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的主帅赵括是否真的一无是处吗?
显然不是,司马迁《史记》中那句“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的评价,就足以证明,赵括其才学。(赵括当时是赵国的将领,他非常年轻的时候就懂得各种兵法,甚至于超过了他的父亲)。
先不论赵括是否真的如同历史所评价的那样纸上谈兵,不知变通。仅仅是这点兵法理论上的造诣,就足以说明他的能力并不差。更何况,赵孝成王虽然不是什么明君,但他不是傻子,赵括有几斤几两,他不可能一无所知。要知道长平之战可是国运之战,赵孝成王会仅仅因为完全不通军事的郭开的几句耳语,就敢放心的把几十万大军交到赵括手中。我想任何一个脑子正常的君主都不会这么干!
再者,如若赵括是庸才,为何秦国会换上白起,当时在上党左庶长王龁可是三败廉颇,难道对付赵括这样一个庸才,这只能说明,赵括确实有着他的能力,秦国也忌惮。只是面对坚守不出的廉颇没有办法,这才选定了希望主动出击的赵括。
最后一点,长平之战责任并不能全部推给赵括。首先,长平之战事实上是一场国力的消耗战,赵国相对于秦国,国力稍弱,粮草不济,同时由于赵国外交上的失败(注:魏、韩、楚皆畏秦,齐恨赵曾参与乐毅伐齐,燕国与秦国交好),导致赵国陷于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绝地。只能选择主动出击才有胜算。
所以赵括到任后根据实际情况更换部队将领,改变军中制度,又一改廉颇的作战方针,主动出兵进攻秦军。这是符合当时的实际形式,或者说赵王换赵括来,就是想转守为攻。
而后来长平之战败了,但是秦军也没占到多大便宜,秦赵两国,百万大军战于长平,伤亡七十余万(赵国四十五万大军全军覆没,秦国六十万大军,亦伤亡近半)秦赵战损比为2:3,可见赵括也并非无能之辈。当然,两军对敌,正面厮杀,面对人数并不占绝对优势的秦军,赵国四十五万大军竟然全军覆没,赵括身为主将,必须要负责,这是怎么都洗不掉的。
所以,综上所述,赵括或许谈不上出色,但也绝对不是庸才!他战死于长平,为国捐躯,却身败名裂,成为了赵国的罪人。"纸上谈兵",让他成为了一个笑话,被贻笑千年,这不公平!
长平之战的主帅赵括是否真的一无是处吗?
长平之战 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最后赵国战败。历史上把战败原因归于赵括纸上谈兵、决策失误,
显失公平。
第一,战争中的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国内粮草消耗严重。秦国方面虽然战线更长,但国力远强于赵,赵国战败首先是国家实力的原因。
第二,赵王怕再拖下去对赵国更加不利,遂弃用偏于防守的名将廉颇,而起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所以决定战略战术的是赵王不是赵括。
第三,这场战争持续将近两年,赵括一直没有进攻,说明他心里知道出击的风险,最后是在粮草已尽,赵王不断逼迫不能再坚守的情况下,不得已的无奈孤注一掷。
第四,有人说秦国暗中换帅名将白起,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其实即使秦国就是不换将,赵国也无胜算。因为赵军粮草不济,不做最后的进攻也只能崩溃。廉颇挂帅也无法扭转战局。
第五,赵括的最后反击是赵括作为赵国负责任的大将,准备战死沙场而谱写的绝命悲歌,和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自杀进攻有得一拼。
第六,他只是赵王的一只替罪羊而已。
谢谢德全不畏邀请。
长平之战的主帅赵括是否真的一无是处吗?
长平之战的结果已成历史、无法改变,人们对赵括形象的描述就是一个词:纸上谈兵。
然而,细细研读长平之战的经过之后,我认为长平之战中赵国主帅赵括的表现,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可圈可点,赵括的壮举可歌可泣。
赵括是赵国的国家英雄。
图一:赵括
忠孝两难抉择之机,赵括舍孝尽忠、顾全大局。
赵孝成王恼怒廉颇率军屡战屡败,又反感廉颇避而不战。秦国丞相派人到赵国施行反间计,散布流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赵括。”
赵王对秦国的反间计信以为真,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括母亲极力反对儿子出征,多次向赵孝成王谏阻。
前有老将廉颇多次战败的事实,熟读兵书的大将赵括,不可能不知道这次战争的危险。此去一战,能否再能回来见到自己的母亲,赵括不会不担心的。
但是,在家国孝忠艰难选择之机,赵括顾全大局、舍小家、保大家,毅然选择为国率兵出征。这种精神在任何朝代都值得肯定。
带兵危难之际,赵括沉着指挥、誓死拼搏。
图二:长平之战
在赵括出兵进攻秦国军队的时候,白起命令秦军佯装战败溃退。赵括命令赵国的军队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但是赵国的军队无法攻破秦军用两年时间加固的营垒。
白起命令一支2万5千人的部队突袭到赵军出击部队的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支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
白起又派出轻装精兵向赵军发动多次攻击,赵军数战不利,被迫就地建造壁垒,转为防御,以待救援。
公元前260年农历九月,赵军主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士兵们相互残杀为食。赵括将剩余的赵军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后仍不能突围。
断粮46天的几十万军队,有多难管,能想象到吗?但是,赵括仍然能够指挥这样的军队,与敌人顽强拼搏、誓死战斗,足见赵括治兵有方、确实是元帅之才,并不是仅仅只会纸上谈兵之人。
胜败未果之时,赵括身先士卒、英勇奋战。
图三:赵括血战沙场
从一开始与秦军开战,赵括就亲临前线,与整个部队一起奋勇杀敌。当赵军被围后,几次突围未果,赵括亲率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
自始至终,赵括没有丝毫的畏缩表现,始终是冲锋在前。 赵括最后以身殉国、壮烈捐躯、虽死犹荣。无论在哪个国家,这样的将军都是英雄。
纵观整场战役,赵国虽然最后战败,但是,由于赵括的军事才能、勇当表率,赵军还是沉重打击了秦国的有生力量。长平之战秦军伤亡35万人左右,秦军死伤过半。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些道理说得十分清楚。自古就有不能以成败论英雄的说法。 所以,赵括不但不是一无是处,而且是真正的国家英雄。
如果还认为“长平之战的主帅赵括真的一无是处”,请看看以上关于赵括的分析、评价。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关注,共同进步!
欢迎批评,一起成长!
长平之战的主帅赵括是否真的一无是处吗?
把战败职责全部推给主将赵括是犯了看待问题不辩证的错误,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才是根源,这种国家消耗战的失利主要还是因为赵国国力的不济和国家体制的不稳定。赵括只是承包了失败的恶名罢了。把所有责任推给赵括只是历史研究者为了迎合大众心理偷懒又讨巧的做法。
长平之战的主帅赵括是否真的一无是处吗?
时间已经过去那么久了,真像很难弄清楚了。但是,我们以现在掌握的情况看。赵括不是白起那样的天才,也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庸将。
战国时期,战争对各国来说都是家常便饭。要么主动发动对外战争,要么应对别国入侵,是没有和平可言的。赵国地处四战之地,战争更是频繁。常年频繁的战争,使得赵国朝堂都很熟悉战争,有不少人是行家里手。
赵王派赵括出战时,多数人是赞成的。众人应该是觉得,赵括能稳赢王龁。如果赵括没有真才实学,在朝堂上那么有多行家里手把关,是不可能被赵国派出去的。可见,赵括应该是很优秀的。
长平之战中的局势,对赵括是不公平的。所谓的不公平,有三个。
一,战场上,赵括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赵王派赵括去长平,就是要赵括主动出击,以求尽快结束此战。因为,赵国粮食将尽,派人去别国弄粮食,也毫无希望,实在耗不下去了。所以,赵国朝堂要求出击。
赵括没有选择的余地,必须帅军出战。否则,朝堂上就不会派赵括,而是换别人去长平了。
二,长平战场上,赵军实力不如秦军。
老将廉颇据险而守,仍然被秦军硬生生接连打败,放弃了修筑好的防线。可见,赵军的质量不如秦军。
三,信息不对称。
当时,整个天下都知道,长平秦军主帅是王龁。而白起被秦王委派为使者,出使别国,正在做外交官。所以,赵国派赵括就是去对付王龁的,赵括的作战计划是针对王龁做出来的。
谁料,秦国玩儿了一把阴的。得知赵括已前往长平,要在长平发起主动出击。就偷偷派白起换下了王龁,主持军务。
结果,赵括直到被伏兵所围,才发现秦军主帅换了白起。如果赵国人能得到白起的信息并告诉赵括。长平之战的结局,应该会有所不同吧。
在战场上被强敌包围,人是容易绝望的。赵括却能安抚士族,使赵军众志成城,是很难得的。
尤其是被白起帅领的虎狼秦军包围后,赵括依然能身先士卒指挥若定,组织赵军与秦军大战。据说,被围的赵军坚持了作战46天,杀伤大量秦军。赵军断粮被围,还取得这战绩,已经很不错了。
最后,赵括勇敢的死在了冲锋的路上。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当时赵括身中数十箭,还大呼着往前冲。就冲这一点,赵括就是个值得尊敬的汉子。
总的来说,赵括作为一个军事将领是很优秀的。回看过程,如果赵括与白起信息对等,又或者被围时,援军能到达,也许赵括就会有另外的局面。
可是历史没有如果,败了就是败了。(图片源于网络)
长平之战的主帅赵括是否真的一无是处吗?
国家命运之争,打败了就是最大的失败。谈其功不足以量其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