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朝廷溃败后乘船沿海南逃,为什么不去台湾?
崖山之后无中华!
纵观中国历代王朝的亡国过程,南宋无疑是最为壮烈。崖山一战,南宋十万军民陷入走投无路的绝境,但却没有选择投降。陆秀夫抱着小皇帝投海,十万军民追随而去,那一日,崖山海湾,浮尸十万。
壮烈之余,不免有人惋惜。为何当时的南宋朝廷不学郑成功,去到临近的台湾岛呢?
台湾在南宋时期属于“荒野之地”,南宋政府逃亡到台湾无异于自寻死路。
如今的台湾发展得确实很不错,但是在两宋时期,台湾还只是一个未开发的蛮荒之地。
中国大陆和台湾岛形成联系最早是出现在三国时期,不过当时的台湾岛渺无人烟,其土地也没有达到耕种要求,岛上的生存环境还是比较恶劣的。
到了北宋后期,一部分沿海的居民开始在澎湖列岛上耕种,台湾也从这时才有了农耕产业。再后来南宋政府开展海外贸易,台湾海峡作为通向杭州泉州等港口的“必经之路”,其贸易地位显著提升,南宋的极小的一部分军事力量也在这时驻扎于台湾岛。
虽然台湾岛在该时期稍微受到了一些重视,但是这座岛屿仍然不具备接纳流亡政府的条件。
到了公元1281年,南宋政府已经被元朝所灭,元朝中央将台湾称为“流求”,并且他们还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此时的台湾正式作为一个行政地区被划分给泉州府衙管辖。后来元朝被明朝所灭,位于大陆的一部分流亡人口进入台湾成立部落,台湾岛也因人口的流入而散发出生命活力,不过此时在台湾岛上定居的人口并不多。大部分地区都处在蛮荒地带。
当时荷兰人殖民台湾,其实统治范围仅限于台南地区。后来郑成功收复台湾,将其当作大本营,大力发展,这时的台湾才算真正有了些人气,汉族文化也开始流传开来。
纵观台湾的整个发展史,它在南宋时期还只能算是“不毛之地”,南宋流亡政府人口众多,如果他们全部登陆台湾躲避战火,那么其前途也是非常“渺茫”的,很可能会被饿死。
此外,元朝有着远超南宋的海军力量,退守台湾也只能成为“瓮中之鳖”。
元朝虽然是靠着蒙古铁骑称霸天下,但其在征服过程中,不停的收编部队,其中就包括了南宋强大的水师。后来的崖山海战中,击败南宋朝廷的其实就是投降元朝的南宋水师。
对比南宋这边,南宋的流亡政府虽然号称有十万人,但是这十万人有一部分是由老弱妇孺组成,他们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南宋政府登陆台湾,那么元朝的大军很快就会将台湾岛围住,再加上这座孤岛内资源有限,南宋所能坚持的时间必然不会长久。
综上所述,台湾根本就不具备成为南宋“战时根据地”的条件,相比于屈辱的被敌人围困在岛上而死,倒不如在一场大战中为南宋政权画上句号,崖山之战或许就是南宋政府表达自己态度的最好方式。
南宋朝廷溃败后乘船沿海南逃,为什么不去台湾?
战争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吧。
一、台湾处于蛮荒时代,经济技术条件恶劣
台湾还未得到开发,被大量原始部落控制。
宋廷如果到达后,面临的是一片蛮荒,在台湾岛拓展地盘需要足够的实力和时间,无法长期获取足够的战略补给,几十万人吃饭穿衣问题得不到解决,朝廷自然会崩溃。
相比之下,两广一带山丘纵横,不适合大规模骑兵作战。
再则两广始终忠于赵宋政权,那么寄期望于军民持续抵抗蒙古大军军的进攻,或许还有翻盘的机会。
二、大型船只数量不足,无法满足运输几十万人的需求
南宋流亡政权到达福建时,四处收集各类船只,最终只弄到包括渔船在内的大小近千艘船只。数量和质量远远达不到需求。
元朝虽只有500艘船,但其船舰都是清一色战舰。
双方的实力根本就不在同一档次。
雪上加霜的是,泉州阿拉伯裔商人蒲寿庚又将自己上千艘船只无偿献给元朝。
台湾海峡气候条件恶劣,南宋水军均是民船,不具备长距离远航作战能力。
所以形势所限,南宋军民没有能力渡过台湾海峡。
三、蒙古人不可能放虎归山,养虎为患
此时蒙古水军相当强大,襄阳战役后连续击败南宋水军,船舰实力不可小看。
蒙古人绝不可能给南宋军民翻盘的机会。
即便张世杰全力保护赵昺退守台湾,蒙古水军极有可能在途中将南宋军民击败屠杀。
史载,崖山之后,再无中华,南宋的结局令人叹为观止:
公元1279年2月6日,广东崖山海战,南宋全军覆没,43岁的陆秀夫见无法突围,背上赵昺奋身跃入大海,以身殉国。
南宋十万军民闻此噩耗后,恸哭声惊天地,动鬼神。十万军民忠比心肝,亦接连投海殉国,无一贪生,无一叛国。
国破家亡断垣处,浩气长存,永世难忘。
南宋朝廷溃败后乘船沿海南逃,为什么不去台湾?
我们海丰是文天祥英勇被俘的地方,在海丰五坡岭建有“方饭亭”,还有后人为文天祥所作著名文章:“一饭千秋,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
本地还流传着关于南宋小皇帝和文天祥的很多故事,南宋君臣从潮州被元军一路追杀,然后逃到海丰甲子随着西边方向又到了海丰,那么宋军在潮州时为什么不选择东边方向逃向福建厦门,因为潮州距厦门和福建全境很近,就算在福建再败也可以渡海过台湾。西进和东进就是当年摆在宋室君臣面前两个抉择。
根据本地传说:宋朝君臣来到潮州后言语不通,请的本地向导把福建的“厦门”听成了海丰的“后门”,于是宋室君臣一路向西逃至广东沿海,陆秀夫和小皇帝先走,文天祥率军殿后一路尾随而来,可惜文天祥逃到海丰五坡岭时官兵饥渴难耐,只好在五坡岭稍事休息和安排造饭,文天祥和官兵们刚刚端起饭碗元军已经追到,文天祥饭还没吃就成了元军俘虏。
当然以上只是本地的民间传说,但是就当年的形势和发展来说,宋室君臣如果不是一路向西到广东而是转向福建,逃向福建后就算再败也可以渡海过台湾,那么宋军也不至于在新会崖门全军覆灭。
南宋朝廷溃败后乘船沿海南逃,为什么不去台湾?
北方常年兵荒马乱,经济自然落后南方,自古南方出宰相秀才,北方出帝王。每个朝代兵败如山倒情况下都是一致想到南方,必竟南方可以卷土重来的机会大些,人才,马匹,都是随时可以招募挥下。
假如迁至台湾岛,即便可以保平安,似乎又是从新开始生活,经济一切都跟不上,人民会爆乱,这就是每个朝代兵败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南方。
南宋朝廷溃败后乘船沿海南逃,为什么不去台湾?
宋朝已经把汉文化发展到一个畸形,
南宋朝廷溃败后乘船沿海南逃,为什么不去台湾?
古有三德:
第一德——仁德,安万民,施仁政,福泽万方。
第二德——义德,人无信,难立天。信无义,无归途。
第三德——明德,光明之德,不辱父母,不辱国家,不辱民族,不辱尊严。
公元1268年,登顶亚洲巅峰的蒙古国挥师南下, 国君忽必烈将战争的矛头直指位于淮河和汉江之间的襄阳、樊阳这两座对于南宋政权至关重要的城池,南宋方面派出吕文德、吕文焕两兄弟驻守襄樊二城,抵御来势汹汹的蒙古铁骑。
吕氏兄弟认为,蒙古骑兵只善于野战骑射,而长江流域的低洼环境和蒙古草原的平坦地势千差万别,南宋军队只要储备足够的粮草,固守城池,将持久战打到底,无力长期消耗的蒙古大军便会撤退。
令吕氏兄弟意想不到的是,忽必烈的军事头脑并不下于成吉思汗,在忽必烈的指挥下,蒙古大军非旦没有强行攻城,反而主动在襄樊二城周围筑起土楼。
时间每流逝一秒,蒙古军队所修筑的土楼就越加坚固,久而久之,一个一个的土楼连成了片,将襄樊二城紧紧的包围在了忽必烈亲手编织的死亡圈套之中,6年之后,吕氏兄弟不战而降,忽必烈不废一兵一卒便拿下了南宋政权最为重要的咽喉要地。
襄樊二城失守后,滴血未淌的蒙古大军士气大振,犹如一头刚刚睡醒的饿虎,杀气如风,强悍如凶,摧枯拉朽般的击溃了死守长江天险的南宋军队,1276年,忽必烈率蒙古大军杀至南宋都城临安城下,南宋皇帝赵昺弃都逃亡,此时南宋仍有近10万兵力。
1279年,逃亡广东的南宋皇帝赵昺,被数十万蒙古大军死名追杀,正月,蒙古大军抵达广东崖山,除非赵昺坐着东风导弹飞往台湾,否则忽必烈一定会兵分三路,前后夹击,逼死赵昺。
千钧一发之际,张世杰集结进十万军民,准备和茹毛饮血的蒙古铁骑在崖山决一死战!
只可惜,处于强弩之末的南宋军民,无法抵御恶如虎狼的蒙古悍师,南宋十余万军民命丧黄泉,崖山海口处浮尸千里,海水被鲜血染红,夕阳顿失颜色。
年迈的丞相陆秀夫望着满江的尸体,眼中瞋满泪水,海风狂啸,浪声如诉,说不尽血满江河的悲剧。眼瞧着蒙古水军便要追赶上来,陆秀夫唯恐年仅八岁的幼主赵昺被蒙古军掳去,再受当年恭帝之耻,背上赵昺奋身跃入大海,以身殉国。
战船上的其他大臣、奴仆、士兵闻此噩耗纷纷恸哭,正所谓同心而德,忠比心肝,哀哀哭声汇成汹涌巨浪直问苍天。
杯中酒,仰头尽,国破家亡断垣处,浩气长存同手足,战船之上,数万军民一个接一个的投海殉国,无一人贪生、无一人叛国,南宋虽亡,但却未丢了汉人的骨气,不辱生身父母所赐之尊严,不辱华夏先祖所托之灵魂,不辱男儿傲骨所赋之灵魂。
有人提出疑问,为何不逃亡台湾?
首先南宋因为商业发达和富庶,再加上偏安的思想,因此并没有注意到台湾的战略地位,在公元十一世纪,已经有宋王朝的汉人在澎湖群岛开垦,宋孝宗时还正式驻军澎湖群岛,只是对当时的台湾还是欠缺开发,缺少耕地,无论在资源上还是环境上都并不足以提供宋朝皇室和驻军作为根据地。
这与数百年后的明末郑成功的情形不一样,明朝的时候因为有闽南移民屯垦、海盗屯垦、荷兰殖民时期的开发等活动,台湾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移民社会和屯田基础。
由于南宋对台湾的认识不足,对台湾没有进行足够的开发,没有足够的粮食,所以南宋末期政权没有往台湾撤退而是选择了广东。
再者败逃台湾虽然存有一线生机,但蒙古早已控制了杭州一带南宋所有的海军力量,而张世杰拼凑的十万海军大部分是家眷组成,短时间内无法形成有效战斗力。
即便张世杰全力保护赵昺退守台湾,也极有可能在途中被蒙古海军击败,而且当时的台湾属于并未开发的荒蛮野岛,无法提供南宋政权实质上的帮助。
南宋因为商业发达和富庶,再加上偏安的思想,因此并没有注意到台湾的战略地位,在公元十一世纪,已经有宋王朝的汉人在澎湖群岛开垦,宋孝宗时还正式驻军澎湖群岛,只是对当时的台湾还是欠缺开发,缺少耕地,无论在资源上还是环境上都并不足以提供宋朝皇室和驻军作为根据地。
这与数百年后的明末郑成功的情形不一样,明朝的时候因为有闽南移民屯垦、海盗屯垦、荷兰殖民时期的开发等活动,台湾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移民社会和屯田基础。
由于南宋对台湾的认识不足,对台湾没有进行足够的开发,没有足够的粮食,所以南宋末期政权没有往台湾撤退而是选择了广东。
而在这个过程中,南宋流亡朝廷遭到了蒙古军队的围追堵截,最终陷入绝境。于是陆秀夫与张世杰打算绝境求生,在崖山入海口,以海战的方式击败不善水性的蒙古大军.再以广东、福建为复国的跳板,休养生息,但花废六年时间击溃襄樊二城的忽必烈不想再次将战斗拖下去,忽必烈投入海陆二军最精锐的兵力,一举击碎了陆秀夫和张世杰的美梦。
话不妨说开一点,我认为南宋政权发动崖山之战虽然有着一定的战略失误,但至少显示了我华夏民族精神的一战,退守台湾并不现实,不战而降反会倍受屈辱,不如决死一战,跳海殉国来的壮烈,来的豪迈。
这一跃虽然结束了生命,但却早已化为燃烧的火种,映入忽必烈自负的心灵,也为南宋这个注定要灭亡的国家,画上了一个不失尊严的句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