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范围内,汉武帝的推恩令是不是史上最强阳谋?
推恩令应该是汉武帝政治生涯中最拿得出手的成绩单了,几乎是兵不血刃便彻底解决西汉初年以来尾大不掉的诸侯问题。
西汉王朝初期采取的是一个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行政区划。
因为汉高祖刘邦是从秦朝手里夺来的天下而建立的汉朝,而刘邦夺取天下后便深感秦朝之所以这么快历二世而亡是因为秦朝没有实行分封制,而改用郡县制。
因此在秦被攻打时并没有人能够举兵勤王,所以有感于此,他便大举分封同姓诸侯,并且给予他们很大的权利,因为他想到若是以后有其他异姓之人想推翻汉朝,那么,这些刘姓以后他便可群起而灭之。
但是别忘了,异姓人会觊觎皇位,自己家同姓的也会,因此汉初造成了诸侯王权利过重,与中央分权抗衡的局面。
汉初诸侯势力很大,几乎是占据西汉王朝的半壁江山。他们拥有相当独立的军事政治权力,对于西汉王朝的统治威胁很大。
“汉初全国共计54郡,朝廷直辖者不过15郡,诸侯王国就占近40郡;汉初越1300余万人,王国编户180万,人口850余万”
于是,汉朝后来的皇帝便想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以保证中央的长治久安。进而有了汉景帝的削藩,但诸侯王也不是吃素的,削藩的直接结果是导致了“七国之乱”,可见,一刀切式的强制裁撤是行不通的,这样势必会引发诸侯的一致反对。
汉武帝吸取先帝削藩失败的教训,接受大臣主父偃的意见,推出了一个史上最厉害的阳谋,所谓的阳谋就是你明知这是个陷阱,你还非得往里跳。
这个史上最强阳谋便是——推恩令。
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这是一个赤裸裸的阳谋,基本无解。
因为原来的诸侯王是世袭制的,而且遵循着嫡长子继承的原则,封地财产由嫡长子一人继承,所以老诸侯王死后便是更年轻的拥有同样实力的下一任诸侯王。大部分时候,不会因为继承问题而发生内耗。可以万世一系,最大限度的保存封国实力。
而推恩令的主旨就在于诸侯把自己的封地财产除了分给其嫡长子外,还可以分给其他儿子。因此老诸侯王死后便是许多个实力不大的新诸侯王。然后父传子,子传孙,继续传下去,于是就会变成无数个小诸侯。
换句话说,只要是儿子,都有资格分家。这样一来,每一代,就会将诸侯国分割成几个小国。
诸侯王原来拥有的封地是固定的,就好比一块大蛋糕,而如今诸侯王死后,他的儿子们都过来分一块,就等于把封地给瓜分了,况且诸侯王大都妻妾成群,儿孙众多,因此这蛋糕也就越变越小,最后就剩芝麻绿豆那么大点了。
那么这时候这块芝麻绿豆大的小蛋糕又如何同中央这么个庞大的蛋糕相比呢?
所以不断分化后的诸侯国也必将会因为血缘的渐疏和利益的纠葛而分崩离析,最后无论哪一个单个诸侯国都无法同中央抗衡,那么这时候中央想要随便找几个借口慢慢废掉诸侯王是轻而易举的。
诸侯王们已经不在像汉初的诸侯王那样拥有巨大的土地和权利,甚至还可以联合起来发动“七国之乱”,因此他们这些数百个小而不大的诸侯就只能唯中央命令马首是瞻,故而慢慢地国家就轻而易举兵不血刃地收回了诸侯封地。
这个道理诸侯都明白,但是他们无法反抗。因为如果不同意,那些次子、庶子就会联合闹起来,把自己搞掉。毕竟没有推恩令,他们只能碌碌一生,没有财产,也没有身份地位。如今却能拿到一大片封地和爵位,自己当家做主,岂不是大好事一件?
所以,如果诸侯们不照做,这些人会首先跳出来造反。
当初淮南王刘安因为不满推恩令想造反,结果被自己的孙子刘建举报了。
所以,对于诸侯来说,执行推恩令,至少自己能安度余生。如果不执行,估计要骨肉相残了。
由于“推恩令”的施行,诸侯们被不断分割,实力越来越弱。
明明是陷阱可是别人还是会止不住往里跳,兵不血刃地解决诸侯王权利过大,威胁到中央的问题,汉武帝的推恩令真正堪称史上最强阳谋。
在世界范围内,汉武帝的推恩令是不是史上最强阳谋?
推恩令的原创,不是汉武帝,也不是主父偃,而是大才子贾谊。
然而,贾谊过于才华横溢,天地鬼神无所不通。于是,汉文帝,也就是武帝的爷爷,把他当成了灵魂导师。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本来一腔热血是要当国师的,结果成了巫师,这是才子之悲。
01.推恩令溯源:西汉第一雄文《治安策》《治安策》,也叫《陈政事疏》。因为内容过于丰富,所以更像是贾谊政论观点的汇编综述。
这篇文章被喻为西汉第一雄文。但这个评价还是有些“妄自菲薄”了。就是把东汉也算进去,也没有哪篇文章能出其右。所以,更恰当的表述,应该是两汉第一雄文。
西汉的《盐铁论》,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财政智慧的宝库。历朝历代的财政改革,都能从《盐铁论》中找到溯源。而能与《盐铁论》等量齐观,作为政治智慧的宝库,应该就是《治安策》。
践行《盐铁论》要容易一些,因为财政改革还只是触动利益。但践行《治安策》就费点儿劲,因为政治改革要触动人性,而且主要对象还是皇帝的人性。
《治安策》的观点非常丰富。如果非要在认识上降低维度,那么只需要记住一句话:
众建诸侯,以少其力。
搞集权还是搞分封,看似是一道单项选择题。但刘邦这家伙脑洞大开,硬是做成了多项选择题,集权和分封一起选。关中搞集权、关东搞分封,大家因俗而治,怎么开心怎么来。
但问题马上就出现了,分封诸侯连地千里,这就尾大不掉了。而且,诸侯之间搞联合,完全能颠覆中央。于是,接下来又出现了一道选择题:是集权多一点儿还是分封多一点儿。
这必须就是一道单选题了。要么削藩死命集权,要么躺死任凭分封。这时候开脑洞的变成了贾谊。贾谊的选择是分封,而且还要分封到彻底。原理就是过犹不及,只要分封到没有底线的程度,那就等于集权。
诸侯王,就别搞什么嫡长子继承制了。除嫡长子之外,其他的嫡次子、嫡三子,以及庶子们,都要给封地。但分封的不是朝廷的土地,而是诸侯王自己的土地,你有多少个儿子,就分出多少份土地。
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
诸侯的土地肯定越分越少,少到“地尽而止”,那么天下也就没有诸侯了。而尾大不掉的问题,自然能够化解。
02.众建诸侯以少其力,重点却是人心始皇帝一统六国,秦帝国郡县天下。这就是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有什么好处?
最大的好处就是统一。如果继续分封的路径依赖,华夏九州就不可能形成统一的大帝国。而且时间久了,大家不仅语言不通,而且文字、文化以及思维方式都会完全不一样。
演化无定向,却有方向有好坏、有价值。具体说,就是哪种演化更好、哪种演化更糟。演化的价值要求,就是向低成本的方向发展。战国时代,天下百姓要供养七支高强度动员的军队。这个成本太高了。这时候,大家也不用发展生产、享受生活,只能干一件事,那就是打仗。身体好的去战场砍人,身体差的去田里种地。所以,演化到统一,才能到达低成本的均衡态。这时候,老百姓才有可能搞搞生产、搞搞娱乐。
统一的前提是中央集权,没有中央集权,就古代的治理水平而言,就只能等着天天打仗。因为那时候没有现代的复杂政治设计。
然而,集权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三代以来的分封已经成为路径依赖。要打破这个路径依赖,就要从力量和人心两个层面来完成。
秦始皇从力量上把这件事搞定了。强者定章程,我是强者、你们是弱者,然后我说集权就集权。
但决定历史的是力量和人心。强者定章程,听着像一句相当霸气的真理。但天下人心不从,强者也就只能灰飞烟灭。
于是,大秦帝国二世而亡。刘邦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主动为之也罢、被动迁就也罢,到最后只能分封与集权并举。
问题就是这个人心,你怎么克服。而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就是在人心层面,具体是权贵高层的人心层面,完成集权路径演化的第二个层面。
03.推恩令的阳谋:皇帝与诸侯的博弈所谓阳谋,实际上就是一种博弈。
博弈的终极目标是纳什均衡。所谓纳什均衡是这样一种稳定局面,在这个局面里,博弈各方都已经选择了最终策略,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谁也无法单方面改变局面。所以,纳什均衡未必都是好的。囚徒困境就是一种纳什均衡。如果两个囚犯足够聪明,那么都选择了最强策略,即背叛,结果就是一起进监狱。
汉初皇帝与诸侯王之间,就是一种纳什均衡。皇帝看不顺眼诸侯王,诸侯王看不顺眼皇帝,但双方谁也灭不了谁,所以朝廷虎视眈眈、诸侯王尾大不掉。
能不能打破纳什均衡?
当然能。局面如此,任谁也打破不了,但这是静态下的博弈,而博弈是动态的。所以,就一定有人准备打破这个局面,于是汉景帝搞削藩、诸侯王搞叛乱。但结果失败了。因为纳什均衡本就是一种稳定局面。虽然朝廷取胜,但汉景帝还是不能彻底削藩,只能与诸侯王和平相处。
打破纳什均衡的手段,就是你要把博弈的策略发展到极致,彻底摧毁博弈对手。这件事,秦始皇做到了,汉景帝没有做到。那么,汉武帝会怎么做呢?
汉武帝的手段是推恩令,推恩令就是汉武帝的压倒性策略。所谓压倒性策略,就是说我只要采取这个策略,你们无论怎么玩都得输。诸侯王当然可以像景帝时代一样,再搞一个七国之乱。
但汉武帝的压倒性策略还是一个帕累托最优。先理解帕累托改进这个概念,是指在不触动博弈各方利益的前提下,使至少一个人的处境得到改善。而帕累托最优,则是改进到没有改进的余地,也可以认为是所有人的处境都变好了。
推恩令就是如此,大家都有好处。众建诸侯实现了以少其力,于是皇帝就更容易控制诸侯,也不会再担心诸侯王造反。而诸侯呢?土地并没有上交国家,而是都分给了自己的子孙。而在诸侯国内部,受伤最重的肯定是嫡长子。但这个博弈对手的力量太弱,皇帝开心、诸侯王开心、其他子嗣开心,他也只能少数服从多数。
推恩令实现了压倒性策略和帕累托最优的结合,以最低的成本打破了诸侯分封的纳什均衡。能玩到这个博弈层面,可以说汉武帝和主父偃已经玩成了人精。历史上,都很少能找到这种例子。
而博弈的最高境界是设计博弈,即制定一套新的博弈规则或制造一种新的博弈局面。推恩令要实现的结果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而这就是一种新的博弈规则和博弈局面。从博弈的层面来说,这已经达到了顶级水准。
但,我们需要记住:推恩令的原创是大才子贾谊,主父偃就是在照抄贾谊,而其历史意识则是旧故事的分封难以为继、新故事的集权正式落地。
在世界范围内,汉武帝的推恩令是不是史上最强阳谋?
不是,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才是,明白的告诉你敌人,我们怎么打,你们会有什么对策,下一步该怎么走,都明明白白的告诉日本人,最后怎么战胜日本人,别看当时日本很强大占领很多中国领土但是我们会一步步收复失地,毛主席的远见和计划。
在世界范围内,汉武帝的推恩令是不是史上最强阳谋?
那是,当然,不可能的
现代最强阳谋:我的游戏都是免费的
我认为在当代中国上,最强阳谋当属企鹅的帝国游戏,没有之一。
鹅厂所有的游戏宣成是免费游戏,然而依靠庞大的用户数量,每一个成功游戏人数必定爆满,玩的人多了,想要站在全服顶端的王者你就需要不断充钱,然而低战玩家就失去了游戏体验啊,但是企鹅把游戏做的很吸引人,低战玩家不想离开游戏,又不想失去体验,于是也加入了充钱行列。
鹅厂越赚越多,成为了当代商业帝国,无关讽刺,但这的确是我心中的最强阳谋。
(我玩的手游,本服第一充了将近30W,第二15W,第三17W,加上退游的顶级土豪,以及我这样的中氪玩家,一个服三年时间大概为企鹅创收四百万左右,现在这个游戏安卓微信区已经开到了1000多区)
这个回答倒不是吐槽鹅厂,也不是不认真戏谑答题,只是我觉得虽然推恩令虽然一个意义非凡的阳谋,但是要是说最强就差点意思了,作为汉武帝的后辈,刘秀的武官文进也并不差与推恩令,再像是春秋时期种桑误国,二桃杀三士,围魏救赵,这都是顶级阳谋。
如果再说是国外的,那有一个直接的,就是你有没有看过近代所有的不平等条约里面几乎都有一个事情,开商控税。
这是什么原因,是因为外国工业革命后大量的便宜制品可以倾销国内,让我国的手工业者无法生存,破坏我国的经济,这也是顶级阳谋,这要比什么赔款割地狠的多。
时间太晚,本来不想答题,看见这么一个有意思的题目又忍不住,但是我这么晚不想再掉头发,就不去解释一些典故来反驳了,姑且就回答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答案吧。
在世界范围内,汉武帝的推恩令是不是史上最强阳谋?
世界毕竟太大,历史又很长,阴谋阳谋数不胜数,很难评价说哪个才是第一,但是单论推恩令并不算多么高明的政令,他和秦始皇的郡县制一样,虽然解决了眼前一个好像很紧迫的问题,但同时又埋下了另一个重大隐患。
推恩令的实施是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最终把它们消灭于无形。推恩令本质上和削藩是一样的,都是把整个帝国的权力收归中央控制,不同之处在于表面形式,一个是快刀斩乱麻,一个是温水煮青蛙。削藩太快容易生变,而且显得皇帝太过于寡恩无情,负面影响比较大。推恩令则是一边表现皇恩浩荡,一边把诸侯国越切越小,最后切没了,遭遇的反弹比较小。推恩令肯定是比直接削藩要高明一些。
但是推恩令的实施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帝国中央的实力要远强于诸侯,甚至强过所有诸侯联手,实际上这时候削藩也是可以的,只是稍微混乱一些罢了。汉武帝能够成功推恩令的前提就是汉景帝时期,周亚夫率军平定了七国之乱,诸侯国的实力已经大大削弱了,无力抗衡中央。如果是诸侯国还非常强盛的时期,推恩令是很难推行的,这个政令本身违背了封建制度下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反而不利于维护皇权的正统性。
推恩令的结果是诸侯国已经无足轻重,对中央政权产生不了影响力。但这也就使得权力平衡被打破。汉武帝死后,霍光专权,根本没有刘氏成员能够出来制衡。霍光敢于废立天子毒杀皇后,如果他要篡位估计也没人能够阻止。幸运的是霍光早死了几年,而汉宣帝水平还比较高,又延续了刘邦的家天下。但到了王莽篡位的时候,大汉王朝就没那么幸运了。
两相比较,吕后死时,汉朝政权也出现了混乱,但齐王刘襄大兵压境,至少保证了汉朝姓刘。而七国之乱时,就算七国获胜,大汉还是姓刘。这应该是汉朝初年,刘邦废了很大力气消灭异姓诸侯王,又大封同姓诸侯王的原因。
而秦朝十几年就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天才初定,但人心未定的时候,过早的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造成六国故地统治基础薄弱,一有风吹草动就天下大乱了。
在世界范围内,汉武帝的推恩令是不是史上最强阳谋?
推恩令,是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举措,
推恩令规定了各诸侯在死后将其土地分给子孙,还要继承他的头衔。
其目的就是瓜分各诸侯王的实力,他们一个人的土地分成几块分给诸多子孙,而且子孙死后也一样这样做,到时土地越分越少,然后他们也就没什么利益和权利所图谋,虽然有留着个世袭的头衔,但作用已经不大。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
“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主父偃正式上书汉武帝提出推恩令,推恩令一出,诸侯王不仅嫡子或长子有继承权,其他庶子和次子也要分封,如此一来上一任诸侯王去世后,所有的儿子都有继承权都要分封,一个大诸侯国势必就被分成了若干个小诸侯国,如果子嗣更多的话小诸侯国更多,这样几代下去诸侯国越来越小,对中央的威胁几乎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毫不夸张的说推恩令就是赤裸裸的阳谋,对于地方诸侯来说接受吧后果显而易见,
不接受吧,庶子和次子们肯定不答应,祸起萧墙发生内乱几乎是可以预见得到的,强势的汉武帝更可以借此行废立之事,后果更惨,
所以推恩令简直是无解的阳谋,各地诸侯都无可奈何不得不捏着鼻子执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