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废帝后被封“安乐公”,刘协废帝后被封“山阳公”,那这个“公”,到底是什么意思?
公自然是一种爵位,当然,这里的“公爵”,和咱们通常所认为的诸如韦小宝的“鹿鼎公”,这样的爵位不同。其更像是西周时期的爵位,有封国,属于诸侯之列。
原本在汉朝,是没有“公爵”这样一个爵位的。因为当初秦朝在平定天下后,采取的是郡县制,爵位分封上则是沿用原秦国的二十等爵位制度,只有封爵们,只有食邑封地,而没有相关的统治权。而汉朝其实也是采用秦朝制度,只不过因为汉初分封诸侯,所以在二十等爵位制上面,还有王爵。
王爵即等同于诸侯,享有封国。比如刘备的祖先,靖王刘胜,其封国便是中山国。
而且在刘邦铲除异姓王之后,这是刘姓皇族子弟才享有的权力。后来随着汉武帝推恩令的施行,王爵实力逐渐被削弱。他们虽然名义上是诸侯,但其实和其他封爵一样,只享有食邑,并没有政治权利。当然并没有被取消,只是大都得要是皇子才有资格享有。比如汉献帝刘协,在即位之前,乃是陈留王。
其他非刘姓的功臣,最高也只能是封为列侯,享有食邑封地。最初封侯的门槛很高,而且地位也比较高,最高可食邑万户,享一县之地。但后来列侯泛滥,逐渐出现乡侯﹑亭侯这样的称呼,基本就是功大者食县﹐功小者食乡亭。比如关羽是汉寿亭侯,而曹操则是武平县侯。
总结来讲,在汉朝的大部分时间里,封爵都只是荣誉象征,是财富封赏,并不享有政治权力。直到曹操将这一制度打破。
当年曹操大权在握之后,并不满足于县侯这样一个地位。于是他打破传统,加九锡,进爵魏公。这里的魏公就等同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其可以列土封国,并在其封国内置百官,立宗庙。
所以,其实这时候魏国就已经成立了,只不过是应该叫做魏公国,后来曹操进魏王,则可以被称为魏王国。而曹丕代汉之后的魏国,其实应该算是魏朝了。所以历史上常说的是魏晋南北朝,而不是三国南北朝。
所以,这里的公爵,其实是有着封国置官的权力的。后来的司马家也是从晋公一步步实现篡位的。
同理,后来刘禅废帝后被封“安乐公”,刘协废帝后被封“山阳公”,其实和曹操的魏公,司马昭的晋公是一个意思。其乃是封国。刘禅的叫做安乐公国,刘协的则是被称为山阳公国。
当然了,虽然同是公国,刘禅地位却远不如刘协。首先刘协的封国更大,其封有河内山阳郡一郡之地。刘禅则是渔阳郡安乐县一县之地。当然,曹操当初更厉害,其封国享有十郡之地。
而且刘协被允许永居山阳郡,在封国内仍然享有天子地位,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遇诏书可以不拜。而刘禅虽然有封国,但其只能住在洛阳城,受到司马家的监视,没什么自由,每天提心吊胆。
所以当初刘禅说自己乐不思蜀,其实更多的是因为自己处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困境,为了生存,不得已而说之。否则,以刘禅的仁厚性格,不可能不为自己的亡国而感到悲伤。当然,还有比刘禅爵位更低的,比如吴国灭亡后,小皇帝孙皓只被封了一个归命侯,连封国都没有。人家刘禅好歹食邑万户,孙皓只有良田三十顷,这个差距可就太大了。
刘禅废帝后被封“安乐公”,刘协废帝后被封“山阳公”,那这个“公”,到底是什么意思?
公自然是公爵,但刘协的山阳公和刘禅的安乐公份量完全不一样。山阳公是郡公,安乐公是县公。而且山阳公是当时的最高爵位,而安乐公就低很多。
(东汉仅有的异姓公爵:魏公曹操)
首先要追溯到汉代的爵位制度。汉代最初爵位中没有公爵。刘邦白马之盟,与大臣盟誓,非刘氏宗亲不得封王,非有军功者不得封侯。侯爵是汉代王爵下的最高等级。侯爵在汉代分两种才,彻侯(武帝刘彻继位后为避讳改称列侯)和关内侯。列侯按封邑大小分县侯、乡侯、亭侯三级。而西汉末年,王莽把持朝政,进位安汉公,成为汉朝第一个公爵,进而篡位。所以,当刘秀建立东汉以后,公爵成为了禁忌,除了刘秀的几个儿子外(后来也改成王爵了)一直没有人获封,直到东汉末年皇权衰微,曹操获封魏公,还受到了荀彧的大臣反对,可见公爵影响之深。曹操也是东汉唯一异姓公爵。后来曹操进位魏王,死后儿子曹丕接位,最终逼汉献帝禅让。
(汉献帝刘协退位后的山阳公爵位是当时曹魏最高的)
汉献帝退位以后,自然需要一个位分,于是就被授予了山阳公的爵位。但是仅就获封当时而言孝,这个公爵其实地位(至少是表面上)很高。曹丕以兖州山阳郡为刘协封国,后汉书记载“奉帝为山阳公,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都山阳之浊鹿城。四皇子封王者,皆降为列侯。”这里就说了,刘协不仅可以在封国内保留天子的仪仗,对曹丕不必称臣外,他还是“位在诸侯王上”。就是说他的爵位是第一等的。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明明在公爵之上还有王爵,为什么山阳公这个公爵可以排最高爵位?其实道理很简单,在曹丕刚刚称帝的时候,曹魏政权没有王爵!只有刘协这一个公爵,其他都是侯爵。因为原本汉室宗亲刘氏诸王都降级成侯了,而曹魏宗亲在曹丕刚刚称帝时一个都没有封王。即使是地位最高且功勋卓著的亲弟弟曹彰,也只封了鄢陵侯。所以,刘协这个山阳公真的是排名第一的爵位。这也算是曹丕对“故主”保持的至少是表面上的尊敬。
(曹丕的弟弟,功勋卓著的曹彰一开始也仅获封鄢陵侯,次年晋封公爵,第三年才封王)
但是,仅过了一两年,曹丕不仅给弟弟子侄们纷纷晋爵为公、王(如弟弟曹彰从鄢陵侯晋升公爵,进而加封任城王,儿子曹叡先封齐公,后晋封平原王等等),连暂时归顺的敌人孙权都封了吴王用来对付刘备。到曹叡继位后曹丕的弟弟们除了早逝的其他都封王了,王爵一堆,公爵也就不稀奇了。
(刘禅的安乐公地位已经很低了)
故而当刘禅投降后被封为安乐公,且不说安乐是个县,他是县公,与刘协的郡公有级别差异,而且刘禅投降时曹魏一群王公,包括手握大权的司马昭自己也是晋王,刘禅爵位就很普通了,跟刘协禅让后的山阳公无法比。当然了,刘协毕竟是原皇帝,而刘禅的皇位曹魏是不承认的,给他个公爵还是看在优待汉室宗亲加上看你主动投降比较听话,加上要给东吴看看罢了。
(曹魏末代皇帝曹奂继位前为公爵中最低的乡公一级)
最后再说一下,就如同列侯按照封地大小分为县侯、乡侯、亭侯一样,公爵也分为郡公、县公和乡公。比如刘协的山阳公就是郡公、刘禅的安乐公就是县公,还有像曹魏最后两个小皇帝曹髦、曹奂,他们继位前的爵位就是高贵乡公和常道乡公,爵位都是乡公,就属于公爵中比较低级的了。
刘禅废帝后被封“安乐公”,刘协废帝后被封“山阳公”,那这个“公”,到底是什么意思?
三国时期汉朝皇室两任帝王皆被废。汉朝最后一位正统的皇帝刘协被迫让位于曹丕后,被封为山阳公;而蜀作为东汉的延续,其帝王刘禅也投降于魏,赐封号安乐公。两代皇帝都被封“公”,那这“公”究竟是何身份呢?
“公”的历史要追溯到周朝,它本是种爵位,仅次于王。最有名的“公”当属周公,虽然他以解梦在民间声名远扬。但他最突出的成就是辅佐周武王两次伐纣,摄政长达七年,可见“公”的地位确实很高。但是“公”这个爵位并没有一直延续,在秦和汉就没有公爵。只是在汉朝末年时,曹操为了凸显自己的地位,封自己为“魏公”,这算是一个例外。
到魏晋以后,五等爵开始被设立。当时司马昭称晋王,他认定晋将取代魏成为新的王朝,就着手让大臣裴秀恢复五等爵制来提高司马氏功臣的地位,公爵也就得以重现。至于刘禅与刘协的公爵看似相同,实则大有区别。
曹操一向被看成是心狠手辣之辈,但曹操对弑君称帝一事却是有心无胆。刘协暗中让人携衣带诏出去求救,曹操大怒但仍然不敢动刘协。一方面怕无法继续挟持天子号令诸侯,另一方面也怕被天下人唾弃。到了他的儿子曹丕时,虽然他比曹操更进一步,逼的刘协禅让给自己,但仍然不敢对他赶尽杀绝,反而是封他做“山阳公”。
刘协的山阳公乃是郡公,有万户封邑,仅在曹丕一人之下。同时他可以不称臣,不拜魏王诏书,甚至还能建立汉朝宗庙,身份地位极高。后来刘协因病去世,当时的魏明帝不仅率群臣哭拜,甚至还追谥刘协为皇帝。当年他被封为山阳公时,曹丕对他说:“愿与你共享天下的好东西”,这句话算是做到了。刘协的山阳公也是名副其实的,后来甚至还世袭下来,延续近百年,到五胡之乱时才结束的。
相较于刘协的公爵,刘禅的“安乐公”水分要更大一些,安乐公仅是一个县公,同刘协的郡公无法相提并论。郡下才设县,而且一般一个郡下有四到十五个县,可见郡的等级是在县之上的。刘禅在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著名的史学家裴松之曾评价“刘禅凡下之主,费祎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无关于兴丧”。这个评价相对客观,刘禅作为蜀国国君,魏的政敌。本来应保持气节,没想到他却乐不思蜀,让人有意看轻。另外刘禅的帝位并不如刘协正统,他的县公之位其实也只是因为魏看他主动投降之后没有反叛之心才给他的,只是安抚他而已,像刘协那样不称臣之类的待遇一概没有。
公这一“爵位”一直到清朝还没有消亡,像鳌拜就曾被封为武公。近期因《延禧攻略》一剧而被公众所熟悉的傅恒也被封为忠勇公,后面被封为二三等公的更是数不胜数。可见“公”这一爵位不仅历史很久远,同样也很常见。
刘禅废帝后被封“安乐公”,刘协废帝后被封“山阳公”,那这个“公”,到底是什么意思?
公是爵位,不是职位。汉献帝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山阳公国的君主,相当于是一方诸侯。历史上记载山阳公国在今天河南省焦作市一带,首都是浊鹿城。
只要是在山阳公国里,刘协还是最高统治者。
公元220年,魏王曹丕废汉献帝刘协为山阳公,建立了三国之一的魏国。刘协最初是汉朝的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权臣董卓进京时,杀汉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这就是汉献帝。
汉献帝在位一共31年,但从没有掌握过一天的实权。他先被董卓挟持到长安,当傀儡皇帝。董卓被杀后,汉献帝又被李傕、郭汜等人挟持为傀儡。后来,曹操迎立汉献帝,并消灭了李傕、郭汜。在曹操手下,汉献帝当了20多年的傀儡,还娶了曹操的三个女儿。
曹丕可能是考虑到汉献帝娶了自己的三个姐妹,因此才没有谋害他的性命,随手把他封为山阳公。山阳公就是公爵,而公爵是诸侯分封的最高等级,按照“公侯伯子男”排列。
汉献帝被封为山阳公也是实封,既领有自己封地(山阳公国),也有民户供给衣食来源。在这个山阳公国里,被废的汉献帝依然是一位诸侯君主,只不过他要跪拜魏文帝曹丕,并且自己不能再使用皇帝的礼仪。
蜀国的末代皇帝是蜀后主刘禅,在投降魏国后被权臣司马昭封为安乐公。这个也是爵位,不是职位。爵位可以世袭传给子孙后代,并且有封国内的老百姓上缴的税收粮食作为生活的来源。刘禅的安乐公国国都在安乐县,而刘协的山阳公国国都在浊鹿城。
爵位是爵位,职位是职位。职位是薪水吃饭的工作岗位,而爵位是世袭的封建等级,说白了就是可以不劳而获。
历史上,爵位是皇帝赏赐给大臣或者兄弟叔伯的封建等级,也是身份的象征,依次是王爵、公爵、伯爵、侯爵、子爵、男爵。而每个等级里有分为不同的等级,比如王爵里面分为亲王、郡王等,公爵也分郡公、县公、乡公等等。
郡公的封国(郡国)就是统治一个郡,可以享受一郡百姓上缴的粮食和税收作为生活来源,但是不能插手郡的日常行政和军事。县公的封国(县国)就是一个县,可以享受一县百姓所上缴的粮食和税收作为生活来源。乡公的封国就是一个乡……以此类推
汉献帝刘协被封为山阳公国的统治者,爵位是为山阳公。不过,山阳公只是公爵里面的县公,所统治的地盘只有一个县,因此等级不算特别高,但是娶妻纳妾和荣华富贵是没有问题的。
蜀后主刘禅也被封为安乐公,也就是安乐公国的君主。安乐公同样也是一个县公,只能管理一个县。可是,刘禅名义上是安乐县公,但不能去自己的公国里生活。司马昭为了监视他的一举一动,一直把刘禅与刘禅的家人限制在洛阳城内。
刘禅用蜀国的皇帝位置去换了一个小小的“安乐县公”,怎么看都是亏,不过能保住命就不错了。
反观汉献帝刘协,却能够“就藩”于自己的封国“山阳公国”之中。因为曹丕篡汉之后,汉献帝刘协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了。曹丕把他打发到安乐公国去养老,也算是妥善安置了前朝的帝王。
刘禅废帝后被封“安乐公”,刘协废帝后被封“山阳公”,那这个“公”,到底是什么意思?
刘禅废帝后被封“安乐公”,刘协废帝后被封“山阳公”,这个“公”是一个爵位,而且属于高爵位。周朝开始形成了诸侯分封制,天子称王,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天子称皇帝,诸侯大臣的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刘邦的白马之誓后,能获得王爵的人只能是皇室子弟,人臣能达到的最高爵位就是公爵了。
汉献帝刘协的皇帝之位禅位给曹丕后,魏国成为正统皇朝,由于刘协姓刘而不姓曹,因此给他的爵位只能是公爵而不是王爵。蜀汉后主刘禅投降魏国后,同样因为他姓刘不姓曹,因此给他的爵位只能是公爵而不是王爵。东吴末代皇帝孙皓投降晋国后,司马家给他赐爵为侯爵,号归命侯,这个侯爵比公爵低一级。孙皓之所以只能得一个侯爵,除了他不是司马皇族外,还在于东吴是最后一个被消灭的割据政权,以前魏国给东吴的爵位也是侯爵。
王、公、侯、伯、子、男六等爵位一直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直到民国建立后才废除这一制度。比较特殊的是北宋一朝,除了赵氏皇族子弟可以封王外,柴氏皇族子弟也可以封王。皇族之外的人臣通常生前不能被封王,但是死后可以追封为王。南宋明将岳飞身前的爵位是武昌郡开国公,死后被追封为鄂王;明初名将沐英身前为西平侯,死后被追封为黔宁王。清朝康熙时代,三藩的爵位比较特殊,都是王爵,比如吴三桂就是平西王。韦小宝最后获得的爵位是鹿鼎公,曾国藩的爵位是毅勇侯。
现在的行政级别分为: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古代的公级爵位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正职,能获得公级爵位十分不容易。比如民间名气极大的刘伯温,他的爵位是诚意伯,离公爵还差两级呢!而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丞相,他的爵位是武乡侯,离公爵还差一级。
刘禅废帝后被封“安乐公”,刘协废帝后被封“山阳公”,那这个“公”,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个“公”,是爵位的一种。
皇帝之下,爵位最高等级是“王爵”,在汉代,除了西汉早期和东汉晚期,那都是皇帝刘氏家族才可以得到的独家尊享。
公爵是王爵之下的爵位,是皇帝家族之外所能得到的最高爵位。在整个西汉,直到末年才有了王莽这位“安汉公”(西汉表彰异姓人士的最高等级是侯),此“公”后来进一步做了皇帝。即便是到了东汉末年,异姓人士也只有曹操一人混成了公爵,此“公”后来做到了魏王,死后被追谥为皇帝。
由此可见公爵之位还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殊荣,汉献帝刘协被曹丕封为“山阳公”之际,几乎与曹丕称帝同时段,这也是曹丕对刘协所能给出的最大诚意。
曹丕为什么没有杀了刘协,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刘协早就看清形势,主动认怂了。
刘协当了多年的皇帝,都是被别人操纵的,他的手中既没有权利也没有值得信任的人。所以对于曹丕一点威胁也没有,自然没必要非得杀掉这个没有用的可怜人。
刘协最后的这个“山阳公”的身份,食邑万户,仍然保留天子仪仗,奏事不用称臣,见诏可以不拜,子孙可以世袭,这种待遇实际上比王爵还要高上一些,也算是难得的优渥。
“山阳”的原意是山的南面,在当时也是一个地名,这块封地就是兖州山阳郡,“山阳公”是个郡公。
别看刘禅也是前皇帝,也被封为“安乐公”,他和人家刘协待遇相比较,还是差了不少。曹魏的江山是接受汉帝的禅让,在曹魏心目中,汉帝是真的法统纯正的皇帝,你刘禅和你爹的“帝”那是僭越,绝对的伪皇帝,讲句不客气的话,你也就是个招安的匪首。
尤其是在接受招安之前,你还一度打的我们曹魏很尴尬,一直打到你们城下,你才出来投降,一点主动性也没有。
封给刘禅的封地,是兔子不拉屎的北方边陲的渔阳郡安乐县,安乐公不仅是个“县公”,比郡公差着等级,地理位置也差强人意。
我们说,刘协与刘禅这两位皇帝共同的特点都是欠缺霸气和狠劲儿,所以也没有实力去守护自己的国家和地位。他们最后都落得个被别人操纵的命运。
但是,仔细想想他们身处的乱世,就会知道,他们最终能做到保全自己,余生悠游度过,而不是死于非命,已经是不能再好的结局了。
为什么历史穿越小说和电视剧众多,很少有愿意往东汉末年开穿的?
道理很简单,假如一睁眼你变成了被封公之前的刘协或者刘禅,你又能做到多好?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