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演义》里人物多数都有字,而《水浒传》却大多无字?

可能到水许时字已不重要,三国时应有尽有。水浒则人人有绰号,虽有人无绰号,也算是绰号。

为什么《三国演义》里人物多数都有字,而《水浒传》却大多无字?

朝代不一样。《三国演义》是汉代末期,那时候,人们在取名时讲究名、字。到了《水浒传》,已是宋朝,名字文化已发生了变化,取名时大部分人不再另取一个字了。再就是社会阶层的问题。《三国演义》描写的是社会上层集团人物的斗争过程。上层社会,知识分子都是比较讲究名字文化的。而《水浒传》里描写的人物,大部分是社会底层的人物,他们自然对名字不那么讲究。还有一点,就是作者的写作风格问题。总起来说吧,《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有名有字,很符合这部书的故事内容和氛围,显得隆重、严肃、尊敬。《水浒传》里没有对名字过分强调,也符合故事的人物身份和情节。

这个问题提得好,很有意思。我回答的不够完美,抛砖引玉,希望能看到更多精彩回答。

为什么《三国演义》里人物多数都有字,而《水浒传》却大多无字?

姓,氏、名、字、号,都是人与人互相区别的标签符号,但是从西周强调礼教治国开始,华夏民族的名字中又加入了身份和阶级的含义。

“姓”是母系社会的产物,既“女”“生”,意思是妈妈是谁。比如:黄帝姓“姬”——美女妈妈,炎帝姓“姜”——牧羊女。

“氏”氏父系社会的产物,意思是爸爸是谁,是指父亲所处的行业,比如:黄帝也叫“轩辕氏”,黄帝祖上是制造车辆的;“氏”在西周大封建时代逐步跟“姓”合并,所以也称为“姓氏”。

“名”既是“命”,古代要求是初生婴儿在满百日之前,由父亲来起名,在未正式取名前,为了好称呼,就还会有一个“乳名”,显然,名字是父母长辈才可以叫的,所以古人认为直乎其名就等于骂人。而“乳名”是很私密的,如果可以称呼“乳名”则是亲密关系。尤其女孩子告诉你自己的乳名则更是说明人家心里有你。

那么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如何称呼?“字”,“字”是男人独有的,男生年满20岁,要行“冠礼”,从那天开始要把头发梳起来、穿成人的衣服了,此时,就标志着你已经走向社会,要自己承担所有的社会责任了,那天,自己要结合自己的名字和志向给自己定一个“字”,比如:曹操,字孟德,意思是如“孔孟之德”的人;显然,“字”的社会属性非常强烈,所以彼此之间称呼字是互相尊重。

“号”其实就是外号,对高人来说是尊重,比如,李时珍,雅号:濒湖老人。对于社会地位低的人就是“绰号”,兄弟们彼此叫起来顺嘴、亲切。

另外,王莽篡权后规定,犯罪分子姓名要三个字,以示跟好人的区别,所以东汉一直到三国期间,中国人的姓名是两个字的,但是安礼法,姓名至少是三个字的,因为“姓”后面的那个字是在家族中的“辈分”,是宗庙规定死的,第三个字才是“名”。

讲了这么多,大家一定明白了:“姓氏名谁”跟礼法息息相关,自然是上流社会的讲究,平民就很随意了,民间有“起个贱名,好养活的说法”。

为什么《三国演义》里人物多数都有字,而《水浒传》却大多无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要先弄清字的含意。

首先,古人的字,是一个人身份的补充和延伸,一般和姓名有一定的呼应关系,说它与名字相得益彰锦上添花也无不可、

其次,古人的表字,大都是上层人士,文人雅士才有的称呼,下层人士和平民百姓一般是没有的。

再有,古人的名字,大都是在长辈称呼晚辈,上级称呼下级时才使用的。而表字,则大都是平辈相互之间的尊称,代表一种亲切和尊重之意。当然也有上级对下级表示关切时称呼字的现象。

最后,表字是汉民族过去的一种习俗,延续了几千年。比如毛主席,字润之。朱德,字玉阶。这种习俗直至新中国建立后,才逐渐有所改变。如今的人已经基本没有这个习俗了。

一、人物身份和生活轨迹的区别。

《三国演义》由于演绎的大都是王公贵族,是诸侯争霸统领千军万马的猛将,是为政一方的封疆大吏。可以说三国基本描写的都是那个时代天下最顶端的一群人物。因此他们除掉正式名字之外,也有表字之称。例如:

魏:曹操,字孟德。司马懿,字仲达。

蜀:刘备,字玄德。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诸葛亮,字孔明。

吴:孙权,字仲谋。鲁肃,字子敬。周瑜,字公瑾。

同样是四大古典名著,为什么《水浒传》里的古人却大都只有名而没有字呢?

其实,《水浒传》中也不是所有人都没有字。宋江就有字,是字公明,所以叫宋公明。吴用,字学究,号加亮。老学究这个旧时文化人的称呼,大概就是从吴用这里发起的。

只是,《水浒传》中有些人,按理说也达到了有字的阶层。比如高俅,蔡京等朝庭重臣。比如卢俊义,柴进等豪门巨富。比如大刀关胜,双鞭呼延灼等朝庭降将。他们的身份也不低,之所以没有字,皆因为《水浒传》重在描写的是官逼民反,农民起义,惩恶扬善,除暴安良,打家劫舍,占山为王,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等下层人的生存状态。这就没必要非要再弄个文趋趋的表字了。

相反,108条好汉每个人都有代表自己身份的绰号,这些独具特色,特点鲜明的绰号,已经完美准确地代表了他们的特点和特长,这就足够了。

二、真实和虚构,各有侧重的关系。

《三国演义》虽然也是虚构的文学作品,但里面的主要人物却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其名字也是真实的。既然人物是历史真实存在,其与身俱来的表字,也就自然而然地存在于作品之中了。

而《水浒传》里面的人物,却大都是虚构的。在历史典籍中,只有宋江等三十六人是真实存在。但《水浒传》中有108人,可见虚构的比例是相当大,再把这些人填加表字也就没有必要了。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说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里的人物,前者有表字,后者大都没有表字的原因所在。

为什么《三国演义》里人物多数都有字,而《水浒传》却大多无字?

三国时代,承袭秦汉文化,讲究较多,名是名,字是字,号是号,不同场合,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称谓,不可乱叫,也不能乱叫。

水浒时代,社会已呈多元,拘束变少,规矩变简,起名来的干脆最好!所以,只有名而无字了。

为什么《三国演义》里人物多数都有字,而《水浒传》却大多无字?

为什么《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大都有字无号,而《水浒传》人物大多有号无字?

绰号又称诨号、外号、花名等,是在姓、名、字、号、小名之外的又一种称谓。这种称谓一般是由别人根据当事人的外貌、性格、特长、嗜好、生理特征,特殊经历等特点而取的,大多带有戏谑、幽默、讽刺等色彩。而表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汉族男子二十岁冠礼女子十五岁笄礼后,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因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

那么为什么《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大都有字无号,而《水浒传》人物大多有号无字呢?

首先是两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阶层不同:

《三国演义》里的主要人物都是中上层的人士,都是大家族、大世家或者传统的将门和文士,这一部分人就如同现在的“中产阶级”,属于统治阶级的一份子。这一部分的人往往在社会上都是有一定的地位和知名度的,就是所谓的有产者了。中国的社会有一个特点,凡是在社会上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都要通过种种的标签,来标榜自己的统治地位,标榜自己的特权,以此来区分被统治阶级或者区分其他的阶层。就比如解放初期,当大多数的人民自视为无产阶级后,他们就要标榜自己与资产阶级的不同,比如无产阶级讲究“天下为公”,所以就要提倡集体的精神、奉献的精神!而相比资产阶级,则是批判他们的自私自利、损公肥己的特点。历史上无论是天生的统治阶级还是后天通过自己的奋斗达到统治阶级的地位的人,都要做出一些行动来标榜自己的不同,标榜自己与其他阶层的不同,通过取“表字”来标榜自己则是最平常和最简单的事了。

而《水浒传》里的主要人物都是社会的草根阶层、中下级知识分子,就如同现在的“产业工人”。他们日常的生活就是在市井里面摸爬打滚,为的就是一日三餐的果腹和微不足道的一点点薪水。因为在社会上没有多大的地位,当然也没有能够得到多少的社会权利,在整个社会阶层上,是属于最底层的。比如阮氏三兄弟就是靠天吃饭、终日打渔的渔夫。黑旋风李逵则是社会上的“古惑仔”,虽然靠关系(戴宗)成了监狱的狱警,说白了也是临时工,并不是正统的编制,所以他后来说跳槽就跳槽,一点儿心理负担都没有。还有浪子燕青则是卢俊义家的奴仆,奴仆在古代是最没有地位可言的,在古代等级社会里,奴仆并不享有基本的人权,主人可以随心随意打骂甚至打杀而不会被治罪,他们是奴隶主的私人财产,可以随意买卖和交换,从这个意义上说,燕青更是底层中的底层了。像这类的小人物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小偷专家鼓上蚤、开中餐馆的孙二娘、酒肉和尚鲁智深等等。这些人或者要在市井之中忙碌奔波、或者要在江湖上摸爬滚打、或者要在职场中小心翼翼,因为生活中所接触都是和自己一样的小人物,同时又要面对各种社会底层的明抢暗盗。因此取一个响当当的“绰号”比一个毫无实际用处的“表字”更有用处、更能凸显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也更能为自己得到一部分的利益。

其次,《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创作取材不同,人物侧重也不同。

《三国演义》取材于正史陈寿的《三国志》,讲述的是东汉末年之三国鼎立,最后到三分归一的历史传奇,书中大部分的人物都是历史中真实出现的人物,如刘关张、诸葛亮等,如孙权父子、周瑜鲁肃等,如曹操父子、夏侯司马家族等。这些甚至在正史之中都是专门立传的,有许多人更是历朝历代多少文人骚客歌颂的对象,如歌颂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如孙权的“千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等。对这些历史上的名人,作者本能的是怀着敬意的,因此还原其表字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若在其本名上擅自给其取“绰号”反而会引起读者的反感和抵触。

  • 《水浒传》则取材于北宋末年的宋江方腊起义,正史中宋江起义并没有108将,有记载的则是36将。正史中对于农民起义大都是贬斥的,农民起义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战乱,而农民引起的战争往往的破坏性都很大,因此统治阶级对于农民起义大都是深恶痛绝的。因此作者在创作《水浒传》的时候,没有太多的顾虑,可以大胆的虚构人物,包括虚构人物的“绰号”,至于在虚构人物“绰号”的同时虚构其“表字”则有画蛇添足之嫌,因为这些人物都是市井之人,本书的读者和听众也是倾向于广大的市民阶级的,因此取“表字”反而拉开了和市民阶级之间的距离,而“绰号”则更吸引体现市民阶层的共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