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马皇后为何重病不愿服药呢?
趣谈答案:因为一旦吃药,就会死更多的人。
朱元璋的神奇逻辑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马皇后吃药了,那么朱元璋会怎样想?
朱元璋会这样想:马皇后吃药了就必须得好起来,如果不好就说明你的药有问题,你敢拿有
问题的药给马皇后看,我不剁了你。
如果马皇后吃了药之后好了,朱元璋又会怎么想?马皇后在之前如此病重的时候你不给马皇后药吃,现在都已经快死了,你才给她药还给治好了,咋滴?你这是折磨我吗?看我不剁了你。
如果马皇后吃了药之后不好不坏,维持现状朱元璋又会怎么想?每天给你们大量的钱财养着你们这些医生大夫,连我的老婆都治不好,你们这是要疯呀,看我不剁了你们。
所以我们会发现,马皇后吃药之后好与不好,这些御医都是倒血霉的,毕竟摊上朱元璋这么一个皇帝,八成是活不了了。
我就是不吃药马皇后明白这一系列的逻辑,也明白在这套逻辑背后的风险。马皇后决定不吃药,打死也不吃药。
为什么呢?因为马皇后不吃药就可以把所有的责任统统归在自己的身上,大夫开的药你没有办法说它好还是不好,毕竟真正不吃药的那个人是我。即便是好药我不吃,你能拿我怎么样?
当然这样一来马皇后的身体就更加病重了,可是马皇后为了让那些御医活着,似乎这是唯一的一条路。
马皇后本身已经病重,如果这个时候吃药八成在延续上三天,五天十几天就谢天谢地了,而这个时候往后必然面临选择,究竟是自己吃药来保证自己的寿命延长,还是自己不吃药,好让这些御医活下去。
生存或者死亡,从来不是问题。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明朝马皇后为何重病不愿服药呢?
马皇后之所以重病不愿服药是因为她深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朱元璋脾气暴戾,生怕朱元璋降罪于太医院的御医,所以坚持不肯服药,体现了她作为一国之母的博大胸怀。
马皇后,名马秀英,元末义军郭子兴养女,后嫁给朱元璋,明朝建立后,被朱元璋册封为皇后,因其坚持不肯缠足,长得一双大脚,故又称为“大脚马皇后”。马皇后的一生尽得太祖朱元璋的宠爱,马皇后死后,朱元璋还特别伤心,从此不再立后。
作为后宫之主,马皇后勤俭持家,以身作则,同时,关心爱护着后宫的每一份子,宫人被幸得孕,马皇后总是倍加体恤她们,没有丝毫的羡慕嫉妒恨,嫔妃们惹怒了朱元璋,总是设法从中调停。甚至是对地位低下的宫女,她也能一视同仁,每当朱元璋要处罚犯了错的宫女,只要无大错,她总是竭尽全力地去和朱元璋周旋,尽可能保护好她们不受伤害。这样仁爱的一个人,在后宫当中威望很高,大家都服她,后宫在她的治理下,井井有条,这也给朱元璋免去了很多麻烦,不至于每天处理完繁忙的政务后,还要腾出手来处理这些琐碎的家事。
作为妻子、母亲、祖母,她总是悉心的照料着丈夫和皇子皇孙们,虽然贵为皇后,但她每日都要亲自操持朱元璋的膳食,连皇子皇孙的饭食穿戴,她也要亲自过问,无微不至。朱元璋还在郭子兴手下时,由于被人陷害被打入牢房,不给食物想饿死朱元璋,她为了救丈夫,便偷偷地把滚烫的烙饼藏在怀中给丈夫送去,导致自己身体被烫伤。她时刻以身作则,教育引导皇子皇孙们,生怕他们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来,她总是事无巨细地照料着朱氏家族的每一个人。作为一国之后,她爱民如子,朱元璋在朝堂上处理政务,有时非常生气,回到后宫,马皇后总是委婉地、有理有据地进行劝解,甚至在洪武后期,朱元璋几乎听不进去任何人的谏言,唯独听得进去马皇后的话,这也使得很多大臣因此而免受处罚。宋濂作为太子的老师,因孙慎的事情而获罪,原先被定为死罪,但马皇后劝阻道:
"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全终始,况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宋濂因此得免死罪。朱元璋要给她的家族封官进爵,她坚决拒绝:
“爵禄私外家,非法。”洪武十五年(1382年),马皇后病重,自知不久于人世的她,拒绝了医治,同时告诉朱元璋,自古大夫医病不医命,如果医不好,怕皇上会降罪于御医。临终之际,留下最后遗言:
“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一代贤后,终归尘土!
《明史》评:
后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后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母仪天下,慈德昭彰。明朝马皇后为何重病不愿服药呢?
都说一个伟大的男人背后必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
大丈夫行事不拘小节,朱元璋能够放心的南征北战,马皇后功不可没。她细心体贴地照料老朱的生活起居,疏散自己的积蓄来稳定军心,把家事照料的合理妥帖,解了老朱的后顾之忧。
马皇后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贤后。她是郭子兴的养女,嫁给老朱时,老朱的事业还未起步,所以他们是患难与共的夫妻。并不像大多数皇后与皇帝只能同甘而不能共苦。
郭子兴曾听信谗言,将老朱关了禁闭,不许进食。还是马氏“窃炊饼,怀以进,肉为焦”,为了给老朱偷带烧饼,把胸前的肉都烫焦了。
不仅如此,马氏还救过老朱的命。据《明书·懿文皇太子纪》记载:朱元璋与陈友谅对战时,曾被对方追击受伤,马氏背着伤重的朱元璋逃跑。
老朱也是受过苦的人,所以他感念马皇后的恩情,两人感情深笃。老朱性格暴躁多疑,有时候会滥杀无辜。别人不敢劝,也劝不进,唯有马皇后好言劝说,老朱才会克制自己。
马皇后虽贵为皇后,但她勤俭朴素,以身作则。每天亲自无微不至的为老朱和皇子皇孙操办饭食穿戴。她对后宫妃子也非常友好,若是有人生病或是怀孕,她都会去悉心照料。所以想看马皇后宫斗的人真的要失望了。
马皇后爱民如子。她经常委婉地劝阻老朱不要对一般人用重刑,朱元璋曾经让重刑犯筑造城墙。马皇后说:“通过罚劳役来赎罪,这是国家对待犯有重罪的囚犯的最大的恩惠,但本来就疲惫的囚犯如果再加重劳役,恐怕仍免不了死亡。”朱元璋于是全都赦免了他们。
写了这么多,该有人骂我了,你说的这是什么呀?驴唇不对马嘴的。各位别急,我只是证明马皇后母仪天下,慈德昭彰。这对此题的回答是个重要铺垫,各位接着往下看。
马皇后病重时为何不愿服药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她不想让老朱再伤及无辜。
马皇后太了解老朱的脾气性格了,她也知道老朱对她感情至深。她病了,老朱肯定心急如焚,要是服用了御医的药,病不见好,老朱肯定会大发雷霆,怪罪御医,乱杀无辜。
要是自己不服药,那老朱就怪不到别人头上了。马皇后真是仁慈呀,自己病重还在替御医着想。
当时马皇后是这么对老朱说的:“死生,是命运的安排,祈祷祭祀有什么用处呢!况且医生又怎能使人活命!如果吃药不能见效,恐怕会因为我的缘故而降罪各位医生吧?
马皇后终在洪武15年去世,享年51岁。老朱伤心至极,此后再未立皇后,可见马皇后在老朱心中的地位。
老朱得此贤妻,夫复何求?
明朝马皇后为何重病不愿服药呢?
从史料来看,马皇后这个人确实不错,而且心地善良。朱元璋能当皇帝,马皇后也出不少力。
马皇后得重病不愿服药,一是这种疾病不可治,像刘邦得病不治,把太医赶走一样。二是像记载那样,担心治𣎴好病,朱元璋怪罪太医,大开杀戒。马皇后太了解朱元璋,动不动杀人,马皇后为此伤透了心,马皇后也救下一些人,像文臣之首宋濂,朱元璋都想治罪,是马皇后解救的。无论怎样讲,这些记载都突出了马皇后优秀形象。
明朝马皇后为何重病不愿服药呢?
马皇后:我不想再有人因为我而死。
洪武十五年八月寝疾。
群臣请祷祀,求良医。
后谓帝曰:“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
疾亟,帝问所欲言。
曰:“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
是月丙戌崩,年五十一。
帝恸哭,遂不复立后。
这是明史上记载的,马皇后人生的最后一刻,洪武十五年八月寝疾。群臣请求为马皇后祷祀,求良医。
但马皇后跟朱元璋说:“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
马皇后有国母风范,是仁心之人、心系天下。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经走到尽头,没有办法挽回,所以不必用药。假如坚持用药,医不好,就会牵连他人,马皇后不忍心无辜之人受到牵连。
其次,马皇后是朱元璋的糟糠之妻,在濠洲就一路跟着朱元璋,可以说是最明白朱元璋的人,也是唯一劝得动朱元璋的人。但是,夫妻情深,假如服药不能治愈,朱元璋必定会大发雷霆,乱杀无辜。
这是马皇后不希望看到的结果,所以坚持不服药,为了百官,也为了朱元璋不乱杀无辜。
明朝马皇后为何重病不愿服药呢?
马皇后这一举动来源于她的善良,不得不说马皇后是历史上难得一见的非常善良的皇后。
早在朱元璋加入郭子兴起义军时,马皇后就跟朱元璋在一起了,两个人是患难夫妻。马皇后曾多次救朱元璋于为难之中。在朱元璋被困快饿死的时候,马皇后冒着生命危险给朱元璋送吃的。虽是女子却有勇有谋,在陈友谅进攻龙湾时,她捐出自己所有首饰衣物犒劳军队并组织妇女为军队缝补衣物。
有时候在富贵时保持初心 比在困苦时不畏艰辛更需要勇气,而马皇后两点都做到了。
在成为皇后大富大贵后,她仍然保持了简朴的作风,不骄不舍,不仅如此还经常提醒朱元璋不要忘了民间疾苦。
历史上要说杀大臣最多的皇帝,一个是汉高祖名邦,另一个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了。他们几乎是把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开国功臣都杀光了。
在马皇后的劝阻下朱元璋才有所收敛,在朱元璋要杀朱文正时,她劝告朱元璋,朱文正是你的侄子,立有大功,不要杀他;在朱元璋要杀李文忠,她劝告朱元璋,李文忠是你的外甥,也是你的养子,请留他一命吧;在朱元璋要杀宋濂,马皇后更是跪下求朱元璋,宋濂是太子的老师,百姓尚且尊师,何况帝王家。
她就是这样用慈爱去关怀每一个她认识或是不认识的人,把他们从朱元璋的屠刀下救出来。
让朱元璋真正信任的人很少,但马皇后绝对是其中一个。两人感情非常深厚,朱元璋也非常爱马皇后。在马皇后晚年 病重,她自知自己将无力回天于是拒绝太医就诊,因为她知道以朱元璋对她的感情,如果太医治不好她的并必定会被降罪。
“人的生死是由命运决定的,求神拜佛是没有用的,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命,如果让医生为我医治,服药无效,陛下一定会降罪于医生,这是我不想看到的。”这就是马皇后,虽然历史上连真是姓名都没记录,但她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