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看到一种观点,秦始皇当年选择的继承人是胡亥而不是扶苏,为什么会这么说?

如果胡亥真的是合法继承皇位那么为什么要屠戮兄弟姐妹?一些人说扶苏被外派到去监军就等于放弃了他,这完全不可理喻?怎么就不能理解为是为了锻炼扶苏?

我是比较支持这种观点的,因为无论是逻辑层面还是史料依据,都可以说明秦始皇当年选择的继承人是胡亥而不是扶苏。

众所周知,秦始皇长子扶苏一直以来都是被大家惋惜的对象,因为他性格仁厚,且被认为是秦始皇的继承人,却在秦始皇死后,被胡亥赵高一行人矫诏抢走了皇位,并且赐死。

而胡亥坐上皇位之后,昏庸无道,与赵高一起将天下治理得混乱不堪。最终不堪重负的百姓们纷纷揭竿而起,秦朝便在这浩大的农民起义大潮中覆灭了。甚至有人可惜,如果当初是扶苏继位,或许秦朝就不会亡。

但是,这一切的猜想的依据,仅仅就只是《史记》一家之言。当然,不是说《史记》不权威,只是在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中,司马迁更多的只是像在讲故事,并没有依据。因为“沙丘之变”既然是密谋,司马迁又是如何知晓赵高他们是矫诏呢?

所以,这仅仅只是司马迁的一个猜测而已。而同样,赵高胡亥等人没有矫诏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比如在前些年出土的北大竹简《赵正书》一篇中,关于沙丘之变的记载,就和《史记》大相径庭。按照里面的记载,传位于胡亥,是经过秦始皇首肯的,所以并不存在矫诏篡位一说。

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赵正书》

当然,《赵正书》同样是孤证,并没有更多的史料佐证这样的观点,所以我们并不能以此去推翻司马迁的论点。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按照这个观点,去提出质疑,并加以论证。

如果细读历史上关于扶苏的记载,其实你可以发现,秦始皇不选他做继承人,其实是符合逻辑的。

首先,扶苏虽然身为长子,但是并没有任何史料能证明他是嫡子,因为历史上并没有秦始皇立后的记载。况且,秦国也没有所谓嫡长子继位的传统,所以,嫡长子继位这一条其实行不通。

其次,从扶苏的名字来看,他似乎并不是秦始皇中意的继承人。

扶苏一词,出自《诗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按照《诗经》注解,这个“扶苏”其实就是灌木丛的意思。

“扶苏、扶胥,小木也。”——《毛诗注疏》

你很难想象,初为人父的秦始皇,居然会给儿子取这样一个名字,这么也该是乔松这样的大树啊。

而且如果结合整首诗你会发现,其表达的是所见非人这么一个意思,这很可能是在意指扶苏并不该来到这个世上。

至于其原因,很可能是因为扶苏的母亲。虽然历史上并没有关于扶苏母亲的确切记载,但依据一些蛛丝马迹,我们可以推断,扶苏的母亲应该是楚国人。

首先秦楚联姻,由来已久,秦始皇的后宫有楚国公主并不奇怪。而且扶苏在楚地的声望颇高。

当初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就是打着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打项燕的旗号可以理解,毕竟都是楚国人,但扯起公子扶苏的大旗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历史上,楚国为秦国所灭,所以楚人对秦国本就有仇怨。他们为何要去吹捧一个秦国的公子呢?除非扶苏有着楚国血脉,得到了楚国人的认同。

而这就意味着,扶苏的母亲是楚国人。而从扶苏的长子身份来看,其出生时,秦始皇应该还没有称帝,甚至于还没有亲政。

所以,他母亲应该是秦国和楚国政治联姻的牺牲者。同样,没有亲政的秦始皇,根本无法决定自己的婚姻,在华阳太后或者吕不韦的主持下,与扶苏的母亲结合。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秦始皇或许是不喜欢这位楚国女子,进而也就连带着讨厌扶苏,这才给他取了这样一个名字。

当然,仅从名字角度来解读秦始皇对扶苏的态度,未免有些片面。所以,我们还需要更有力的论据。而扶苏被派往长城监军,其实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证据。

按照《史记》记载,扶苏因为与秦始皇政见不合,数次上谏的缘故,被派往上郡监军。

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上使监兵上郡,蒙恬为将。

许多人将其认为是秦始皇对于扶苏的磨练,有意帮助其积累军功,并与蒙恬这样的未来将星搞好关系。

但请注意,扶苏是去“监军”,而不是领兵。所谓监军的任务,并不是打仗。他是需要监督蒙恬,所以二人的关系其实是处在一个对立面。扶苏再监视蒙恬的同时,蒙恬也在监视他。

再者,如果扶苏是秦始皇理想的继承人,他磨练的地方应该是朝堂之上,跟着秦始皇一切学习如何治理国家,并和咸阳的王公贵族们搞好关系。而不是去往边疆,远离政治中心。-相较之下,胡亥却是一直跟在秦始皇身边,所谓近水楼台,就从二人所处的位置来看,胡亥是继承人的可能性确实要大一点。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扶苏被派往边疆,其实是秦始皇的有意疏远,使其远离政治中心,降低其影响力。为胡亥日后继承皇位,做好铺垫。

甚至于这也可以解释,扶苏当初接到秦始皇赐死诏书,为何没有怀疑真假就自尽了。因为那确实是真的,扶苏知道父亲要杀他。

使者至,发书,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

对于秦始皇来说,扶苏虽然是他长子,但却与他政见不同,还身有楚国血脉,而且声望颇高。这样一个人的存在,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威胁,所以他要将其发配边疆,让蒙恬看管。而秦始皇临死前,传位给胡亥,也考虑到了扶苏的影响。当初自己在时,自然不必担心远在长城的扶苏。但是如今自己不在了,年轻的胡亥继位之后,能否压制得了自己的哥哥呢?

当时秦始皇暴病得太过突然,根本来不及回到咸阳安排后事。那么扶苏完全有可能在回到咸阳,联合支持自己的势力,争夺皇位。

那么,为了秦国的稳固统治考虑,秦始皇只能是快刀斩乱麻,选择了赐死扶苏,以免除后顾之忧。而扶苏接到这样一则旨意,在并不知道秦始皇已经驾崩的情况,自然是无法反抗,最终选择了认命。

在知乎看到一种观点,秦始皇当年选择的继承人是胡亥而不是扶苏,为什么会这么说?

这实际上就是秦始皇到底最终选择谁继承皇位,是扶苏还是胡亥。胡亥是否是正当继位,但由于秦朝二世而亡,胡亥丧失话语权,有被污名化的可能。赵高李斯密谋是否真的矫诏逼死扶苏。由于资料的欠缺和前后矛盾,一切都只能是基于后人的分析。

秦始皇由于痴迷长生不老之术,所以一直没有立太子,但由于渐渐年老,接班人问题已经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应该说,秦始皇最开始时,是把长子扶苏放在身边精心培养的,扶苏的身份和地位都不低,母系一族是楚国公主一脉(这一点,大家可以看看秦汉史大家李开元先生的著作),所以秦始皇很看重扶苏,但秦始皇对扶持的行为不满,用现在的说法,父子二人政治观点不合,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把扶苏送到的是大将军蒙恬的军中培养,但应该不是放弃,而是有待观察以观后效。

扶苏政治资源丰富。有母系一族强有力的支持(楚国王族后裔),虽然当时天下一统,但六国王族的势力还在,而其中最强大的就是楚国一族,因为秦楚两国联姻最多。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芈八子(芈月),这也是为何日后,陈胜吴广起义为何假托扶苏和楚国的原因。所以,秦始皇是绝对不能允许出现六国复辟现象与苗头,将扶苏派往边境也有政治原因的,就是将扶苏与他的政治利益集团分割开来,这里面也有保护扶苏的意思。对比一下,汉武帝是如如何对待太子刘据的。秦始皇还是有父子之情的。

任何一个王朝的太子身边必然会有利益集团,也可以说是趋炎附势之徒。在这种情况下,太子就算是再低调,不结党也结党了,匹夫无罪怀壁其罪”,因为在权力面前,人性永远要为利益让路的。扶苏就属于这种情况。扶苏外放既有也有防范的意思。但秦始皇不只这一个孩子,秦始皇也要择优录取。《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从中可以看出,秦始皇还有一个候选人,就是最小的儿子胡亥。秦始皇在巡游天下之时,只带了他的幼子胡亥,其余的儿子都没带,目的是要考察胡亥,与扶苏进行比较。这就说明,太子人选只能出自扶苏与胡亥。毕竟,当时并没有嫡长子继承这个制度。完全是皇帝一言而定。

胡亥母系薄弱,没有利益集团辅助,个人能力不高,而扶苏不仅实力强大,而且母系势力不俗。再就是风评不错(这实际上就是人设,是宣传)。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的政治天平倒向了胡亥,虽然说胡亥的个人政治能力不如扶苏,但胡亥会沿着自己设计的政治道路前进,而扶苏会让楚国反攻倒算,甚至六国复国,虽然可能性很小,但对于秦始皇而言,也是绝对不允许的。这是原则性问题,是不能质疑的。

换言之,即便秦始皇立扶苏为太子,也必须有最强大的制约能力,防止扶苏“出轨”而胡亥就是制约的首选,或者直接就是立胡亥为太子但秦始皇到底传位给谁只能说是无头案,谁也没有准确的证据,秦始皇临终前传位扶苏未可知,但赐死扶苏蒙恬的圣旨绝对是假的。胡亥在秦始皇死后的一系列操作,绝非出自秦始皇的布置。是赵高和李斯的想法。毕竟扶苏蒙恬二人存在太危险。

至于说扶苏为何接到圣旨就自杀而不造反,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扶苏本人无能,二是扶苏没有能力控制部队。诸将不愿意跟着造反,这也可以看出秦始皇对国家管控严格。

但必须要是说明是,秦始皇临终前召扶苏回来,不是立他为太子,包括《史记》以及李开元先生诸书都认为秦始皇到死没有立过扶苏为太子。扶苏死的时候,胡亥继位的年龄历史上都没有准确的记载,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胡亥是成年人。胡亥正当继位但被污名化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秦始皇死后的真正遗诏到底是什么样,有没有谁也不 知道。沙丘政变的真像到底怎样,谁也无从知晓。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在知乎看到一种观点,秦始皇当年选择的继承人是胡亥而不是扶苏,为什么会这么说?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的继承人问题,目前仍然是个谜。目前普遍认为,秦始皇钦定的继承人乃是扶苏,胡亥是通过沙丘政变上台,后赐死扶苏以绝后患,这个说法虽然合理且被广泛接受,但并不代表就没有不同的声音。

扶苏还是胡亥,史料记载略有不同

目前,关于秦始皇的继承人之所以会产生争议,主要源于不同史料的不同记载,秦始皇传位于胡亥之说乍一听的确令人难以置信,但其实也是有史料支撑的。

1、传位扶苏之说。以扶苏为继承人之说,其史料主要来源于《史记》,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始皇帝临终之际,曾命赵高为扶苏送去诏书,“与丧会咸阳而葬”,但这封诏书却被赵高扣押未发。《史记·李斯列传》不仅明确记载,“诈为受始皇诏丞相,立子胡亥为太子”,而且对沙丘政变描述的极为详细。又如《史记·樊哙列传》所载,刘邦病重时不想见任何人,唯独只有宦官在旁伺候,樊哙便以赵高之事劝谏,其中言道,“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再如《史记·叔孙通列传》所在,刘邦也曾试图废立太子(以戚夫人之子刘如意取代吕后之子刘盈),叔孙通便以扶苏、胡亥的事迹进行劝谏,其中言道,“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

2、传位胡亥之说。这种说法的来源目前有两个:一是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出土秦二世诏书木牍,根据其中记载,秦二世胡亥继位之后,曾向全国各地官府下达过一份诏书,其中写道,“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遗诏,今宗庙吏及箸以明至治大功德者具矣”。二是出自《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三卷的《赵正书》,根据其中所载,秦始皇病重之时曾就继承人问题与李斯等大臣进行商议,彼时的丞相李斯、御史冯去疾便建议道,“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面对这个提议,秦始皇只说了一个字,“可”。

如上所述,由于史料的来源不同,是秦始皇的继承人问题产生争议的主要原因,而三种史料之中,《史记》的地位虽然不容置疑,但其记载也未必完全可信,毕竟被现代考古证伪的内容并不少。《秦二世诏书木牍》中的记载多为秦二世自己所言,因此可靠性受到质疑较多。但出自“北大简”的《赵正书》,却受到了历史学家的重视。

扶苏和胡亥,谁是继承人的可能性更大

关于扶苏和胡亥谁是秦始皇钦定的继承人,由于无法从史料中得到明确答复,我们不妨便来分析一番,谁是秦始皇钦定继承人的可能性更大。我们不妨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1、继承顺位:扶苏长子、胡亥幼子。在古代,权力、财富的传承主要受到宗法制的影响,而宗法制的核心便是“立嫡立长”,由于秦始皇始终没有立皇后(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秦始皇有皇后),因此“嫡庶”之分便无从谈起,因此“长幼”便成为了继承人的重要衡量标准,而从这一点来说,作为秦始皇长子的扶苏,无疑要比幼子胡亥更有优势。但需要注意的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废除了前朝太多的制度,例如分封制、谥号制等,宗法制对于秦始皇到底有多大影响力,目前还得画一个问号

2、执政理念:扶苏儒家、胡亥法家。关于扶苏治国理念偏向儒家的说法,主要来源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坑儒”事件发生之后,扶苏曾劝谏道,“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由此可见扶苏对于儒家学说的确是比较青睐的。而《史记·蒙恬列传》y有载,“秦王闻(赵)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也就是说胡亥曾跟随赵高学习律法,再加上胡亥继位之后的行事作风,不难看出,胡亥是偏向法家治国理念的。毫无疑问,秦始皇在治国理念方面显然是偏向法家的,而扶苏也正是因为替儒生求情,而导致触怒秦始皇被发配上郡,从这点来说,秦始皇应该是更为偏向胡亥的。

3、受宠程度:扶苏发配、胡亥受宠。有人说扶苏被发配上郡,其实是秦始皇为了锻炼他,于是才有了临终之时召回扶苏的做法,这种说法虽然不无道理,但其实并不太合理,春秋战国以来,“储君不外放,外放即被废”乃是定例,毕竟国君如果去世而储君不在国都,将是极为危险的一件事情,例如晋国“骊姬之乱”中,太子申生便是被发配到了曲沃,从而使得“晋国以此知太子不立也”(《史记·晋世家》)。与扶苏相对应的,胡亥却比较受秦始皇宠爱,《史记·秦始皇本纪》便有记载,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出发前,“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由此可见,在扶苏和胡亥之间,从秦始皇个人情感角度考虑,他应该是较为倾向于胡亥的。

如上所述,《赵正书》问世以后,的确使得秦始皇的继承人问题受到了质疑,个人认为胡亥被立为继承人并非没有可能,至于事实到底如何,目前还无法得知。至于胡亥继位后屠戮兄弟姐妹,不过是在赵高蛊惑之下,为了稳住皇位罢了。

在知乎看到一种观点,秦始皇当年选择的继承人是胡亥而不是扶苏,为什么会这么说?

关于秦始皇继承人有两种说法。据说秦始皇选派的太子是儿子扶苏,他被派到长城兵团督军,把秦朝最精锐的部队交到他手中就是明证。另一种观点认为,秦始皇选择的接班人实际上是秦二世胡亥。原因是胡亥是唯一和秦始皇一起出游的儿子。

不过,其实还有第三种可能,就是秦始皇心目中的继承人,既不是扶苏,也不是胡亥,而是别人!

关于抚苏,他有一个天生的劣势,那就是他的母亲是楚王妃。秦朝皇室内部总有一个强大的楚国外戚集团,从宣太后芈月开始,到华阳夫人,再到秦始皇夫人,都是楚国人,因秦始皇生母赵姬酿成了嫪毐之乱,吕不韦自杀身亡。在此期间,秦始皇的表弟楚国公子昌平君等人支持他。吕不韦去世后,昌平君继承了秦国相国的位置,昌平君的妹妹是扶苏的母亲。但昌平君毕竟是楚人。秦始皇出兵灭楚时,昌平君起义反抗秦国,并得到项羽的祖父项岩作为最后一位楚王的支持,消灭了秦国的二十万大军。

这件事秦始皇受到了很大的刺激。从小和他一起长大的堂兄昌平君与秦为敌,成了楚王!秦始皇之所以没有立皇后,大概是因为他原来的皇后是扶苏的母亲和昌平君的妹妹。这一令人痛心的事件让秦始皇对楚洋集团始终保持警惕,便派扶苏到长城督军。要知道,扶苏不是临时送出去的,是被秦始皇放到蒙恬那里十多年!有哪个太子会不在朝中帮助皇帝处理政务,而是在外监军十多年的呢?这不是皇帝把太子派出去和边疆军团磨砺几年,而是变相的流放!把他扔到边境上,阻止他回到首都。以后连陈胜、吴广都要跟秦作战,打的旗号就是扶苏、楚将项燕,因为他们知道扶苏有楚国的血统!

再看胡亥,他可以和秦始皇一起出游,但那是因为他是小儿子,小儿子一般最受青睐。如果他是法定继承人,他不应该在他重返王位后,急于杀死他的兄弟们,也就是秦始皇皇帝的儿子,甚至胡亥公主,将他们全部斩首。在秦始皇皇帝下葬后,胡亥下令将所有妃子殉葬。不难看出胡亥心中的不安,他自己也觉得有人比他更有资格继承王位。此时扶苏已死,这位资历较高的人显然是其中的一位“太子”。如果胡海的继承是合法的,他就不需要急于清理他的兄弟姐妹。

因此,秦始皇选择的继承人很可能既不是扶苏,也不是胡亥,而是巡回时在咸阳的某个儿子,这也符合皇帝出巡,太子留守的惯例。然而,秦始皇驾崩于出巡途中,丞相李斯、御史大夫冯去疾、中书令赵高等人发动政变,篡改遗诏,支持秦二世胡亥。不幸的继承人很快就被胡亥杀害了。

在知乎看到一种观点,秦始皇当年选择的继承人是胡亥而不是扶苏,为什么会这么说?

我反对这种说法,但是我来模仿一下提出这种说法之人的论据。

一、秦始皇巡游,带胡亥一起

秦始皇一生一共巡游了五次,在第五次巡游的路途上,秦始皇病逝。而在这个第五次巡游中,只有胡亥跟随在秦始皇的身边,这足以说明秦始皇对胡亥的喜欢。

这是秦始皇本来就是选择胡亥为继承人的第一论据。

二、秦始皇迟迟不立太子,就是忌惮扶苏

秦始皇如果真的要立扶苏为太子,为何不早早立他?更可疑的是,秦始皇不仅不立扶苏为太子,还让他去边疆驻守,这不是扯淡吗?

更合理的猜测是,秦始皇想立胡亥为太子,但是扶苏作为长子,势力太大,秦始皇将其调离政治中心,是为了削弱他的影响力。

三、篡改遗诏这么隐蔽的事情,为何会流传开来?很大概率是后代为了抹黑胡亥

还有,篡改遗诏的事情,当时的人都不知道,没人起疑,怎么到了后世反而人人都知道了。这难道不是汉朝为了诽谤胡亥得位不正进行的诽谤吗?

结束语

暂时就想到这么多,这些理由看似在理,其实不堪一击。

也正是因为胡亥是秦始皇最宠爱的孩子,才会在巡游的时候带他一起。而扶苏作为一国太子,秦始皇会整天带着他出去玩吗?

还有,篡改遗诏的事情,在当时之所以没人敢吭声,并不代表没人知道。毕竟,赵高的势力太大,死的人也太多了。

有些人知道,但是当时不敢说,或者只是记录了下来罢了。否则,这么多史书上的记载哪里来的?

在知乎看到一种观点,秦始皇当年选择的继承人是胡亥而不是扶苏,为什么会这么说?

当我们看到扫灭六国、威震天下的大秦帝国被二世胡亥各种作死弄得土崩瓦解的时候,很多人心理都会想:如果扶苏没被赵高和胡亥暗算,大秦未必会二世而亡。

扶苏即位后能不能让大秦保住江山,历史不能假设;但秦始皇是否真的想立扶苏,确实可以考察一番的。

根据《史记》和其他史料记载,秦始皇是想传位于扶苏的,不料巡游途中病死,被赵高算计了。

但历史的真相可能不是这样的:首先呢,古代的太子或君位继承人,往往不会出去带兵的。一旦君主让某个儿子外出带兵,那就是向众人表示不立他。春秋时代的申生、重耳,唐朝的李世民,明朝的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汉王朱高煦都是这样。当秦始皇把扶苏赶出咸阳,让他到蒙恬那里监军,已经是向众人宣布不立扶苏了。

因为太子带兵,立功了,没有什么可赏的,因为他已经是太子,离皇位只差一步;出了错,或是打了败仗,就有罪责。而且太子打仗,掌握了军队,皇帝也是不放心的。

我们知道晋献公听信骊姬的谗言,不想立太子申生以及另外两个有才干的儿子重耳和夷吾的时候,就让太子申生镇守曲沃,重耳和夷吾镇守蒲邑和屈邑,其他的公子也都镇守边关,让骊姬的儿子奚齐和她妹妹的儿子卓(悼)子住在都城绛城。晋国人据此推知太子申生将不会继位。

当刘邦征讨英布,自己病重不想去,想让太子刘盈带兵出征的时候,吕后死活不愿意。

在古代,既定的君位继承人是不会带兵的。一旦让某个儿子出镇外方,那就是预示他没有继承人的资格了。

其次是,秦始皇从13岁登上秦王王位到去世,在位36年。扶苏是他的长子。古代人结婚早,他去世前扶苏已经有二三十岁了。而且那时候嫡长子继承制的思想是正统思想,如果是自己意中的接班人,他为什么迟迟不立他?这不符合当时的制度,也不符合当时的人心。这说明,扶苏并不是他的理想继承人。所以他才会疏远扶苏,亲近胡亥。

而且扶苏是偏仁厚的;胡亥从小跟着赵高学习律法,心狠手辣。从性格上讲;雄主秦始皇在情感上是更喜欢像自己一样的人的。

因此,秦始皇不立扶苏,是早就想好了的,并非是赵高、胡亥的阴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