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没有看到在航空母舰上发展主动钩挂舰载机的阻拦系统呢?
呵呵,当然有“主动钩挂”的阻拦系统,但是并不美妙。
这种东西叫“阻拦网”,是航母用来在紧急情况下,给无法顺利着舰的战机或着舰失败战机使用的。免得它四处乱撞,或者开到海里去,也给了故障机一条生路。
不过,这并非常规做法,与标题所说的“主动钩挂”也存在理念上的差距。
航母舰载机降落时,有一条规则——飞行员最大。
因为航母的着舰条件本就严苛,机会稍纵即逝,航母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先期降落条件掌握好,为飞机提供更顺畅的着陆环境。
比如摆正舰体风向,尽量避免甲板横风、调整舰体航速和穿浪角度,减少甲板摇晃、调度好飞机的节奏,让飞行员心无旁骛的着舰。
在此以外便不能再做什么事了,着舰那几秒钟决定生死成败,飞行员一般会选择第二、三条阻拦索钩挂,如果失败,战机会迅速复飞,避免坠舰。或者干脆压低飞机,千钧一发的撞阻拦网。
所谓的“主动钩挂”看似美妙,实际大大增加了着舰的复杂程度,让飞行员所能控制的部分变得更低,假使飞行员发现问题需要拉起,而“自动钩挂系统”却好死不死的钩了上来…想想这结局都是悲惨的。
起码目前的AI或自动化数据库水平,还做不到比飞行员还智能的评估着舰条件,与其让一个傻呆呆的系统乱来,倒不如把能做到的工作做到位、把飞行员的着舰技术练得更熟。
而且,舰载机着舰其实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发展路径,比如像无人机那样弄个“完全自动化着舰”,让电脑代替人,与航母数据进行无缝连接,完成全自动化的精准降落。
又比如,大力研发舰载机的“短场起降”或“垂直起降”技术,使得阻拦索和着舰钩成为多余。AV-8B和F35都是成功的例子。
这些技术都很现实,都有了成功的先例和高程度的技术积累,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反倒是“主动钩挂”这种技术,实在是想不出个所以然来,技术难度太大了。
为什么现在没有看到在航空母舰上发展主动钩挂舰载机的阻拦系统呢?
以现在的高科技发展,已经更新。
为什么现在没有看到在航空母舰上发展主动钩挂舰载机的阻拦系统呢?
因为今后的发展不需要这落后的方法了。
为什么现在没有看到在航空母舰上发展主动钩挂舰载机的阻拦系统呢?
主动钩挂阻拦系统,小编还没有听说哪个国家对此有所讯息,当然我们不能对此臆想。目前世界上主要是一种类似于被动式的钩挂舰载机阻拦系统,也就是飞机降落时抛出尾钩,使之钩挂住阻拦索来达到快速减速的目的,当然这种系统最为成熟,也深受各大国青睐。但最近随着垂直起降战机F-35的问世,类似于美国的“福特”级和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号”航空母舰都将搭载垂直起降战机。(战机在航空母舰上进行降落)
航空母舰上的阻拦系统,毋庸置疑就是将高速飞行的舰载机在航空母舰甲板上拦停。阻拦系统主要包括阻拦索,滑轮组,导轨,拦阻网,压缩、缓冲气缸等组成。而这其中最主要的部件当属阻拦索,一个阻拦索的质量好坏直接决定了舰载机是否能够安全降落在航空母舰甲板上,也被誉为舰载机的“生命线”。目前国内外各型航空母舰上采用的主要是MK7型液压缓冲式阻拦系统。该系统在着舰区布置了3~4条阻拦索,通常第一道阻拦索布置在距离飞行甲板末端约50米处,而且每道阻拦索之间的距离约为15米,一般阻拦网设置在最后两根阻拦索之间。当飞机从空中准备着舰时,航空母舰上的阻拦系统就会启动,然后飞机放下起落架、襟翼以及尾钩,一旦舰载机着舰,尾钩就会勾住其中一根或者数根阻拦索,这时阻拦索给飞机施加一个反方向的力,让飞机速度快速降下来,直至静止。飞机静止之后绳索由于内部产生的内力使得飞机向后移动一段距离,这时阻拦索自动脱离,准备下一次阻拦。但如果一旦未阻拦成功,舰载机将迅速提高速度再次起飞。当然这套阻拦系统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可以根据飞机的重量来选择控制阀的初始开口大小,得以让重量不同的舰载机在相同的距离内被拦住。(“福特级”航空母舰的阻拦系统)
当然还有部分航空母舰甲板没有安装阻拦系统,基本上就是采用了垂直起降。垂直起降也就是飞机能够不需要跑道进行的起飞和着陆。能够进行垂直起降的飞机大都具备一个动能强劲的发动机,垂直起降是依靠发动机产生向上的推力来平衡飞机所受到的重力来达到起飞的目的,就单单发动机这一项技术就足以让很多国家望而却步,目前就只有美国,英国和俄罗斯走在前列。其中比较出名的战机有美国的F-35战机,英国的“鹞式”战机,俄罗斯的雅克-36战机。(美国F-35战机的垂直起降技术)
当然垂直起降同样优劣势并存。优点:起降平台可以灵活多变,同时甲板面积也不需要太大,可以极大的降低战机的风险。缺点:起降过程中消耗太多燃料,航程就会大打折扣,作战半径就会受到影响,而且武器弹药载荷也会减少。(辽宁号航空母舰)
当然目前很多国家均装备有航空母舰,但多为中小型,这也就极大的限制了舰载机的数量,而且甲板面积有所限制,再加上阻拦索拦截对飞机造成的巨大伤害,都引导着各国科学家研制更先进,更柔和的飞机回收系统。为什么现在没有看到在航空母舰上发展主动钩挂舰载机的阻拦系统呢?
发展主动钩挂舰载机的阻拦系统,这多少有点奇思妙想的味道,有无可行性?
首先从航母和舰载机的关系说起,航母作为舰载机的起降平台,航母是被动的,舰载机是主动的。作为被动的航母在接收舰载时必须按规定航速,直线运动且尽量保持舰身稳定,舰载机由于驾驰员的操作不同,风向风速修正误差有别,下降时准确率当不一样。为此一航母着舰区设置有四道阻拦索,如飞机尾挂没挂上其中一道,飞机立马复飞要不然就掉海里了。
航母甲板约三个足球场那么大,着舰区更窄面积更小,在天上飞行员看到的就巴掌那么大,飞机着舰难度很大,不尽艰苦训练是达不到正确着舰要求的,要不然怎么称"飞机着舰是刀尖上的舞蹈",形象地说明了问题。
既生着舰这么困难,那发明一主动助飞机着舰系统不就好办了吗?问题是被动的航母怎么自动地抓住飞机,从现在技朮层面来讲是办不到,也没有那个必要。航母在助舰载机着舰上到还有一自动系统,飞机着舰尾钩设挂上阻拦索,前面甲板端还有一道阻拦网助飞机停下来。
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是在幻想,设想,与问题的搏弈中进步的。
为什么现在没有看到在航空母舰上发展主动钩挂舰载机的阻拦系统呢?
谢谢邀请
可以肯定,002号航母的降落阻拦主机部分早巳安装完毕。不然,飞行甲板无法封闭。
前几次试航沒看见甲板上的拦阻索,一是拍摄试航时的角度问题,另一个原因也可能是在试验主机.高速大转弯倾斜重心等其它项目时,考虑舰面作业方便等原因,暂时没在舰面挂装阻拦索。
可以确认,阻拦装置是中国造舰巳经掌握的成熟技术,不存在障碍。在其它方面试验结束后,就应进行入役前的最后一个环节、舰载机起降验收了,届时一切都完备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