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守边疆是让他积攒军功、人脉还是失望、贬斥他?
历史上关于扶苏的主流看法,就是两个字“可惜”,大家认为他才是秦始皇的正统接班人,是胡亥抢了他的位置,然后导致了秦朝的灭亡。如果历史上是扶苏即位,那么以他仁厚的性格,或许会帮助秦朝续命。
但是,在这主流看法的背后,其实也存在一些质疑。
其中秦始皇让扶苏守边疆就是一个比较大疑点。《史记》记载,扶苏因为与秦始皇政见不合,屡次犯颜直谏,触怒了秦始皇,然后被秦始皇派到上郡监军。
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上使监兵上郡,蒙恬为将。
通常的看法就是,秦始皇此举是为了历练扶苏,用军旅生活来磨练起意志。同时在军中也有利于扶苏积攒军功、结交人脉,从而为其日后的登基打下基础。
这样一看确实颇有道理,但事实上却存在一些疑点。
首先,扶苏去长城不是参军,而是监军,也就是监视,督导蒙恬的意思。虽然是与蒙恬共事,但二人却是处在一个对立面。还有,扶苏如果是皇位继承人,而且还带有不同政见,秦始皇应该是将其带在身边,循循教导,而不是发配边疆,毕竟,一个太子学的应该是治国之道,帝王之术,而不是整日混迹军旅。想要积累人脉,咸阳城里面那些世家大族更应该值得结交。
对此我们可以假设一个结论,那就是秦始皇在刻意疏远扶苏,也可以说是是贬斥。
如果再结合北京大学所典藏的竹简史料《赵正书》中有关沙丘之变的描写,这个假设会得到一个比较有力的论证。《赵正书》中记载到,秦始皇临死前选择了胡亥继承皇位,而没有提到扶苏。
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
当然,更没有《史记》中所谓的“沙丘之变”,即胡亥与李斯赵高等人密谋矫诏篡位。如果《赵正书》所载属实,那么就证明扶苏并不是秦始皇理想的继承人。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秦始皇东巡带在身边的人是胡亥,而不是扶苏了。
当然,由于当初项羽火烧咸阳宫,许多史籍被焚,《赵正书》只是残存孤证,所谓“孤证不立”,无法推翻《史记》。
但是围绕着这个论点,我们还可以做一些论证。
比如秦始皇为何没有选择扶苏,很大程度上可以从扶苏的身份得到解释。
众所周知,关于扶苏的身份,我们只知道他是秦始皇长子。而历史上关于秦始皇后妃的记载甚少,所以我们并不知道扶苏的母亲是谁。
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扶苏的出身应该并不高。这从他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得出来。
关于扶苏这个名字的出处,很多认为是《诗经》,里面有这样一句: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听起来很儒雅,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扶苏”“扶苏”这词什么意思?
所谓“扶苏”,在古文中,应该是小树,灌木丛之类的比喻:
“扶苏、扶胥,小木也。”——《毛诗注疏》
扶苏作为长子,他的出生即代表秦始皇初为人父,按理说对于第一个儿子应该是寄予厚望,给儿子取名小木之意,有点儿说不过去,取个乔松多好。除非,他不喜欢这个儿子,或者说对他并不抱有太大希望。
那么,为什么不喜欢这个儿子?很可能是扶苏母亲的缘故。
结合扶苏长子的身份,其诞生时,秦始皇估计还没有一统天下,甚至于亲政。而他的婚姻,很难是凭自己选择。战国时代,秦国远交近攻,联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所以,秦始皇很可能是在华阳太后他们的要求下,完成了自己第一段婚姻。
这就和《诗经》里面那句话对上了,“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其实意思就是没有遇到自己想见的那个人。换句话讲,扶苏只是一个政治联姻下的产物,并不是爱情的结晶,秦始皇不喜欢他情有可原。
而且这里还涉及到扶苏母亲的身份问题,许多人说扶苏的母亲是郑国人,因为“山有扶苏”这句诗出自《诗经》中的《郑风》,但是郑国载公元375年就亡国了。
扶苏的母亲更多的可能是楚国人。一来秦楚联姻,由来已久,当初赫赫有名的秦宣太后,那就是楚国人。二来扶苏其名,在楚地颇有号召力。当初陈胜吴广起义,打出的口号,就是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按理说,楚国人打着项燕的旗号是没问题,但是打公子扶苏的旗号就说不过去了。
正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国和秦国有着深仇大恨,这些楚人凭什么会接受扶苏?如果扶苏的母亲是楚国人,那么扶苏有着楚国的血脉,那么就可以解释陈胜吴广的行为了。
而对于秦始皇来说,扶苏身上有着一半楚国王室的血脉,而自己又一心要扫灭六国。那么扶苏的存在,就比较尴尬。如果将其定为接班人,楚国还灭不灭了?
当然了,扶苏毕竟是长子,而且身在帝王家,自身也颇有才能,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扶苏完全可以凭借自身能力获得认可。但是扶苏偏偏性格仁厚,和秦始皇政见不合,得不到秦始皇的喜欢。
至于最后被发配边疆,那很可能就是为了胡亥减除威胁,铺平道路。因为扶苏声望确实很高,连陈胜吴广这样的农民都听说过他。他留在咸阳,结交世家大族,势必会成为一个相当大的势力。这对于日后胡亥的继位,甚至于自己的统治都是一个威胁或者说阻力。
而将其发配到上郡,无疑是减小了扶苏在咸阳的影响力,那边有蒙恬看着,扶苏也翻不起什么风浪。
所以我认为,秦始皇让扶苏去边疆,其实是贬斥。
基于这个论点,我们甚至可以推测,扶苏最后被杀,也是秦始皇的命令。因为秦始皇暴病而亡,死得太过突然,对于胡亥继位的一切没有时间来安排。那么声望很高的扶苏完全有可能回到咸阳,联合支持自己的势力,争夺皇位。
所以,秦始皇下了这样一道诏书,将其赐死,免除后顾之忧。而扶苏在不知道秦始皇已经驾崩的情况下,接到这份诏书后,结合自己在秦始皇心中的地位,最终没有过多争论,就选择了自尽。
使者至,发书,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
当然,这仅仅还只是一个推论,事实真相如何,有待考证。
扶苏守边疆是让他积攒军功、人脉还是失望、贬斥他?
公子扶苏之所以被我们所熟悉是因为他的仁义也因为他是秦始皇的大儿子,更重用的是在陈胜、吴广起义时还竖起来为公子扶苏报仇的旗帜。
传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亲自挑选了460人要将他们活埋,很多人都觐见秦始皇表示反对;公子扶苏也觐见了秦始皇并对他说“现在天下初定人心不稳,如果我们再使用这样的严刑峻法恐怕会造成祸端”,秦始皇为了耳根清净于是将扶苏安排去戍边。
事实上秦始皇到底是为了耳根清净还是为了培养扶苏成为接班人呢?从以下两点我们可以很多知道。
一,秦始皇崇尚武力,却也认可扶苏的思想;只是扶苏的治国之道还不适合当时的社会形势。秦朝统一六国初期用的是纯武力,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等都是用的武力;他强行统一六国,强力推行秦国的制度于其它国家的民众。
可能秦始皇习惯了用武力说话,他听不进其它的不同意见;也可能他知道统一初期不能太民主;才能是全国的制度统一,才能使国家尽快稳定。这也是他为什么要“焚书坑儒”的原因,武力统一思想。
既然秦始皇这么崇尚武力,又安排扶苏到秦朝最精锐的部队中去做监军;其目的可想而知。
二,秦始皇死时下诏让扶苏回咸阳主持葬礼,成为秦朝的接班人。秦始皇一直在追求长生不老药(方士的欺骗使他大开杀戒,焚书坑儒由此而来);他不愿意相信自己会死所以一直没有立储君,但是作为一个雄才伟略的人物他早就想好了秦朝的未来。
安排性格仁义的扶苏掌握秦朝最精锐的部队,即使国家有什么变故扶苏也可以力挽狂澜主持国家大局。
假如秦二世下诏要扶苏自杀时,他听从蒙毅的建议或领兵回咸阳问个究竟;后来的历史会怎样呢?以秦二世和赵高的才能或许只要一个回合就可以夺回政权吧!
综上:秦始皇知道统一初期不能太过仁爱,该杀人时就要杀人;公子扶苏的性格不适合政令的推行,但却适合后续维护秦国的长治久安。
所以秦始皇将秦朝最精锐的三十万部队交给了扶苏,让蒙家兄弟成为他的帮手。所以让扶苏去戍边表面是贬实际上却是培养和保护他,让他能够掌握军队为后续秦朝的的统治安排接班人。
扶苏守边疆是让他积攒军功、人脉还是失望、贬斥他?
扶苏守边疆,名义上是遭到秦始皇的发配,但实际上拥有监督蒙恬的职责,而当时蒙恬在上郡十数年,掌控数量极多的军队。而且,蒙氏受到当时秦始皇的信任,可以算是秦朝的实权势力。由此来看,扶苏被发配到上郡,实际上并非单纯的贬斥。
1、扶苏被发配到边疆的原因秦始皇三十五年,方士侯生、卢生评议秦始皇的暴政,引起秦始皇的暴怒,于是命人把咸阳的所有方士抓起来,并把他们全部活埋。
扶苏不同意秦始皇的“坑儒”,于是上书劝谏秦始皇,秦始皇大怒,于是发配扶苏到边境,到上郡监督大将军蒙恬的军队。
2、当时蒙恬的地位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中原大片土地,并且修筑长城。之后,蒙恬镇守上郡十数年,震慑北方匈奴。
在这种情况下,扶苏前往蒙恬镇守的上郡,而且蒙恬与扶苏之间关系甚密,可见当时秦始皇明面上发配扶苏到边疆,其实是有心培养扶苏。无论是积攒军功还是人脉,都是扶苏的机会。
3、看秦始皇的目的对于蒙恬镇守的北方及所拥有的军规,都是秦始皇十分重视的。包括蒙恬的弟弟蒙毅,在朝中也受到秦始皇的重用,可见当时秦始皇十分看重蒙氏。
而如果秦始皇有心栽培扶苏,则肯定不会让其接触在秦朝势大的蒙氏,也就是说秦始皇发配扶苏到边疆,定然是为了让蒙氏成为未来扶苏继位时的助力。
扶苏守边疆是让他积攒军功、人脉还是失望、贬斥他?
历史上能够放心让太子掌握三十万最精锐大军的皇帝,你觉得秦始皇是宠他还是怕他?
很明显,始皇帝就是想让扶苏继位。
即使自己有不测,拥有三十万大军的扶苏,只要想,这个天下没人可以跟他争。
只是他太迂腐了。
扶苏守边疆是让他积攒军功、人脉还是失望、贬斥他?
手握三十万大军,驻守边境要塞,何来贬斥之说呢?父爱如山,纵使扶苏不尽秦始皇之意,也难掩望子成龙之心。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秦始皇对他寄予极大的厚望。扶苏的名字出自《诗·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扶苏的母亲郑氏是郑国美女,喜欢为始皇帝演唱《山有扶苏》的民歌,因此始皇帝为他取名扶苏。扶苏有树木茂密,郁郁葱葱之意,从中就可以看出,始皇帝希望扶苏能够光耀秦国,壮大秦国基业。
扶苏的性格很像他的母亲郑妃,为人宽厚善良,正直忠厚。他看不惯秦法的苛刻和官吏的横征暴虐,他曾经多次建议秦始皇不要大兴土木,希望他的父亲施行儒家的仁政,但也因此多次惹怒秦始皇。后来,扶苏在一次庭谏中惹怒了秦始皇,被秦始皇一怒之下遣至上郡跟随蒙恬抵御匈奴。
秦始皇为何将扶苏派遣到上郡呢?其实,秦始皇遭遣要从一次庭谏说起,这还得联系到“焚书坑儒”事件。侯生、卢生是秦始皇炼丹求仙的术士,他们曾公开嘲讽秦始皇的暴政,之后又逃亡他地。秦始皇下令追捕侯生、卢生,这件事情牵连人数十分巨大,有四百多个术士被秦始皇坑杀。随后,扶苏在朝堂之上劝谏秦始皇说“天下初定,远方的百姓还没有归顺,儒生们倡导孔子的仁政,而现在父王却用严厉的刑法处置他们,儿臣担心天下会因此不安定。希望陛下明察。”于是,始皇帝大怒,将扶苏发配到上郡让他协助蒙恬抵御匈奴。
这次庭谏,其实是儒家和法家的角逐。秦始皇是法家的忠实粉丝,他认为大争之世唯有法家才能一统天下。而扶苏是儒家理念的倡导者,他希望秦始皇实行仁政,爱惜民力轻徭薄赋。秦始皇对扶苏所倡导的儒家理念十分不满,他希望用塞北的严酷生活磨炼扶苏,让自己的儿子认清现实,回到法家的轨道。
那么,扶苏被派遣到边疆,究竟是贬谪还是重用呢?首先,蒙恬是何许人也呢?蒙恬出生于秦国的将门世家,曾经帮助秦始皇平定了嫪毐之乱,蒙恬是秦始皇最信任的大将。那么,秦始皇作为父亲,把自己儿子托付给最信任的大将,这不仅不是贬谪,而且是希望扶苏在军中拓展人脉,积累军事才能,以便日后统治天下。
其次,蒙恬手下有三十万大军,是秦国的虎狼之师。如果是贬谪,此时王翦已经告老还乡,屠睢、赵佗率领50万秦军出征岭南,秦始皇难道不怕扶苏带兵杀回咸阳吗?让自己的儿子跟随最信任的大将。手握秦国主力,这无非是一种历练,从中就可以看出始皇帝对扶苏的寄予厚望。
另外,上郡是军事要塞,让自己的儿子驻守要塞是一种信任。上郡在咸阳以北的地区,从上郡出发,依靠秦直道十多天时间就可以到达咸阳。如果是贬谪,秦始皇为何不让手握重兵的扶苏去岭南呢?
父爱如山,即使是一统六国的秦始皇也不例外。我认为,派遣扶苏去上郡驻守长城,名义上是贬谪,实际上却是磨炼,如果不打算传位与他,囚禁咸阳便可,为何要如此大费周章呢?
扶苏守边疆是让他积攒军功、人脉还是失望、贬斥他?
秦始皇让扶苏去上郡当监军,既是对他的斥责,更是对他的一种保护,同时还把整个帝国的命脉交到他手上。秦始皇死后,扶苏辜负了父亲的期望。贬斥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统一文字等,把秦国的实行100多年的商鞅变化进行全国推广。秦始皇的治国理念与商鞅的法家思想一脉相承,他一直致力于法家治国理念,这是秦国强大,能够一统天下的根本。
秦国的丞相李斯更是法家的主要代表,他与秦始皇君臣两人积极推动整个时代的变革,让古代中国进入一个全新的社会制度之中,秦始皇的伟大正在于此。
有主流,就一定有反对的声音。秦始皇也遇到了阻力,那就是战国时期一直延续的“百家争鸣”,各种思潮和理念满天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儒家思想。儒家宣扬的仁爱礼信等受到部分中高层贵族的追捧,结合当时秦国严苛的律例,一部分失去既得利益的贵族阶层强烈的追捧儒家,并顺利的把这种思想传播给了扶苏。
扶苏是秦始皇的太子,未来的储君,他与秦始皇的治国理念有本质的不同,期望广播仁义于天下,以德服万民;秦始皇很反感这种理论,国家没有强大的法律管控,没有强大的国家机器震慑天下,此时实施儒家的治国国策,六国贵族早反了。
太子扶苏不具备这样的政治敏感和前瞻性,看不透天下刚刚统一的危机,他极力在秦始皇面前推销他的治国理论,让秦始皇很恼火,一怒之下就把他贬去边疆。
保护秦始皇把扶苏贬去了上郡做监军,那里有秦国最重要的军事力量蒙恬大军,蒙恬是当时秦朝军中最重要的将领,蒙氏家族在秦国的影响力非常大,蒙恬的弟弟蒙毅是秦始皇的上卿,秦始皇身边的红人。秦始皇死的时候,要不是派蒙毅祭山去了,李斯和赵高是不可能篡改圣旨,立胡亥为二世皇帝的。
秦始皇把太子扶苏“贬斥”到蒙恬军中,更多是对太子扶苏的一种磨练和保护。蒙恬大军一直在北方对抗匈奴,一直处于战争的最前沿,让太子扶苏经历战争,了解战争,这为他将来当皇帝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蒙恬作为秦国军队柱石,让扶苏与蒙恬交好,加强君臣关系,扶苏登基当皇帝后,能够得到军队的绝对支持,这是在帮助扶苏巩固地位。
扶苏在咸阳与丞相李斯虽然是“翁婿”关系,但是政见并不相同,时有矛盾发生,秦始皇让扶苏前往上郡,离开朝堂,远离政见之争,缓和军、政之间的矛盾,秦始皇为扶苏的考虑非常的周全。
辜负按照秦始皇的安排,他死后,扶苏继位,他有着军队的支持,加上他与李斯的翁婿关系,登基上位没有问题,至少能够保证扶苏帝位稳固,至于未来的法、、儒之争,那就看时代如何变化。
很可惜,秦始皇死得很突然,在出巡回归咸阳途中死于河南沙丘,此时的局势很微妙,扶苏远在大漠,秦始皇的宠臣赵高利用了李斯,假传圣旨立了胡亥为帝。
赵高立了胡亥后,帝位并不稳定。天下都知道太子是扶苏,皇帝死后,太子继位,而此时的扶苏有蒙恬的支持,手握重兵,如果扶苏与蒙恬以胡亥、赵高矫旨篡位为由起兵回咸阳,估计朝中会有很大一群人响应。
要除掉扶苏和蒙恬,赵高和胡亥以皇帝名义下旨令扶苏自杀,扶苏在接到圣旨后,明知此圣旨为“伪”,不顾大将军蒙恬的劝阻,毅然自杀了。扶苏一死,蒙恬就失去了一杆旗帜,他最后也落得个入狱被逼自杀的结局。
扶苏的死完全是怪他自己中了儒家的“忠孝”思想太深,完全辜负了父亲秦始皇对他的期望,从根上说,扶苏还不具备做一个皇帝的基本素质,缺乏皇帝的那种决绝和勇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