照他的军事才能,是不会被关羽轻易击败的,可是当时天降大雨,大水平地数丈,搞得于禁的七军在普通地面根本待不住,只能往地势高的地方转移。而这一转移途中,肯定会损失很多辎重,外部的补给也是跟不上,最重用的是,关羽大军根本不怕大水!
于禁七军是北方来的军队没有大船,但是关羽本身有水师,他是有大船的。大水平地数丈,对于禁来说不利,但是对关羽来说却是一个好消息,最终关羽指挥军队站在战船上攻击曹军,把曹军给彻底打崩了。曹军外无援军,内有关羽的猛烈进攻,没法抵挡,最终只能投降,而于禁最倒霉的事情来了,他们都投降了,唯独庞德誓死不降,两人这一对比,就显得于禁这人非常不堪了,于是连曹操都发出了如下感叹。
《三国志》: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以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这于禁也是真够倒霉的,这场仗本身就不是他的错,是老天站在了关羽这边,而在那个时代,投降也不是那么不可容忍的事情,关羽不也投降过曹操吗?但是人哪,就怕对比,有庞德的誓死不降在一边做对比,就把于禁给衬托得非常不堪了,于是曹丕忌恨上了于禁。最终当于禁被东吴送回,曹丕表面宽慰于禁,暗地里却用于禁投降关羽的画面刺激于禁,最终逼得于禁羞愤而死。也许罗贯中先生也觉得于禁的结局有点惨,没法改,所以在演义中,于禁的结局和正史中其实是差不多的。
张郃
张郃原本是袁绍手下大将,后来在官渡之战投降了曹操,当曹操听说张郃来降,直接将张郃比喻为韩信,并拜张郃为偏将军,封都亭侯。而张郃的表现也没有辜负曹操,他多次跟随出战,屡立战功,并在夏侯渊死后,成功的稳住了汉中曹军,避免了全军溃败,曹操因此还给了张郃假节的权力,统领汉中诸军事。
随着时间的流逝,众多名将逐渐凋零,张郃成为了天下间首屈一指的名将,连诸葛亮都要忌惮他三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命马谡守卫街亭,阻止魏军的增援步伐,结果张郃大军一到,很快的就击败了张郃,威胁诸葛亮后方。最终诸葛亮只能放弃之前的战果,无奈后撤,而在之后的作战中,张郃也是多次与蜀军交战,是一个令蜀军十分头疼的名将。
太和五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由于李严运粮不继,蜀军粮尽,只能无奈退军。看到诸葛亮退兵,司马懿催促张郃出战追击,但是张郃凭借多年的军事经验,觉得此事不宜追击,可惜司马懿强逼,最终害得张郃殒命木门道。
《魏略》: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张郃作为武将,战死沙场,这种死法是比较符合罗贯中先生的价值观的,所以说在演义中,张郃确实最终也是殒命于木门道,不过关于张郃追击的原因,却和正史略有不同。
正史中是司马懿逼张郃去追杀诸葛亮,而在演义中则说的是张郃主动追杀诸葛亮,司马懿劝阻他,但是他不听,最终被伏击身亡。在演义中,很明显罗贯中先生是有意抬高司马懿的,原本前几次诸葛亮北伐,曹魏这边的主帅是曹真,但是到了演义中都变成了司马懿,罗贯中先生正是想用抬高司马懿的方式,衬托出诸葛亮的无上智谋。只是可惜了张郃,英雄一世,在演义中却变成了是自己不听劝告,才导致兵败身亡。
徐晃
在正史中,徐晃其实是五子良将中地位最低的一个,不过在演义中,徐晃的表现可谓是非常的亮眼。徐晃在演义中算得上是一个强一流的武力高手,曾五十回合和超一流高手许褚打平,实力强悍,在后期作者甚至安排了一场徐晃单挑击败关羽的戏码,可以说给了徐晃非常大的面子。不过在徐晃的去世问题上,罗贯中先生还是一如既往的坚持了自己的价值观,给徐晃安排了一个战死沙场的结局。
在正史中,并没有交代徐晃是怎么死的,也就是说徐晃是正常死亡,算是善终,一个比较好的结局。但是在演义中,徐晃却是在攻击上庸的孟达时,由于跑得离城墙太近,被孟达一箭射中额头,回营后不治而亡的。实话说徐晃的这个结局,和他在演义中的角色完全不符,因为在演义中,徐晃和张郃二人都是那种把生命看得比较重的人,他们一般是不会以身犯险的,结果他的最终结局却是冲得离城墙太近,被一箭射死,这怎么看也不像是他的作风。只能说罗贯中先生为了满足他的价值观,强行给徐晃加戏,把徐晃给写死了。
结语
在演义中,只有于禁的死法是和正史中相同的,其他几人和正史都略有不同。张辽、徐晃原本是病死,结果在演义中写成了被射死。张郃在正史中是被司马懿逼死的,结果在演义中变成了他不听劝阻,自寻死路。很明显,在演义中其实作者罗贯中先生是有自己的一套价值观的,也许他认为作为沙场名将,结局就不能是自然死亡,只有战死沙场,才能对得起武将的身份,配得上武将的荣耀!
张辽乐进于禁徐晃张郃都是怎么死的?演义中与正史上有何不同?
曹操征战天下,除了宗亲八虎骑之外,最厉害的是张辽、乐进、于禁、徐晃、张郃五人了。陈寿将以上五人合传,记录他们的生平事迹,并评价道:“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这便是“五子良将”。那么,正史上张辽、乐进、于禁、徐晃、张郃这五人是怎么死的?与演义中有何不同?
张辽
张辽,原吕布手下大将,八健将之首,在吕布败亡后,归顺了曹操。此后,张辽就像开了挂一样,单枪匹马劝降昌豨、白狼山之战大破乌桓并斩杀乌桓单于蹋顿、天柱山击灭陈兰、梅成、合肥之战张辽带领八百将士击溃东吴孙权十万大军,吓得孙权、甘宁、凌统等人六神无主,望风而逃等等。
张辽虽然是降将,出身不好,却凭借着自己的不懈努力,给新老板兢兢业业地工作,最后获得了曹老板及各位同事的肯定,成为异姓将领之中的第一人。他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楷模,值得我辈学习。
在老板曹操死后,曹丕登基为帝,张辽进封为晋阳侯,不久之后染病。即使是得病的张辽,孙权也不敢轻举妄动,对其非常忌惮。如公元222年,张辽带病出战,大破东吴大将吕范。但是不久之后,张辽的病越来越重,曹丕亲自去看望他,希望张辽的身体好起来,但最后还是病逝了。
而演义中,张辽跟着曹丕讨伐东吴,结果被吴将徐盛击败。曹丕弃船登岸时,遭到吴将丁奉追杀。张辽奋不顾身,上前保护曹丕,掩护其逃走,腰部中箭,回营后不治身亡。
正史上,张辽带病征战,击败吴将吕范后,在江都病逝,而演义中张辽却是被丁奉射中腰部,不治身亡的。这两者有显著区别,张辽明明是打了胜战之后病逝的,而演义中却虚构成中箭身亡,可知是演义“骗了”我们。
乐进
乐进,早在曹操起兵时,他便跟着了,后被曹操派往扬州招募士兵。他招募了一千多人,被曹操任命为军假司马。在曹操的历次战斗中,乐进都身先士卒,奋勇杀敌,立下了不少战功。尤其是在合肥之战中,乐进作为中间人,调和张辽和李典两人的矛盾,三人精诚团结,击退了东吴孙权十万大军,还差点抓住孙权,取得了逍遥津大捷。乐进凭借自己的战功,最终升为右将军,于公元218年去世,谥曰威侯。
在演义中,乐进和凌统大战五十个回合后,不分胜负。曹操得知之后,亲自观看,心想正面交战赢不了,那就放冷箭,只要赢了就行。他于是令曹休放箭。曹休躲在张辽后面,照着凌统放了一箭,没射中凌统,而是射中了凌统的战马,凌统落于马下。乐进于是前去擒杀凌统,结果面门中了一箭,也翻身落马。此后,乐进销声匿迹,再没上过战场,也没有交代乐进最后的结局,成为一个谜团。
因此,关于乐进的结局,演义同样“骗了”我们。
于禁
于禁,字文则,原为鲍信部将,在鲍信战死后,改投曹操。他带军严肃庄重,深得曹操器重,成为曹操帐下唯一一个拥有假节钺的外姓将领。在襄樊之战中,于禁带领七军,前去驰援樊城的曹仁。
但是由于运气不好,于禁驻扎的营地在樊城北部的低洼处,恰巧遇上荆州进入雨季,连续下了十几天暴雨。关羽利用汉水暴涨,带领水军,破降于禁,擒斩庞德。于禁被送回后方,关押在监狱。后吕蒙奇袭荆州后,释放于禁,后于禁流落到江东。
于禁人虽然在江东,却心系曹魏,于公元221年回到曹魏。于禁回魏后,却遭受其他人的嘲笑。当时于禁的胡须和头发都雪白了,脸又消瘦。曹丕表面上对于禁表示安慰,并任命他为安远将军。但是曹丕从内心看不起于禁,在其拜谒曹操陵墓时,周围却画着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的画,使于禁羞愧得病死去,死后还被追谥为不好的厉侯。
演义中,于禁事迹大体相同,在被孙权遣返回曹魏后,被发配看护曹操陵墓。他看到陵墓石壁上的自己战败乞降的画后,惭愧发病而死。
因此,于禁之死,演义没有欺骗我们。
徐晃
徐晃,原为杨奉帐下骑都尉,后归顺曹操。他同样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于公元227年去世,谥曰壮侯。
演义中,徐晃却是死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期。他跟着司马懿,征讨与诸葛亮眉来眼去的孟达。他在城前讨敌骂阵时,被孟达一箭射中额头,不治身亡。
正史上,徐晃是病逝的,而演义中却是中箭而亡,由此可知演义“骗了”我们。
张郃
正史上,诸葛亮撤兵回蜀汉时,曹魏大都督司马懿令张郃追杀诸葛亮蜀军。张郃反对道:"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司马懿却不以为然,强行让张郃追击蜀军,建功立业。没办法,官大一级压死人,张郃不得已,只能带领军队追击,在木门谷中了蜀军埋伏,被飞来的箭矢射中右膝,回营之后,不治身亡。《三国志》中相关记载如下:
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谥曰壮侯。
演义中,却颠倒了,司马懿认为诸葛亮退兵必有埋伏,而张郃却为了功名利禄,不顾一切追杀逃跑的蜀军。他一路追杀关兴和魏延两员蜀将,落入诸葛亮布置的埋伏之中。突然一声炮响,山上火光冲天,滚木礌石挡住去路。这时,张郃才反应过来自己中计,可是已经迟了。蜀军弓箭手万弩齐发,张郃等一百多个人都射死。
关于张郃的去世,演义颠倒了张郃与司马懿的立场,同样“骗了”我们。
结语
曹魏五子良将是曹操征战天下最中坚力量之一。他们五人都是打仗的好手,战则为先锋,退则断后,毫无怨言。关于五人的结局,演义中和正史上却不尽相同。其中,张辽、乐进、徐晃、张郃四人的死,演义都“骗了”我们。
张辽在正史上病逝,而演义中却是中箭身亡;乐进寿终正寝,而演义中却是被甘宁射中后便无交代;徐晃也是病逝的,而演义中却是头颅中箭而亡;张郃被司马懿逼迫追杀蜀军死于木门道,而演义中却是他不顾司马懿军令,执意追杀蜀军而亡。
只有于禁无论是正史上,还是演义中结局相同,都是在看到自己战败,投降关羽的画之后,羞愧而亡。
前往“魁哥说三国”公号,观看更多三国精彩文章。
张辽乐进于禁徐晃张郃都是怎么死的?演义中与正史上有何不同?
这五人中于禁、张郃两人在演义和正史上死法接近,乐进没有提到,张辽和徐晃则被演义坑了。下面分别比较一下:
张辽
张辽在演义中是跟着曹丕伐吴时,曹丕中了吴军之计,被徐盛杀得大败。曹丕好不容易逃到淮河时又遇到火攻,张辽死命保着曹丕杀出重围,结果遇到丁奉,被一箭射中腰间,虽然被徐晃救出,不过后来还是伤重而死。
在正史上,张辽则是镇守扬州,后来因为病重在江都去世,算是善终。
乐进
乐进在演义中没有提到如何去世,他最后一次出场是濡须之战对战凌统,两人杀了一个难分难解。曹操命曹休冷箭暗算凌统,将他射落马下。乐进正要去杀凌统,却被甘宁一箭射中面门,也翻身落马。此后乐进再未出现,不排除重伤去世的可能。
正史上乐进同样是善终,在建安二十三年去世。
于禁
于禁在演义和正史上死法差不多,都是因为水淹七军被俘,后来虽然被放回,但是曹丕却在高陵内画上水淹七军时于禁降服时的样子,然后让于禁去看。于禁看到以后羞愧难当,回去以后就病死了。
张郃
张郃同样在演义和正史上死法相仿,都是中了诸葛亮的计,在木门道中被乱箭射死。唯一的区别是演义中张郃是自己请命去追,结果中计而死。正史上则是司马懿命张郃去追,张郃认为不可追击,然而司马懿是主将,坚持让张郃去追击。张郃无奈之下只能服从命令,可谓死的冤枉。
徐晃
徐晃在演义中是孟达在上庸造反时,他作为先锋去平叛。结果徐晃马太快,冲到了城下,被孟达一箭射中额头,最后伤重不治而死。
而正史上徐晃是在镇守襄阳期间,生病不治,在太和元年去世,也是善终。
张辽乐进于禁徐晃张郃都是怎么死的?演义中与正史上有何不同?
五子良将是曹操手下五员大将,分别是:张辽、于禁、徐晃、张郃、乐进,因为正史和三国演义的不同,正史是指真实的历史,而三国演义只是这部小说中的描述,有可能与正史相同,有可能与正史不同,这里就五子良将在正史中和在演义中的死法有何不同做一个说明。
在正史中,五子良将地位最高的是于禁,其次是张辽,再次是张郃,再次是乐进,最后是徐晃,这是他们大概的地位与能力排名。
在三国演义中,五子良将中武艺最高的是张辽,其次是徐晃,再次是张郃,再次是乐进,最后是于禁,这是以他们的武艺高低来排名的。
五子良将
一、张辽
张辽最早是丁原的手下,丁原受到何进征召进京,张辽被派出去招兵,丁原被杀后,张辽招兵回来就投降了董卓,董卓被吕布所杀,张辽又跟随了吕布,吕布被曹操所杀,张辽就率领手下士兵投靠了曹操,正史上张辽是主动投降曹操的,而三国演义却中把张辽的投降还弄个插曲,说张辽不愿意投降,还是刘备与关羽求情才投降的,实际上正史没这回合,正史上张辽投降曹操是主动投降的。
正史上的张辽远远超过三国演义中的张辽,正史上的张辽是曹操手下最勇猛的将领,因为合肥之战,张辽率领800勇士就打得坐拥十万大军的孙权狼狈不堪,除此之外,张辽还在白狼山之战斩杀乌桓单于踏顿,勇闯天柱山斩陈兰、梅成,张辽在曹操去世后被封为前将军,晋阳侯。
正史上张辽的死法是:正常去世,死于公元222年,享年53岁。
张辽晚年的时候仍然镇守边疆,在驻守雍丘的时候得了病,曹丕非常关心张辽的病情,不断派出使者慰问,同时还请御医为张辽医治,但张辽的病一直没好,而且张辽还抱病与东吴军队交战,孙权听说张辽在,仍然很忌惮,还记得自己7年前被张辽打得心惊胆战的合肥之战,在广陵之战,张辽、王凌等人击败了吴将吕范,随后不久就病逝在江都。
张辽
演义上张辽的死法是:被东吴将领丁奉一箭射中腰部,不治而死。
演义中的张辽只能算一个二流武将,明明正史的一流武将被三国演义所黑成二流武将,三国演义中的张辽七八十回合能战平太史慈,五十回合能战平张郃,五十回合战平凌统。
最终张辽随曹丕伐吴,但是所部军队被吴将徐盛所击败,曹丕于是逃跑,张辽为了保护曹丕,主动迎战东吴将领丁奉,却不一小心被丁奉一箭射中了腰部,回营之后张辽就因为伤重而去世,这就是张辽在三国演义中的死法。
二、于禁
于禁最早是济北相鲍信的手下,鲍信是曹操早年起兵的生死兄弟,与曹操并肩作战时战死,之后于禁就被介绍给曹操,成为曹操手下一员战将,于禁的特点是老成持重,对曹操非常忠心,在军队中威望很高。
于禁
于禁一生立下很多战功,跟随曹操参与了讨伐吕布之战、讨伐张绣之战、官渡之战,单独率军参与了博望之战、天柱山之战、平定昌豨之战,还夺了朱灵的兵权,公元216年于禁就被曹操封为左将军,并且有假节钺的权力,这是曹操时代唯一一个有假节钺权力的将领,也是曹操时代除了夏侯氏和曹氏之外,地位最高的外姓将领。
正史上于禁的死法与三国演义中的死法是一样的,都是在曹操的陵墓看到了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的画像后,羞愧发病而死。
于禁本来是五子良将中地位最高,也最受曹操器重的外姓将领,但是于禁在与关羽的襄樊之战中表现非常不好,在战争中被关羽打败并且俘虏,然后于禁投降了关羽,关羽押到南郡的江陵城看管,而和于禁一起被关羽所俘虏的庞德却宁死不降,被关羽所斩杀,正是因为有庞德的英勇就义,就显得于禁贪生怕死,导致于禁晚节不保。
于禁之后的经历比较传奇,襄樊之战后期,孙权派出吕蒙、陆逊等人偷袭荆州,吕蒙拿下了江陵城,于禁之后被孙权所解救,因为当时孙权想要联合曹操一起对抗蜀汉,所以为了表示对曹魏的忠心,孙权把关羽的首级献给了曹操,然后在后来又把关羽俘虏的于禁还给了曹丕。
于禁与关羽
曹丕见到于禁已经是襄樊之战的2年之后,于禁由于长时间的情绪低落加上年龄也大了,所以头发胡子都白了,曹丕见到于禁并没有说什么,也没有责备于禁,反而安慰于禁不要往心里去,然后安排于禁到曹操的陵墓去祭拜,于禁来到曹操陵墓后,看到了陵墓的墙壁上画着关羽俘虏于禁、于禁投降而庞德则宁死不降的画,于禁本来内心就有羞愧,看到这画后就明白了曹丕的心思,于是不久之后就羞愧而死。
于禁虽然是羞愧而死,但算是曹丕故意害死的,曹丕这个做法有点不厚道,朝堂之上装大度,实际内心里还是在乎于禁投降,然后故意羞辱于禁,士可杀不可羞辱的这个道理谁都明白,这摆明了就是想要于禁死,于是于禁就死了,这帐得算到曹丕头上。
三、徐晃
徐晃最早是黄巾起义军余部白波军将领杨奉的手下,后来杨奉投降了李傕,之后又协助汉献帝逃到洛阳,曹操迎立汉献帝之后,徐晃就投靠了曹操,之后就成为曹操手下的将领,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徐晃曾在徐州之战中打败刘备,在官渡之战中与关羽、张辽一起击败颜良,在延津之战中徐晃击败了文丑。
徐晃
随后徐晃参与了曹操平定北方之战,还跟随夏侯渊参与了平定关中与雍凉的战争,还参与了讨伐张鲁之战和汉中之战,徐晃还参与了襄樊之战,并在襄樊之战中击败了威震华夏的关羽,解了襄阳与樊城之危,是襄樊之战的头号功臣。
曹操去世之后,徐晃被曹丕封为右将军,逯乡侯,参与了曹丕三次的伐吴之战。
徐晃在正史上的死法是:徐晃死于公元227年,因病去世,善终,属于正常死亡。
徐晃在三国演义中的死法是:随司马懿讨伐孟达,在城下叫阵时,被孟达一箭射中额头,随后不治而亡。
三国演义中的徐晃死法算是最离谱了,徐晃在三国演义中只是个二流将领,能与曹营头号将领许褚战平,但是被颜良二十回合打败,明明正史上是徐晃打败了颜良、文丑,到三国演义中就反了过来,把徐晃贬得不行了,就连徐晃的死法也是最不可思议和离谱的。
徐晃与司马懿一起讨伐准备叛乱的孟达,当徐晃率军叫阵时,被城墙上的孟达一箭射中了额头,徐晃又不是傻子,身为将军,怎么会站在敌人的射程范围之内呢?傻傻地被敌人一箭就射死了,这是不能理解的,以徐晃的武艺,在三国演义中,三个孟达加在一起也不是一个徐晃的对手,就这么容易就被射死了,算是子五良将中死得最窝囊的将领了。
徐晃
四、张郃
张郃最早是冀州牧韩馥的手下,韩馥把冀州让给袁绍后,张郃就成为袁绍的手下,在官渡之战中,张郃向袁绍进言要派重兵救援乌巢,袁绍不答应,反而让张郃率军攻打曹营,张郃担心被郭图陷害,于是率军投降了曹操,成为曹操手下大将。
张郃在曹操手下也是战功累累,跟随曹操参与平定北方之战,讨伐过陈兰、梅成,参与过渭南之战,多次击败马超的军队,随曹操参与平定张鲁之战,随后张郃在巴西之战中输给了张飞,还随曹操参与了汉中之战。
张郃最有名的战役应该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的街亭之战了,张郃在街亭打败了马谡,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功尽弃,于是退兵,这是张郃一生最大的功劳,但是,张郃的死也因为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
张郃在历史上的死法和在三国演义中的死法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中了诸葛亮的埋伏,不同的是正史上的张郃是在木门道追击诸葛亮时,膝盖上中了一箭,随后伤重而死,三国演义中则是张郃中了乱箭,当场身死。
张郃
还有一点不同就是,正史上张郃是不愿意追击诸葛亮的,因为诸葛亮每次退兵都有后手,第二次北伐时魏将王双也是追击诸葛亮被射杀,但是司马懿逼着张郃一定要追击诸葛亮,结果张郃就死了,所以司马懿有借刀杀人的嫌疑。
而三国演义中的张郃却是主动追击,司马懿问谁能追击蜀军,然后张郃说他能追,张郃还想靠此立功,结果呢,还被魏延以诈败之计引入包围圈,中了蜀军埋伏,当场被射杀,三国演义中的张郃感觉就是头脑简单的一个人,这是与正史的区别。
五、乐进
乐进是五子良将中,唯一一个一直跟随曹操的将领,乐进早年出来参军就投靠了曹操,虽然作战勇猛不断得到升迁,在正史上,乐进是一个被忽视的将领,事实上,乐进的勇猛不亚于张辽,乐进在曹营有很多功劳,最多的就是先登之功,啥叫先登之功?就是第一个爬上敌军的墙壁,这是需要胆识和勇气的。
乐进
乐进还在战场上阵斩过两员大将,一是南皮之战斩杀袁谭手下大将严敬,二是乌巢之战斩杀袁绍手下大将淳于琼,阵斩敌将的功劳不是人人都有的,但乐进有两项,其他一些幼小的战役,乐进就有很多战功,由于乐进去世得早,显得很低调,再加上三国演义中也是把乐进写得很低调,所以感觉乐进能力不强,其实乐进的能力并不弱。
乐进在正史上的死法:公元218年,乐进病逝,正常死亡。
乐进在三国演义中的死法:乐进中了甘宁的暗箭而退场,不知道是死是活,没有记载了。
乐进在三国演义中的最后一战发生在合肥之战后,张辽、乐进、李典三将迎战吴将凌统,先是凌统与乐进单挑,五十回合不分胜负,于是曹操派出曹休放暗箭射凌统,射中了凌统的马,凌统落马,乐进就来刺凌统,结果吴营中的甘宁也射出一箭,一箭射中了乐进的门面,乐进和凌统都受了伤,然后分别被自己人救回营中,之后三国演义就没有乐进的任何记载了。
三国演义本来就是小说,估计作者也不能把每个人的结局都写下来,有些人不写也实属正常。
张辽乐进于禁徐晃张郃都是怎么死的?演义中与正史上有何不同?
张辽、乐进、于禁、徐晃、张郃,并称为“五子良将”,是曹操最为倚重的猛将,他们为曹操争夺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么,他们五位是怎么死的?战死?病死?还是寿终正寝的呢?
张辽张辽是五子良将中实力最强的一个,最早他是跟着吕布混的,吕布死了之后,张辽投降了曹操,从此人生开了挂,逢战必有他,胜多败少,而且存活指数很高,很少挂彩。
他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是,以八百壮士击溃了孙权的十万大军,孙权吓得没头苍蝇似的,四处逃窜,此战,孙权沦为了笑柄,后人送乐一个形象的绰号“孙十万”,而张辽一战成名,人称“张八百”。
演义中,张辽是与东吴作战时,被丁奉射中了腰部,伤重不治而亡的,这与正史区别很大,在正史上,张辽并没有受伤,而是生了重病,医治无效死亡的!
乐进乐进存在感不是很强,名气不是很响,有点不温不火,当然,这是罗贯中有关系,乐进大多与东吴交战,很少与刘备交战,而罗贯中只要写的刘备,自然出场次数就少了。
说起来,乐进是个老干部,他的资格比张辽还要老,曹操刚刚起兵,他就报名加入了,算是曹操的嫡系。
演义中,乐进是与东吴作战时,被乱箭射中了面门,栽了下来,被人救起,后来就没了乐近的消息了,是死是活,演义没有交待,不过在正史中,乐近也是病死的。
于禁于禁也是一名老干部,跟着曹操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可惜最后,一世英名毁于关羽之手。
关羽水淹七军,捉住了于禁和庞德,庞德誓死不降,破口大骂,关羽一气之下,斩了他,而于禁为了苟活下来,摇尾乞怜,最后关羽饶了他的性命。
关羽兵败被杀之后,于禁被带到了东吴,在东吴,受到了冷遇,别人都瞧不起他,耻笑他是个软骨头,于禁忧愤不已。
后来,于禁回到了北方,曹丕难掩鄙夷之色,甚至故意羞辱于他,于禁愈加愤懑,不久郁郁而终,总的来看,演义中的结局和正史中的基本差不多。
徐晃徐晃名气很响,有周亚夫之风,很受曹操器重,襄樊之战,他与须发花白的关羽打了一架,关羽肩伤发作,败下阵来。
演义中,徐晃死于孟达之手,孟达一箭射来,恰好射中了徐晃的脑门,当场毙命!
正史中,徐晃是病死的!
张郃当年黄忠杀了夏侯渊,刘备惊喜之余不无遗憾,叹道:“要是杀了张郃这小子,就更好了!”,可见张郃的分量。
演义中,诸葛亮撤退,张郃要去追,但司马懿拦着不让,但张郃非要去,结果中了埋伏,被射成了筛子。
不过在正史中,完全反过来了,司马懿派张郃追击,但张郃心有疑虑,怕中了计,司马懿却下了死命令,非要张郃去追,结果张郃悲剧了!
有人认为,司马懿故意整死了张郃,因为张郃是曹操最后的嫡系,是司马懿夺权的最大障碍,但其实这是阴谋论,高平陵政变是18年后的事情了,司马懿再老谋深算,也算不出他能活到那个时候!
司马懿是无辜的!
张辽乐进于禁徐晃张郃都是怎么死的?演义中与正史上有何不同?
曹操非常善于挖掘使用人才,他的麾下人才济济,其中武将方面,最出名的是五子良将,这是曹魏最为出色的五个外姓将领,他们为曹魏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五人分别是张辽、乐进、于禁、徐晃与张郃。有意思的是,这五个人除了于禁和乐进之外,其他的三人都是降将,后来才追随曹操。这几个人无论在演义还是正史里面,都有着不错的表现,那么他们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在演义里面与正史中有什么不同的吗?
首先看张辽,他绝对是五人里面实力最强的一个。张辽原本是丁原的部下,后来一路兜兜转转到了曹操的手下。张辽最出名的就是在东南地区连续打退了孙权的军队,一战威震逍遥津,让张辽成为外姓第一名将。
在演义里面,他在曹丕伐吴的过程中,为了救下曹丕,自己被丁奉一箭射中,最终死在战场上。这点与正史是不一样的,正史里面张辽后来一直患病,可他还是强撑着病体,再度大破吕范的军队,可惜自己也耗尽了所有力气,战后不久病重去世。
其次是乐进,他是最早追随曹操的将领之一,自己每次都是冲锋陷阵,靠着陷阵的军功,一点点升上来。乐进在演义里面的结局是比较诡异的,他最后一次出现是在与凌统交战的时候,自己被射中了面门,打那之后乐进就彻底消失了。历史上的乐进死得也是很可惜的,在曹操去世前几年,乐进就早早病逝,是五子良将里面死得最早的一位,或许乐进一直冲锋陷阵,积累了太多的伤病,这也导致他的早亡。
于禁同样是最早追随曹操的将领之一,他非常善于治军,有着一定的帅才,曹操也是很器重他。不过于禁是晚节不保,他在关羽北伐的时候率军来抵抗,自己兵败被俘。
于禁的结局演义与正史都是基本一致的,孙吴偷袭了荆州,于禁也顺利被放出来,后来他又回到了曹魏,此时曹丕就非常讨厌于禁,就特意命人绘制了于禁投降的壁画,于禁看了之后也是非常羞愧,不久就郁闷病死了。于禁要是如庞德一样不屈战死,他是能成为曹魏的英雄,可惜他选择了求生。
徐晃本为杨奉的部将,后来转投了曹操,他一路随着曹操到处征战,也立下了不少功勋,但徐晃真正开始出名的时候,还是在与关羽的战争中。他率部正面打退了关羽,解了樊城之围。
在五子良将里面,徐晃的成绩并不是最突出的,演义里面的他要更加厉害,不过演义中的徐晃死得也有些窝囊,在征讨孟达的时候中箭身亡。真实历史中徐晃是病死的,他倒是没有随军参加征讨孟达的战役,也算是得到了善终。
张郃原本是袁绍的部将,后来投奔了曹操。张郃在曹操时代其实功劳并不是非常大,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活得时间长,自己也成为曹魏后期的军事柱石。
张郃在正史与演义里面的结局都是一样的,司马懿派他追踪诸葛亮的部队,没想到中了伏击,自己也被杀死,他是五子良将中,历史上唯一一位战死疆场的人。
有关张郃的死因也存在着诸多的争议,很多人认为是司马懿逼迫他,借助诸葛亮的手杀掉张郃。也有人认为是张郃自己轻敌冒进,显然司马懿是有杀张郃的动机,不过以张郃这种资历的将领,在后期依旧没办法担任都督主持战事,可见张郃并不是有帅才的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