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因关羽被害刘备亲率大军出征,诸葛亮为何不阻止?
不是诸葛亮不想阻止,而是他根本就阻止不了啊!
夷陵之战堪称三国历史的又一大转折点,当时面对曹丕代汉自立这样的一个大历史背景。打着兴复汉室为旗号的刘备,却率军举国伐吴,而且还在猇亭惨败,被陆逊一把火烧得近乎全军覆没。不仅国力大损,还搭上了吴班、冯习、马良等一众青年将领,导致蜀国在后期人才凋零,军力疲惫。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蜀国丞相的诸葛亮,在此战中却乏善可陈。作为联吴抗曹策略的坚定支持者,诸葛亮一定是反对刘备伐吴的。然而在史书中,并没有诸葛亮事先阻止刘备伐吴的记载。在这场事关蜀国未来命运的关键战役中,诸葛亮好像隐身了一般。
事实上,不是诸葛亮不想阻止,是他根本阻止不了。因为首先诸葛亮和刘备是臣子与君主的关系,他只有建议权,而没有决策权。而且刘备在世期间,诸葛亮的军事表现并不突出,刘备打益州带的庞统,打汉中靠的法正,就算是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也只是充当一个外交使臣的角色。
换句话讲,当时的诸葛亮并没有资格去教刘备打仗,他的作用更大的在于治理国家,供给粮草。此时的诸葛亮之于刘备,就相当于萧何之于刘邦,虽然至关重要,居功至伟,但是其作用更多的在后方。
再者刘备是个犟脾气,当时他失去了荆州这一战略要地,又接连痛失关羽和张飞两位生死兄弟,心中对于东吴早已经是恨之入骨,一心只想报仇。诸葛亮与刘备相处多年,自然知道主公脾性,只能是听之任之。
此外,诸葛亮的身份也非常尴尬,当时他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当差,为了避嫌,诸葛亮也很难在伐吴一事上发表意见。
更有趣的是,在夷陵之战前,诸葛瑾还给刘备写过一封求和的书信。说是求和,但其言语姿态却放得很高,满篇都是说教。让刘备不要因小失大,要分轻重缓急,为汉献帝报仇,兴复汉室才是大事儿,为关羽报仇,抢夺荆州则是小事儿,姑且先放放。
刘备东伐吴,吴王求和,瑾与备笺曰:“奄闻旗鼓来至白帝,或恐议臣以吴王侵取此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宜答和,此用心于小,未留意于大者也。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蹔省瑾言者,计可立决,不复咨之于群后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
你瞧这话说的,刘备估计当时都想指着诸葛瑾鼻子骂街,兄弟死了不报仇?地盘被抢了不去抢回来?我刘备这么怂的吗?孰轻孰重我难道不知道,用得着你教?
当然,诸葛瑾话糙理不糙,说得其实挺有道理。而诸葛亮此时如果跑去劝阻刘备,其实也无非是这些理由,你说刘备听到后会怎么想?
诸葛亮此人性格本就低调,而且极为爱惜名声羽毛,生怕别人说他不忠,不然后来北伐时,明明大权在握,他还要写《出师表》表忠。所以,此时的诸葛亮,选择了沉默。
但是当时诸葛亮心里其实是挺着急的,只是自己实在是无能为力。劝阻不仅起不了作用,还可能遭到刘备猜忌。所以在战后他才会说: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法孝直就是法正,此人也是刘备麾下一名谋士。相比于诸葛亮的沉稳内敛,此人的性格就相对刚直,而且更不顾后果。当初汉中之战,形势于刘备不利,本应撤退。而刘备好不容易能和老对手曹操正儿八经的对阵一次,不想弱了气势,一直强撑。而且谁劝也不不好使,可见这刘备也是一个犟脾气。
时箭如雨下,形势危急。法正也不说话,直接跑到刘备身前,帮他挡箭。刘备急忙叫法正躲箭,法正却不听,直接说说:你不躲我就不躲。刘备最后没有办法,只能是拉着法正一起撤退了。
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
这件事儿其实说明了两个问题,首先看得出来,刘备这个人脾气很犟,性子上来后,谁的话都不听,想诸葛亮这种好脾气自然是没法儿劝他。其次,法正的脾气比刘备更犟,动不动就拼命,这或多或少能影响刘备的一些决策。
比如让刘备不要伐吴,或者说在夷陵之战中,为刘备出谋划策,改变他的一些决策,从而减少损失。但是很可惜,法正早在夷陵之战前就去世,所以诸葛亮才心有感叹。
总结来讲,夷陵之战失败的锅,就该刘备他一个人来背,跟诸葛亮没关系。当时的形势下,诸葛亮根本无法阻止刘备。
夷陵之战因关羽被害刘备亲率大军出征,诸葛亮为何不阻止?
诸葛亮与赵云都劝阻了刘备不要兴兵伐吴,刘备没听进去。
以诸葛亮的才智是可以劝说成功的,他是作下表面文章。
刘备伐吴前途未卜,最大受益者是诸葛亮,成功则东吴受损,蜀国地盘扩大,诸葛亮也随之承当更多,权力更大,乐见其成。失败则由诸葛亮收拾残局,诸葛亮位置上升,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种结果为诸葛亮料中。
之前,刘备对诸葛亮并不重用,大事不听诸葛亮,例如出击汉中,并没有诸葛亮的事,进益州也是。
刘备死后,诸葛亮放手施展才华,南定南中,收孟获,北伐中原,大显身手。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而这两位主上都为弱主,才好扶持的。刘备却是雄主一枚,诸葛亮放不开手脚。刘备用人,眼里只有关张兄弟,还有些屑小之辈,都不怎么成器,例如刘封孟达糜竺吴班等。刘备的器量浅,而不敢独用外人,太拘泥于兄弟情。
夷陵之战因关羽被害刘备亲率大军出征,诸葛亮为何不阻止?
关羽被害,丢失荆州,如日中天的汉中王刘备一下子又只剩下益州了。刘备需要继续扩充地盘,抢曹操的,没那个实力。之前的汉中之战,还是趁曹操立足汉中未稳,最后抢得汉中,但赢的并不轻松,自己也损失惨重。
这个时候只能挑软柿子捏,对孙权下手。孙权抢了荆州,杀了关羽,此仇不共戴天。刘备刚在汉中打败曹操,气势正盛,已经是有点飘了,觉得自己带兵打仗是一流水平。而孙权这边,赤壁之战是与自己联合才赢的。自从周瑜死后,连个合肥都打不下来,再也没能力开疆扩土。这次打下的荆州也是靠忽悠偷袭关羽,显示不出什么军事实力来。在刘备眼里,孙权这边是最好打的。本来联合的好好的,我这边玩命的打曹操,开疆扩土,你却在背后与曹操勾结,夺我荆州,杀我大将,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一方霸主,我还不闻不问,派个使者去跟你谈联合抗曹,这肯定是不现实的。现在不收拾一下孙权,以后要是去把关中打下来了,孙权不得来抢益州?所以在刘备眼里,必须得好好教训一下孙权。
诸葛亮无论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是一把好手,是个全才。像韩信,岳飞这些,军事上无人能敌,政治上是短板,最后没有个好下场。诸葛亮对刘备忠心耿耿,同时作为个政治好手,他也懂得审时度势。即使他反对对东吴用兵,但以他的刘备的了解,他是不可能劝动的。搞不好最后还会像赵云一样,因为耿直进言,导致坐冷板凳。诸葛亮是最了解刘备的心思,所以他敢建议刘备杀自己的干儿子。刘备要是没这个想法,即使诸葛亮有这个想法,也不敢离间别人的父子之情。既然知道劝不动,又何必去劝。刘备是经常得意忘形的,咱们也只看到庞统说过刘备,也见过赵云劝说刘备,诸葛亮好像就没干过这种事。
而且夷陵之战的结果是谁都没有预料到的。刘备预料不到,诸葛亮也预料不到。甚至孙权,陆逊也不会预料的到。诸葛亮,赵云反对伐吴的初衷并不是觉得打不赢孙权。而是他们认为最大的敌人是曹魏,放着曹魏不打,两家彼此消耗实力,让其坐山观虎斗,最后两家都要被曹魏吃掉。战争过程中,前期刘备一直都是处于主动进攻状态,陆逊只能坚守不出,慢慢陪你耗,僵持了大半年。后来天气炎热,刘备把水军都搞上岸,在树林里扎营休息,才让陆逊钻了空子,火烧八百连营。如果是诸葛亮领兵,以他谨慎用兵的性格,在气势逐渐衰退,于己方越来越不利的情况下,如果找不到攻破陆逊的办法,估计早就退兵了,不会像刘备那么冒险。
夷陵之战因关羽被害刘备亲率大军出征,诸葛亮为何不阻止?
打仗绝非儿戏,表面上东征是为了给关羽报仇,实际上是为了解决荆州问题。
荆州对于刘备集团的意义荆州对于刘备集团具有特殊的意义,失去荆州相当于失去大本营。刘备集团到益州,属于外来军事集团控制当地,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实施的是高压政策。《三国志·诸葛亮传》里有一段话: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法正谏曰:“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且客主之义,宜相降下,愿缓刑驰禁,以慰其望。”,这是法正为民请命的一番话,从中不难看出,蜀地人民对于外来户刘备集团的统治,是心怀不满的。法正的客主之义,也说的很明白,您是外来的,要让当地百姓感受到恩德,而不是严刑峻法。现在荆州丢了,那么刘备集团就成了没有大本营的外来户,形同于流寇,这是刘备集团所有成员都无法接受的事实,荆州必须夺回来。
东征有机可乘在明面上,东吴大将吕蒙去世以后,已无名将可以抗蜀。刘备顺江而下,是占据优势的。孙权在得知刘备将要东征的时候,也示弱请和,刘备忿其袭关羽,断然拒绝。这在刘备看来,东吴不过如此,还没打就服软了。孙权见求和不成,就派陆议,李异,刘阿等将前去应敌。蜀将吴班,冯习初次接敌,还打败了李异等人,得到了一些城池,这极大了增加了刘备的信心,也许他彼时还会认为,荆州都是小问题,这样的东吴,早晚尽归蜀汉。
诸葛亮为什么不劝阻诸葛亮曾经在《隆中对》中说过,“外结好孙权,内修理政,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熟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在夺回荆州方面,诸葛亮与刘备的想法是一致的。孙权先袭取的荆州,那么在不能“结好孙权”的情况下,夺回荆州这个战略要地,也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
综上所述,刘备东征的目的是为了夺回荆州,而不仅仅是为关羽报仇。诸葛亮不劝阻,一方面是因为刘备是君自己是臣,劝了徒增烦恼,非但改变不了什么,还给人以君臣不和谐的印象,不利于东征;另一方面,基于东征有机可乘的判断,给东吴一个深刻的教训,让他们不敢再窥探荆州,也符合自己出荆州北伐的的战略需要。
喜欢的话就点赞关注我吧,您有什么看法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夷陵之战因关羽被害刘备亲率大军出征,诸葛亮为何不阻止?
阻止了,阻止不了啊
夷陵之战因关羽被害刘备亲率大军出征,诸葛亮为何不阻止?
当是刘备已经称帝,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更何况刚称帝的刘备呢?君无戏言,自己已经称帝,而关羽不幸被杀,与自己曾经共赴难的兄弟已经不在。再加上桃园结义时候的誓言。不求同年同月生,只求同年同月死。
可谓是刘备当时气势汹汹,愤懑不平。诸葛亮也很难劝住刚称帝的刘备,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 更何况刚称帝的刘备。其实我认为,诸葛亮也想杀杀刘备锐气,让刚称帝了刘备知道他自己带兵打仗几斤几两,以后的路还是要靠诸葛亮来辅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